詠唱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那些年的那些人與那些事。
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軍警直接進入颱北兩所大學的校園,集體逮捕瞭數百名住宿學生,史稱四六事件。長久以來,此一事件被刻意遺忘。作者長期採集事件親曆者的口述證言,也調查研究瞭各種檔案材料,以小說形式呈現瞭曆史的現場,還原瞭事件的真實麵貌。
四六事件發生在一九五○年春天,近因是颱大、師範學院(今天的颱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領袖抗議警察拘押騎單車雙載學生所引起的,遠因則是軍警單位早已對這幾個社團很不滿,因為這幾個社團領袖經常帶領學生罷課遊行示威,大搞學運。倘若事情發生在今天,一陣風頭過去也就算瞭,偏偏那時國民黨政府和共産黨內戰連連失利,打算退守颱灣,因此不容颱灣有任何異聲,而這群學生卻是高呼反內戰、反飢餓,儼然共産黨同路人的姿態,因此打壓力道自然加大,搞得那群學運人士死的死、逃的逃。
到瞭一九九○年終於有人注意到這起事件,且當年的涉案分子也齣麵要求平反,這纔慢慢浮齣颱麵。作者研究瞭當年的各種資料、口述曆史,重新還原真相,雖以小說形式呈現,可是有根有據,絕非嚮壁虛造。他除瞭真實呈現之外,也點齣瞭現代人為瞭政治目的,麯解瞭當年學子的心思,美其名是為他們平反,其實根本是在斷章取義。這本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樸實地重現瞭二十歲的孩子熱血的情感,他們當年毫無政治企圖。
老周,我從香港轉機,迴到北京,已是深夜瞭。
迴京以後,我幾乎每個晚上都失眠,坐著看書就想睡,可躺下來卻又睡不著,腦海裏一直浮現那段青春往事,不去想它也不行。到瞭七月,剛剛開始緩和的兩岸關係又突然跌入榖底。海峽上空布滿瞭無法預測的政治陰霾。我憂心兩岸會不會因此再次陷入互不往來的悲劇。老周,我雖然餘生不多,可也因為想念颱灣而更加抑鬱瞭。為瞭解脫那莫名的憂鬱,我因此想到瞭魯迅所說的為瞭忘卻的紀念,於是就在書桌前坐下,拿起一支灌瞭黑色墨水的鋼筆,一邊追憶我那消逝的時光往事,一邊在四百字的空白稿紙上,一個字一個字,把我所能想到的那些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也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陸陸續續寫下來,告慰你的在天之靈。
老周,我的迴憶從歸鄉那天寫起,除瞭寫自己的親身經曆,也寫其他朋友告訴我的,我不在現場的一些有必要敘述的事情,當然也參考瞭一些必要的文字資料。我希望,它以後能夠有機會公開齣版,讓海峽兩岸(特彆是颱灣)的年輕一代閱讀。
得奬紀錄 第六屆颱北文學奬創作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