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恋人

台北恋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咏唱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那些年的那些人与那些事。

  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军警直接进入台北两所大学的校园,集体逮捕了数百名住宿学生,史称四六事件。长久以来,此一事件被刻意遗忘。作者长期採集事件亲历者的口述证言,也调查研究了各种档案材料,以小说形式呈现了历史的现场,还原了事件的真实面貌。

  四六事件发生在一九五○年春天,近因是台大、师范学院(今天的台湾师范大学)学生社团领袖抗议警察拘押骑单车双载学生所引起的,远因则是军警单位早已对这几个社团很不满,因为这几个社团领袖经常带领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大搞学运。倘若事情发生在今天,一阵风头过去也就算了,偏偏那时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内战连连失利,打算退守台湾,因此不容台湾有任何异声,而这群学生却是高唿反内战、反饥饿,俨然共产党同路人的姿态,因此打压力道自然加大,搞得那群学运人士死的死、逃的逃。

  到了一九九○年终于有人注意到这起事件,且当年的涉案分子也出面要求平反,这才慢慢浮出台面。作者研究了当年的各种资料、口述历史,重新还原真相,虽以小说形式呈现,可是有根有据,绝非向壁虚造。他除了真实呈现之外,也点出了现代人为了政治目的,曲解了当年学子的心思,美其名是为他们平反,其实根本是在断章取义。这本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朴实地重现了二十岁的孩子热血的情感,他们当年毫无政治企图。

  老周,我从香港转机,回到北京,已是深夜了。

  回京以后,我几乎每个晚上都失眠,坐着看书就想睡,可躺下来却又睡不着,脑海里一直浮现那段青春往事,不去想它也不行。到了七月,刚刚开始缓和的两岸关系又突然跌入谷底。海崃上空布满了无法预测的政治阴霾。我忧心两岸会不会因此再次陷入互不往来的悲剧。老周,我虽然余生不多,可也因为想念台湾而更加抑郁了。为了解脱那莫名的忧郁,我因此想到了鲁迅所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于是就在书桌前坐下,拿起一支灌了黑色墨水的钢笔,一边追忆我那消逝的时光往事,一边在四百字的空白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把我所能想到的那些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陆陆续续写下来,告慰你的在天之灵。

  老周,我的回忆从归乡那天写起,除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写其他朋友告诉我的,我不在现场的一些有必要叙述的事情,当然也参考了一些必要的文字资料。我希望,它以后能够有机会公开出版,让海崃两岸(特别是台湾)的年轻一代阅读。

得奖纪录

  第六届台北文学奖创作年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蓝博洲


  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曾任职《人间》杂志,时报出版公司特约主编,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湾思想起》制作人,东华大学驻校作家,现专事写作。1983年开始写小说。1985年以短篇小说〈丧逝〉获时报文学奖。1989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旅行者》。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藤缠树》,获当年《中国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

  出版作品:长篇小说《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诞生》、《藤缠树》,报导文学《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幌马车之歌》等,历史报导《红色客家人》、《台湾好女人》、《麦浪歌咏队》、《共产青年李登辉》、《天未亮──追忆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日据时期台湾学生运动,1913-1945年》、《白色恐怖》、《沉尸、流亡、二二八》、《红色客家庄》、《消逝在二二八迷雾中的王添灯》、《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寻找祖国三千里》、《老红帽》、《台共党人的悲歌》,散文《战风车──一个作家的选战记事》、《你是什么派》 等。

图书目录

一  归乡
   春天的微微风Ⅰ

二  浪花
   春天的微微风Ⅱ

三  风暴
   春天的微微风Ⅲ
 
四  寻访

   春天的微微风Ⅳ

五  纪念
多余的话

图书序言

一 归乡

1


老周,当年离开台湾的时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直要到五十年后才能再回家乡!

那天,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所谓蛰虫因为雷震惊而出走的日子。醒来以后,我立刻从睡得暖烘烘的被窝坐起来,披了一件摆在床头柜上的外套,下了床。窗外,天色还没有透亮。我喝了一杯水,走进勉强可以转身的浴室盥洗,照着被水气浮罩而略微模煳的玻璃镜面,梳理齐耳的满头白发。我走回床边,换上运动服,再披上外套,拎着一只装满冷开水的玻璃瓶,走出独居的公寓,随手关了铁门,走下在昏黄的灯光照耀下勉强可以辨识段落的阶梯。

三月了。北京的空气依然冷冽。

我在空渺寂静的胡同里走着,来到两旁植有路树的横街,穿越还没有多少车辆驶过的马路,进入公园。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公园里,四处都是如同我一般岁数的早起运动的老人。不远处传来热闹的喇叭声和咚锵咚锵的锣鼓喧哗声。我朝着声音飘来的方向,走到一处植满各种花草的心形花圃旁的小广场,加入已经随着锣鼓点扭着秧歌的人群里头。

今天怎么来晚了?一个每天早上一起扭秧歌的老太太关心地问我。

是吗?我并不以为自己来晚了。

我一边随着锣鼓点扭动着腰身,一边将戴在左手的腕表靠近眼睛:六点刚过一刻钟。我想,的确比平常晚了十来分钟。

昨晚,打包行李,睡得晚;我解释说,今早起床就迟了。

打包行李?她露出既讶异又好奇的表情问说,要出远门?

是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急切地回答,要回台湾。

回台湾?妳是台湾人?

是的,我是台湾人。

妳这口音……怎么,我就听不出来妳不是北京人?

离开家乡,有五十年了。

五十年?那……妳是什么时候到北京的?

卢沟桥事变后……我话说到一半就不自觉地打住了。

那是一九三七年喽?

不!我迟疑了一下,更正说,应该是一九三八年吧!

一九三八?她显然在心里头计算着。那……就不只五十年喽!

抗战胜利后,我又回去读大学。

大学毕业后又回北京!她自以为是地说。

不!大学没毕业……我依然迟疑着要不要让她知道太多自己的经历,想想,又不是以前搞阶级斗争的年代了,也就没什么好隐瞒的。因为搞学运,被通缉,又辗转回到北京。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