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今年八十岁了。是的,八十了!
这八十年是怎样过的呢?
说简单,真是很简单;一路走来,既无人喝彩,也无人坍台,悄无声息的就过去了,好不惭愧!
说复杂,也确实复杂;小小年纪即离乡背井,由广东奔赴北京,然后转征上海、香港、密西根、波士顿、洛杉矶……历尽坎坷,能平安走过来,已是徼天之幸了!
记得拙着《鲜河豚与松坂牛》的简介中有这么一段话:「当其在端锅掌杓时,端出的是令人赞口不绝的佳餚美馔;当其在舞文弄墨时,舞出的是令人会心莞尔的绝妙散文。不但是美食家,更是专栏作家。」其实人生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场战争,在不同的战场上,须使用不同的武器。在出版该书之前的十年间,是我人生中最艰辛的一役,手中紧握着锅铲与笔桿,双管齐下,冀能杀出条生路,无奈战果并不丰硕。庆幸其间家门出了两名健将―两个极聪明而体贴的儿子,不论学业、事业与家庭,俱赢得了超卓的成就。他们才是我的骄傲。
老大在密西根大学研究院毕业,是位出色的太空工程师,一做十余年,后见美国太空工业日渐衰落,终于决定搭上华尔街的「肉汁列车」。现为某英资私人银行理财部的执行董事。
老二尤为聪颖,从幼儿园起,所有考试都是第一,从未考过第二。十九岁获得全额奖学金入麻省理工(MIT)攻读核子博士,成为该部门最年轻的研究生。除了取得满分5.0/5.0的GPA外,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博士学位,被老教授誉为二十多年来仅见的杰出研究生,并因为修正了一条重要方程式,荣获当年全球第一名博士论文奖。随后被华尔街罗致,从事债券研究。两年后升为副总裁,数年后再升为交易主管及高级执行董事。在多番负责美国、日本、亚洲的股票及债券交易后,又升为主管全亚太区股票部门的高级执行董事总经理,带领一个四百多人的团队。最近他决定离开投行,经营对沖基金。
美国有不少华裔青年取得杰出的成就。我夸赞儿子,主要是指他们为人光明磊落的一面,以及对待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慷慨无私的付出,让我们得在晚年享有充裕安逸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才是最难得的。
美食家焉?愧不敢当!数十年来,我从未在家烧过一顿饭。厨房是老婆的地盘,有她在场,我无用武之地;她不在场,我会饿瘪。我的那些伎俩,只可以攻佔老外的脾胃。
作家焉?说来汗颜!写作于我而言,原「有点像情慾与食慾,有冲动时提笔,发表了就满足。」(见拙着《百味纷陈》前言)所以一直成不了「家」,若无侨报和中餐通讯几位主编的扶掖,实难跻身写作和美食家之列。
写作的条件我是具备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因的境遇……这许多的不同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的作品比较容易融入生活,所以在一九九一年初第一个专辑和专栏发表不久,即蒙报刊与读者的好评。于是再接再厉,视野逐渐由餐馆、饮食、旅游扩展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作的方向也是重要的。我认为读书看报应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所以要求自己的作品起码做到简单明了,可娱人自娱,让人有读下去的兴趣。方法之一是避用艰涩聱牙的字眼,画量口语化,适当的时候还加进一些趣味性的方言。这种写作手法也许有欠正统,甚至有点粗俗,但我觉得比较生动和传神,遂有专家评定为「古冬式杂文」。褒耶贬耶?我全数笑纳了。兹谨借此机会,向敬爱的牟治中主编、陈楚年主编、Betty Xie主编致上最诚摰的敬意,衷心感谢他/她们的爱护、鼓励与支持!并附录了几篇由文坛前辈和专家所写的评论与捧场的文章,以资鞭策,也好让读者朋友对我的作品有较多的了解。
数年前因缘际遇,我当了几年作家协会的会长,与一群热爱写作的作家成为好朋友,并得到了文友的认同和支持,为我的写作生涯增添了多彩的一页。
本来无意出书,却因年底整理剪报,发觉近来所写的短文多为思古之作,想到自己刚好步入杖朝之龄,于是就有「回望」之想。
可是这么一「回望」,不禁唏嘘,原来我最了不起的战绩,就是出了几本破书而已!
这是第七本吧。
首卷的二十余篇小文,均为去年发表于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的新作,是本书的主题之一,望能透过这些粗浅的文字,回望一下过往的岁月。
卷二则为餐馆文章,皆是旧作,不过跟以往几个集子所收录的有点不同,这回要直接请您走进厨房里,亲身感受一下炉火的烈焰以及厨牛生涯的苦与乐。
卷三为不同时期所写的杂文,记录当时生活的点滴,而卷四则是这些年来,蒙文友抬举为他/她们的新书所写的序文。
其实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执笔,经常写些香港生活小故事。不论作品成熟与否,总算是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很想将之结集成册,可惜大部分剪报丢失了,剩下的虽然仍够出书,但每次拿出来整理,总有点意兴阑珊,只好暂时搁下,先撷取几个短篇,放在「回望」的附录中,算是补白。
感谢尹浩镠、蓬丹、刘俊民三位大师赐序。这原是一份我为自己所准备的生日礼物,现蒙好友撑场,信心倍增,明知别人生日切蛋糕,我吃馒头,也愿与您一同分享。
二○一四年三月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