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裏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11個社區‧部落生態人文小旅行

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裏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11個社區‧部落生態人文小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恆春半島
  • 屏東旅遊
  • 生態旅遊
  • 人文之旅
  • 部落文化
  • 社區旅遊
  • 颱灣旅遊
  • 自然風光
  • 慢活旅行
  • 秘境探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南方的恆春半島,墾丁已經是一個發展與消費主義到瞭極緻的旅遊景點,然而在它的四周、許多社區部落卻以生態旅遊走齣著另一種絕妙風味,沒有移植、不是復製,接待你的每個人、每道菜、每項體驗都經過當地風土的醞釀。猶如陳達可以一把月琴唱遊無數,走過社頂、水蛙窟、大光、龍水、滿州、裏德、港口、旭海、東源、高士和港仔十一個社區,你也能讀到唱不完的恆春調。

  走古道,聽礫石吟唱—旭海:來到最夯的阿塱壹古道,看海浪淘洗礫石稜角。在部落停留,當個一日漁夫學會阿美族式的漁法,離開海邊,往旭海草原居高遠眺,視野包攬四麵山海。而玩纍瞭最好的放鬆方式,是到旭海溫泉歇一歇腳。

  遊野薑花榖,漫舞水上草原—東源:品嘗哭泣湖蛙鳴鳥叫伴隨著野薑花香,在柔軟的水上草原享受冰涼足部SPA;麻裏巴廚房烹調山林野味,排灣手作美食讓人垂涎三尺奔馳大沙漠,體驗揹婚禮—高士、港仔:來旅人學苑跟小朋友上課交換免費住宿,接著換上排灣禮服體驗揹婚禮,感受既單純又濃烈的喜慶氛圍。遠眺八瑤灣,放眼盡是部落獵場,高士的收獲和農作在一日的餐桌展現讓人驚喜的豐盛飽滿!

  探老宅,尋寶南仁山—滿州:走訪有著貝殼砂鋪麵和氣派迴廊的百年宅邸,還有嚼一輩子檳榔的黑牙美人,檳榔産業帶來的榮光在這裏保有一點餘溫。罕見的植群壓縮讓低海拔山區齣現溫帶林生態,靜謐的南仁大山值得你走上一天。

  賞鷹、欖仁溯溪趣—裏德:不用深入山區就到達沁涼宜人的欖仁溪,溯溪而走,勒沙竹手作的砲竹、海金沙葉做成的頭墊、山棕葉撿來作掃把…沿路童趣無窮!十月後這兒成為北方鷹鷲的驛站,在傍晚時分隻見鷹海盤鏇,倏忽以獨特的鷹柱飛落到山裏夜棲,是自然界最美的綫條。

  觀陸蟹,品港口茶韻—港口:港口溪陸蟹多樣性高居世界第二,農曆七月至中鞦節前陸蟹媽媽往海岸奔走的生産之旅,是大自然最動人的篇章。帶有鹽味的海風終年吹拂的小部落,來到這裏喝杯港口茶,聽一麯人間國寶張日貴的滿州謠,就算嘗遍人生甘苦的況味瞭。

  與蝶共舞,夜訪魔法森林—社頂:大尖山下蜿蜒山路的頂點,有著礁岩颱地蘊藏的野生樂園,這小小一方森林裏,熱帶雨林、季風林、榕屬植物繁殖成富足的森林生態係,四季飛舞不斷的蝴蝶、躲在岩壁納涼的獼猴、大方隨意散步的爬蟲類…隱沒在山林間的龜仔角社守著這片山林,有說不完的故事…

  奔草原,巧遇梅花鹿—水蛙窟:風吹砂公路下,有著隱藏版的壯觀沙壁;從貓鼻頭綿延到齣風鼻的無垠草原,任你放縱乘風奔馳的想像。無人的曠野,在夜晚卻齣奇的繁忙,悄聲而來,野地是梅花鹿的國度。

  墾丁後樂園,最美潮間帶—大光:深入恆春半島海域最閃亮的珍珠,讓在地阿北阿姨帶你去看各種熱鬧繁生的潮間帶,潛入水麵進行一場後壁湖漂浮旅程。嚮晚時分在大樹下聽陳達軼事,哼著一段思想起…

  漫步田埂,撈魚摸蜆仔—龍水:尋訪颱灣最南方的有機稻作,漫步龍鑾潭,到田溝邊捲褲管撈蜆仔,在超涼爽的土角厝下,大口飽嘗著洋蔥、蘿蔔帶有泥土香氣的全食材料理。

本書特色

  1.深入探索恆春半島的山海魅力: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墾丁似乎代錶瞭恆春半島,而熱鬧喧嘩的觀光度假活動讓人忘記瞭這兒有著颱灣第一個國傢公園,擁有全颱灣密度最高的獨特地形、完整的山海林野生態係;到裏德賞鷹、在港口守護陸蟹、水蛙窟的夜訪梅花鹿…,深入社區部落,探訪山野、海濱、溪榖等在地人纔知道的秘境和生態,就能夠看見最原始、質樸而充滿生命力的山海魅力。

  2.慢遊、體驗,領略半島人文的再發現:分享慢遊、體驗、深入的旅行方式,讓社區居民當個熱情的主人,有如招待老友一般的招呼你,和你分享部落的曆史與傳奇,跟著阿美族的漁撈、排灣族的金工和獵法、閩南人的種茶技術,唱不完的恆春民謠和部落歌舞…,還有還有,還有充滿在地生活情調的風味料理,讓人驚奇的豐富人文風景,一覽無遺。

  3.生態旅遊創造新感動:「生態旅遊」到底怎麼玩?恆春半島11個社區用實際經驗,提供一個永續旅遊的範例,充分運用在地資源、展現在地文化,旅人在享受旅行樂趣的同時,也和居民一起成為生態保育與守護環境的一員,讓一段旅程不隻有盡興,還有更多的感動。

  4.實用資訊,按圖索驥更方便:提供實用地圖和聯絡資訊,節省讀者搜尋資料的時間,一書在手即可齣發。
好的,這是一份詳盡的、不涉及您特定圖書內容的、關於颱灣東部海岸綫深度生態人文探索的虛構圖書簡介: 書名:《太平洋的呢喃:花東海岸綫慢旅的尋蹤與棲居》 作者:林遠航 齣版:洄瀾文創齣版社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獻給所有渴望慢下腳步,傾聽土地心跳的旅人、文化研究者以及自然觀察者的深度田野筆記與影像記錄。它並非僅僅是一本旅行指南,而是一部跨越地理邊界、深入曆史肌理、並緻力於捕捉颱灣東部海岸綫(以花蓮南部至颱東北部為核心腹地)“非主流”聚落生態的文化誌。 《太平洋的呢喃》帶領讀者避開傳統旅遊地圖上的喧囂景點,轉而深入那些被時間溫柔遺忘,卻依然保有其獨特生命力的微小聚落、隱蔽的河口濕地以及陡峭的山麓部落。作者林遠航,一位長期在東部生活、耕耘的生態觀察傢,以其細膩的筆觸和紮實的田野功力,勾勒齣一幅既壯闊又精微的東海岸人文地理圖景。 全書結構圍繞著“山海之間的生命張力”展開,共分為四大捲,近五十萬字,輔以數百張珍貴的、由作者親自拍攝的田野照片與手繪地圖。 第一捲:風土的骨骼——海岸綫地貌與地質的對話 此捲聚焦於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交匯處的地質奇觀與氣候塑造力。我們不再僅僅是贊嘆海景的壯美,而是深入探究花崗岩、片岩如何構成瞭這片土地的“骨骼”。 深入斷層帶的隱秘溪榖: 描繪瞭數條從高山奔流入海的季節性溪流,探討其水文特徵如何影響瞭下遊衝積扇的農業模式。例如,對一條位於海岸山脈褶皺帶中,鮮為人知的“月牙灣溪”的生態監測記錄,詳述瞭旱季時溪流如何化身為生命綫,滋養瞭周邊的農耕文化。 海蝕地貌的慢速演變: 細緻剖析瞭如石柱、海蝕洞穴等地貌的形成過程,不僅停留在自然科學的層麵,更探討瞭早期居民如何將這些奇特的岩石景觀融入其神話傳說與祭祀體係之中,使石頭擁有瞭“記憶”。 季風與海洋的呼吸: 分析瞭太平洋季風對東海岸微氣候的決定性影響,從漁民的捕魚技術變遷,到傳統民居的通風防潮設計,展現瞭人類如何與強勁的自然力量共存。 第二捲:河流的脈絡——阿美族群的傳統生境與智慧 東海岸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於河流所帶來的沃土與水源,以及世代守護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智慧。本捲將焦點放在幾支主要的阿美族(Pangcah)支係聚落,探究其如何在現代性衝擊下,堅守其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傳統知識體係(TEK)。 水域的命名與禁忌: 詳細記錄瞭數個部落對重要水源地、河口、潮間帶的傳統名稱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揭示瞭“漁獵禁地”的設立,並非齣於排他性,而是基於生態承載力的精妙計算。 從海洋到山林的遷徙智慧: 記錄瞭部落中老年人對傳統海洋捕撈工具(如竹筏、特定魚網)的製作工藝,並將其與山區的狩獵季節性輪替進行對比,構建齣部落全年資源的動態管理模型。 歲時祭儀與生態周期: 特彆關注瞭“豐年祭”之外,那些不常為外界所見的季節性儀式——如播種前的淨化儀式、海祭的細微差異等,強調這些儀式如何成為維係社區生態平衡的非正式法規。 第三捲:鹽與土的交織——漢人拓墾的邊緣景觀 隨著曆史的推進,漢人先民沿著海岸綫艱難拓墾,他們的生存故事與原住民的經驗相互碰撞、融閤或隔離,共同塑造瞭東海岸獨特的“邊緣文化”。 港口貿易的興衰與遺址: 聚焦於幾個過去作為重要轉運站,如今卻日益衰落的小型漁港。通過老一輩漁民的口述曆史,重構瞭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通過“轉口貿易”支撐起來的經濟體係及其消亡原因。 梯田的垂直農業哲學: 考察瞭散布在山坡地上的小型漢人梯田群。這些梯田往往麵積不大,卻展現瞭極高的利用率。書中有專門章節分析瞭早期墾民如何利用石牆保持水土,以及他們引進的特定作物如何適應東部的酸性土壤。 廟宇與信仰的在地化: 探討瞭當地小廟宇中,神祇信仰如何吸收瞭部分原住民的自然靈信仰,形成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宗教實踐,例如對特定海域“守護神”的共同祭拜現象。 第四捲:新生的褶皺——生態保育與地方再造的未來 本書的最終捲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在全球化和環境變遷的壓力下,當地社區如何嘗試通過生態旅遊、有機耕作或文化復興來重塑其身份與未來。 海洋廢棄物的社區應對: 記錄瞭幾個沿海社區自發組織起來,係統性清理特定海灣和潮間帶垃圾的行動。這些行動不僅是清潔,更演變為社區凝聚力與環境教育的平颱。 友善農作的挑戰與實踐: 深入采訪瞭幾對堅持在東海岸進行有機或自然農法的年輕農夫。分析瞭他們在缺乏大型農業資本支持下,如何通過社群支持、地方性營銷和技術創新,維持永續經營的難度與可能性。 “慢活”的哲學思辨: 作者林遠航在此捲進行深刻的反思,質疑“觀光”本身對敏感生態的潛在傷害。他倡導一種“棲居式旅行”——即旅行者應像候鳥般,帶著尊重與學習的心態,以近乎居民的節奏去體驗,而非僅僅消費美景。 《太平洋的呢喃》 是一本需要耐心閱讀的書。它要求讀者脫下匆忙的鞋子,在海風中靜坐,在古老的石闆路上行走,去理解每一粒沙、每一條魚背後所承載的世代故事。它不提供“打卡攻略”,而是提供一套理解東海岸生態、文化、曆史的深度解碼鑰匙。 --- 目標讀者群: 地理學、人類學、生態保護領域的學者;追求深度文化體驗的背包客;對颱灣地方史、原住民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公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美惠/
總策畫

  國立颱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森林係教授,社區林業工作室主持人。近年來帶領學生團隊投入屏東社區部落,陪伴社區發展自然人文資源保育,培養生態旅遊專業人纔,將保育與生計結閤,具體實踐屬於颱灣的社區林業。

共同執筆

李盈瑩


  輔仁大學廣告傳播係畢業。曾任廣告設計、齣版社旅遊記者。目前住在颱北半山腰上,過著半農半寫作的簡單生活。創作以生活散文為主,作品有2008年《颱北小旅行》、2009年《花東小旅行》、2013年《颱灣小野放:齣走不必遠行,在山.田.洋.森找自己》。

張倩瑋

  曾任職新颱灣新聞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是個道道地地的颱北人,大學畢業進入雜誌社當記者後纔真正離開颱北,常藉採訪之名,開著車上山下海四處趴趴走,重新認識颱灣。愛好自由、崇尚自由,以「遊戲人間」的態度看待人生。編輯作品有2010年《城市夢想傢》、2011年《聽!校園裏的綠色樂章》、2012年《剝復》、2013年《單純就是美》。

張 筧

  高雄人,現為自由撰稿人,曾任颱灣時報、自立晚報記者。喜歡恆春半島,在鼕日聽落山風拍打門窗,入夜後奔馳在人煙稀少麯摺縣道,一點荒涼變讓他充滿感性。閤著作品有2012年《暴雨後,看見彩虹虹》、2013年《高雄,慢‧慢遊》、2014年《我在阿塱壹,深呼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社區營造為基底的屏東生態旅遊    陳美惠
半島慢.漫遊-深度感受人與土地的溫度     吳儷嬅                  
敞開心胸,再認識、再發現部落之美     阿VAN

導讀    用對土地最溫柔的方式齣走

Chapter1. 旭海:走古道,聽礫石吟唱
阿塱壹,颱灣最美的海岸古道
韆年浪淘,在礫石上揮灑草書紋路
觀音鼻高繞,擁抱海天共色
拜訪昔日古道王者斯卡羅
乘著竹筏,跟著阿美族學捕魚
牡丹灣畔泡湯趣
到旭海草原享受三六○度環繞視野
旅遊筆記:進入阿塱壹古道的申請辦法/此阿塱壹非彼阿塱壹?/古道健走的裝備建議
社區特色人事物:飛彈橫行的天空/旭海風味餐飽嘗山海滋味
旅遊資訊:Fun遊旭海

Chapter.2東源:遊野薑花榖,漫舞水上草原
野薑花環繞的桃花源
哭泣湖,珍稀水生植物的天堂
瑪莎露!在水上草原淩波漫舞
排灣族辦桌洋溢大地野味
麻裏巴廚坊烹調部落人文味
旅遊筆記:穿著短裙的導覽型男/部落老中青用幽默傳承
社區特色人事物:孫銘恒,部落教室的靈魂人物
旅遊資訊:Fun遊東源

Chapter 3.高士、港仔:奔馳大沙漠,體驗揹婚禮
古道.榖道.英雄路
滿山野牡丹照映舊部落風華
排灣傳統揹婚華麗又浪漫
抱一支老月琴,來唱滿州民謠
大沙埔,孩子的大型遊樂場
旅遊筆記:傳承老智慧,重拾「巴舒雅」/用石頭堆疊的祖靈屋
社區特色人事物:阿Van的母語音樂教室/鑫工坊,鏗鏘有力的部落金工/享受日光浴的太陽香菇/以工換宿的高士旅人學苑/用大地調色的植物染工坊
旅遊資訊:Fun遊高士、港仔

Chapter 4.滿州:探老宅,尋寶南仁山
這裏是,海角‧七號
貝殼砂妝點百年宅邸,古厝繁華未盡
敬字亭的風水傳說
吃檳榔當零嘴的黑牙美人
尋寶南仁山,探兩倍濃縮的原始森林
山裏麵的柑仔店,通通不用錢
生態百科:南颱灣生態寶庫
社區特色人事物:鼕暖夏涼石頭厝/風吹草低見牛羊/有機轉型驗證的黑豆豆腐/荒地裏的紅龍果
旅遊資訊:Fun遊滿州

Chapter 5. 裏德:賞鷹、欖仁溯溪趣
墾丁後花園,溯欖仁溪祕境
鞦鼕賞鷹季,空中塞車奇景
情人的眼淚下雨纔看得見
社區特色人事物:椰肉竹筍湯,夏日絕配美味/不分老少投入,從分散到凝聚的路
旅遊資訊:Fun遊裏德

Chapter6. 港口:觀陸蟹,品港口茶韻
為陸蟹媽媽守夜護駕
茶韻濃鬱,港口茶帶有海洋性格
滿州民謠、國寶就在港口,阿呦喂~
生態百科:陸蟹大觀園/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社區特色人事物:鮮魚醃製一夜乾,風味一絕/全颱最大牧草産地/黑豆小,誌氣高
旅遊資訊:Fun遊港口

Chapter7社頂:與蝶共舞,夜訪魔法森林
原始林四季蝶舞翩翩
夜探熱鬧的野地派對
走訪森林裏的部落
百年毛柿林大迷宮
生態百科:颱灣獼猴以珊瑚礁壁為傢/過山香,自然界的香奈兒五號
旅遊筆記:夜巡監測奇遇記/石灰窯/屏科大團隊投身社區不遺餘力
社區特色人事物:龜仔角的原味食物/幽微神秘的八寶公主/颱灣野生動物復育基地
旅遊資訊:FUN遊社頂

Chapte8.水蛙窟:奔草原,巧遇梅花鹿
強風、天人菊、石敢當,好有澎湖FU
風吹砂、龍磐公園地質景觀奇特
昔日水窪處處,蛙鳴聲不絕
草浪綿延到太平洋畔
沙壁下,乘著潮汐撈魚栽
社區特色人事物:野地裏的梅花鹿/草地音樂會
旅遊資訊:FUN遊水蛙窟

Chapter.9大光:墾丁後樂園,最美潮間帶
潮來潮往,潮間帶精彩發現
帶著童年記憶的潮間帶導覽
在後壁湖海域裏飛行
陳達,恆春半島的傳奇樂手
瓊麻養大恆春囝仔
旅遊筆記:社區、業者同心協力/陳達軼聞
旅遊資訊:FUN遊大光

Chapter.10龍水:漫步田埂,撈魚摸蜆仔
天然湧泉涵養的半島榖倉
颱灣最南方的有機稻作
捲起褲管摸蜆仔、撈魚仔
張傢古厝建材混搭風
嘗得到土地情感的鮮蔬美味
旅遊筆記:紅龜粿,傳統農傢點心/跟著小狗找到泉頭/鼕暖夏涼的綠屋/新舊融閤的全食料理
社區特色人事物:又濃又醇又香的黑芝麻油/寶靈宮祭拜竈神/林投葉風車
旅遊資訊:FUN遊龍水

【附錄】讓原石琢磨齣閃亮光采:陪伴部落的生態褓母                                                          
恆春半島四季遊年曆                                                  
恆春半島四季遊地圖

圖書序言

導讀

用對土地最溫柔的方式齣走


  颱灣的旅遊産業曾經(或者說至今仍是)走在一個過度強調觀光、消費的路途上,而忽略瞭當地自然資源的保育,以及在地居民本身的感受。位於恆春半島的墾丁地區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的觀光勝地,而當地居民為瞭謀生,也多採取迎閤的姿態,毫無節製對土地索取資源的掠奪者,即便社區內開始有居民興起瞭愛鄉愛土的意識,但在觀光錢潮的強勢湧進之下,終究是站在單薄而少數的一方。

  這幾年總覺得旅行被談得太多、談得過火,網路流傳的美食訊息、美景照片,一切彷彿被過度美化及浪漫化。然而在旅行的過程中我不禁思考,我們是否僅在消耗這塊土地,並讓金錢流通到不知是誰的口袋裏?

  在一次次採訪的過程中,我所走訪的各社區與部落,皆是以團客預約的形式進行,並聘用由在地居民受訓而成的解說員,介紹當地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故事,因此各社區的遊程內容與土地息息相關,所講述的故事與居民自身的記憶與經驗做瞭連結,所供應的三餐食材更是來自本地生産,「生態旅遊」的概念紮實落實到在地的人、在地的食物、在地的自然環境與文史故事,讓旅遊迴到根著土地本身,而不是讓環境資源大量地被消費與濫用。

  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展,從中找齣瞭在地本來就有的特色與自然資源,採用永續發展的方式,讓這些原本在外討生活的人們可以「迴傢」,重新熟悉傢鄉的一切,使他們的文化能夠被憶起、被喚迴。

  除瞭解說員之外,社區每個人可依據自己的所長與誌嚮,有人擔起窗口聯絡的職務、有人負責風味餐的研發與料理、有人負責遊客接駁,或將傢捨整理成接待傢庭,提供遊客簡易住宿。

  為瞭避免流嚮個人商業利益之爭,生態旅遊採用單一窗口的模式,以社區為單位,每個社區皆有一位窗口,負責對外接團,再輪流安排解說員、接駁司機、接待傢庭提供服務,使得來自外部的利益能直接迴饋到本地居民身上,讓在地人根留在地。

  恆春半島推展社區生態旅遊的機緣,從八年前屏東科技大學森林係社區林業研究室陳美惠教授帶領學生團隊進駐社頂開始,成功地為社區居民開辦解說員培訓課程,教授野生動、植物物種監測,逐步帶動恆春半島其他社區跟隨腳步。

  一迴陳美惠老師與團隊學生到公共電視「南部開講」錄影,節目中幾位學生彈奏演唱瞭簡上仁老師的創作《屏東是咱兜》,歌詞唱及「屏東是我們的傢,我們的希望都在這」,我感到幾分動容,因為在恆春半島幾個社區一路採訪下來,這些駐點學生寄人籬下,長期投入社區事務、與村民建立關係,縱使原本的傢鄉在遠方,但仍選擇在屏東發展,他們也苦笑道:「沒辦法,人脈都纍積在這裏,傢鄉已迴不去瞭呀。」

  有彆於過往漫無目的的晃蕩旅行,恆春半島一趟趟生態遊程的纍積,像是一堂堂精彩的生態與人文故事集錦,由在地人導覽,我充分體驗在地生活與不同文化經驗,而這些社區居民藉由每一次對他者的細細訴說,也都成就瞭心境上的迴傢,迴歸母體文化的懷抱。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沉浸式的旅行體驗,仿佛我真的跟隨作者的腳步,穿越瞭恆春半島的四季風光。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季節,不同社區景緻的細緻描摹。例如,書中對滿州鄉的描述,讓我看到瞭不同季節下,那片土地截然不同的風貌——春天或許是野薑花盛開的芬芳,夏天則是稻田金黃的豐收景象,鞦天則可能隱藏著芒花在風中搖曳的浪漫,而鼕天,或許是更為沉靜的山林景色。書中關於裏德社區的漁村生活,那種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以及港口社區關於傳統漁業的傳承,都讓我深思。我能想象自己坐在港口,看著漁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聽著他們講述海的故事,那是一種遠離塵囂、迴歸本真的心靈洗禮。書中還提到瞭社頂和九棚這兩個地方,雖然我之前對它們知之甚少,但書中關於自然生態的描繪,比如社頂公園裏豐富的動植物,以及九棚的沙丘地貌,都讓我對這片土地的自然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是那種浮光掠影式的旅遊指南,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自然的敬畏。我能感受到作者花瞭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瞭解這些地方,去傾聽當地人的故事,並將這一切用真摯的情感記錄下來。讀完這本書,我對恆春半島的認知徹底顛覆瞭,它不再隻是一個旅遊目的地,而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

评分

我必須說,《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這本書,是一次完全齣乎我意料的驚喜。我原本抱著一種“看看恆春半島有什麼新玩法”的心態去翻閱,沒想到卻被深深地震撼瞭。書中所介紹的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裏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這十一個社區和部落,每一個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宇宙,擁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部落生態的描述印象深刻。例如,書中對東源國傢森林遊樂區濕地生態的詳盡介紹,讓我對那裏的生物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一的“熱帶風光”。而關於高士部落的排灣族文化,書中通過對傳統祭儀、藝術創作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充滿傳承的文化體係。港仔社區那被譽為“七星潭”的沙丘景觀,書中關於其形成和獨特地貌的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書中還提到瞭滿州鄉的自然風光,如其豐富的地形地貌和多樣的植被,讓我感到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是如此頑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恆春半島的瞭解,往往隻觸及瞭皮毛,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們深入其肌理,去感受它真正的脈搏。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溫度和情感,讓我仿佛能夠聽到山間的風聲,聞到海邊的鹹味,感受到部落人民的熱情。這絕對是一本能讓我重新認識恆春半島的書。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我踏入恆春半島的秘密入口!我一直對那片土地充滿好奇,但總是感覺隻是走馬看花,錯過瞭太多隱藏的驚喜。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恆春半島不隻是墾丁的海灘和熱鬧的夜市,它更有著無數值得細細品味的角落。書裏描繪的旭海、東源、高士、港仔等等十一個社區和部落,每一個名字都像一顆顆閃亮的寶石,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不同的畫麵。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訪那些書裏提到的“祕境”,想象著在旭海的原始海岸綫上,聽著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感受那份寜靜與壯闊;又或者在東源的溼地,觀察那些姿態萬韆的水鳥,聆聽它們在蘆葦叢中低語;還有高士村,那個充滿排灣族文化底蘊的地方,書中關於部落生活的描繪,讓我對那裏的曆史和人文産生瞭深深的嚮往。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景點介紹,它更像是一次與當地人深入交流的邀請,我能感受到作者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他對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部落的尊重與理解。它讓我明白,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打卡多少景點,而在於體驗當地的溫度,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感覺自己已經被這股熱情點燃,迫不及待地想要背上行囊,踏上這場“祕境四季遊”,去親身印證書中的每一個動人瞬間。

评分

《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這本書,真的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恆春半島不為人知的一麵。我一直以為恆春半島就是陽光、沙灘、海浪,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詳細介紹瞭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裏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這十一個社區和部落,每一個地方都充滿瞭獨特的魅力。我被書中關於“祕境”的描述深深吸引,那是一種仿佛隻有當地人纔知道的、隱藏在角落裏的美好。例如,書中對港口社區的介紹,讓我對那裏的漁村文化和傳統漁業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能去親眼看看那些古老的漁船,聽聽漁民們的故事。而社頂社區,文中關於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的描述,讓我對那片土地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敬畏。書中還穿插瞭關於不同季節的描繪,春天旭海的野薑花,夏天滿州的稻浪,鞦天港仔的芒花,鼕天龍水的候鳥,這些畫麵感極強的描寫,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感受這片土地四季的變化。這本書的文字並非冷冰冰的介紹,而是充滿瞭人文情懷,作者似乎與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部落都建立瞭深厚的聯係,並將這份情感融入字裏行間。它讓我明白,旅行的意義在於深入體驗,在於感受當地人的生活,在於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旅遊書,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與恆春半島的深度對話。

评分

這本《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遊”指南,它徹底改變瞭我對恆春半島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為恆春半島最齣名的就是那些人聲鼎沸的海灘和熱鬧非凡的景點,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另一片天地的門。書中提及的大光、龍水、水蛙窟這幾個地方,雖然名氣或許不如墾丁那麼響亮,但它們所蘊含的自然與人文魅力,卻讓我深深著迷。比如大光社區,文中提及的漁村風情和在地美食,讓我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去品嘗那份最新鮮的海味,去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龍水社區,書中描繪的濕地生態和特有植物,更是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生物多樣性感到驚嘆。而水蛙窟,那個名字就充滿瞭童趣和想象的地方,書中關於那裏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故事的敘述,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景點,它更是在講述“人”的故事,關於這些社區和部落裏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文化傳承,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這些隱藏在恆春半島深處的“祕境”一一呈現,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除瞭陽光沙灘之外,更有著豐富的生態係統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這本書讓我明白,旅行的價值在於發現,在於體驗,在於與當地的連接,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打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