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飲食人類學
  • 地方飲食
  • 風土人情
  • 旅行美食
  • 文化觀察
  • 地域文化
  • 小眾旅行
  • 美食遊記
  • 民俗文化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透過旅行與飲食,爬梳颱灣族群遷移與融閤的有趣故事書
*十二個小地方的食物風土之旅
*十二篇餐桌上的人類學筆記
*給新時代旅人的另類旅遊飲食指南


  ~深入12個山巔水湄的小地方.解開12張田野餐桌的鄉愁密碼~

  從東到南,由南轉北;從山巔到水湄,由海岸到平野;從閩南到客傢,由原民到外省,小小的颱灣島蘊含著豐富迷人的生活內涵,每個小鄉小鎮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土餐桌,每道餐桌上的食物,都隱藏著颱灣多元族群在島內遷徙的綫索。

  透過旅人以舌胃實地的田野踏查,瞭解百年來,颱灣人為瞭生活生計,島內行旅的故事。

  藉著小地方的生活體驗,感受人情的美好,以及族群的曆史文化與産業的變遷。

  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傢鄉,找迴島嶼的真滋味。

  豐濱,這裏每個阿美族的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把漁鎗,可以潛水射魚,為自己準備三餐……

  美濃,除瞭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粄,除瞭吃野吃粗吃雜,美濃客傢人還吃什麼呢?鍾理和傢族餐桌的客傢「大封」,便層層封鎖住客傢族群漂泊遷徙的麯摺滋味……

  那瑪夏,這裏的卡那卡那富族是僅剩不到五百人的颱灣第十六族,他們很重視食物的料理,除瞭吃野菜、吃肉,更喜愛河鮮,用烤蒸煮、加鹽與薑,呈現食物原味。春天時,他們還會撈起溪中的青苔,煮成蛋花湯……

  甲仙,有兩種很古早味的糯米飯,無油無肉無其他調味料,卻有食材原味的清香,可以看齣小林平埔族的簡樸風格……

  六龜,運用製作荖濃特産「大滿酒」剩下的酒糟,做成酒糟煎蛋,就是讓荖濃平埔阿媽暖心又暖胃的鼕日早餐……

  蔡珠兒於本書推薦序說:「洪震宇的寫作意圖,正在於扭轉論述,迴歸宏觀,把瑣碎支離的飲食書寫,重新聚攏黏閤,通筋骨,接地氣,正本清源,恢復原有的脈絡情境。他的第一本書《旅人的食材曆》,以節氣時令為主軸,深入記錄颱灣的在地食材,縱嚮呈現時間和食物的關係。這本《風土餐桌小旅行》跨到另個嚮度,以空間風土為座標,橫切觀察地理和食物的淵源,然而從橫切麵又延伸齣直綫的曆史,追溯族群遷徙,飲食流變的軌跡,經緯交織,時空參照,建構齣豐富立體的係統。」(引自〈食味與人味〉序)

  這本書提供瞭另一種旅行颱灣的方式,以各地鄉鎮的風土餐桌為起點,開啓一條透過食物,認識颱灣的新角度。

  故事,就從餐桌開始……

名人推薦

  蔡珠兒、番紅花、王村煌 / 感動推薦
文明之痕:失落的文字與遠古的低語 一部關於符號、書寫演變與人類文明深層連接的深度考察 本書並非聚焦於烹飪、地域風俗或旅行見聞,而是將目光投嚮人類文明最古老、最基礎的構建基石之一:文字的起源、演變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隱秘作用。我們探討的“餐桌”是信息的交換場域,而“旅行”則是意義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被重新編碼和傳遞的過程。 第一章:泥闆上的迴響——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符號與官僚體製的誕生 本章深入探究已知最早的完整書寫係統——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我們不滿足於對其結構和詞匯的錶層介紹,而是著重分析其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性。 1. 權力的數字化:楔形文字的齣現並非源於詩歌或哲學錶達,而是直接服務於神廟和宮殿的經濟管理需求。我們將詳細解析泥闆上記錄的榖物配給、牲畜清冊和稅收記錄,揭示文字如何從一種記事工具迅速演變為維護復雜社會等級和中央集權的關鍵技術。它如何將無形的資源量化、固化,從而形成早期國傢的權力邊界? 2. 符號的“超載”:從早期的象形符號到錶音的楔形符號,文字的抽象化過程充滿瞭張力。本章將考察那些因政治或宗教用途而産生的、極為復雜的復閤符號,它們如何在特定精英階層手中成為知識壟斷的工具,阻礙瞭社會信息流的擴散。我們還會對比阿卡德語和赫梯語對同一書寫係統的藉用與改造,觀察文化遷移如何重塑符號的內在邏輯。 3. 最後的遺跡:隨著公元前的終結,楔形文字係統為何最終消亡?我們不會將此歸因為單純的技術更迭,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特定的知識生態係統的崩潰。分析亞述和巴比倫圖書館中殘存的文學、占蔔和醫學文本,探討這些文本在羅馬化浪潮下的命運,以及它們如何以碎片化的形式影響瞭後世的哲學思辨。 第二章:墨水與權杖——古埃及聖書體的宗教、死亡與永恒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性著稱,但其核心功能卻深深植根於宗教信仰和對永恒的執著追求之中。 1. 銘文即魔法:本章重點剖析“聖書體”——其字麵意義即是“神聖的雕刻文字”——如何在法老和祭司的儀式中被運用。我們研究《亡靈書》中的咒語銘文,探究埃及人如何相信特定的符號組閤(“言語的力量”)可以直接乾預現實與來世的法則。這種“書寫即創造”的觀念,與我們現代將文字視為純粹描述工具的認知形成瞭鮮明對比。 2. 紙莎草的秘密:對比雕刻在石棺和神廟牆壁上的永久性聖書體,以及在日常行政和文學創作中使用的僧侶體和世俗體。紙莎草(Papyrus)作為載體的易損性,如何影響瞭信息的傳播速度和保存的持久性?我們將分析拉美西斯時代行政文書的流失情況,以理解信息在不同介質間的“熵增”規律。 3. “象形解構”的挫摺:探討數韆年來,西方學者對埃及象形文字的誤讀曆程。羅塞塔石碑的發現僅僅是開啓瞭一扇門,真正的理解挑戰在於,如何從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觀中,重新構建齣這些符號所承載的色彩、聲音和信仰體係。 第三章:竹簡的重量——中國早期文字的宇宙觀與“天人閤一”的結構 中國文字的演化路徑展現齣驚人的連續性,本書關注其早期形態,特彆是甲骨文和金文,如何內嵌瞭中國古代的哲學思考和政治倫理。 1. 蔔辭與帝國的脈搏:甲骨文並非單純的記錄,而是與“神諭”互動的媒介。本章考察殷商王室如何通過貞問和記錄占蔔結果,來構建其對天命、戰爭和農業收成的解釋框架。文字的“神聖性”如何通過這種儀式化的書寫過程被鞏固? 2. 金文:權力的鑄造:周代的青銅器銘文(金文)標誌著文字使用從神權嚮王權的過渡。這些銘文的內容,通常是頌揚祖先的功德、分封諸侯的契約,或是對既有秩序的確認。分析銘文的篇幅增長,揭示瞭早期中國統治者對“曆史敘事”的建構需求,以及文字作為“政治記憶載體”的重要性。 3. 方塊字的“穩定力”:探討漢字結構中,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特性,如何賦予瞭中國文字超越地域方言的強大整閤力。即便在戰國諸侯文字形體各異的時期,其核心的“部首”邏輯依然保持瞭某種一緻性,這為秦始皇統一文字提供瞭潛在的文化基礎。我們討論這種結構如何塑造瞭早期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偏嚮於對“物類”、“關係”的靜態把握,而非純粹的綫性邏輯推理。 第四章:字母的革命——從腓尼基到希臘:聲音的解放與民主的萌芽 字母文字的齣現是書寫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去中心化”事件。它將復雜的錶意係統簡化為有限的音素組閤,極大地降低瞭識字門檻。 1. 貿易的催化劑:腓尼基字母的誕生與地中海的貿易網絡緊密相關。本章研究這種純輔音係統如何服務於快速、靈活的商業記錄需求,擺脫瞭早期書寫係統對專業抄寫員的依賴。這種實用主義的創新,如何悄然為後來的文化變革準備瞭土壤? 2. 希臘人的“添加物”:希臘人對腓尼基字母最關鍵的貢獻在於加入瞭元音符號。分析元音的引入如何使得書寫係統能更精確地捕捉口語的發音,從而解放瞭文字錶達的潛力。這種精確性的提高,被認為直接促進瞭抽象哲學和係統化科學的興起。 3. 書寫與城邦的公共空間:字母文字普及後,法律、辯論和戲劇得以在城邦的公共空間被更廣泛地記錄和傳播。本章討論書寫不再僅僅是王權或神廟的專利,如何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工具,並間接催生瞭西方對“文本闡釋”和“理性論證”的重視。 第五章:失落的密鑰——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書寫體係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那些未能延續主流敘事,卻依然為我們理解人類書寫多樣性提供寶貴綫索的失傳文字。 1. 米諾斯的迷宮:重點研究剋裏特島上的綫形文字A(尚未被成功破譯)和綫形文字B(已被破譯,但其所承載的米諾斯文化已逝)。分析破譯工作如何依賴於考古學、語言學和偶爾齣現的雙語文本,以及綫形文字A的“沉默”對我們重構米諾斯文明的限製。 2. 瑪雅的星辰圖譜:探討中美洲復雜的象形錶音文字係統。瑪雅文字在對曆法、天象和王權更迭的記錄上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精度。分析西班牙殖民者銷毀大量瑪雅手稿的行為,如何造成瞭對一個高度發達文明的理解斷層,以及現代學者如何從少數幸存的抄本中,拼湊齣其宇宙觀的碎片。 3. 隱秘的符號宇宙:簡要介紹印章文字(如印度河流域文字)和東亞一些早期符號係統(如陶寺陶符),它們或許未能發展成成熟的文字係統,但揭示瞭人類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對“標記意義”的本能衝動。 結論:文字的“物質性”與我們的認知陷阱 全書最後總結道,我們今天習慣於將文字視為一種抽象的、透明的媒介。然而,從泥闆的重量到竹簡的重量,從莎草紙的質地到後來的印刷術,文字始終與其載體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緊密糾纏。理解這些古老文字,就是理解人類如何在不同的物理和形而上結構中,努力捕捉、固定並傳遞那些稍縱即逝的文明核心。這不是關於“我們寫瞭什麼”,而是關於“我們如何書寫,以及為何如此書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震宇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創意總監、副總編輯,策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也當過《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是颱灣少數跨越財經、時尚與在地生活的創作者。

  中年之後職業混亂、專業難以定義,目前主力推動在地小旅行,持續進行節氣飲食的田野踏查,並透過演講召喚說故事能力。2012年受邀在TEDXTaipei發錶演說,曾獲選為《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響力人物之一,被稱為是「颱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著有《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與彭啓明、李鹹陽閤著)、《資訊夢工場》等。

  部落格:blog.yam.com/yucw(虛構的抒情筆記)、臉書粉絲:洪震宇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食味與人味  蔡珠兒
推薦序二 帶著這本書的微微閃爍,上路吧  番紅花
推薦序三 一張張餐桌,記錄島嶼的鄉愁記憶  王村煌
自序 芝麻開門

風土餐桌地圖
●與山海節氣共存──豐濱人的餐桌故事
●飛魚與羊的熱帶憂鬱──比西裏岸人的餐桌故事
●永遠的夢土──池上人的餐桌故事
●驕傲的內本鹿之歌──海端與延平人的餐桌故事
●日日常常的美好食光──鹽埕人的餐桌故事
●原鄉傢之味──美濃人的餐桌故事
●波瀾壯闊後的小桃源──六龜人的餐桌故事
●移民鄉愁與平埔滋味──甲仙人的餐桌故事
●重新為河而生──那瑪夏人的餐桌故事
●神仙黑豬.自在傢宴──國姓人的餐桌故事
●麻芛苦香迎夏天──南屯人的餐桌故事
●三貂灣的海之味──貢寮人的餐桌故事

圖書序言

自序

芝麻開門


  對我來說,食物除瞭果腹,享受歡愉,還能交流情感經驗,追索文化根源,
  就像是個通關密語,經過脣齒舌尖的吮嚼檢驗,
  一聲「芝麻開門!」
  食物背後的身世奧祕與文化密碼,就這樣自然流洩齣來。

  有一次我帶瞭高雄甲仙、那瑪夏與六龜寶來的朋友去美濃笠山的鍾媽媽傢吃午餐,用餐前,鍾媽媽的小女兒舜文先導覽鍾理和文學紀念館,讓大傢瞭解鍾理和傢族的故事,再沿著菜園小徑走到鍾傢。

  那天餐桌上有絲瓜粄、蘿蔔苗蒸肉、梅汁苦瓜、薑絲炒茄子、炒芋頭與南瓜蛋酥,用完餐,大傢跟鍾媽媽在客廳聊天,好奇這些菜的料理做法?也頻頻猜測蒸肉上黑黑捲捲、像茶葉的食材是什麼?當知道是每年十月收成的白玉蘿蔔的葉子,經過曝曬、醃製、乾燥之後,能讓蒸肉散發蘿蔔清香,眾人十分意外,原來蘿蔔葉也可以入菜。

  在場有曾祖父從苗栗公館移民到甲仙開墾樟腦的客傢人、有定居甲仙兩百年以上的關山與小林村的平埔族、有從南投名間到甲仙發展的閩南人、有嫁來甲仙十多年的柬埔寨媽媽、有那瑪夏的布農族與卡那卡那富族,還有從嘉義移民到六龜寶來的閩南人,眾多族群有緣齊聚一堂,經過蘿蔔苗的提味,開始分享自己的族群記憶與食物。

  從北部移民到甲仙的客傢人,聊到醬筍煎蛋、蒸魚的香醇滋味,但習慣吃醬蘿蔔與醬鳳梨的客傢媳婦鍾媽媽,卻沒聽過醬筍這種食物。從苗栗嫁來甲仙小林村的阿鞦,用客傢話跟鍾媽媽打招呼,提起嫁到小林的日子,最不習慣的是喜歡狩獵的平埔族,總是醃製很多山産,掛在傢門前,一傢醃肉整村香,她卻無法適應這種濃烈的野性氣息,而同村的平埔族美蓮,想起過往生活,倒很興奮地說她們的肉粽會包這種肉乾,那是多麼難忘的傢鄉味。住在那瑪夏、人口不到五百人、剛正名為第十六族的卡那卡那富族的Giwa,則說到她們會吃用野生山蘇包裹年糕、豬肉與小魚的粽子,叫昂布樂格,黏糯的口感跟客傢菜包有點類似。


  鍾傢的小小餐桌上,竟激盪齣不同族群的懷鄉滋味。雖然大傢都來自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匯聚而成的高屏溪流域,空間距離不遠,卻有如隔瞭萬重山互不熟悉。透過時光綿延、族群文化與風土條件的交融,編織齣不同的餐桌故事與生命經驗。就像是枝裕和導演的《橫山傢之味》,以廚房裏的刀切聲與水汽聲當開場,傳達電影故事主軸:「每個傢庭都有一種懷念之味,端不上颱麵卻永遠想念。」

  讓我想念的鍾媽媽餐桌,也是撰寫這本書的動機起點。以前來到美濃,都是吃粄條、豬腳與薑絲大腸,我總想,難道美濃客傢人真的都隻吃這些食物嗎?許多觀光勝地為瞭迎閤客人,大量復製觀光的刻闆印象,食物韆篇一律,失去文化意涵,少瞭地方生活的連結,更缺乏一食入魂的感動。如果能去美濃人傢裏吃飯,到清晨的市場走動,看看食材,吃在地的日常早餐,也許會有更真實深刻的體會吧。於是我去瞭三個客傢媽媽傢裏吃飯,餐桌上的一菜一湯一飯一肉,雖然平凡傢常,卻都是當地山海田野的濃縮精華,以及漫長流轉的生命軌跡。

  飲食真的這麼重要嗎?對我來說,食物除瞭果腹,享受歡愉,還能交流情感經驗,追索文化根源,就像個通關密語,經過脣齒舌尖的吮嚼檢驗,一聲「芝麻開門!」食物背後的身世奧祕與文化密碼,就這樣自然流洩齣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什麼人。「食物和語言與宗教一樣(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試紙。」曆史學者菲力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在《食物的曆史》也如是強調。

  如果食物是一種辨彆身份的文化試紙,颱灣是什麼?「我是誰?」我用食物去叩問,我的行旅座標從節氣轉到小地方,不隻關切在地食材的栽種與曆史,節氣循環的關聯,更重視食材運用與生活脈絡的連結,書中這些不太具觀光知名度,看似偏遠其實並不算遙遠的地方,反而保存瞭颱灣文化礦脈與風土底?的原味。

  除瞭進入人傢的餐桌,更要遠離餐桌,穿梭在農地、市場、荒野、港邊、舢闆與廚房,還得翻山越嶺、跨過時空。這趟風土餐桌的島旅生涯,我一走就是四年。

  颱灣人是個多元化的行旅民族,流著不安定的血液,不論是從唐山過颱灣的漢人(閩南人、客傢人),還是島內原本就存在、更早漂移來颱灣落腳的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因為無情天災或政權擺弄,數百年來,他們為瞭求生存,在島內進行很頻繁激烈的移動,海拔與緯度,成為各種腳印足跡的見證。

  許多食材看似風土節氣的運作使然,實際上卻是帶著鄉愁、跋山涉水的流浪者之歌,隨著族群的行旅足跡,不隻傳承山川風景,更扛起傢鄉的記憶重量,宛如帶著鄉音的掌紋與胎記。

  旅行時我常常隨口問農人、廚房的料理人,「你從哪裏來?」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像知名的甲仙芋頭,是日治時期苗栗客傢人到甲仙來提煉樟腦,日常缺乏蔬菜,纔從傢鄉帶芋苗來種植,隻是從肥料充足的平原水芋變成天生天養的旱地山芋,形狀從大顆橄欖球變成小巧壘球,口感更飽滿鬆軟,因為食材有限,芋梗還有大用,可以清炒食用,還能曬乾保存,用來燉煮花生排骨湯,甚至加工醃漬成芋梗酸,配飯或當成調味品。

  當食物不隻是食物,而是一個重現時光的甬道,我們得像一個人類學傢,仔細爬梳考掘,纔能鑿齣看似灰飛煙滅,在濛塵地錶下依然波瀾壯闊的文化山河。

  法國文學傢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最末一捲〈重現的時光〉,提到他關切食物跟生活細節,並非是用顯微鏡去找尋事物真理,而是用一颱天文望遠鏡去看待天上繁星,星星之所以微小,隻是因為距離遙遠,但一星一世界,「就在我求索偉大法則的地方,人們稱我是細枝末葉的搜集者。」

  人人也都是他自己的曆史學傢,細枝末葉的採集與求索,體會他們的悲歡離閤,纔能讓那些日日常常風風雨雨,撐起大曆史的骨乾,填滿大時代的血肉。

  尤其在全球化、城鄉差距更大的時代,嚮內走更深,嚮外纔能走更遠,隻有更細微的關注一個鄉鎮、一座村落、一戶人傢,一位人物的生活樣貌,找齣不隨波逐流的根源與堅持,纔能找到自己,也纔能尋路未來。

  「我是誰?」我希望自己是鹽,透過書寫與小旅行的提味,凸顯風土餐桌的原味。陸文夫在〈美食傢〉這篇小說詮釋鹽的特質,做菜最難的不是選料刀工火候,而是放鹽。鹽能吊百味,但百味吊齣之後,它本身就隱而不見,沒人在鹹淡適中的菜裏吃齣鹽味。

  這十二個小地方,也是我生命田野的鹽。這趟行旅,看似越來越偏,越來越遠,卻越來越深,越來越有滋味,彷彿在時間的迴聲裏躑躅,不斷行嚮昨日的記憶,也航嚮未來的旅程。

  故事就在現場,邀請你一起齣發,深入這個島嶼的山巔水湄,走一趟以食物銘印的探源之旅。

  一起說:「芝─麻─開─門─」。

推薦序

  洪震宇的寫作意圖,正在於扭轉論述,迴歸宏觀,把瑣碎支離的飲食書寫,重新聚攏黏閤,通筋骨,接地氣,正本清源,恢復原有的脈絡情境。他的第一本書《旅人的食材曆》,以節氣時令為主軸,深入記錄颱灣的在地食材,縱嚮呈現時間和食物的關係。這本《風土餐桌小旅行》跨到另個嚮度,以空間風土為座標,橫切觀察地理和食物的淵源,然而從橫切麵又延伸齣直綫的曆史,追溯族群遷徙,飲食流變的軌跡,經緯交織,時空參照,建構齣豐富立體的係統。

  說來好像很復雜,洪震宇卻能馭繁為簡,寫得平淺清澈,溫柔動人。南屯,甲仙,三貂角,嘉雲巷,南沙魯,那瑪夏,比西裏岸;他領著我們逛市場,走漁港,下稻田,摸進人傢的廚房和飯桌。這些鄉鎮,有的我們去過,有的聽過,有的很陌生,那瑪夏,颱灣有這地方嗎?但無論你知不知道,沒有洪震宇帶路指點,你恐怕也看不到箇中精妙,吃不到在地好味,更聽不到動人故事。他彷彿有一雙曆史的陰陽眼,能夠穿越時間,透視文化的足跡烙印,貫串起過去和現在。

  這些故事深藏肌理,並非一望可知,唾手可得,要慢慢挖,細細磨,久久醞釀。我也做過記者,我明白,這需要多少腳力和毅力,不知他跑瞭多少趟,做瞭多少工夫,心底又燒著多麼強烈的熱情。洪震宇訪查田野,有人類學者的認真嚴謹,也有報導人(informant)的熟稔親切,他親身參與,融入當地,經常做起幫工和助手,所以能有深度的觀察描述。

  最重要的是,對於人和食物,他有廣闊恢弘的觀點,他要寫的不是鄉土料理,小鎮指南,而是更深刻的生命經驗,就像他說的,「颱灣是什麼?我是誰?我用食物去叩問。」

  食物是文化的試紙,族群和記憶的密碼,透過各地的風土餐,我們看到人傢吃什麼,怎麼吃,不僅認識新食材,嘗到老味道,還看到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態度。

  阿美族每天跳進大海,像開冰箱現拿食材,裝滿魚簍就不再抓,從不囤積食物。卡那卡那富族的河神祭,不是祝禱收獲滿滿,而是「不要嚮河索取太多,拿我們需要的就好。」布農族常圍聚吃飯,「我們喜歡的不隻是吃,而是在一起的感覺。」

  我最喜歡這段:長濱鄉賣野菜的婦女,一早就喝小米酒加維士比,聽到洪震宇的疑問,她們迴答,「怎麼會早,一大早就起來拔菜瞭,現在很晚瞭,喝喝酒纔開心!」

  這些差異,令人意外,莞爾,感動,以及慚愧反思,在資本主義的漢人社會,我們又用什麼態度看待食物呢?

  颱灣,原來還有這麼多好地方,這麼多樣的風土,這麼豐富的族群和食味。所謂颱菜,原來不僅是蔭豉蚵三杯雞,還有這麼多山海資産,這麼認真的庖夫匠人,在我們不知道的村邊巷底,還潛藏諸多菜式,蘊含各種創意和驚奇。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既慚愧,又自豪。

蔡珠兒/作傢
摘錄自推薦序〈食味與人味〉

推薦序

  展開震宇的新書《風土餐桌小旅行》,在他如人類學者般田野勘查的一個又一個天涯海角處,不論是美濃鍾鐵民老傢用半隻閹雞和大塊三層肉燜煮五小時的「大封」,或是布農族勇士阿力曼在鹿野溪畔祖靈屋用檳榔和米酒嚮山神緻敬後,再攀爬進入那一片鬱闊祕境的森林博物館,抑或是東北角貢寮車站阿生便當和山村老人的野菜故事……,細讀書中的每一個驛站,情感是深的,體察是真的,文字是誠的,我來來迴迴逡巡於書中的曆史爬梳和庶民情義,認定惟有帶著這本書、用三五年的時間、隨他的足跡走完這山巔水湄,也許到那時,我纔能說,我走過颱灣,走過這座美麗島吧。

番紅花/作傢
摘錄自推薦序〈帶著這本書的微微閃爍,上路吧〉

推薦序

  四年來,震宇在書寫的路途上越走越遠,越寫越深入,由東部往南部,再轉而嚮北,盡往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鄉鎮去。偶爾和他見麵,他總是叨叨唸唸這些小地方的點點滴滴,不單是節氣,不隻是食物,更不是隻有經過沒有故事的旅行,而是這島嶼上百年來族群遷移,生命流轉的故事。透過一張張餐桌,承載著你我共同的鄉愁記憶,記錄瞭原以為早已經消失的文化符碼。

王村煌(薰衣草森林執行長)
摘錄自推薦序〈一張張餐桌,記錄島嶼的鄉愁記憶〉

圖書試讀

比西裏岸人的餐桌故事——飛魚躍齣,憂鬱的熱帶
 
太平洋拍打長堤前的消波塊,發齣轟隆轟隆悶悶的低響,在這個憂鬱的鼕季,即使沒下雨,奮力舉手的海浪仍化成點點雨霧,彌漫整個聚落。我沿著海岸行走,離開消波塊集結的區域,來到礫石灘,潮水似乎帶著狂暴的怒氣,洶湧而上,潮退時,卻依依不捨的擁抱著鵝卵石,留下喃喃的嘆息。
 
這裏是颱東成功鎮的三仙颱社區,阿美族稱為比西裏岸的地方。潮浪以不同的聲音喚醒比西裏岸的清晨,迴程時,我看到一個穿紅鞋的小女孩,靜坐堤上,不知是沉思或發呆,離她不遠處,一隻用漂流木組成的大山羊,目光眺望遠方的珊瑚礁小島,彷彿是女孩與海岸的守望者。
 
相對於三仙颱來去匆匆的觀光人潮,這裏雖是個平凡安靜的小村,仍蘊含豐富的生命力。
 
我和比西裏岸社區發展協會的朋友理事公(理事長的老公)一起去三仙颱島上走走,這裏原本是一座岬角,海水的侵蝕,蝕斷瞭岬角與陸地的連結,成為一座珊瑚礁環繞的孤島。一座八拱橋上上下下得走上半小時,許多遊客(大部分是大陸客)走一半就摺返,或是在海邊拍照,到處都是人潮。我們下瞭橋,一路往島裏深處走去,這裏像另個失落的世界,兩旁都是茂密的林投樹,整座島的景觀很壯闊,到處是險峻的礁石、高聳的巨岩,得爬上爬下,四處散布海蝕溝、壼穴等海蝕景觀,圍繞島嶼的碧海藍天,更讓人眼界開闊。
 
理事公指著前方的一小片草原,那是以前牧羊放牛的地方,他們長輩來放牧時,會順便來採集螃蟹、貝類,接著就在草地上吃東西「巴格浪」起來(巴格浪是阿美族慶祝的意思),像馬糞海膽就是敲開外殼,倒入米酒,就直接生吃,這裏野生物産豐富,是一個天然的冰箱。隻是那個草地依舊青綠可口,卻再沒有牛羊來此停留,理事公神情有些落寞,我們吹著海風,佇立良久。迴首望嚮比西裏岸部落,在層層疊疊的海岸山脈與山嵐環繞下,部落小小的房子若隱若現。
 
望嚮另一邊,是個定置漁場,漁場的分布麵積比花蓮豐濱的石梯港定置漁網還大,理事公說這是東海岸珊瑚礁最後一塊淨土,漁場像鈎子一樣,撈住隨洋流移動的魚群,每天早晚魚獲都會載到附近的基翬漁港(基翬是阿美語海灣,或有灣的地方)拍賣。

用戶評價

评分

**初遇這本書,我懷揣著一份對“風土”二字的天然好奇。** 聽起來就帶著一種質樸的、接地氣的意味,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陽光灑落的溫度。而“餐桌”二字,更是直擊人心,它不僅僅是食物的集閤,更是一傢人、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分享故事、傳遞情感的溫暖空間。作者將“飲食人類學”的概念融入其中,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介紹各地美食的層麵,而是更深層次地去探索食物背後的人文情懷、曆史積澱和生活哲學。我設想著,這本書會帶領我走進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地方,不一定是名聲大噪的旅遊勝地,但一定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想象著,在那些古樸的小鎮,或是隱匿於山間的村落,我會如何與當地人一起,品嘗他們世代傳承的味道,傾聽他們關於食物的故事。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構成瞭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麵,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去進行一場關於味蕾與心靈的雙重旅行。它承諾的“12個小地方”,也意味著有足夠的篇幅去深入挖掘,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淺嘗輒止。這對於一個渴望瞭解真實的生活、感受文化脈絡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奇妙的味蕾與心靈的共振。** 它讓我明白瞭,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橋梁。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瞭一個又一個充滿地域特色的“小地方”。這些地方,或許我們從未聽說過,但通過書中的文字,它們卻鮮活地呈現在眼前,仿佛我們也能聞到那裏的炊煙,聽到那裏的孩童嬉鬧。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風土”的解讀,它不是簡單的地理標簽,而是凝結瞭這片土地的自然饋贈、曆史積澱、生活智慧以及人們的情感寄托。而“餐桌”更是這場旅行的核心,它不僅僅是食物的陳列,更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真誠的交流場景。在那裏,我們看到的是傢常的味道,是樸實的情感,是代代相傳的記憶。作者將“飲食人類學”的視角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每一道菜肴、每一頓飯都充滿瞭故事和解讀,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深入理解瞭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 它以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具穿透力的方式,揭示瞭食物與人類生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當我翻開它的時候,我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隻是單純地被“風土餐桌小旅行”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所吸引。然而,它所呈現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小地方”的選擇,這些地方往往隱藏著最真實、最鮮活的文化基因,而作者正是通過“餐桌”這個載體,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娓娓道來。每一段旅程,都仿佛是一次深入的對話,與當地的居民,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世代傳承的飲食文化。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而是用一種觀察者和記錄者的真誠姿態,展現瞭食物在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從食材的來源,到烹飪的方式,再到餐桌上的儀式感,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值得品味的信息,也引發瞭我對自身飲食習慣的深刻反思。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給我量身定製的一場精神盛宴!** 我一直對那些遠離喧囂、保留著淳樸生活氣息的地方情有獨鍾,而“風土餐桌小旅行”這個名字,精準地擊中瞭我的心。它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生活”。我喜歡的是,它沒有選擇那些聲名顯赫的大城市,而是將目光投嚮瞭“12個小地方”,這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各種畫麵:可能是某個沿海漁村,感受海風的鹹濕,品嘗最新鮮的漁獲;也可能是某個山區的小鎮,品味大山深處的饋贈,感受農耕的智慧。而“飲食人類學”這個詞,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瞭期待。它意味著作者不僅僅會羅列菜名、介紹做法,更會去探究這些食物在當地文化中的地位、它如何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曆史的變遷,甚至是如何影響著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我仿佛已經看到瞭自己,坐在當地人溫暖的廚房裏,聽他們講述關於食材的故事,感受他們對食物的敬畏與熱愛。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體驗,遠比走馬觀花的景點打卡來得有意義得多。

评分

**對於一個熱愛旅行,並且總是把“吃”作為旅程重心的我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場及時雨。** “風土餐桌小旅行”這個名字,就已經讓我心潮澎湃,它精準地概括瞭我對旅行的理解——不僅僅是看風景,更是去體驗,去感受。而“12個小地方”的設定,更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們或許不是遊客趨之若鶩的熱門景點,但卻承載著最純粹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印記。我最期待的是“飲食人類學”這個概念所帶來的深度解讀。我一直認為,食物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曆史和情感的載體。作者能夠以人類學的視角去審視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這讓我看到瞭本書的獨特性和價值。我仿佛已經看到瞭自己在書中,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那些古樸的村落,與當地人一起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餐桌旁,品嘗他們精心烹製的傢常菜,傾聽他們關於食物、關於生活、關於這片土地的故事。這本書,注定是一次既飽足口腹,又滋養心靈的獨特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