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餐桌小旅行:12个小地方的饮食人类学笔记

风土餐桌小旅行:12个小地方的饮食人类学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饮食人类学
  • 地方饮食
  • 风土人情
  • 旅行美食
  • 文化观察
  • 地域文化
  • 小众旅行
  • 美食游记
  • 民俗文化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过旅行与饮食,爬梳台湾族群迁移与融合的有趣故事书
*十二个小地方的食物风土之旅
*十二篇餐桌上的人类学笔记
*给新时代旅人的另类旅游饮食指南


  ~深入12个山巅水湄的小地方.解开12张田野餐桌的乡愁密码~

  从东到南,由南转北;从山巅到水湄,由海岸到平野;从闽南到客家,由原民到外省,小小的台湾岛蕴含着丰富迷人的生活内涵,每个小乡小镇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土餐桌,每道餐桌上的食物,都隐藏着台湾多元族群在岛内迁徙的线索。

  透过旅人以舌胃实地的田野踏查,了解百年来,台湾人为了生活生计,岛内行旅的故事。

  借着小地方的生活体验,感受人情的美好,以及族群的历史文化与产业的变迁。

  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找回岛屿的真滋味。

  丰滨,这里每个阿美族的孩子小时候都有一把渔鎗,可以潜水射鱼,为自己准备三餐……

  美浓,除了琳瑯满目各式各样的粄,除了吃野吃粗吃杂,美浓客家人还吃什么呢?钟理和家族餐桌的客家「大封」,便层层封锁住客家族群漂泊迁徙的曲折滋味……

  那玛夏,这里的卡那卡那富族是仅剩不到五百人的台湾第十六族,他们很重视食物的料理,除了吃野菜、吃肉,更喜爱河鲜,用烤蒸煮、加盐与姜,呈现食物原味。春天时,他们还会捞起溪中的青苔,煮成蛋花汤……

  甲仙,有两种很古早味的糯米饭,无油无肉无其他调味料,却有食材原味的清香,可以看出小林平埔族的简朴风格……

  六龟,运用制作荖浓特产「大满酒」剩下的酒糟,做成酒糟煎蛋,就是让荖浓平埔阿妈暖心又暖胃的冬日早餐……

  蔡珠儿于本书推荐序说:「洪震宇的写作意图,正在于扭转论述,回归宏观,把琐碎支离的饮食书写,重新聚拢黏合,通筋骨,接地气,正本清源,恢复原有的脉络情境。他的第一本书《旅人的食材历》,以节气时令为主轴,深入记录台湾的在地食材,纵向呈现时间和食物的关系。这本《风土餐桌小旅行》跨到另个向度,以空间风土为座标,横切观察地理和食物的渊源,然而从横切面又延伸出直线的历史,追溯族群迁徙,饮食流变的轨迹,经纬交织,时空参照,建构出丰富立体的系统。」(引自〈食味与人味〉序)

  这本书提供了另一种旅行台湾的方式,以各地乡镇的风土餐桌为起点,开启一条透过食物,认识台湾的新角度。

  故事,就从餐桌开始……

名人推荐

  蔡珠儿、番红花、王村煌 / 感动推荐
文明之痕:失落的文字与远古的低语 一部关于符号、书写演变与人类文明深层连接的深度考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烹饪、地域风俗或旅行见闻,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最古老、最基础的构建基石之一:文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隐秘作用。我们探讨的“餐桌”是信息的交换场域,而“旅行”则是意义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被重新编码和传递的过程。 第一章:泥板上的回响——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符号与官僚体制的诞生 本章深入探究已知最早的完整书写系统——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我们不满足于对其结构和词汇的表层介绍,而是着重分析其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 1. 权力的数字化:楔形文字的出现并非源于诗歌或哲学表达,而是直接服务于神庙和宫殿的经济管理需求。我们将详细解析泥板上记录的谷物配给、牲畜清册和税收记录,揭示文字如何从一种记事工具迅速演变为维护复杂社会等级和中央集权的关键技术。它如何将无形的资源量化、固化,从而形成早期国家的权力边界? 2. 符号的“超载”:从早期的象形符号到表音的楔形符号,文字的抽象化过程充满了张力。本章将考察那些因政治或宗教用途而产生的、极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它们如何在特定精英阶层手中成为知识垄断的工具,阻碍了社会信息流的扩散。我们还会对比阿卡德语和赫梯语对同一书写系统的借用与改造,观察文化迁移如何重塑符号的内在逻辑。 3. 最后的遗迹:随着公元前的终结,楔形文字系统为何最终消亡?我们不会将此归因为单纯的技术更迭,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定的知识生态系统的崩溃。分析亚述和巴比伦图书馆中残存的文学、占卜和医学文本,探讨这些文本在罗马化浪潮下的命运,以及它们如何以碎片化的形式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辨。 第二章:墨水与权杖——古埃及圣书体的宗教、死亡与永恒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性著称,但其核心功能却深深植根于宗教信仰和对永恒的执着追求之中。 1. 铭文即魔法:本章重点剖析“圣书体”——其字面意义即是“神圣的雕刻文字”——如何在法老和祭司的仪式中被运用。我们研究《亡灵书》中的咒语铭文,探究埃及人如何相信特定的符号组合(“言语的力量”)可以直接干预现实与来世的法则。这种“书写即创造”的观念,与我们现代将文字视为纯粹描述工具的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 2. 纸莎草的秘密:对比雕刻在石棺和神庙墙壁上的永久性圣书体,以及在日常行政和文学创作中使用的僧侣体和世俗体。纸莎草(Papyrus)作为载体的易损性,如何影响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保存的持久性?我们将分析拉美西斯时代行政文书的流失情况,以理解信息在不同介质间的“熵增”规律。 3. “象形解构”的挫折:探讨数千年来,西方学者对埃及象形文字的误读历程。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仅仅是开启了一扇门,真正的理解挑战在于,如何从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观中,重新构建出这些符号所承载的色彩、声音和信仰体系。 第三章:竹简的重量——中国早期文字的宇宙观与“天人合一”的结构 中国文字的演化路径展现出惊人的连续性,本书关注其早期形态,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如何内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考和政治伦理。 1. 卜辞与帝国的脉搏:甲骨文并非单纯的记录,而是与“神谕”互动的媒介。本章考察殷商王室如何通过贞问和记录占卜结果,来构建其对天命、战争和农业收成的解释框架。文字的“神圣性”如何通过这种仪式化的书写过程被巩固? 2. 金文:权力的铸造:周代的青铜器铭文(金文)标志着文字使用从神权向王权的过渡。这些铭文的内容,通常是颂扬祖先的功德、分封诸侯的契约,或是对既有秩序的确认。分析铭文的篇幅增长,揭示了早期中国统治者对“历史叙事”的建构需求,以及文字作为“政治记忆载体”的重要性。 3. 方块字的“稳定力”:探讨汉字结构中,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性,如何赋予了中国文字超越地域方言的强大整合力。即便在战国诸侯文字形体各异的时期,其核心的“部首”逻辑依然保持了某种一致性,这为秦始皇统一文字提供了潜在的文化基础。我们讨论这种结构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对“物类”、“关系”的静态把握,而非纯粹的线性逻辑推理。 第四章:字母的革命——从腓尼基到希腊:声音的解放与民主的萌芽 字母文字的出现是书写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去中心化”事件。它将复杂的表意系统简化为有限的音素组合,极大地降低了识字门槛。 1. 贸易的催化剂:腓尼基字母的诞生与地中海的贸易网络紧密相关。本章研究这种纯辅音系统如何服务于快速、灵活的商业记录需求,摆脱了早期书写系统对专业抄写员的依赖。这种实用主义的创新,如何悄然为后来的文化变革准备了土壤? 2. 希腊人的“添加物”: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最关键的贡献在于加入了元音符号。分析元音的引入如何使得书写系统能更精确地捕捉口语的发音,从而解放了文字表达的潜力。这种精确性的提高,被认为直接促进了抽象哲学和系统化科学的兴起。 3. 书写与城邦的公共空间:字母文字普及后,法律、辩论和戏剧得以在城邦的公共空间被更广泛地记录和传播。本章讨论书写不再仅仅是王权或神庙的专利,如何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工具,并间接催生了西方对“文本阐释”和“理性论证”的重视。 第五章:失落的密钥——那些被时间遗忘的书写体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那些未能延续主流叙事,却依然为我们理解人类书写多样性提供宝贵线索的失传文字。 1. 米诺斯的迷宫:重点研究克里特岛上的线形文字A(尚未被成功破译)和线形文字B(已被破译,但其所承载的米诺斯文化已逝)。分析破译工作如何依赖于考古学、语言学和偶尔出现的双语文本,以及线形文字A的“沉默”对我们重构米诺斯文明的限制。 2. 玛雅的星辰图谱:探讨中美洲复杂的象形表音文字系统。玛雅文字在对历法、天象和王权更迭的记录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度。分析西班牙殖民者销毁大量玛雅手稿的行为,如何造成了对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的理解断层,以及现代学者如何从少数幸存的抄本中,拼凑出其宇宙观的碎片。 3. 隐秘的符号宇宙:简要介绍印章文字(如印度河流域文字)和东亚一些早期符号系统(如陶寺陶符),它们或许未能发展成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揭示了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对“标记意义”的本能冲动。 结论:文字的“物质性”与我们的认知陷阱 全书最后总结道,我们今天习惯于将文字视为一种抽象的、透明的媒介。然而,从泥板的重量到竹简的重量,从莎草纸的质地到后来的印刷术,文字始终与其载体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纠缠。理解这些古老文字,就是理解人类如何在不同的物理和形而上结构中,努力捕捉、固定并传递那些稍纵即逝的文明核心。这不是关于“我们写了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如何书写,以及为何如此书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震宇


  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天下杂志》创意总监、副总编辑,策划过三一九乡专辑,也当过《GQ》国际中文版副总编辑。是台湾少数跨越财经、时尚与在地生活的创作者。

  中年之后职业混乱、专业难以定义,目前主力推动在地小旅行,持续进行节气饮食的田野踏查,并透过演讲召唤说故事能力。2012年受邀在TEDXTaipei发表演说,曾获选为《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响力人物之一,被称为是「台湾新品种旅行设计师」。
着有《旅人的食材历》、《乐活国民历》(与彭启明、李咸阳合着)、《资讯梦工场》等。

  部落格:blog.yam.com/yucw(虚构的抒情笔记)、脸书粉丝:洪震宇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食味与人味  蔡珠儿
推荐序二 带着这本书的微微闪烁,上路吧  番红花
推荐序三 一张张餐桌,记录岛屿的乡愁记忆  王村煌
自序 芝麻开门

风土餐桌地图
●与山海节气共存──丰滨人的餐桌故事
●飞鱼与羊的热带忧郁──比西里岸人的餐桌故事
●永远的梦土──池上人的餐桌故事
●骄傲的内本鹿之歌──海端与延平人的餐桌故事
●日日常常的美好食光──盐埕人的餐桌故事
●原乡家之味──美浓人的餐桌故事
●波澜壮阔后的小桃源──六龟人的餐桌故事
●移民乡愁与平埔滋味──甲仙人的餐桌故事
●重新为河而生──那玛夏人的餐桌故事
●神仙黑猪.自在家宴──国姓人的餐桌故事
●麻芛苦香迎夏天──南屯人的餐桌故事
●三貂湾的海之味──贡寮人的餐桌故事

图书序言

自序

芝麻开门


  对我来说,食物除了果腹,享受欢愉,还能交流情感经验,追索文化根源,
  就像是个通关密语,经过脣齿舌尖的吮嚼检验,
  一声「芝麻开门!」
  食物背后的身世奥祕与文化密码,就这样自然流洩出来。

  有一次我带了高雄甲仙、那玛夏与六龟宝来的朋友去美浓笠山的钟妈妈家吃午餐,用餐前,钟妈妈的小女儿舜文先导览钟理和文学纪念馆,让大家了解钟理和家族的故事,再沿着菜园小径走到钟家。

  那天餐桌上有丝瓜粄、萝卜苗蒸肉、梅汁苦瓜、姜丝炒茄子、炒芋头与南瓜蛋酥,用完餐,大家跟钟妈妈在客厅聊天,好奇这些菜的料理做法?也频频猜测蒸肉上黑黑卷卷、像茶叶的食材是什么?当知道是每年十月收成的白玉萝卜的叶子,经过曝晒、腌制、干燥之后,能让蒸肉散发萝卜清香,众人十分意外,原来萝卜叶也可以入菜。

  在场有曾祖父从苗栗公馆移民到甲仙开垦樟脑的客家人、有定居甲仙两百年以上的关山与小林村的平埔族、有从南投名间到甲仙发展的闽南人、有嫁来甲仙十多年的柬埔寨妈妈、有那玛夏的布农族与卡那卡那富族,还有从嘉义移民到六龟宝来的闽南人,众多族群有缘齐聚一堂,经过萝卜苗的提味,开始分享自己的族群记忆与食物。

  从北部移民到甲仙的客家人,聊到酱笋煎蛋、蒸鱼的香醇滋味,但习惯吃酱萝卜与酱凤梨的客家媳妇钟妈妈,却没听过酱笋这种食物。从苗栗嫁来甲仙小林村的阿秋,用客家话跟钟妈妈打招唿,提起嫁到小林的日子,最不习惯的是喜欢狩猎的平埔族,总是腌制很多山产,挂在家门前,一家腌肉整村香,她却无法适应这种浓烈的野性气息,而同村的平埔族美莲,想起过往生活,倒很兴奋地说她们的肉粽会包这种肉干,那是多么难忘的家乡味。住在那玛夏、人口不到五百人、刚正名为第十六族的卡那卡那富族的Giwa,则说到她们会吃用野生山苏包裹年糕、猪肉与小鱼的粽子,叫昂布乐格,黏糯的口感跟客家菜包有点类似。


  钟家的小小餐桌上,竟激盪出不同族群的怀乡滋味。虽然大家都来自楠梓仙溪与荖浓溪汇聚而成的高屏溪流域,空间距离不远,却有如隔了万重山互不熟悉。透过时光绵延、族群文化与风土条件的交融,编织出不同的餐桌故事与生命经验。就像是枝裕和导演的《横山家之味》,以厨房里的刀切声与水汽声当开场,传达电影故事主轴:「每个家庭都有一种怀念之味,端不上台面却永远想念。」

  让我想念的钟妈妈餐桌,也是撰写这本书的动机起点。以前来到美浓,都是吃粄条、猪脚与姜丝大肠,我总想,难道美浓客家人真的都只吃这些食物吗?许多观光胜地为了迎合客人,大量复制观光的刻板印象,食物千篇一律,失去文化意涵,少了地方生活的连结,更缺乏一食入魂的感动。如果能去美浓人家里吃饭,到清晨的市场走动,看看食材,吃在地的日常早餐,也许会有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吧。于是我去了三个客家妈妈家里吃饭,餐桌上的一菜一汤一饭一肉,虽然平凡家常,却都是当地山海田野的浓缩精华,以及漫长流转的生命轨迹。

  饮食真的这么重要吗?对我来说,食物除了果腹,享受欢愉,还能交流情感经验,追索文化根源,就像个通关密语,经过脣齿舌尖的吮嚼检验,一声「芝麻开门!」食物背后的身世奥祕与文化密码,就这样自然流洩出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食物和语言与宗教一样(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试纸。」历史学者菲力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在《食物的历史》也如是强调。

  如果食物是一种辨别身份的文化试纸,台湾是什么?「我是谁?」我用食物去叩问,我的行旅座标从节气转到小地方,不只关切在地食材的栽种与历史,节气循环的关联,更重视食材运用与生活脉络的连结,书中这些不太具观光知名度,看似偏远其实并不算遥远的地方,反而保存了台湾文化矿脉与风土底?的原味。

  除了进入人家的餐桌,更要远离餐桌,穿梭在农地、市场、荒野、港边、舢板与厨房,还得翻山越岭、跨过时空。这趟风土餐桌的岛旅生涯,我一走就是四年。

  台湾人是个多元化的行旅民族,流着不安定的血液,不论是从唐山过台湾的汉人(闽南人、客家人),还是岛内原本就存在、更早漂移来台湾落脚的平埔族与高山原住民,因为无情天灾或政权摆弄,数百年来,他们为了求生存,在岛内进行很频繁激烈的移动,海拔与纬度,成为各种脚印足迹的见证。

  许多食材看似风土节气的运作使然,实际上却是带着乡愁、跋山涉水的流浪者之歌,随着族群的行旅足迹,不只传承山川风景,更扛起家乡的记忆重量,宛如带着乡音的掌纹与胎记。

  旅行时我常常随口问农人、厨房的料理人,「你从哪里来?」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像知名的甲仙芋头,是日治时期苗栗客家人到甲仙来提炼樟脑,日常缺乏蔬菜,才从家乡带芋苗来种植,只是从肥料充足的平原水芋变成天生天养的旱地山芋,形状从大颗橄榄球变成小巧垒球,口感更饱满松软,因为食材有限,芋梗还有大用,可以清炒食用,还能晒干保存,用来炖煮花生排骨汤,甚至加工腌渍成芋梗酸,配饭或当成调味品。

  当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一个重现时光的甬道,我们得像一个人类学家,仔细爬梳考掘,才能凿出看似灰飞烟灭,在蒙尘地表下依然波澜壮阔的文化山河。

  法国文学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七大册最末一卷〈重现的时光〉,提到他关切食物跟生活细节,并非是用显微镜去找寻事物真理,而是用一台天文望远镜去看待天上繁星,星星之所以微小,只是因为距离遥远,但一星一世界,「就在我求索伟大法则的地方,人们称我是细枝末叶的搜集者。」

  人人也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细枝末叶的採集与求索,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才能让那些日日常常风风雨雨,撑起大历史的骨干,填满大时代的血肉。

  尤其在全球化、城乡差距更大的时代,向内走更深,向外才能走更远,只有更细微的关注一个乡镇、一座村落、一户人家,一位人物的生活样貌,找出不随波逐流的根源与坚持,才能找到自己,也才能寻路未来。

  「我是谁?」我希望自己是盐,透过书写与小旅行的提味,凸显风土餐桌的原味。陆文夫在〈美食家〉这篇小说诠释盐的特质,做菜最难的不是选料刀工火候,而是放盐。盐能吊百味,但百味吊出之后,它本身就隐而不见,没人在咸淡适中的菜里吃出盐味。

  这十二个小地方,也是我生命田野的盐。这趟行旅,看似越来越偏,越来越远,却越来越深,越来越有滋味,彷彿在时间的回声里踯躅,不断行向昨日的记忆,也航向未来的旅程。

  故事就在现场,邀请你一起出发,深入这个岛屿的山巅水湄,走一趟以食物铭印的探源之旅。

  一起说:「芝─麻─开─门─」。

推荐序

  洪震宇的写作意图,正在于扭转论述,回归宏观,把琐碎支离的饮食书写,重新聚拢黏合,通筋骨,接地气,正本清源,恢复原有的脉络情境。他的第一本书《旅人的食材历》,以节气时令为主轴,深入记录台湾的在地食材,纵向呈现时间和食物的关系。这本《风土餐桌小旅行》跨到另个向度,以空间风土为座标,横切观察地理和食物的渊源,然而从横切面又延伸出直线的历史,追溯族群迁徙,饮食流变的轨迹,经纬交织,时空参照,建构出丰富立体的系统。

  说来好像很复杂,洪震宇却能驭繁为简,写得平浅清澈,温柔动人。南屯,甲仙,三貂角,嘉云巷,南沙鲁,那玛夏,比西里岸;他领着我们逛市场,走渔港,下稻田,摸进人家的厨房和饭桌。这些乡镇,有的我们去过,有的听过,有的很陌生,那玛夏,台湾有这地方吗?但无论你知不知道,没有洪震宇带路指点,你恐怕也看不到箇中精妙,吃不到在地好味,更听不到动人故事。他彷彿有一双历史的阴阳眼,能够穿越时间,透视文化的足迹烙印,贯串起过去和现在。

  这些故事深藏肌理,并非一望可知,唾手可得,要慢慢挖,细细磨,久久酝酿。我也做过记者,我明白,这需要多少脚力和毅力,不知他跑了多少趟,做了多少工夫,心底又烧着多么强烈的热情。洪震宇访查田野,有人类学者的认真严谨,也有报导人(informant)的熟稔亲切,他亲身参与,融入当地,经常做起帮工和助手,所以能有深度的观察描述。

  最重要的是,对于人和食物,他有广阔恢弘的观点,他要写的不是乡土料理,小镇指南,而是更深刻的生命经验,就像他说的,「台湾是什么?我是谁?我用食物去叩问。」

  食物是文化的试纸,族群和记忆的密码,透过各地的风土餐,我们看到人家吃什么,怎么吃,不仅认识新食材,尝到老味道,还看到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态度。

  阿美族每天跳进大海,像开冰箱现拿食材,装满鱼篓就不再抓,从不囤积食物。卡那卡那富族的河神祭,不是祝祷收获满满,而是「不要向河索取太多,拿我们需要的就好。」布农族常围聚吃饭,「我们喜欢的不只是吃,而是在一起的感觉。」

  我最喜欢这段:长滨乡卖野菜的妇女,一早就喝小米酒加维士比,听到洪震宇的疑问,她们回答,「怎么会早,一大早就起来拔菜了,现在很晚了,喝喝酒才开心!」

  这些差异,令人意外,莞尔,感动,以及惭愧反思,在资本主义的汉人社会,我们又用什么态度看待食物呢?

  台湾,原来还有这么多好地方,这么多样的风土,这么丰富的族群和食味。所谓台菜,原来不仅是荫豉蚵三杯鸡,还有这么多山海资产,这么认真的庖夫匠人,在我们不知道的村边巷底,还潜藏诸多菜式,蕴含各种创意和惊奇。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既惭愧,又自豪。

蔡珠儿/作家
摘录自推荐序〈食味与人味〉

推荐序

  展开震宇的新书《风土餐桌小旅行》,在他如人类学者般田野勘查的一个又一个天涯海角处,不论是美浓钟铁民老家用半只阉鸡和大块三层肉焖煮五小时的「大封」,或是布农族勇士阿力曼在鹿野溪畔祖灵屋用槟榔和米酒向山神致敬后,再攀爬进入那一片郁阔祕境的森林博物馆,抑或是东北角贡寮车站阿生便当和山村老人的野菜故事……,细读书中的每一个驿站,情感是深的,体察是真的,文字是诚的,我来来回回逡巡于书中的历史爬梳和庶民情义,认定惟有带着这本书、用三五年的时间、随他的足迹走完这山巅水湄,也许到那时,我才能说,我走过台湾,走过这座美丽岛吧。

番红花/作家
摘录自推荐序〈带着这本书的微微闪烁,上路吧〉

推荐序

  四年来,震宇在书写的路途上越走越远,越写越深入,由东部往南部,再转而向北,尽往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乡镇去。偶尔和他见面,他总是叨叨唸唸这些小地方的点点滴滴,不单是节气,不只是食物,更不是只有经过没有故事的旅行,而是这岛屿上百年来族群迁移,生命流转的故事。透过一张张餐桌,承载着你我共同的乡愁记忆,记录了原以为早已经消失的文化符码。

王村煌(薰衣草森林执行长)
摘录自推荐序〈一张张餐桌,记录岛屿的乡愁记忆〉

图书试读

比西里岸人的餐桌故事——飞鱼跃出,忧郁的热带
 
太平洋拍打长堤前的消波块,发出轰隆轰隆闷闷的低响,在这个忧郁的冬季,即使没下雨,奋力举手的海浪仍化成点点雨雾,弥漫整个聚落。我沿着海岸行走,离开消波块集结的区域,来到砾石滩,潮水似乎带着狂暴的怒气,汹涌而上,潮退时,却依依不舍的拥抱着鹅卵石,留下喃喃的叹息。
 
这里是台东成功镇的三仙台社区,阿美族称为比西里岸的地方。潮浪以不同的声音唤醒比西里岸的清晨,回程时,我看到一个穿红鞋的小女孩,静坐堤上,不知是沉思或发呆,离她不远处,一只用漂流木组成的大山羊,目光眺望远方的珊瑚礁小岛,彷彿是女孩与海岸的守望者。
 
相对于三仙台来去匆匆的观光人潮,这里虽是个平凡安静的小村,仍蕴含丰富的生命力。
 
我和比西里岸社区发展协会的朋友理事公(理事长的老公)一起去三仙台岛上走走,这里原本是一座岬角,海水的侵蚀,蚀断了岬角与陆地的连结,成为一座珊瑚礁环绕的孤岛。一座八拱桥上上下下得走上半小时,许多游客(大部分是大陆客)走一半就折返,或是在海边拍照,到处都是人潮。我们下了桥,一路往岛里深处走去,这里像另个失落的世界,两旁都是茂密的林投树,整座岛的景观很壮阔,到处是险峻的礁石、高耸的巨岩,得爬上爬下,四处散布海蚀沟、壸穴等海蚀景观,围绕岛屿的碧海蓝天,更让人眼界开阔。
 
理事公指着前方的一小片草原,那是以前牧羊放牛的地方,他们长辈来放牧时,会顺便来採集螃蟹、贝类,接着就在草地上吃东西「巴格浪」起来(巴格浪是阿美族庆祝的意思),像马粪海胆就是敲开外壳,倒入米酒,就直接生吃,这里野生物产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冰箱。只是那个草地依旧青绿可口,却再没有牛羊来此停留,理事公神情有些落寞,我们吹着海风,伫立良久。回首望向比西里岸部落,在层层叠叠的海岸山脉与山岚环绕下,部落小小的房子若隐若现。
 
望向另一边,是个定置渔场,渔场的分布面积比花莲丰滨的石梯港定置渔网还大,理事公说这是东海岸珊瑚礁最后一块净土,渔场像钩子一样,捞住随洋流移动的鱼群,每天早晚鱼获都会载到附近的基翚渔港(基翚是阿美语海湾,或有湾的地方)拍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量身定制的一场精神盛宴!** 我一直对那些远离喧嚣、保留着淳朴生活气息的地方情有独钟,而“风土餐桌小旅行”这个名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心。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生活”。我喜欢的是,它没有选择那些声名显赫的大城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12个小地方”,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画面:可能是某个沿海渔村,感受海风的咸湿,品尝最新鲜的渔获;也可能是某个山区的小镇,品味大山深处的馈赠,感受农耕的智慧。而“饮食人类学”这个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仅会罗列菜名、介绍做法,更会去探究这些食物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它如何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历史的变迁,甚至是如何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坐在当地人温暖的厨房里,听他们讲述关于食材的故事,感受他们对食物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体验,远比走马观花的景点打卡来得有意义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味蕾与心灵的共振。** 它让我明白了,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桥梁。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小地方”。这些地方,或许我们从未听说过,但通过书中的文字,它们却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仿佛我们也能闻到那里的炊烟,听到那里的孩童嬉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风土”的解读,它不是简单的地理标签,而是凝结了这片土地的自然馈赠、历史积淀、生活智慧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而“餐桌”更是这场旅行的核心,它不仅仅是食物的陈列,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真诚的交流场景。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家常的味道,是朴实的情感,是代代相传的记忆。作者将“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每一道菜肴、每一顿饭都充满了故事和解读,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深入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评分

**对于一个热爱旅行,并且总是把“吃”作为旅程重心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风土餐桌小旅行”这个名字,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它精准地概括了我对旅行的理解——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去体验,去感受。而“12个小地方”的设定,更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们或许不是游客趋之若鹜的热门景点,但却承载着最纯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印记。我最期待的是“饮食人类学”这个概念所带来的深度解读。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作者能够以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独特性和价值。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书中,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些古朴的村落,与当地人一起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品尝他们精心烹制的家常菜,倾听他们关于食物、关于生活、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这本书,注定是一次既饱足口腹,又滋养心灵的独特旅程。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它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揭示了食物与人类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单纯地被“风土餐桌小旅行”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所吸引。然而,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小地方”的选择,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最真实、最鲜活的文化基因,而作者正是通过“餐桌”这个载体,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娓娓道来。每一段旅程,都仿佛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与当地的居民,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世代传承的饮食文化。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而是用一种观察者和记录者的真诚姿态,展现了食物在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从食材的来源,到烹饪的方式,再到餐桌上的仪式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值得品味的信息,也引发了我对自身饮食习惯的深刻反思。

评分

**初遇这本书,我怀揣着一份对“风土”二字的天然好奇。** 听起来就带着一种质朴的、接地气的意味,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洒落的温度。而“餐桌”二字,更是直击人心,它不仅仅是食物的集合,更是一家人、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分享故事、传递情感的温暖空间。作者将“饮食人类学”的概念融入其中,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介绍各地美食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地去探索食物背后的人文情怀、历史积淀和生活哲学。我设想着,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地方,不一定是名声大噪的旅游胜地,但一定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想象着,在那些古朴的小镇,或是隐匿于山间的村落,我会如何与当地人一起,品尝他们世代传承的味道,倾听他们关于食物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去进行一场关于味蕾与心灵的双重旅行。它承诺的“12个小地方”,也意味着有足够的篇幅去深入挖掘,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这对于一个渴望了解真实的生活、感受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