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塱壹,深唿吸:从地理的「阿塱壹古道」,见证历史的「瑯峤-卑南道」

我在阿塱壹,深唿吸:从地理的「阿塱壹古道」,见证历史的「瑯峤-卑南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阿塱壹古道
  • 瑯峤卑南道
  • 台湾历史
  • 原住民文化
  • 地理
  • 文化之旅
  • 徒步旅行
  • 自然风光
  • 人文探索
  • 台湾原住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阿塱壹古道,几百年来静静的落在岛屿东南隅,这是台湾最后一段没有环岛公路的原始海岸。

  浑圆的南田石是这里独有的砾滩,与海浪合奏时而奔腾、时而小调的乐章;每天不同时刻、不同天气下闪耀着数不清有几种的湛蓝色彩,是太平洋捎来、给有耐心的人才看得到神秘信息。

  然而,古道的真实不仅仅于此。
  ---随着晴雨惊心动魄的变换着地形的没口溪。
  ---乘着季风而来的灰面鹫和赤腹鹰。
  ---追逐黑潮下浮游生物而来的飞鱼群。
  ---穿梭其间忙于生育的陆蟹。
  ---往来恆春到台东之间的斯卡罗、阿美、鲁凯、排湾、卑南、闽客居民。

  这是一条百年来始终繁忙、始终精彩的甬道。

  「阿塱壹古道」是一般人对「旭海-观音鼻自然保留区」称唿,这是台湾最后一段最天然、最原始的海岸线,分佈着潮涧带、砾石滩、海涯、岬角的地形,砂岩、页岩交织出独特海岸风情,也是成为保留区的关键因素,除了经过数百万年地壳的变动,还有穿梭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斯卡罗族、阿美族、排湾族、平埔族、卑南族等增添许多族群迁徙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守护这条古道的公私部门合作的胜利典范,阿塱壹的美不仅仅只是自然景观,更凝聚着大家对天然海岸的捍卫决心。

  本书两位作者张笕和陈柏铨蜗居旭海,一个知性热情、一个随性浪漫的两种视角带着读者走过:

  ‧古道无可取代的独特生态与人文风景
  阿塱壹古道位于台湾东南隅是最天然的阳光海岸,有着诡谲多变的地形地质,罕见的海岸原始林,也孕育着许多台湾特有种的动植物,它们在古道上不受干扰的演替、轮回;那毫无人工造作的自然美,恰好就是这几十年来,已在台湾遍寻不着自然海岸。而各族群走过的痕迹,留下或交互征战、或和谐包容的传奇轶事,有的由耆老谆谆传诵,有的在民谣中传唱。

  ‧值得一生必访的阿塱壹美好体验
  有一条路,需要你慢慢地走,得花上五个小时的辛劳,才能换来最深刻的回忆。阿塱壹古道的地形奇诡和踏海前进的壮阔在百年前曾让人敬畏不已,一路上那海、那山、那石、那河、那树无不用尽全力的演出生命,至今仍旧让旅行者心弦为之颤动。

  无论是细听闪耀着银白质感的南田石在海浪拨动下的吟唱、登上观音鼻高绕段几乎能看穿到海天的尽头、穿越没有汉堡却有很多特有种生物的麦当劳海岸林、漫步被海水染成青色的柔软沙滩、看尽从炫目的亮橘色、而红、黄、蓝、黑,有时又变绿的太平洋…。走过阿塱壹的人,心里有一块自动被填满了。这是值得一生必访的古道之旅。

  ‧轻走慢游现代版的琅峤卑南道
  地理的阿塱壹古道是历史的瑯峤卑南古道的一段,现代版的瑯峤卑南古道的路线沿着公路与县道而行。四百多年前斯卡罗族及其他原住民族透过这路径往来东部与恆春半岛,从恆春到旭海的古道路线虽然已不复痕迹,但沿线散落精彩的人文、生态,串成5条私房小路线:到门马罗山置身牛群中看夕阳;榄仁溪清凉溯溪;在港仔、九棚的超软绵净白海滩和狂野沙丘奔驰翻滚;到港口跟着月琴说唱民谣;傍晚在旭海海边等待魔幻月昇;在南仁渔港躺吊床吹风;到东源水上草原跳舞;在安朔体验当猎人採蜜、捉鱼…。全都是独一无二的私房体验!

  纵走阿塱壹,拼出六条现代版的古道轻旅行路线:                
 
  
来一趟恆春半岛,不能错过的精采路线

  【阿塱壹纵走】
  现在人们口中的「阿塱壹古道」是「瑯峤卑南古道中」最惊险的一段,有四十几度的大陡坡、有站不稳的砾石滩、有突然冒出汹涌溪水的没口溪,以及遮荫少易中暑的路程,不过陡坡的山巅有无敌海景,摇晃的砾石滩有各式各样美丽的石头,没口溪可以看到蟹类,更别说海浪相伴的海岸是台湾唯一要用双路才能欣赏的,慢行赏古道最美。

  【爬山涉水之旅】
  循着「瑯峤卑南古道」以恆春为起点,探访古城丰厚的人文景点后,转往曾经琼麻满佈如今牧野风情的门马罗山,在这里跟着牛一起看夕阳,绝对满心感动。更往东来到里德,静谧沁凉的榄仁溪,爬山玩水皆趣味,到港口夜观陆蟹,夜观陆蟹,品尝港口茶。这是一条小清新的爬山涉水轻走路线。

  【历史事件之旅】
  以历史事件「八瑶湾事件」和「牡丹社事件」为轴线,走入事件主角高士部落,参与野牡丹季捣米揹水,体验多彩多姿的排湾族生活智慧;居高远眺八瑶湾,走过勇士们穿梭的高士谷道、深入探访石板屋遗址。接着转往石门,走过日军与原住民激战的四重溪崃谷,石门古战场。勇士、激战、谋略…各种故事不断流传着,这是一条故事高潮迭起,勇气与汗水的轻走路线。

  【吹风踏沙之旅】
  绵延的净白沙滩与沙丘贯穿古名八瑶的港仔和九棚,下过雨的沙丘迷蒙的山色,彷若在幻境般,艳阳下湛蓝的海洋与白色沙滩浪漫无限,赤裸着双脚奔跑在山丘上,沙漠风情令人心旷神怡。九棚海岸的藻礁间隙正是一个人泡海玩水的私密空间、小渔港的吊床让人慵懒地躲避艳阳午后。这是一条放空慢步的疗癒系轻走路线。

  【日出月昇之旅】
  位在东海岸的旭海,闻名的日出和月昇都是旭海特有的景象,耀眼的阳光照亮了淡蓝色的海洋,温柔的月光为深蓝的海平面探出一道光明,你可以在海边欣赏、也可以登上草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太平洋的温柔与狂野。这是一条专属魔幻太平洋的轻走路线。

  【猎人出游之旅】
  东源的哭泣湖和水上草原,是感受东源的静与动的最佳地点,湖畔的桃花心木是他们的生态教室,东源的猎人在此採蜜只取适量,以分享的态度留给其他猎人。台东安朔是台东端出发到阿塱壹的村落,这里有曾经统领一时的大龟文王国时期的石碑,猎人教你体验原住民传统的捉捞方式,更教导你如何珍惜大自然的资源。这是一条充满猎人风格的生态轻走路线。  

本书特色

   (一)天然海岸阿塱壹美丽收录
  晴天的阿塱壹海水正蓝,阴雨的阿塱壹犹如风暴将至;干季的阿塱壹溪流无力奔向海洋,雨季的小溪却急促奔流。阳光下的南田石白皙干净,海水洗涤后却是黑的发亮。此外,还有西瓜石、安山石、浮石等掺着不同的岩石成分。而海水的颜色一直变换,蓝青色、金色、深蓝、青色……。以超广角记录令人惊艳的好视野。

  (二)历史事件的原住民观点
  关系着阿塱壹历史的瑯峤卑南古道,因为八瑶湾和牡丹社事件,古道从原住民的专用道变成了清朝的官道。19世纪漂流到八瑶湾(现为港仔)的琉球人,与好心招待高士部落的族人发生误会,以致于导致杀人事件发生。而过去多从日本人或汉人的观点来解读八瑶湾事件,忽略了因文化背景不同的解读。

  (三)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当阿塱壹古道被保留时,阿塱壹周边的部落着手因应不开辟公路而可能失去的发展契机,阿塱壹古道解说员的在地保障,协助旭海社区发展游程,旭海温泉的在地管理,生态中心的开辟,古道的食、宿、交通接驳等,正因古道而衍生新的经济模式。

  (四) 曩括伫立山巅、玩海溯溪、历史现场、部落风情、自然生态等精彩路线
  循着瑯峤卑南古道,规划包括阿塱壹的六条上山下海、溯溪、踩踏草原的旅游路线。
  伫立山巅:门马罗山、高士佛山、牡丹池山、观音鼻,观夕阳、眺海景、俯瞰村落。
  玩海溯溪:旭海、港仔、九棚有沙滩有岩岸,踏沙、玩浪、泡岩缸。溯榄仁溪、港仔溪、安朔溪玩水捉鱼,夜观满天萤火。
  历史现场:走过港仔的八瑶湾和石门村的石门古战场,探寻八瑶湾和牡丹社事件现场。
  部落风情:恆春古城、旭海的多元族群融合、高士和东源、安朔的排湾族部落,美食与文化各具魅力。
  自然生态:阿塱壹的陆蟹和飘忽不定的绿蠵龟;旭海潮间带可食的蝾螺,哭泣湖畔的桃花心木林有令人发痒的咬人狗;九棚的牛群与黄头鹭和谐共处;安朔后山怕光的飞鼠。    

  (五)唯有混得久才有的私房玩乐
  在当地混久的人才知道的乐趣,在港仔溯港仔溪,其布满粗壮的藤蔓植物营造诡异的秘境;九棚岩岸的天然澡缸泡澡好悠闲;旭海的夜晚有海鲜大餐登场,近保留区的旭海海边,你可以一整晚或一大早观海也不厌倦……

  (六)生态体验乐趣无限
  採榄仁溪莎勒竹玩水枪大战;在旭海潮浪间等待害羞的浪花蟹;跟着东源的猎人去採蜜,教你取适量就好;在安朔拿着竹笼捉溪鱼、螃蟹;走山路烦闷,在高士部落折片三叶五加的叶子放在头上安定情绪;而过去走在阿塱壹的猎人以长叶肾蕨擦屁股。

  (七)实用的地图指引,完整旅游资讯
  提供实用且深度旅游资讯,节省读者搜寻资料的时间,等于一书在手即可出发。前进定点之交通与住宿、消费资讯完整提供,依照文中所描述之景点描绘于地图中,并提供建议路线供读者参考。

  读者群设定
  喜欢大自然、生态的朋友:不论是阿塱壹或者瑯峤卑南古道都有丰富的景观、生态吸引喜欢大自然的读者接触。
  热中生态探险与吸收自然人文的旅人:书中有作者喜爱的私房景点,非一般游客有时间去玩、去感受的地点。
  想规划轻松、深度、慢速小旅行的乐活客:串联琅峤卑南道的小部落,适合忙碌生活中仅能抽出片刻做身心灵暂歇的现代人规划舒活假期。
  中、小学校自然老师:书中关于地理有较多的描述,可从本书得知阿塱壹、恆春半岛生态环境。
  对环境高度关心的志工或环保团体:阿塱壹保护运动是近年来保育运动相当成功的范例,而其所採取的文化资产保护法的方式也很罕见,可为保育运动提供不同的思考模式。
  导游、旅行社等从业人士:本书兼具自然保育与旅游规划的功能,可做为从事旅游相关人士之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我在阿塱壹,深呼吸:从地理的「阿塱壹古道」,见证历史的「瑯峤-卑南道」》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书中可能探讨的文化、历史、地理和生态议题,但不会直接引用书名中的特定元素。 --- 山海间的呼吸:古道遗迹与南岛文明的深层对话 本书以一种沉浸式的人文地理考察视角,带领读者走入台湾南部的腹地与海岸线,探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渐遗忘的交通脉络与文化印记。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路径的记录,更是一份对特定地理区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展现出的生态、社会与历史变迁的深度剖析。 一、地理的骨架:地形塑造的文明路径 书籍的首要关注点在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生存与迁徙模式。在特定的山海交界地带,崎岖的地形与多变的气候构成了天然的屏障,但也孕育了独特的生存智慧。作者细致描绘了这条古老路径的空间形态——它如何攀越山脊,如何贴附海岸,以及它在不同海拔和生态区间的过渡特征。 我们将深入探讨“古道”这一概念的物质性。它不仅仅是一条被脚踏出来的泥土路,更是人与自然力量长期博弈的成果。书中详细考察了路径的建筑结构、路面材料(如石块的选取与铺设)、桥梁的遗迹,以及在关键隘口处为保障通行而设置的防御或休憩设施。这些物理痕迹,是理解古代交通技术和资源调配能力的直接证据。 二、历史的肌理:族群迁徙与权力网络的交织 这条古老的交通线,是不同族群、不同时代进行物质交换与文化渗透的重要动脉。书中将历史的叙事线索与地理的走向相结合,追溯了数百年间,这条路线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 从早期原住民族群的部落间联系、狩猎与采集活动的通道,到后世不同政权试图建立的行政或军事控制线,这条路径承载了多元的历史记忆。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文献考据,结合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力图还原不同历史时期,行走其上的行旅者及其目的。例如,它可能见证了早期汉人与原住民的贸易往来,也可能记录了清朝时期官兵巡防的足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探讨了路径两端或沿线聚落的社会结构变迁。当交通的功能发生变化时(例如,现代公路的修建取代了传统路径),沿线社区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是如何随之调整或瓦解的。 三、生态的脉动:人与自然的永续对话 本书的另一核心在于对路径沿线独特生态系统的关注。在山地与热带季风气候的交汇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同时也极其脆弱。作者以生态学家的审慎态度,记录了在路径两侧和上方生长的植被、栖息于其中的野生动物,以及气候变化对这些古老生态的影响。 书中阐述了古代居民是如何理解并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形成了一套看似原始实则精妙的生态平衡系统。例如,他们如何利用特定植物的药用价值,如何选择在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开辟道路,以及他们如何规避某些具有危险性的自然区域。这种“在地知识”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声。 此外,书籍也探讨了现代人类活动对这条生态走廊造成的冲击。不当的开发、森林的砍伐以及气候异常,正在逐步侵蚀这条古道的“生命力”。通过对比历史记载与当下的观察,本书旨在唤起对自然遗产保护的紧迫感。 四、文化的沉淀:符号、信仰与日常的景观 古道不仅仅是行走的路线,更是文化的容器。它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存。 在景观层面,书中会细致描绘沿途的特殊地标——无论是自然形成的奇石异景,还是由人力修建的祭祀场所、隘口碑文。这些“景观符号”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或宗教信仰。 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作者通过描摹古代行旅的艰辛、补给站的设立、以及沿途居民的待客之道,重现了一种基于步行与慢速移动的社会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与现代高速运输下的社会交往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我们对“速度”与“连接”的重新思考。 总结:对“在场”的追寻 本书通过对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深入挖掘,试图重建一条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路径。它邀请读者放下现代生活的喧嚣,以一种“深呼吸”的姿态,去感受那些由山川、历史和生命共同雕刻而成的独特地貌与人文景观。最终,我们追寻的不仅是古道的遗迹,更是那些在路径上行走的先人们,他们与土地、与彼此之间的深刻联结与生存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笕


  不怕晒太阳,喜欢趴趴走的高雄人,曾任台湾时报、自立晚报记者。

  从每天跑新闻的媒体人到自由撰稿,身边总是围绕着懂环境的人,带着她更深入的游历台湾山野,时时反刍下,她也多少识得一些虫、鱼、鸟、兽和草木,经过小径时,只要叫得出名字,她会轻声唿唤,就像遇到人那样打招唿。

  一直很喜欢恆春半岛,避开热闹的大街,在冬日听落山风拍门窗,入夜后奔驰在人烟稀少的曲折  县道,一点荒凉感便会让我充满感性。2012年合着《暴雨后,看见彩虹》、2013年合着《高雄,慢‧漫游》。

陈柏铨

  自由影像文字工作者,为独立出版而从虚拟的网路世界走向土地,在台湾各地开始拾起许多影像碎片,拼凑起属于自己的土地全貌。以摄影与文字维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寻找能够生存下去的缝隙。作品有2010年《印度。漂流》、2012年《云林有大家》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瑯峤卑南古道的今世行旅  曹启鸿  
        走进阿塱壹,成为守护者  周圣心  
作者序  行脚古道,完成环岛的梦想  张笕  
        于是,我拚出完整的台湾地图  陈柏铨  

ONE‧不能没有阿塱壹
                
台湾最后一段自然海岸:走读阿塱壹海岸线的地质线索
部落记忆中,面貌变幻不歇的滩岸  
地形随天气说变就变,没口溪步步惊心  
观音鼻天险,是神灵守护的方式  
南田石与强风海浪共组重摇滚  
阿塱壹古道地景生态地图  

悠长时光里的瑯峤卑南古道:见证恆春半岛族群的融合
穿越古道,两地斯卡罗族四百年后会首
第一幕:遥想斯卡罗族穿越瑯峤卑南古道
第二幕:文化隔阂导致八瑶湾事件
第三幕:牡丹社事件失落的当事人观点
第四幕:再次找到在历史中隐形的斯卡罗族
瑯峤卑南古道历史事件地图

我在阿塱壹的漂流记事:十二公里海岸谱奏生命之歌
黑潮捎来千里漂流的垃圾和信息
海漂种籽是最轻盈的生命献礼
鹰、陆蟹、绿蠵龟,大家都来路过
俯拾即是的自然素材是最佳生活杂货

和海浪拔河,你加入哪一边 ?:如果没有了台湾最阳光的海岸
公路的缺口反而保留了原始样貌
阿塱壹古道保护运动风起云涌
呵护恆春半岛的缓慢旅行

到旭海守护阿塱壹:人人都需要与自然共处的机会
想成为解说员,得先跨过高门槛
人潮是另一种环境危机
阿塱壹古道给旭海人重新团结的魔力

TWO‧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阿塱壹古道
        
行前通知 走访阿塱壹古道的准备

从此,阿塱壹在我心中有了重量:一沙一世界之古道
完成旅程,需要王者的勇气
禀告祖灵,请引我平安走过
南田石的美丽胎记魅惑旅人
是海浪的低吟?还是砾石在高歌?
登观音鼻,笑拥太平洋
燿蓝色沙滩是海潮遗落的丝带
林道生态妙趣横生
让人迷醉的一百种太平洋
一生来一次,就够了

THREE‧重返瑯峤卑南古道
    
写在前面 从湮没的古道中找出五条轻走路线
瑯峤卑南古道周边部落地图

古道散步(1)恆春‧ 永靖‧ 里德
从瑯峤出发!到牛群里看夕阳:往门马罗山找路、榄仁走溪
古道起点,恆春古城故事一页难尽
门马罗山的旷野风情
榄仁溪,公路旁的生态小乐园
社区亮点 七孔瀑布溯溪去/把恆春古城刻进月琴里
地图     来趣恆春 永靖 里德
来趣走走 交通资讯/联络资讯
顺游指南 里德赏鹰/佳乐水/港口社区夜观

古道散步(2)高士、石门
登高士佛山看历史现场:遥望八瑶湾、亲见古战场
野牡丹季:来部落学捣米、砍柴和揹水
高士谷道:俯瞰八瑶湾的秘径
石版屋遗址:属于自然山林的古老国度
石门古战场险要依旧
社区亮点 石门刺葱绿茶、酒酿冰好清凉!
地图     来趣高士、牡丹、石门
来趣走走 交通资讯/联络资讯
顺游指南 牡丹池山

古道散步(3)港仔、九棚
最柔和、净白的一段路:疗癒系的沙丘、民谣、藻礁岸
让人勾起童心的白色沙丘
你也来创一曲满州民谣吧!
营火和月琴,月光下共谱小夜曲
安静的九棚海滩捡浮球当纪念品
社区亮点 张锦桂卖力唱着思想起
地图   来趣港仔、九棚
来趣走走 交通资讯/联络资讯
顺游指南 港仔溪溯溪/南仁山保护区

古道散步(4)旭海
太平洋岸令人着迷的小日子:看尽千百种海水变换与魔幻月昇
传说中还有另一个旭海大草原
VUVU 故事墙里藏着甜秘密
在潮水起落间和浪花蟹捉迷藏
月昇时刻的魔幻风景,令人百看不厌
社区亮点 旭海限定的美食乌乌木
地图     来趣旭海
来趣走走 交通资讯/联络资讯
顺游指南 夜晚的太平洋海边

古道散步(5)东源、安朔
走入传说中的大龟文王国:跟着猎人巡守山林
雨中的哭泣湖云雾缥缈好诗意
水上草原温暖的泥地垫,有祖灵的祝福
部落游学先学会向天地祖灵献上敬意
萤火虫和星光漫成无边的银河
社区亮点 东源与安朔源于大龟文文化
地图      来趣东源、安朔
来趣走走 交通资讯/联络资讯
顺游指南 东源部落山苏小盆栽DIY /内文社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诗意和探索的张力,让人立刻被吸引。“阿塱壹”这个名字,听起来既有古老的韵味,又带有一种神秘的地域色彩,仿佛能闻到海风和泥土的气息。而“深呼吸”这个词,更是直接点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一种状态——在这片土地上,去感受、去沉淀、去体会。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将地理的“阿塱壹古道”与历史的“瑯峤-卑南道”这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的。古道,往往承载着无数脚印和故事,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者。而“瑯峤-卑南道”,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连接着两个遥远而重要的地域,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过往。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踏足这些古道,去“见证”历史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触摸那些被遗忘的岁月?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描述古道的过程中,是如何注入地理的细节,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川的起伏、溪流的潺潺,以及古道上的风雨痕迹。同时,他又如何将这些地理景观与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相结合,让我们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读历史,是与古人对话。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深度的探索和情感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地理的读物,更是一次关于时间、空间和人文精神的旅行。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那种充满年代感的插画和略显斑驳的字体吸引了。这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其中,探寻古老秘密的冲动。作者在书中对于“阿塱壹古道”的描绘,我猜想应该是非常细致入微的。我想象着,他不仅会描述沿途的风景,比如陡峭的山壁、茂密的丛林,还可能穿插一些关于这条古道曾经的用途,例如是狩猎之路、是商贸通道,还是民族迁徙的路径。而当他提及“瑯峤-卑南道”时,我便更加期待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它连接着的是遥远的过去和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现代地理学知识与历史学研究相结合,去解读这条古道的意义。他是否会运用地质学的知识来解释古道的形成,或者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来印证历史的记载?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藏宝图,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珍贵历史信息?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语言,将那些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亲眼目睹历史的发生。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出的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从地理的‘阿塱壹古道’,见证历史的‘瑯峤-卑南道’”。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我理解,作者似乎是在强调,地理环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承载和影响着历史的演进。阿塱壹古道的每一次蜿蜒,每一处险峻,可能都决定了历史事件的走向;而瑯峤-卑南道的开辟与通行,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地理格局和人文面貌?这种“地理决定论”的解读,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更为 nuanced 的方式呈现,避免过于绝对的断言,而是展现出地理与历史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书中关于古道的细节描写,比如土壤的质地、植物的种类、气候的特征,都可能成为理解历史事件的关键线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微小的地理信息中,挖掘出宏大的历史意义的。是不是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恰恰是因为古道的地理条件而发生,或者被阻碍?又或者,是人们如何克服地理的限制,才使得这条道路能够连接起不同的文明和时代?这本书仿佛在邀请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土地,去发现隐藏在山川草木之下的历史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在阿塱壹,深呼吸:从地理的‘阿塱壹古道’,见证历史的‘瑯峤-卑南道’”本身就营造了一种沉静而富有探索意味的氛围。我把它想象成一本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细细体味的旅行笔记,但又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游记。作者似乎想通过“阿塱壹古道”这个具体的地理空间,去折射出“瑯峤-卑南道”这条历史脉络的变迁。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绘阿塱壹的自然风光,比如海蚀地形、海岸植被,甚至是当地的生态系统,并将这些地理特征与古道的通行能力、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更让我好奇的是,“瑯峤-卑南道”作为一个承载了大量历史信息的线路,作者会从中挖掘出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比如原住民的活动、汉人的拓垦、或是日本殖民时期的军事用途,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将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进行整合,让我们看到一条古道如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与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条古道,更是关于时间、空间以及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的一次深度对话。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就被作者那细腻而充满画面感的笔触所打动。他笔下的“阿塱壹”,不再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标记,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所在。从文字中,我仿佛能看到海风如何轻拂过高耸的海岸,感受到阳光如何洒落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作者对于“阿塱壹古道”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形介绍,而是融入了自然的呼吸和季节的变迁,让人感觉这片土地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更让我惊艳的是,当他将目光投向“瑯峤-卑南道”时,历史的宏大叙事便缓缓展开。我能想象,作者是如何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一步步丈量着先人的足迹,去探寻那些关于迁徙、贸易、战争,以及文化交融的印记。那些被时间和风雨侵蚀的遗迹,在他笔下仿佛重获新生,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传奇。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这条“道”上的关键节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比如它在清代、日治时期乃至更早的时代扮演的角色。作者是否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这种将地理景观与历史叙事融为一体的写法,无疑会带给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在实地探险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历史回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