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岛祕境四季游:旭海‧东源‧高士‧港仔‧满州‧里德‧港口‧社顶‧大光‧龙水‧水蛙窟11个社区‧部落生态人文小旅行

恆春半岛祕境四季游:旭海‧东源‧高士‧港仔‧满州‧里德‧港口‧社顶‧大光‧龙水‧水蛙窟11个社区‧部落生态人文小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恆春半島
  • 屏東旅遊
  • 生態旅遊
  • 人文之旅
  • 部落文化
  • 社區旅遊
  • 台灣旅遊
  • 自然風光
  • 慢活旅行
  • 秘境探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南方的恆春半岛,垦丁已经是一个发展与消费主义到了极致的旅游景点,然而在它的四周、许多社区部落却以生态旅游走出着另一种绝妙风味,没有移植、不是复制,接待你的每个人、每道菜、每项体验都经过当地风土的酝酿。犹如陈达可以一把月琴唱游无数,走过社顶、水蛙窟、大光、龙水、满州、里德、港口、旭海、东源、高士和港仔十一个社区,你也能读到唱不完的恆春调。

  走古道,听砾石吟唱—旭海:来到最夯的阿塱壹古道,看海浪淘洗砾石稜角。在部落停留,当个一日渔夫学会阿美族式的渔法,离开海边,往旭海草原居高远眺,视野包揽四面山海。而玩累了最好的放松方式,是到旭海温泉歇一歇脚。

  游野姜花谷,漫舞水上草原—东源:品尝哭泣湖蛙鸣鸟叫伴随着野姜花香,在柔软的水上草原享受冰凉足部SPA;麻里巴厨房烹调山林野味,排湾手作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奔驰大沙漠,体验揹婚礼—高士、港仔:来旅人学苑跟小朋友上课交换免费住宿,接着换上排湾礼服体验揹婚礼,感受既单纯又浓烈的喜庆氛围。远眺八瑶湾,放眼尽是部落猎场,高士的收获和农作在一日的餐桌展现让人惊喜的丰盛饱满!

  探老宅,寻宝南仁山—满州:走访有着贝壳砂铺面和气派回廊的百年宅邸,还有嚼一辈子槟榔的黑牙美人,槟榔产业带来的荣光在这里保有一点余温。罕见的植群压缩让低海拔山区出现温带林生态,静谧的南仁大山值得你走上一天。

  赏鹰、榄仁溯溪趣—里德:不用深入山区就到达沁凉宜人的榄仁溪,溯溪而走,勒沙竹手作的砲竹、海金沙叶做成的头垫、山棕叶捡来作扫把…沿路童趣无穷!十月后这儿成为北方鹰鹫的驿站,在傍晚时分只见鹰海盘旋,倏忽以独特的鹰柱飞落到山里夜栖,是自然界最美的线条。

  观陆蟹,品港口茶韵—港口:港口溪陆蟹多样性高居世界第二,农历七月至中秋节前陆蟹妈妈往海岸奔走的生产之旅,是大自然最动人的篇章。带有盐味的海风终年吹拂的小部落,来到这里喝杯港口茶,听一曲人间国宝张日贵的满州谣,就算尝遍人生甘苦的况味了。

  与蝶共舞,夜访魔法森林—社顶:大尖山下蜿蜒山路的顶点,有着礁岩台地蕴藏的野生乐园,这小小一方森林里,热带雨林、季风林、榕属植物繁殖成富足的森林生态系,四季飞舞不断的蝴蝶、躲在岩壁纳凉的猕猴、大方随意散步的爬虫类…隐没在山林间的龟仔角社守着这片山林,有说不完的故事…

  奔草原,巧遇梅花鹿—水蛙窟:风吹砂公路下,有着隐藏版的壮观沙壁;从猫鼻头绵延到出风鼻的无垠草原,任你放纵乘风奔驰的想像。无人的旷野,在夜晚却出奇的繁忙,悄声而来,野地是梅花鹿的国度。

  垦丁后乐园,最美潮间带—大光:深入恆春半岛海域最闪亮的珍珠,让在地阿北阿姨带你去看各种热闹繁生的潮间带,潜入水面进行一场后壁湖漂浮旅程。向晚时分在大树下听陈达轶事,哼着一段思想起…

  漫步田埂,捞鱼摸蚬仔—龙水:寻访台湾最南方的有机稻作,漫步龙銮潭,到田沟边卷裤管捞蚬仔,在超凉爽的土角厝下,大口饱尝着洋葱、萝卜带有泥土香气的全食材料理。

本书特色

  1.深入探索恆春半岛的山海魅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垦丁似乎代表了恆春半岛,而热闹喧哗的观光度假活动让人忘记了这儿有着台湾第一个国家公园,拥有全台湾密度最高的独特地形、完整的山海林野生态系;到里德赏鹰、在港口守护陆蟹、水蛙窟的夜访梅花鹿…,深入社区部落,探访山野、海滨、溪谷等在地人才知道的秘境和生态,就能够看见最原始、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山海魅力。

  2.慢游、体验,领略半岛人文的再发现:分享慢游、体验、深入的旅行方式,让社区居民当个热情的主人,有如招待老友一般的招唿你,和你分享部落的历史与传奇,跟着阿美族的渔捞、排湾族的金工和猎法、闽南人的种茶技术,唱不完的恆春民谣和部落歌舞…,还有还有,还有充满在地生活情调的风味料理,让人惊奇的丰富人文风景,一览无遗。

  3.生态旅游创造新感动:「生态旅游」到底怎么玩?恆春半岛11个社区用实际经验,提供一个永续旅游的范例,充分运用在地资源、展现在地文化,旅人在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也和居民一起成为生态保育与守护环境的一员,让一段旅程不只有尽兴,还有更多的感动。

  4.实用资讯,按图索骥更方便:提供实用地图和联络资讯,节省读者搜寻资料的时间,一书在手即可出发。
好的,这是一份详尽的、不涉及您特定图书内容的、关于台湾东部海岸线深度生态人文探索的虚构图书简介: 书名:《太平洋的呢喃:花东海岸线慢旅的寻踪与栖居》 作者:林远航 出版:洄澜文创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慢下脚步,倾听土地心跳的旅人、文化研究者以及自然观察者的深度田野笔记与影像记录。它并非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而是一部跨越地理边界、深入历史肌理、并致力于捕捉台湾东部海岸线(以花莲南部至台东北部为核心腹地)“非主流”聚落生态的文化志。 《太平洋的呢喃》带领读者避开传统旅游地图上的喧嚣景点,转而深入那些被时间温柔遗忘,却依然保有其独特生命力的微小聚落、隐蔽的河口湿地以及陡峭的山麓部落。作者林远航,一位长期在东部生活、耕耘的生态观察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田野功力,勾勒出一幅既壮阔又精微的东海岸人文地理图景。 全书结构围绕着“山海之间的生命张力”展开,共分为四大卷,近五十万字,辅以数百张珍贵的、由作者亲自拍摄的田野照片与手绘地图。 第一卷:风土的骨骼——海岸线地貌与地质的对话 此卷聚焦于海岸山脉与太平洋交汇处的地质奇观与气候塑造力。我们不再仅仅是赞叹海景的壮美,而是深入探究花岗岩、片岩如何构成了这片土地的“骨骼”。 深入断层带的隐秘溪谷: 描绘了数条从高山奔流入海的季节性溪流,探讨其水文特征如何影响了下游冲积扇的农业模式。例如,对一条位于海岸山脉褶皱带中,鲜为人知的“月牙湾溪”的生态监测记录,详述了旱季时溪流如何化身为生命线,滋养了周边的农耕文化。 海蚀地貌的慢速演变: 细致剖析了如石柱、海蚀洞穴等地貌的形成过程,不仅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层面,更探讨了早期居民如何将这些奇特的岩石景观融入其神话传说与祭祀体系之中,使石头拥有了“记忆”。 季风与海洋的呼吸: 分析了太平洋季风对东海岸微气候的决定性影响,从渔民的捕鱼技术变迁,到传统民居的通风防潮设计,展现了人类如何与强劲的自然力量共存。 第二卷:河流的脉络——阿美族群的传统生境与智慧 东海岸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河流所带来的沃土与水源,以及世代守护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智慧。本卷将焦点放在几支主要的阿美族(Pangcah)支系聚落,探究其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坚守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传统知识体系(TEK)。 水域的命名与禁忌: 详细记录了数个部落对重要水源地、河口、潮间带的传统名称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揭示了“渔猎禁地”的设立,并非出于排他性,而是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精妙计算。 从海洋到山林的迁徙智慧: 记录了部落中老年人对传统海洋捕捞工具(如竹筏、特定鱼网)的制作工艺,并将其与山区的狩猎季节性轮替进行对比,构建出部落全年资源的动态管理模型。 岁时祭仪与生态周期: 特别关注了“丰年祭”之外,那些不常为外界所见的季节性仪式——如播种前的净化仪式、海祭的细微差异等,强调这些仪式如何成为维系社区生态平衡的非正式法规。 第三卷:盐与土的交织——汉人拓垦的边缘景观 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人先民沿着海岸线艰难拓垦,他们的生存故事与原住民的经验相互碰撞、融合或隔离,共同塑造了东海岸独特的“边缘文化”。 港口贸易的兴衰与遗址: 聚焦于几个过去作为重要转运站,如今却日益衰落的小型渔港。通过老一辈渔民的口述历史,重构了日治时期至战后初期,通过“转口贸易”支撑起来的经济体系及其消亡原因。 梯田的垂直农业哲学: 考察了散布在山坡地上的小型汉人梯田群。这些梯田往往面积不大,却展现了极高的利用率。书中有专门章节分析了早期垦民如何利用石墙保持水土,以及他们引进的特定作物如何适应东部的酸性土壤。 庙宇与信仰的在地化: 探讨了当地小庙宇中,神祇信仰如何吸收了部分原住民的自然灵信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宗教实践,例如对特定海域“守护神”的共同祭拜现象。 第四卷:新生的褶皱——生态保育与地方再造的未来 本书的最终卷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全球化和环境变迁的压力下,当地社区如何尝试通过生态旅游、有机耕作或文化复兴来重塑其身份与未来。 海洋废弃物的社区应对: 记录了几个沿海社区自发组织起来,系统性清理特定海湾和潮间带垃圾的行动。这些行动不仅是清洁,更演变为社区凝聚力与环境教育的平台。 友善农作的挑战与实践: 深入采访了几对坚持在东海岸进行有机或自然农法的年轻农夫。分析了他们在缺乏大型农业资本支持下,如何通过社群支持、地方性营销和技术创新,维持永续经营的难度与可能性。 “慢活”的哲学思辨: 作者林远航在此卷进行深刻的反思,质疑“观光”本身对敏感生态的潜在伤害。他倡导一种“栖居式旅行”——即旅行者应像候鸟般,带着尊重与学习的心态,以近乎居民的节奏去体验,而非仅仅消费美景。 《太平洋的呢喃》 是一本需要耐心阅读的书。它要求读者脱下匆忙的鞋子,在海风中静坐,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行走,去理解每一粒沙、每一条鱼背后所承载的世代故事。它不提供“打卡攻略”,而是提供一套理解东海岸生态、文化、历史的深度解码钥匙。 --- 目标读者群: 地理学、人类学、生态保护领域的学者;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背包客;对台湾地方史、原住民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公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美惠/
总策画

  国立台湾大学森林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教授,社区林业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带领学生团队投入屏东社区部落,陪伴社区发展自然人文资源保育,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将保育与生计结合,具体实践属于台湾的社区林业。

共同执笔

李盈莹


  辅仁大学广告传播系毕业。曾任广告设计、出版社旅游记者。目前住在台北半山腰上,过着半农半写作的简单生活。创作以生活散文为主,作品有2008年《台北小旅行》、2009年《花东小旅行》、2013年《台湾小野放:出走不必远行,在山.田.洋.森找自己》。

张倩玮

  曾任职新台湾新闻週刊资深记者,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

  是个道道地地的台北人,大学毕业进入杂志社当记者后才真正离开台北,常借採访之名,开着车上山下海四处趴趴走,重新认识台湾。爱好自由、崇尚自由,以「游戏人间」的态度看待人生。编辑作品有2010年《城市梦想家》、2011年《听!校园里的绿色乐章》、2012年《剥复》、2013年《单纯就是美》。

张 笕

  高雄人,现为自由撰稿人,曾任台湾时报、自立晚报记者。喜欢恆春半岛,在冬日听落山风拍打门窗,入夜后奔驰在人烟稀少曲折县道,一点荒凉变让他充满感性。合着作品有2012年《暴雨后,看见彩虹虹》、2013年《高雄,慢‧慢游》、2014年《我在阿塱壹,深唿吸》。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社区营造为基底的屏东生态旅游    陈美惠
半岛慢.漫游-深度感受人与土地的温度     吴俪嬅                  
敞开心胸,再认识、再发现部落之美     阿VAN

导读    用对土地最温柔的方式出走

Chapter1. 旭海:走古道,听砾石吟唱
阿塱壹,台湾最美的海岸古道
千年浪淘,在砾石上挥洒草书纹路
观音鼻高绕,拥抱海天共色
拜访昔日古道王者斯卡罗
乘着竹筏,跟着阿美族学捕鱼
牡丹湾畔泡汤趣
到旭海草原享受三六○度环绕视野
旅游笔记:进入阿塱壹古道的申请办法/此阿塱壹非彼阿塱壹?/古道健走的装备建议
社区特色人事物:飞弹横行的天空/旭海风味餐饱尝山海滋味
旅游资讯:Fun游旭海

Chapter.2东源:游野姜花谷,漫舞水上草原
野姜花环绕的桃花源
哭泣湖,珍稀水生植物的天堂
玛莎露!在水上草原凌波漫舞
排湾族办桌洋溢大地野味
麻里巴厨坊烹调部落人文味
旅游笔记:穿着短裙的导览型男/部落老中青用幽默传承
社区特色人事物:孙铭恒,部落教室的灵魂人物
旅游资讯:Fun游东源

Chapter 3.高士、港仔:奔驰大沙漠,体验揹婚礼
古道.谷道.英雄路
满山野牡丹照映旧部落风华
排湾传统揹婚华丽又浪漫
抱一支老月琴,来唱满州民谣
大沙埔,孩子的大型游乐场
旅游笔记:传承老智慧,重拾「巴舒雅」/用石头堆叠的祖灵屋
社区特色人事物:阿Van的母语音乐教室/鑫工坊,铿锵有力的部落金工/享受日光浴的太阳香菇/以工换宿的高士旅人学苑/用大地调色的植物染工坊
旅游资讯:Fun游高士、港仔

Chapter 4.满州:探老宅,寻宝南仁山
这里是,海角‧七号
贝壳砂妆点百年宅邸,古厝繁华未尽
敬字亭的风水传说
吃槟榔当零嘴的黑牙美人
寻宝南仁山,探两倍浓缩的原始森林
山里面的柑仔店,通通不用钱
生态百科:南台湾生态宝库
社区特色人事物:冬暖夏凉石头厝/风吹草低见牛羊/有机转型验证的黑豆豆腐/荒地里的红龙果
旅游资讯:Fun游满州

Chapter 5. 里德:赏鹰、榄仁溯溪趣
垦丁后花园,溯榄仁溪祕境
秋冬赏鹰季,空中塞车奇景
情人的眼泪下雨才看得见
社区特色人事物:椰肉竹笋汤,夏日绝配美味/不分老少投入,从分散到凝聚的路
旅游资讯:Fun游里德

Chapter6. 港口:观陆蟹,品港口茶韵
为陆蟹妈妈守夜护驾
茶韵浓郁,港口茶带有海洋性格
满州民谣、国宝就在港口,阿呦喂~
生态百科:陆蟹大观园/津田氏大头竹节虫
社区特色人事物:鲜鱼腌制一夜干,风味一绝/全台最大牧草产地/黑豆小,志气高
旅游资讯:Fun游港口

Chapter7社顶:与蝶共舞,夜访魔法森林
原始林四季蝶舞翩翩
夜探热闹的野地派对
走访森林里的部落
百年毛柿林大迷宫
生态百科:台湾猕猴以珊瑚礁壁为家/过山香,自然界的香奈儿五号
旅游笔记:夜巡监测奇遇记/石灰窑/屏科大团队投身社区不遗余力
社区特色人事物:龟仔角的原味食物/幽微神秘的八宝公主/台湾野生动物复育基地
旅游资讯:FUN游社顶

Chapte8.水蛙窟:奔草原,巧遇梅花鹿
强风、天人菊、石敢当,好有澎湖FU
风吹砂、龙磐公园地质景观奇特
昔日水洼处处,蛙鸣声不绝
草浪绵延到太平洋畔
沙壁下,乘着潮汐捞鱼栽
社区特色人事物:野地里的梅花鹿/草地音乐会
旅游资讯:FUN游水蛙窟

Chapter.9大光:垦丁后乐园,最美潮间带
潮来潮往,潮间带精彩发现
带着童年记忆的潮间带导览
在后壁湖海域里飞行
陈达,恆春半岛的传奇乐手
琼麻养大恆春囝仔
旅游笔记:社区、业者同心协力/陈达轶闻
旅游资讯:FUN游大光

Chapter.10龙水:漫步田埂,捞鱼摸蚬仔
天然涌泉涵养的半岛谷仓
台湾最南方的有机稻作
卷起裤管摸蚬仔、捞鱼仔
张家古厝建材混搭风
尝得到土地情感的鲜蔬美味
旅游笔记:红龟粿,传统农家点心/跟着小狗找到泉头/冬暖夏凉的绿屋/新旧融合的全食料理
社区特色人事物:又浓又醇又香的黑芝麻油/宝灵宫祭拜灶神/林投叶风车
旅游资讯:FUN游龙水

【附录】让原石琢磨出闪亮光采:陪伴部落的生态褓母                                                          
恆春半岛四季游年历                                                  
恆春半岛四季游地图

图书序言

导读

用对土地最温柔的方式出走


  台湾的旅游产业曾经(或者说至今仍是)走在一个过度强调观光、消费的路途上,而忽略了当地自然资源的保育,以及在地居民本身的感受。位于恆春半岛的垦丁地区大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观光胜地,而当地居民为了谋生,也多採取迎合的姿态,毫无节制对土地索取资源的掠夺者,即便社区内开始有居民兴起了爱乡爱土的意识,但在观光钱潮的强势涌进之下,终究是站在单薄而少数的一方。

  这几年总觉得旅行被谈得太多、谈得过火,网路流传的美食讯息、美景照片,一切彷彿被过度美化及浪漫化。然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仅在消耗这块土地,并让金钱流通到不知是谁的口袋里?

  在一次次採访的过程中,我所走访的各社区与部落,皆是以团客预约的形式进行,并聘用由在地居民受训而成的解说员,介绍当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故事,因此各社区的游程内容与土地息息相关,所讲述的故事与居民自身的记忆与经验做了连结,所供应的三餐食材更是来自本地生产,「生态旅游」的概念扎实落实到在地的人、在地的食物、在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史故事,让旅游回到根着土地本身,而不是让环境资源大量地被消费与滥用。

  社区生态旅游的推展,从中找出了在地本来就有的特色与自然资源,採用永续发展的方式,让这些原本在外讨生活的人们可以「回家」,重新熟悉家乡的一切,使他们的文化能够被忆起、被唤回。

  除了解说员之外,社区每个人可依据自己的所长与志向,有人担起窗口联络的职务、有人负责风味餐的研发与料理、有人负责游客接驳,或将家舍整理成接待家庭,提供游客简易住宿。

  为了避免流向个人商业利益之争,生态旅游採用单一窗口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皆有一位窗口,负责对外接团,再轮流安排解说员、接驳司机、接待家庭提供服务,使得来自外部的利益能直接回馈到本地居民身上,让在地人根留在地。

  恆春半岛推展社区生态旅游的机缘,从八年前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社区林业研究室陈美惠教授带领学生团队进驻社顶开始,成功地为社区居民开办解说员培训课程,教授野生动、植物物种监测,逐步带动恆春半岛其他社区跟随脚步。

  一回陈美惠老师与团队学生到公共电视「南部开讲」录影,节目中几位学生弹奏演唱了简上仁老师的创作《屏东是咱兜》,歌词唱及「屏东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希望都在这」,我感到几分动容,因为在恆春半岛几个社区一路採访下来,这些驻点学生寄人篱下,长期投入社区事务、与村民建立关系,纵使原本的家乡在远方,但仍选择在屏东发展,他们也苦笑道:「没办法,人脉都累积在这里,家乡已回不去了呀。」

  有别于过往漫无目的的晃荡旅行,恆春半岛一趟趟生态游程的累积,像是一堂堂精彩的生态与人文故事集锦,由在地人导览,我充分体验在地生活与不同文化经验,而这些社区居民借由每一次对他者的细细诉说,也都成就了心境上的回家,回归母体文化的怀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踏入恆春半岛的秘密入口!我一直对那片土地充满好奇,但总是感觉只是走马看花,错过了太多隐藏的惊喜。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恆春半岛不只是垦丁的海滩和热闹的夜市,它更有着无数值得细细品味的角落。书里描绘的旭海、东源、高士、港仔等等十一个社区和部落,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颗闪亮的宝石,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访那些书里提到的“祕境”,想象着在旭海的原始海岸线上,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感受那份宁静与壮阔;又或者在东源的溼地,观察那些姿态万千的水鸟,聆听它们在芦苇丛中低语;还有高士村,那个充满排湾族文化底蕴的地方,书中关于部落生活的描绘,让我对那里的历史和人文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它更像是一次与当地人深入交流的邀请,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他对每一个社区、每一个部落的尊重与理解。它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打卡多少景点,而在于体验当地的温度,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感觉自己已经被这股热情点燃,迫不及待地想要背上行囊,踏上这场“祕境四季游”,去亲身印证书中的每一个动人瞬间。

评分

我必须说,《恆春半岛祕境四季游》这本书,是一次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惊喜。我原本抱着一种“看看恆春半岛有什么新玩法”的心态去翻阅,没想到却被深深地震撼了。书中所介绍的旭海、东源、高士、港仔、满州、里德、港口、社顶、大光、龙水、水蛙窟这十一个社区和部落,每一个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部落生态的描述印象深刻。例如,书中对东源国家森林游乐区湿地生态的详尽介绍,让我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热带风光”。而关于高士部落的排湾族文化,书中通过对传统祭仪、艺术创作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传承的文化体系。港仔社区那被誉为“七星潭”的沙丘景观,书中关于其形成和独特地貌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还提到了满州乡的自然风光,如其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植被,让我感到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恆春半岛的了解,往往只触及了皮毛,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们深入其肌理,去感受它真正的脉搏。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情感,让我仿佛能够听到山间的风声,闻到海边的咸味,感受到部落人民的热情。这绝对是一本能让我重新认识恆春半岛的书。

评分

《恆春半岛祕境四季游》这本书,真的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恆春半岛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一直以为恆春半岛就是阳光、沙滩、海浪,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详细介绍了旭海、东源、高士、港仔、满州、里德、港口、社顶、大光、龙水、水蛙窟这十一个社区和部落,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我被书中关于“祕境”的描述深深吸引,那是一种仿佛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隐藏在角落里的美好。例如,书中对港口社区的介绍,让我对那里的渔村文化和传统渔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去亲眼看看那些古老的渔船,听听渔民们的故事。而社顶社区,文中关于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描述,让我对那片土地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书中还穿插了关于不同季节的描绘,春天旭海的野姜花,夏天满州的稻浪,秋天港仔的芒花,冬天龙水的候鸟,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感受这片土地四季的变化。这本书的文字并非冷冰冰的介绍,而是充满了人文情怀,作者似乎与每一个社区、每一个部落都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并将这份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它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在于深入体验,在于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在于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恆春半岛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恆春半岛祕境四季游》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游”指南,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恆春半岛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恆春半岛最出名的就是那些人声鼎沸的海滩和热闹非凡的景点,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另一片天地的门。书中提及的大光、龙水、水蛙窟这几个地方,虽然名气或许不如垦丁那么响亮,但它们所蕴含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却让我深深着迷。比如大光社区,文中提及的渔村风情和在地美食,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去品尝那份最新鲜的海味,去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龙水社区,书中描绘的湿地生态和特有植物,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感到惊叹。而水蛙窟,那个名字就充满了童趣和想象的地方,书中关于那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故事的叙述,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景点,它更是在讲述“人”的故事,关于这些社区和部落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传承,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隐藏在恆春半岛深处的“祕境”一一呈现,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除了阳光沙滩之外,更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本书让我明白,旅行的价值在于发现,在于体验,在于与当地的连接,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的旅行体验,仿佛我真的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恆春半岛的四季风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社区景致的细致描摹。例如,书中对满州乡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不同季节下,那片土地截然不同的风貌——春天或许是野姜花盛开的芬芳,夏天则是稻田金黄的丰收景象,秋天则可能隐藏着芒花在风中摇曳的浪漫,而冬天,或许是更为沉静的山林景色。书中关于里德社区的渔村生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以及港口社区关于传统渔业的传承,都让我深思。我能想象自己坐在港口,看着渔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着他们讲述海的故事,那是一种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心灵洗礼。书中还提到了社顶和九棚这两个地方,虽然我之前对它们知之甚少,但书中关于自然生态的描绘,比如社顶公园里丰富的动植物,以及九棚的沙丘地貌,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自然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指南,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我能感受到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些地方,去倾听当地人的故事,并将这一切用真挚的情感记录下来。读完这本书,我对恆春半岛的认知彻底颠覆了,它不再只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