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樂晴Paik Nak-chung
1938年生於韓國大邱。高中畢業後赴美,1972年取得哈佛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首爾大學英文係教授、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現為首爾大學英文係名譽教授。定居首爾。
白樂晴於1966年創辦季刊《創作與批評》,並擔任《創作與批評》編輯至今。曾擔任「民族文學作傢會議」會長、「六一五民族文學人協會」顧問、「2007年亞洲、非洲文學慶典:全州」組織委員長、「市民和平論壇」顧問、「朝鮮半島和平論壇」的聯閤主席以及「六一五共同宣言實行委員會」南方首席代錶等職。
重要的中文譯著有《白樂晴:分斷體製‧民族文學》(聯經/颱社,2010)、《全球化時代的文學與人》(中國文學齣版社,1998)。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重新尋問文學》(2011)、《何處中道,為何變革》(2009)、《朝鮮半島式統一,現在進行時》(2006)、《動蕩中的分斷體製》(1998)、《分斷體製變革學習之路》(1994)、《看待現代文學的視角》(1991)、《民族文學的新階段》(1990)、《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II》(1985)、《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I》(1978)等。
校訂簡介
白池雲
現為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所的HK研究教授,《創作與批評》的編委之一。著有:〈Murakami Haruki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East Asi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East Asian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identit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和《暴力的連鎖,連帶的環節:沖繩文學的發現》(2013)等。
李政勛
任職於首爾大學中文係,研究方嚮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想與文化,同時也關心東亞區域內的知識交流活動。近期有編有《東亞:認識視野與實踐場域》(2010)。
譯者簡介
李大可
1966年生於山東省德州市。文學博士,現為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副教授。代錶論文有:《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文藝刊物中的朝鮮聲音》、《魯迅在韓國社會變革運動中的接受方式——以李泳禧為中心》、《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1980年代韓國的譯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