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乐晴Paik Nak-chung
1938年生于韩国大邱。高中毕业后赴美,1972年取得哈佛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首尔大学英文系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现为首尔大学英文系名誉教授。定居首尔。
白乐晴于1966年创办季刊《创作与批评》,并担任《创作与批评》编辑至今。曾担任「民族文学作家会议」会长、「六一五民族文学人协会」顾问、「2007年亚洲、非洲文学庆典:全州」组织委员长、「市民和平论坛」顾问、「朝鲜半岛和平论坛」的联合主席以及「六一五共同宣言实行委员会」南方首席代表等职。
重要的中文译着有《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联经/台社,2010)、《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人》(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重新寻问文学》(2011)、《何处中道,为何变革》(2009)、《朝鲜半岛式统一,现在进行时》(2006)、《动荡中的分断体制》(1998)、《分断体制变革学习之路》(1994)、《看待现代文学的视角》(1991)、《民族文学的新阶段》(199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II》(1985)、《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I》(1978)等。
校订简介
白池云
现为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所的HK研究教授,《创作与批评》的编委之一。着有:〈Murakami Haruki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East Asi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East Asian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identit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和《暴力的连锁,连带的环节:沖绳文学的发现》(2013)等。
李政勋
任职于首尔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与文化,同时也关心东亚区域内的知识交流活动。近期有编有《东亚:认识视野与实践场域》(2010)。
译者简介
李大可
1966年生于山东省德州市。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代表论文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刊物中的朝鲜声音》、《鲁迅在韩国社会变革运动中的接受方式——以李泳禧为中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80年代韩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