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讯学导论(2版)

图书资讯学导论(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图书学
  • 信息科学
  • 资讯学
  • 导论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学术著作
  • 信息检索
  • 知识管理
  • 学科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自2003年第一版出版以来,近十年间图书资讯学领域与图书馆服务发生许多变革,所以更新出版,主要探讨数位与网路时代中图书资讯学意涵,以及阐释新型态图书馆的经营之道,由王梅玲教授与谢宝煖教授根据过去十年此领域中的演变与发展,修订而成;并经过前版作者胡述兆教授顾问指导。
     
  全书以图书馆事业经营为主体,以资讯科学为应用,探讨数位时代图书馆与资讯服务,内容涵盖:馆藏发展、资讯组织、读者服务与使用者研究、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与资讯系统、以及图书资讯学教育。本书内容共分四部十章。第一部为图书资讯学理论与专业,包括第一章、图书资讯学的界说;第二章、图书馆的类型与组织。第二部为图书馆与资讯服务,包括:第三章、馆藏发展与图书资讯征集;第四章、资讯组织;第五章、资讯服务;第六章、图书馆与资讯素养教育;第七章、资源共享与馆际合作。第三部为资讯与网路科技的应用,包括:第八章、图书馆自动化与资讯系统;第九章、数位图书馆。第四部为专业教育,包括第十章、图书资讯学教育。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不包含《图书资讯学导论(2版)》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力求展现专业深度与学术价值。 --- 著作精粹:数字时代下的信息组织与知识产权前沿探索 书名:知识组织与信息管理前瞻:面向智能时代的路径与方法 图书概述 本书并非对传统图书馆学或基础的图书资讯学原理进行重复阐述,而是将视野聚焦于信息科学、数据管理、知识产权法以及新兴的认知科学在信息环境中的交叉融合领域。它深刻剖析了自信息爆炸以来,人类社会如何从“信息稀缺”转向“信息过载”,并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效、伦理、可持续的信息组织与传播体系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与实践路径。全书以数据驱动、智能驱动为核心脉络,深入探讨了信息资源的描述、组织、检索、评估与保护的最新范式。 目标读者: 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信息科学研究人员、数据治理专家、知识产权律师、以及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文化机构管理者。 第一部分:信息环境的重塑与知识图谱的构建 第一章:信息范式的转移:从纸质载体到泛在数据 本章首先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探讨互联网、物联网(IoT)以及移动计算如何彻底重塑信息的产生、流动与存储方式。我们不再将信息局限于“文献”范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可计算的、多模态的实体。深入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其“4V”(体量、速度、多样性、真实性)属性对信息组织工作提出的根本性挑战。本章重点剖析了数据伦理在信息获取中的前置性地位。 第二章:本体论与语义网:数字知识组织的基石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它不讨论图书馆分类法或主题标引的传统操作,而是深入解析构建机器可读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详细阐述了本体论(Ontology)的构建原则、层次结构(如TBox与ABox)以及在信息建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W3C推荐的语义网技术栈,包括RDF、RDFS、OWL及其推理机制。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将非结构化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图谱,从而实现深层次的语义互操作性。 第三章:知识图谱的构建、存储与查询优化 本章侧重于工程实践与算法实现。从知识抽取(实体识别、关系抽取)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入手,讲解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BERT及其变体,高效地从海量文本中提炼知识元素。在存储层面,对比分析了图数据库(如Neo4j, JanusGraph)与三元组存储库的性能差异与适用场景。查询优化部分,则探讨了SPARQL的高级特性、路径查询算法以及如何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智能推荐与知识推理。 第二部分:信息检索的进化与用户行为的量化 第四章:信息检索模型的新视野:从布尔到概率与深度学习 本章完全侧重于当代信息检索(IR)的核心技术演进。对经典的信息检索模型(如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BM25)进行快速回顾后,焦点立即转移到以深度神经网络为核心的“学习排序”(Learning to Rank, LTR)框架。详细解析了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语义匹配模型,如何通过上下文嵌入(Contextual Embedding)实现比关键词匹配更精准的意图理解。特别关注了跨语言信息检索(CLIR)中迁移学习的应用。 第五章:用户体验与交互式信息检索(IIR) 本章关注人机交互界面(HCI)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会话式搜索(Conversational Search)的理论基础、状态跟踪机制与对话管理系统。同时,引入了用户建模的概念,分析如何通过眼动追踪、点击流分析和任务完成度评估等量化指标,来迭代优化检索结果的排序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中心设计”。 第六章:评估指标与信息质量的科学度量 超越传统的准确率/召回率/F值,本章深入探讨了复杂信息环境下的高级评估方法。内容包括:排名敏感的评估指标(如NDCG、MAP)的数学推导与应用;在推荐系统中引入多样性(Diversity)、新颖性(Novelty)和覆盖率(Coverage)等指标的权衡艺术;以及如何利用A/B测试框架科学地验证新的检索算法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数字伦理与信息监管前沿 第七章:数字内容与知识产权的冲突与融合 本章是本书在法律与技术交汇点上的重要贡献。它不介绍版权法的基本概念,而是聚焦于数字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开源许可协议(如GPLv3, CC系列)在复杂项目中的适用性冲突;大数据分析过程中数据的“衍生权”界定;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著作权归属争议。深入分析了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第八章: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内容溯源与版权保护中的潜力 本部分探讨新兴技术如何构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如何应用于数字内容的“出生证明”和使用授权管理。分析了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在自动化支付、许可追踪中的应用潜力,并讨论了其在提高数字图书馆馆藏使用透明度方面的实际案例。 第九章:信息隐私、数据主权与算法公平性 这是对信息伦理最深刻的探讨。本章聚焦于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全球性法规对信息机构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数据最小化原则、去标识化技术(如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的应用。更进一步,深入剖析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来源(训练数据、模型设计),及其在信息推荐和信息筛选中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公,并探讨了可解释性AI(XAI)在缓解此类风险中的作用。 结论:迈向自主学习的信息生态系统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强调未来的信息系统将是一个高度自治、自我优化的生态系统。它呼吁信息专业人员从传统的“守门人”角色,转型为“架构师”和“伦理监督者”,以确保知识的自由流动与负责任的使用。 --- 本书特色: 聚焦前沿技术: 大量篇幅用于探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检索模型和区块链应用,而非基础理论的重复。 跨学科整合: 将信息组织、计算机科学、法律和伦理学紧密结合,提供全面的视角。 实战导向: 理论阐述后紧跟技术实现和案例分析,确保知识的可操作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梅玲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博士
  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与资讯服务学院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学士
  
  经历:
  国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国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期刊组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採访组主任
  国家图书馆辅导组主任
  玄奘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主任
  玄奘大学图书馆馆长
  
谢宝煖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副教授
  
  学历: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学士
  

图书目录

作者弁言

1. 图书资讯学的界说/王梅玲
1.1 图书馆的意义、起源与功能
1.2 图书资讯学的意义与内涵
1.3 图书资讯学相关学科
1.4 数位时代图书馆经营与服务

2. 图书馆的类型与组织/ 谢宝煖
2.1 图书馆的类型
2.2 图书馆的组织

3. 馆藏发展与图书资讯征集/王梅玲
3.1 出版与图书资讯资源
3.2 馆藏发展与管理
3.3 图书资讯选择与工具
3.4 图书资讯购买
3.5 电子资源评选与採购
3.6 图书资讯的赠送与交换

4. 资讯组织/王梅玲
4.1 资讯组织概说与FRBR
4.2 记述编目与RDA新规则
4.3 机读编目格式
4.4 分类
4.5 权威控制与标题
4.6 索引与摘要
4.7 诠释资料

5. 资讯服务/王梅玲
5.1 图书资讯典藏与流通
5.2 资讯服务概述
5.3 参考资源的编排
5.4 重要的参考资源
5.5 资讯检索

6. 图书馆与资讯素养教育/王梅玲
6.1 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意涵
6.2 图书馆利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6.3 资讯素养的意涵
6.4 资讯素养标准与教育

7. 资源共享与馆际合作/ 王梅玲
7.1 馆际合作意涵与发展
7.2 馆际合作活动
7.3 馆际合作组织
7.4 文献传递

8. 图书馆自动化与资讯系统/王梅玲
8.1 图书馆自动化意义与发展
8.2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8.3 线上公用目录
8.4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8.5 资源探索服务

9. 数位图书馆/王梅玲
9.1 数位图书馆意义与内涵
9.2 数位图书馆发展现况
9.3 内容管理与技术
9.4 服务与应用
9.5 机构典藏
9.6 数位图书馆未来展望

10. 图书资讯学教育/王梅玲
10.1 图书资讯学教育的本质
10.2 图书资讯学专业能力
10.3 图书资讯学教育评鑑与标准
10.4 图书资讯学教育制度
10.5 我国图书资讯学教育
10.6 图书资讯学教育未来趋势

索引
中文索引
西文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圖書資訊學導論(二版)》的幾天,我腦海中依舊充滿著各種新奇的觀念。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圖書資訊學遠比我想像的要來得廣泛和深遠。從資訊的生命週期、資訊檢索的原理,到圖書資訊服務的規劃與評估,每一個面向都充滿了學術的嚴謹與實務的應用。 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對於資訊科技在圖書資訊學中的角色演變,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書中闡述了從早期的電子資料庫,到現今的開放取用、數位典藏、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如何不斷地重塑著圖書資訊學的學科內涵與實踐方式。這讓我了解到,圖書資訊學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學科,而非停留在過去的學術窠臼。 書中關於使用者研究、資訊行為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從讀者的角度,重新思考了圖書館服務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這種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貫穿了整本書的論述,讓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圖書資訊學的社會關懷。對於有志於投身圖書資訊領域的學生,或是對此領域感到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這本《圖書資訊學導論(二版)》真的是讓我對圖書資訊學這個領域有了全新的認識。過去我可能只覺得圖書館就是借書還書的地方,但透過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它背後龐大的學術體系和社會功能。書中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像是圖書資訊學的定義、發展歷程、研究對象等等,這些都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窺見了這個學科的廣闊天地。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圖書資訊學的各種面向時,非常強調其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書中不只談論了傳統的圖書館學,更深入地探討了資訊科技發展如何顛覆了傳統模式,從早期的資料庫、檢索系統,到現今的大數據、人工智慧在圖書資訊學中的應用,都寫得非常詳盡。這讓我意識到,圖書資訊學並非一成不變的學問,而是不斷演進、充滿活力的領域。 書中也探討了圖書資訊專業人員的角色演變,從早期的館員,到現今的資訊專家、資料分析師等等,這些角色的轉變讓我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多元性和重要性。此外,關於資訊組織、傳播、利用等各個環節的闡述,都非常條理分明,引導讀者一步步理解圖書資訊學的專業知識。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本非常扎實的入門磚,讓我能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

评分

這本《圖書資訊學導論(二版)》真的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籍。身為一個長期在圖書館裡泡著的讀者,我一直很好奇這些書本背後的編排、管理以及傳遞知識的學問。翻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清晰的結構和豐富的內容。作者並沒有直接拋出艱深的學術理論,而是從圖書資訊學的歷史淵源、基本概念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這個專業領域。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資訊組織與傳播的章節,它詳細介紹了分類、編目、索引等方法,這些都是讓書本能夠被有效管理和檢索的關鍵。過去我可能只注意到檢索系統的便利性,但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其背後的邏輯和原理。同時,對於資訊倫理、資訊素養等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要的議題,書中也有深入的探討,這對於我們如何正確地獲取、使用和分享資訊,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 此外,書中關於不同類型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等)的介紹,也讓我對圖書資訊學的應用範圍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了解到,圖書資訊學並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圖書館,它的影響力早已深入到各個社會層面。這本書的內容厚實,但文筆流暢,即使是對圖書資訊學沒有任何基礎的讀者,也能夠輕鬆上手,並且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

评分

這本《圖書資訊學導論(二版)》真的是我近期讀過最紮實、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書了。我一直對資訊的世界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正好填補了我對圖書資訊學這個領域的知識空白。作者以非常宏觀的角度,闡述了圖書資訊學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與功能。 書中對於資訊科學、資訊素養、資訊倫理等議題的探討,都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在介紹圖書館的運作,更是在探討資訊如何被創造、組織、傳播、以及如何被有效地利用。這讓我意識到,圖書資訊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融合了電腦科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圖書資訊服務的創新與發展的章節。作者探討了如何運用新興的技術,例如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來提升圖書資訊服務的效率與品質。這讓我看到了圖書資訊學的未來發展潛力,以及它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總之,這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論述深刻,絕對是想要了解圖書資訊學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

這本《圖書資訊學導論(二版)》真的徹底刷新了我對圖書資訊學的認知。過去我一直認為這門學科可能比較偏重歷史和理論,但實際上,它是一門充滿活力且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的學科。書中對於圖書資訊學的定義、範疇、研究方法都有非常系統性的介紹,為讀者建立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資訊的組織、傳播和利用等核心概念的闡述。作者從理論到實務,詳細介紹了分類、編目、索引、摘要等重要的資訊組織技術,以及如何透過這些技術,讓龐雜的資訊資源變得易於檢索和利用。這對於我這樣一個經常需要搜尋大量資料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知識。 此外,書中對於圖書資訊服務的演變和發展,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從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到現今的數位圖書館、虛擬圖書館,以及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提供多元化的資訊服務,都寫得非常精彩。這讓我看到了圖書資訊學在推動知識傳播、促進社會發展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總體而言,這本書不僅學術價值高,而且內容生動有趣,非常適合想要深入了解圖書資訊學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