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色彩工程学

数位色彩工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色彩工程
  • 数位影像
  • 色彩管理
  • 图像处理
  • 色彩科学
  • 印刷技术
  • 显示技术
  • 色彩心理学
  • 工程学
  • 计算机图形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描述的是色彩工程应用于数位影像工程之相关内容。

  第1章、第2章,是解说关于第3章之后的内容所需要的色彩工程的基础项目。

  第3章至第6章,描述关于色彩工程在数位影像工程的应用例子。

  第4章到第6章是利用很多的开发实例,对相关的色彩处理技术进行解说。

  本书的内容是从色彩的基础理论到应用演算法为止所组成,相信对于影像处理的专家或学生会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本书特色

  1.翻译简洁、精辟,语句通顺使读者能够轻易吸收色彩工程学之专业知识。
  2.研究色彩工程或影像工程的最佳入门用书。
  3.内容从色彩的基础理论到应用演算法为止所组成,是一本对于影像处理的专家或学生会有用的参考书。
跨越时空的视觉叙事:光影、材料与感知的交响 一部关于视觉科学、艺术史、材料构成与人类感知极限的深度探索之作 导言:超越可见的界限 本书并非关于色彩的量化、标准或是数字化的处理,而是一场深入人类视觉系统与自然界光线本质的哲学与科学之旅。它立足于一个宏大的视角:色彩,作为我们感知世界最直接的维度,其背后隐藏着远超技术层面的复杂性。我们不探讨如何精确复制屏幕上的RGB值,而是追问:光线是如何被组织、被过滤、被心灵解读的?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三个相互交织的核心领域展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类感知的演化,以及艺术史中对视觉真实性的挑战与重塑。 --- 第一部分:物理学的诗篇——光、波段与介质 本部分将我们带回物理学的最前沿,但视角并非冰冷的公式,而是探索光如何在不同介质中展现其“性格”。我们将深入研究光子的旅程,从恒星的发射到我们视网膜的接收,聚焦于那些色彩得以显现的物理条件。 1.1 绝对的黑暗与相对的光谱 详细剖析电磁波谱的结构,但重点不在于无线电或X射线,而在于可见光波段的“狭隘”与“丰富”。我们将探讨为何生物的视觉范围如此有限,以及在极端环境中(如深海或极地),色彩的感知基础是如何被动摇的。讨论涉及光的偏振、干涉和衍射现象,但这些现象将以宏观的视觉效果呈现——例如,蝴蝶翅膀的结构色,以及大气层如何雕刻出日出日落的层次。 1.2 媒材的“记忆”:吸收、反射与散射的哲学 本章聚焦于物质如何“选择”光。我们摒弃了简单的“颜料化学”叙述,转而探究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宏观视觉。例如,对不同晶体结构中的光子陷阱进行分析;研究特定矿物(如青金石或孔雀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情绪”的变化。材料不再是固定的载体,而是对光线进行即时反应的动态界面。我们还将涉及表面纹理对色彩饱和度的非线性影响——一块磨砂的表面与一块抛光的同一色块,在感知上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真实”。 1.3 时间的滤镜:大气与光线的衰减 大气层不再仅仅是光线传播的通道,而是第一个主动的“调色师”。本章着重分析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在不同海拔和湿度下的表现,并将其与人类历史上的远距离视觉体验联系起来。从古代航海家对地平线色彩的依赖,到现代城市雾霾对天空色温的永久性改变,探讨环境如何不可逆转地影响我们对“标准蓝”的认知。 --- 第二部分:心智的剧场——感知、错觉与记忆 如果光是输入,那么大脑就是最终的编辑和导演。本部分将视觉科学的成果转化为对主观体验的审视,探讨人类如何系统性地“编辑”输入信号以构建一个连贯的世界模型。 2.1 后果效应与视觉的惰性 深入研究视觉后像、同时对比度和亮度恒常性。这些现象揭示了视觉系统为了节省资源和保持稳定,故意扭曲了原始输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非标准化的实验案例,展示人眼如何“忘记”绝对亮度,只专注于“变化”和“对比”。例如,分析古代壁画中因周围环境光线变化而导致的色彩“漂移”现象,以及这种漂移如何影响了观者对画面情绪的判断。 2.2 符号与语境:色彩的文化拓扑学 超越简单的红(危险)或绿(自然)的二元对立,本章考察色彩符号如何在不同文明和特定情境下构建复杂的意义系统。我们考察了从拜占庭圣像画中的黄金色象征,到日本传统服饰中对“间”(Ma)的色彩处理,以及现代极简主义设计中对“无色”的推崇。关键在于,色彩的价值不是内嵌于波长本身,而是内嵌于其社会契约之中。 2.3 记忆的褪色与重构 人脑对色彩的记忆是高度可塑的。本章探讨“有色记忆”的偏差性。例如,我们对童年家庭照片色彩的怀旧,往往与照片的实际物理状态不符。通过心理物理学的视角,分析色彩信息在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中如何被情感和叙事重塑,使得“过去”的色彩总是比“现在”的色彩更加鲜明或更加柔和。 --- 第三部分:技艺的演变——从矿物到光栅的匠心 本部分将历史的焦点从纯粹的科学或哲学,转向人类对创造稳定、可传播的视觉信息的持续努力,着重于那些非数字化的工艺和媒介。 3.1 永恒的追求:颜料的炼金术与局限 详尽考察历史上重要的着色剂——从埃及的群青到中国的朱砂、再到十九世纪化学合成物的诞生。但重点不在于化学配方,而在于这些材料在耐久性、光照稳定性(光牢度)和可塑性上的取舍。分析古代匠人如何在有限的材料库中,通过研磨粒度、添加粘合剂等方式,人为地创造出超越材料本身潜力的视觉效果。 3.2 图像的叠印:雕版、丝网与层次的构建 本章研究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的光影关系,特别是通过分色印刷和版画技术。探讨木刻、平版印刷如何通过控制油墨的厚度和相叠的精度来表现渐变和深度,这与电子显示中的像素叠加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焦点是“触觉上的色彩”——油墨堆积带来的物理质感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对色彩亮度的判断。 3.3 电影的物理学:化学底片与光化学的魔力 深入分析传统电影胶片的工作原理,这是一种基于银盐晶体对光子反应的记录媒介。探讨不同世代胶片(如黑白、彩色反转片、负片)的宽容度和色彩漂移特性。胶片记录的“色彩”是光化学反应的结果,而非光波的直接映射,这为理解现代图像的“客观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点。我们将剖析经典胶片摄影中,那些无法通过后期数字处理完美复刻的、胶片独有的颗粒感与色调过渡。 --- 结语:回归未知的风景 本书的终点并非提供一套操作指南,而是激发读者对日常视觉经验的持续质疑。色彩工程学(Digital Color Engineering)旨在提供可预测和可重复的结果,而本书则回归到色彩的“不可预测性”——光线的偶然性、媒材的脾气以及人脑的偏见。只有理解了这些根源性的、非量化的因素,我们才能真正欣赏我们所见的这个丰富而又充满欺骗性的视觉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光与视觉的关系
1.1 电磁波、光与色彩的关系 1
1.1.1 辐射能量(标记: ) 2
1.1.2 辐射通量(标记: ) 2
1.2 可见光与色彩的关系 3
1.3 光的相关用语 4
1.3.1 光谱辐射通量(频谱分佈)(标记: ) 4
1.3.2 光束/光通量(标记: ) 5
1.3.3 光通量与光谱辐射通量的关系 5
1.3.4 视感度、光通量、辐射通量的关系 5
1.3.5 比视感度 6
1.3.6 光度(标记:I) 7
1.3.7 照度(标记:E) 8
1.3.8 光通量发散度(标记:M) 8
1.3.9 辉度(标记: ) 8
1.3.10 伽马(gamma, )补偿 9
1.3.11 光的反射、透射与吸收 9
1.3.12 完全扩散面 10
1.3.13 完全扩散反射面 11
1.3.14 色温度*2 11
1.4 视觉 14
1.4.1 由视觉所能得到资讯的性质*2 14
1.4.2 视觉的明暗特性*2 15
1.5 标准光源 16
1.5.1 标准光源的种类*2 16
1.5.2 标准光源的例子 16
1.5.3 产生可见光的光源 18

第2章 色彩的知觉与表色系
2.1 视觉系统与色彩的知觉*2 *3 21
2.1.1 眼球 21
2.1.2 视神经系统 23
2.1.3 大脑视神经区 23
2.2 表色系的种类 24
2.2.1 显色系 24
2.2.2 混色系 25
2.3 以混色来表示颜色 26
2.3.1 三色表色系的颜色讯号 26
2.3.2 以3色表色系来表示颜色 26
2.3.3 色度座标 29
2.3.4 单色光刺激与光谱三刺激值 30
2.3.5 配色函数 31
2.3.6 混色的国际基准 31
2.3.7 相反颜色的反应 34
2.3.8 减法混色 34
2.4 CIE-XYZ表色系 35
2.4.1 CIE (1931) XYZ表色系 35
2.4.2 CIE (1964)补助标准表色系 37
2.5 表色系的转换 39
2.5.1 原刺激的转换 39
2.5.2 三刺激值的转换 39
2.5.3 RGB表色系转换至XYZ表色系 40
2.5.4 转换为XYZ表色系的数值计算 41
2.6 透过均等色彩(均质色彩)空间的表色系 45
2.6.1 CIE 1960 UCS色度图 46
2.6.2 CIE 1964 U*V*W*色度图 47
2.6.3 CIE 1976 L*a*b*色度图 47
2.6.4 CIE 1976 L*u*v*色度图 48
2.6.5 其他经过改良的色度图 48

第3章 数位影像的色彩重现与国际标准
3.1 基于三原色理论之色彩重现系统的考量 51
3.1.1 CIE 1931 XYZ表色系与色彩重现的关系 51
3.1.2 基于使用单色光的原刺激的混色方法将色彩重现的原理 52
3.1.3 基于使用非单色光的原刺激的混色方法将色彩重现 54
3.2 XYZ 3原色与RGB 3原色的关系与相互转换 55
3.2.1 RGB的3原刺激至XYZ的3原刺激之计算 55
3.2.2 XYZ的3原刺激值转换至RGB的3原刺激值 60
3.3 数位色彩重现系统的特征 60
3.3.1 有限位元宽度与显示器的伽马特性 60
3.3.2 非线性资料的传送、记录的必要性 62
3.3.3 伽马补偿的实现方法 65
3.3.4 辉度与色差讯号的导入 66
3.3.5 彩色影像表现的国际标准化与数位色彩重现系统 67
3.4 HDTV电视的国际标准与色彩的重现 71
3.4.1 3原色的色度座标与白色点 72
3.4.2 伽马补偿 73
3.4.3 辉度、色差讯号的产生 75
3.4.4 辉度、色差的讯号的标准化 76
3.4.5 接收设备端的讯号复原处理 77
3.5 SDTV电视的国际标准与色彩的重现 79
3.5.1 辉度、色差讯号的产生 79
3.5.2 正规化与标准化处理 81
3.5.3 接收设备端的讯号复原处理 82
3.6 多媒体预设色彩空间sRGB的国际标准 83
3.6.1 sRGB标准之目的 83
3.6.2 sRGB标准萤幕与标准观测环境 85
3.6.3 sRGB的编码处理 87
3.6.4 sRGB的解码处理 90
3.7 sRGB的延伸色彩空间bg-sRGB 92
3.7.1 bg-sRGB标准之目的 92
3.7.2 bg-sRGB编码 93
3.7.3 bg-sRGB解码 95
3.7.4 bg-sRGB色彩空间与sRGB标准色彩空间的相互转换 97
3.8 sRGB的延伸色彩空间sYCC 98
3.8.1 sYCC标准的目的 98
3.8.2 sYCC的编码 99
3.8.3 sYCC解码 101
3.9 视频讯号的延伸色彩空间xvYCC 103
3.9.1 xvYCC标准的目的 103
3.9.2 xvYCC标准的标准萤幕 105
3.9.3 xvYCC编码 105
3.9.4 xvYCC解码 108
3.9.5 xvYCC辉度讯号Y的处理方法 110
3.10 总结 111
3.10.1 国际标准的设计思维 111
3.10.2 各种标准的比较 113
3.10.3 色域与色彩的表现能力 114

第4章 数位影像的色彩补偿技术
4.1 明度、彩度、色相的调整技术 119
4.1.1 明度、彩度、色相的定量化 119
4.1.2 明度、彩度、色相的调整技术 124
4.2 肤色补偿技术 131
4.3 蓝色的扩张技术 137
4.4 6轴的色彩补偿技术 141
4.4.1 六轴的定义 141
4.4.2 6轴的色彩补偿方法 146
4.4.3 6轴的色彩补偿效果 149
4.5 使用线性讯号的影像处理系统 151
4.5.1 系统的组成 151
4.5.2 色彩空间转换 152
4.5.3 逆伽马处理 154
4.6 使用YCbCr以外的色彩空间之影像处理系统 156
4.6.1 于HSV色彩空间的影像处理系统 156
4.6.2 在L*a*b* / 色彩空间的影像处理系统 160

第5章 数位影像的色彩重现技术
5.1 萤幕的白色点之表现 167
5.1.1 固有白色点的表现 167
5.1.2 指定白色点的表现方法 169
5.1.3 指定白色点的实现方法 171
5.1.4 不同白色点的辉度变化 173
5.2 萤幕的白色点的调整技术 174
5.2.1 固有白色点的 转换 174
5.2.2 D65白色点的 转换 176
5.2.3 白色点的调整系数之计算 178
5.2.4 白色点的调整效果 180
5.2.5 白色点调整前后的色域变化 181
5.2.6 因白色点调整的辉度的降低 183
5.3 萤幕的色温度调整技术 184
5.4 数位相机的白平衡补偿技术 186
5.4.1 白平衡的原理 186
5.4.2 白平衡的实现方法 188
5.4.3 用色度座标白平衡的实现方法 190
5.5 于色域转换的色彩重现技术 192
5.5.1 使用白色点调整技术于不同色域间的色彩重现方法 192
5.5.2 使用色域转换的色彩重现技术 194
5.5.3 利用色域转换技术之色彩重现的应用例子 200
5.5.4 广色域萤幕的色彩重现效果 204
5.6 透过色域对应之色彩重现技术 205
5.6.1 xyY色彩空间之色域对应 206
5.6.2 于RGB色彩空间之色域对应技术 212

第6章 多原色讯号处理技术
6.1 多原色的特征 219
6.1.1 于色彩重现之多原色的冗长性 219
6.1.2 透过色彩理论的限制之冗长性的排除 222
6.2 多原色萤幕的白平衡调整技术 223
6.2.1 多原色讯号处理 223
6.2.2 主要组3原色的xyY色彩空间分佈 224
6.2.3 次要组3原色的xyY色彩空间的分佈 225
6.2.4 多原色xyY色彩空间的分佈 226
6.2.5 主要组3原色的白平衡调整方法 229
6.2.6 次要组3原色的白平衡调整方法 230
6.2.7 多原色的白平衡的调整方法 231
6.2.8 多原色的白平衡调整的实现方法 233
6.3 利用3原色混色原理之多原色讯号处理技术 235
6.3.1 多原色讯号处理系统的组成 235
6.3.2 从3原色XYZ至多原色的转换处理 235
6.3.3 多原色值的范围之调整处理 236
6.3.4 色彩重现的评估与组的选择 237
6.3.5 多原色的色域空间 240
6.4 多原色萤幕设计的注意事项 241
6.4.1 原色的数量与色域、辉度的关系 241
6.4.2 色域的覆盖范围 242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喔!這本《數位的色彩工程學》根本就是我前陣子在找的那種「有深度、有系統」的工具書!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在數位設計的世界裡,色彩這塊是個大哉問,每次做東西都只能憑感覺,然後一遇到問題就卡關。這本書就是那種,你翻開之後,會發現它把所有你想知道的,全部都梳理得清清楚楚。它不是那種只講表面功夫的說明書,而是從原理開始,讓你理解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只是告訴你「要這樣做」。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裡關於「色彩空間」的解釋,還有不同色彩模型的轉換。以前對我來說,RGB和CMYK就像是兩個遙遠的概念,只知道一個用於螢幕,一個用於印刷,但具體差別在哪裡,又是怎麼運作的,完全搞不清楚。這本書用非常清晰的比喻和圖示,把這個複雜的概念拆解開來,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該如何選擇和運用。這對我在網頁設計和輸出印刷品時,避免了多少不必要的色差和麻煩啊! 而且,作者在書中還花了很多篇幅講解「色彩管理系統」,像是ICC Profile的建立和使用。這部分我之前聽別人說過,但總覺得很遙遠,好像是很專業人士才需要接觸的東西。結果這本書把它講得這麼具體,甚至還提供了實際操作的範例,讓我開始能夠理解,原來要確保跨平台、跨裝置的色彩一致性,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對於我們這種經常需要跟不同客戶、不同廠商溝通的人來說,真的是福音,以後再也不怕被說「你們的東西顏色跑掉了」。 更棒的是,這本書還提到了「色彩的準確性」和「色彩的表現力」之間如何平衡。作者分享了一些在實際應用中,如何透過調整色彩參數來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以及如何避免過度追求準確而犧牲了藝術性。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册,更是一本能夠提升設計思維的指南。它引導我去思考,除了技術層面的精準,我們還能如何用色彩來傳達更深層次的訊息和情感。 總體來說,《數位的色彩工程學》是一本非常扎實、非常實用的書籍。它幫助我建立起對數位色彩工程的完整架構,解決了我長久以來在實務上遇到的許多困惑。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在數位領域工作的夥伴們,相信你們一定也能從中獲益良多,讓你們的作品在色彩的表現上更上一層樓!

评分

這本《數位的色彩工程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在色彩這塊,好像總是隔靴搔癢,知道一些皮毛,但總抓不到重點。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數位色彩的世界這麼博大精深,而且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知識一點一點地呈現在我眼前。它不只是告訴你「怎麼做」,更讓你理解「為什麼」。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色彩的感知與建構」的探討。作者從人類視覺系統的生物學基礎講起,解釋了錐狀細胞、視桿細胞的工作原理,以及大腦如何處理這些視覺訊號來建構出我們所看到的色彩。這部分真的非常科學、非常有趣!它讓我明白,原來我們所看到的「顏色」,並不是絕對客觀的存在,而是大腦對光線刺激的一種詮釋。這對我理解許多色彩的錯覺現象,提供了非常關鍵的線索。 而且,作者還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色彩模型」的數學原理和應用。他不僅解釋了RGB、CMYK等基礎模型,還深入探討了像Lab色彩空間這樣更先進的模型,以及它們在色彩準確性、跨平台轉換等方面的優勢。這讓我能夠更精確地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色彩空間中,同一種顏色會有不同的數值表現,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色彩空間之間進行有效的轉換,以確保色彩的一致性。 此外,書中關於「數位影像的色彩處理」的內容,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分享了很多關於色彩校正、色彩轉換、以及如何運用色彩演算法來提升影像品質的技巧。這些都是在實際的影像處理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問題,而這本書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僅科學、有效,而且非常具體,我學了之後,立刻就能應用到我的工作中,明顯感覺到作品的專業度和視覺效果都有所提升。 總而言之,《數位的色彩工程學》是一本充滿深度、廣度與實用性的優質書籍。它以獨特的視角,將枯燥的技術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並且提供了大量能夠直接應用於實務的指導。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數位色彩感興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想從根本上理解色彩,並將其提升到藝術與科學高度的讀者。

评分

哇,這本《數位的色彩工程學》真是太令人驚豔了!一開始我還以為它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技術手冊,但翻開後才發現,它根本是色彩界的魔法書!作者用非常生動活潑的方式,把我從對色彩的模糊印象,一路帶進了數位世界裡色彩的奧秘。從最基礎的RGB、CMYK色域,到更深層次的色彩管理、ICC Profile,每一個概念都講得清清楚楚,而且不是那種死記硬 બે的條列式,而是透過大量的圖例和實際應用的例子,讓我好像親眼看到色彩如何在螢幕上、在印刷品上變幻。 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色彩心理學」的部分,作者沒有把色彩只是當作技術的參數,而是深入探討了色彩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感知,甚至決策。這對我這個行銷企劃來說,簡直是寶藏!我以前總覺得有些廣告文案配上特定的顏色,就是一種直覺,但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了背後的科學原理。原來,一個溫暖的橘色可以帶來親切感,而冷峻的藍色卻能營造專業和信任。這本書讓我對色彩有了全新的認知,不再只是「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能理解它背後的力量。 而且,這本書的編排設計也太用心了吧!每一章節的結構都很清晰,重點也很突出。即使我不是本科系出身,也能輕鬆跟上腳步。作者還分享了很多他在業界的實務經驗,像是如何解決印刷色差的問題,或是如何確保網頁設計的色彩在不同裝置上都能呈現一致性。這些貼近實際的內容,讓我學到的知識能夠立刻應用到我的工作中,非常有成就感。以前我在處理設計稿的時候,常常會被客戶問到為何螢幕上和印出來的顏色不一樣,現在我能很有自信地解釋給他們聽,而且還能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 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一些關於「視覺錯覺」和「人眼感知」的科學知識,這部分真是太有趣了!他解釋了為什麼有些顏色搭配在一起會讓人感覺有動感,或者為什麼某些圖案會讓眼睛產生幻覺。我之前看過一些關於藝術的書籍,裡面會提到類似的概念,但總是講得比較籠統。這本《數位的色彩工程學》卻能用非常科學、非常具體的原理來闡述,讓我豁然開朗。我還跟朋友分享了書裡一些關於色彩頻率的說法,他們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問我要去哪裡買這本書。 總之,這本《數位的色彩工程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它不僅涵蓋了數位色彩工程的廣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讀者對色彩的探索慾望,並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無論你是設計師、印刷業者、行銷人員,還是單純對色彩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都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書裡學到的技巧運用到我的下一個專案中了,相信一定會帶來更令人驚喜的效果!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完美結合,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

评分

天啊,《數位的色彩工程學》這本書簡直就是我近期的「色彩啟蒙」!我以前總覺得色彩這東西很玄,有點像是藝術家的直覺,或是設計師的密技,但作為一個對技術細節比較感興趣的人,總是渴望能找到一些更系統、更科學的解釋。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作者用一種非常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帶我走進了數位色彩的世界,從最底層的感光原理,到複雜的色彩模型,每一個環節都講得非常透徹。 我特別喜歡其中探討「人眼如何感知色彩」的部分,作者不僅講述了視覺系統的生理結構,還結合了心理學的解釋,讓我明白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色彩組合有特定的反應。這讓我不再只是單純地「喜歡」或「不喜歡」某個顏色,而是能夠理解背後的原因。例如,書裡提到關於「色彩對比」和「色彩和諧」如何影響我們的視覺體驗,這對我在排版、布局設計時,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參考。我甚至還發現,原來有些我以為是「巧合」的色彩搭配,其實都有科學的依據。 而且,這本書在「色彩的標準化」這塊做得非常到位。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講解了國際上各種色彩標準的發展,以及它們在不同行業中的應用。從印刷業的PANTONE,到數位相機和螢幕的色彩空間,每一個標準背後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技術考量。這讓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媒介上,同一種顏色會有不同的呈現,以及如何透過標準化的流程來盡量減少這種差異。對於我這種需要跟不同廠商協調製作流程的人來說,這真是太及時了! 另外,書中還有一些關於「色彩校準」和「色彩量測」的技術細節,這部分雖然聽起來有點專業,但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易懂,甚至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工具和軟體推薦。這讓我這種對數據和精確度比較講究的人,能夠更有信心地去處理色彩相關的問題。我以前總覺得色彩校準是個高深莫測的領域,現在覺得只要掌握了書裡的原理,其實是可以自己動手操作的。 總的來說,《數位的色彩工程學》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指導意義的絕佳著作。它不僅讓我對數位色彩有了更系統、更科學的認識,還為我解決了許多實際操作上的難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色彩有追求、想深入了解數位色彩奧秘的讀者,絕對會讓你收穫滿滿!

评分

這本《數位的色彩工程學》絕對是我最近翻閱過最有「實質內容」的書之一!我之前在網路上找了很多關於數位色彩的資料,但總是覺得零散、不成體系,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我以前的學習方式有多麼的低效。作者非常系統地將數位色彩的知識架構起來,從最基本的物理光學原理,到高階的色彩模型和演算法,每一個部分都講得非常紮實,而且還能夠讓你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色彩混合」和「色彩模型」的深入探討。作者不僅解釋了加法混色(RGB)和減法混色(CMYK)的原理,還詳細分析了不同色彩模型,例如HSV、HSL等,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勢和侷限性。這讓我能夠更靈活地運用這些色彩模型,在創作過程中選擇最適合的工具,而不是盲目地套用。例如,書裡提到的如何利用HSV模型來調整色彩的飽和度和明度,這對我進行影像後製和UI設計時,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而且,這本書還非常注重「色彩在數位媒體中的呈現」這個面向。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探討了不同顯示器、不同裝置上的色彩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色彩管理技術來盡量彌合這些差異。這對於我這種經常需要將作品發佈到不同平台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重要了!我以前總是為此感到頭痛,不知道如何確保我的設計在使用者看到的時候,能夠盡可能地還原我原有的色彩意圖。這本書給了我很多解決方案和實用的建議。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色彩的計算和量化」的科學方法。他解釋了如何使用數學公式來描述和操作色彩,以及這些計算在圖像處理、色彩匹配等領域的應用。這讓我感覺,色彩不再僅僅是感性的存在,更是一種可以被精確計算和控制的科學。這也讓我對後續學習更進階的圖像處理演算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數位的色彩工程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籍,它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將複雜的數位色彩知識變得清晰易懂,並且提供了大量的實務應用指導。如果你想在數位色彩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