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

辐射安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辐射防护
  • 辐射安全
  • 核安全
  • 健康物理学
  • 环境科学
  • 医学物理学
  • 放射学
  • 职业健康
  • 安全工程
  • 防护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聚焦于考试院之「环境卫生辐射污染」的安全管理领域,并介绍我国辐射防护相关法规。

  全书共分九章,包含下列议题:
  ●放射性物料之危害类别,特性与特点。
  ●游离辐射之风险与生物效应。
  ●辐射防护技术。
  ●辐射侦测技术。
  ●辐射事故因应技术。
  ●辐射除污技术。
  ●证据与取样管理。
尘封的档案:失落的城市与神秘的符文 书籍名称: 尘封的档案:失落的城市与神秘的符文 作者: 艾略特·凡斯 类型: 历史探秘、失落文明、符号学 页数: 680页 --- 书籍简介: 《尘封的档案:失落的城市与神秘的符文》是一部深植于人类历史迷雾之中的宏大探险史诗,它带领读者潜入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揭示一个比已知文明更古老、更复杂的失落国度——“阿卡迪亚”。 本书的作者,著名考古学家兼符号学专家艾略特·凡斯博士,穷尽毕生精力,追溯着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看似毫无关联的古代文献、民间传说和地质异常现象。他并未关注那些被主流历史认可的辉煌帝国,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史册上只留下模糊印记的“幽灵文明”。 第一部分:破碎的星图与地下的低语 故事始于凡斯博士对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一处被雨林吞噬的遗迹的考察。不同于印加文明的石砌结构,这里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一种高度几何化、却又充满有机曲线的矛盾美学。在被当地人称为“寂静之厅”的核心建筑中,凡斯发现了一块覆盖着未知金属的石板。 这块石板上铭刻的文字,并非任何已知的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体系,而是一系列复杂、相互连接的符号,我们称之为“阿卡迪亚符文”。凡斯博士断定,这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涉及宇宙学和物质结构的编码信息。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细描述了凡斯博士如何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殖民地后裔的偏见以及官方机构的冷漠,首次对这些符文进行了初步的拓印和分类。通过对符文的形态学分析,他推导出阿卡迪亚人拥有超越我们想象的几何学和天文学知识,他们的城市规划似乎是基于对特定星体运行轨迹的精确模拟。 第二部分:符号的语言与能量的脉络 真正的挑战在于解读符文的含义。凡斯博士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这些符号并非代表“事物”,而是代表“作用力”或“状态转变”。这使得解读工作如同在解一个多维度的数学方程。 通过对比在北非沙漠中发现的相似符号残片(这些残片曾被误认为是早期腓尼基文字的变体),凡斯博士成功地从一个基础的“循环”符号,推导出了一套关于能量传递的规则。书中用大量篇幅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对比不同遗址中符文的排列方式,重建阿卡迪亚的“技术手册”——尽管那不是我们熟悉的机械手册,而是一套关于如何与自然界基础能量场相互作用的指导纲要。 例如,书中详细解析了一组被称为“生命之河”的符文组,它们在多处遗址中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地下水文系统。凡斯推测,阿卡迪亚人并非依赖传统的灌溉,而是利用这些符文结构来引导、增强或净化地下水流的“内在能量”,从而维持其文明的生态平衡。 第三部分:失落的城市群与文明的终结 随着解读的深入,凡斯博士描绘出阿卡迪亚文明的宏伟蓝图: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帝国,而是一个跨越大陆的、通过某种非物质连接(可能是基于地磁共振或某种声学原理)而形成的松散联盟。这些城市并非集中于资源丰富的区域,而是策略性地分布在地球的“能量节点”之上。 本书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在于对阿卡迪亚灭亡原因的探究。凡斯博士拒绝了天灾或外族入侵的传统解释,他将注意力转向了符文中逐渐显现出的“失衡”迹象。 在对位于南极冰盖下数千英尺深处的一个冰封结构进行遥感扫描后,凡斯获取了最后一块完整的“编年石碑”。碑文揭示,阿卡迪亚人最终试图“超越”他们所理解的自然法则,试图利用他们对能量的掌握来实现某种形式的“升维”或“永恒静止”。然而,这次宏大的实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并非爆炸或洪水,而是“共振的崩溃”。整个文明在极短的时间内,似乎与现实世界的连接被抽离,留下的只是精确的废墟和无解的符文。 结语:回响与警示 《尘封的档案》不仅是一部考古发现记录,更是一部对人类知识边界的哲学反思。凡斯博士的结论是沉重的:阿卡迪亚的毁灭,并非源于无知,而是源于对力量的过度掌握和对基础法则的傲慢干预。 本书的结尾部分,凡斯博士展示了他如何将解读出的部分阿卡迪亚符文应用于现代科学领域,揭示出某些看似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背后的潜在机制。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谨慎和敬畏,强调这些知识的危险性。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细节丰富、逻辑严密且充满悬念的世界观,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的线性认知,迫使我们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神话或迷信的古代智慧,是否隐藏着远超我们当前理解的、关于宇宙运作的根本秘密。全书文笔细腻,结合了实地考察的艰辛、符号学的严谨推导以及对未知文明的无限遐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嘉一

  现职:

  国立中山大学环工所副教授
  东南科技大学环工系副教授
  台湾重大工业意外防治协会理事长

  学历:
  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环工博士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

  经历:
  台北工专讲师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土木科副教授
  国立联合大学环安系副教授
  省环境卫生实验所研究助理、技士、技正
  行政院卫生署环境卫生处技正
  加拿大联邦政府环境部废弃物管理工程师、环境紧急应变官
  Scientific Authority of the National Contaminated Sites Remediation
  Program-1990 Phase,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
  Waste Reduction Program Leader,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资讯系统讲师
  经济部与环保署联合工业减废辅导小组顾问
  台加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专长:
  化学灾害紧急应变系统规划、废弃物管理、工业安全评估暨危害性物质分析、灾害法规、CBRN(核生化)恐怖行为因应技术、工业减废

图书目录

第1章 辐射性(Radioactivity)
1.1 一般说明
1.2 辐射线型态(Type of Radiation)
1.2.1 α辐射(Alpha Radiation)
1.2.2 β辐射(Beta Radiation)
1.2.3 γ辐射(Gamma Radiation)
1.2.4 中子(Neutrons)
1.2.5 X射线(X-Ray)
1.3 游离辐射与物料之作用(Interactions of Ionizing Radiation with Matter)
1.4 辐射单位(Radiation Unit)
1.4.1 活度与剂量(Activity and Dose)
1.5 同位素、能量、半衰期(Isotopes、Energies and Half Life)

第2章 风险与生物效应(Risk and Biological Effects)
2.1 一般说明
2.2 游离辐射对身体的效应(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on the Body)
2.2.1 早期效应(Early Effects)
2.2.2 长期效应(Long-term Effects)
2.3 健康效应种类(Types of Health Effects)
2.3.1 机率效应(Stochastic Effect)
2.3.2 确定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
2.4 什么是安全?(What is Safe?)
2.5 结论

第3章 游离辐射源(Sourc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3.1 一般说明
3.2 自然背景辐射源(Natural Background Radiation)
3.3 人造辐射源(Artificial Sources of Radiation)
3.3.1 密封射源(Sealed Sources)
3.3.2 非密封射源(Unsealed Sources)
3.3.3 核电厂(Unclear Power Stations)
3.3.4 故意置放的射源与脏弹(Planting Sources、Dirty Bomb)

第4章 辐射防护(Radiation Protection)
4.1 一般说明
4.2 辐射防护策略(Radiation Protection Strategy)
4.2.1 外部防护─TDS技术应用
4.2.2 内部辐射危害(Internal Radiation Hazards)
4.3 ALARA(合理抑低)
4.4 紧急时之剂量管制(Regulated Doses)

第5章 游离辐射量度(Measuring Ionizing Radiation)
5.1 一般说明
5.2 仪器如何运作?(How an Instrument Works)
5.2.1 一般辐射仪器说明
5.3 侦检器的类别(Types of Detectors)
5.3.1 充气式侦检器(Gas Filled Chambers Detector)
5.3.2 闪烁侦检器(Scintillation Detector)
5.3.3 半导体侦检计(Semiconductor Detector )
5.3.4 中子侦检计(Neutron Detector)
5.4 操作前检查(Pre-Operational Check)
5.5 辐射仪器类别(Typs of Radiation Instruments)
5.5.1 γ剂量率仪器(Gamma Dose Rate Instrument)
5.5.2 污染调查计(Contamination Survey Meter )
5.5.3 员工警报剂量计(Personal Alarming Dosimeters)
5.5.4 辐射唿叫器(Radiation Pager) 92

第6章 辐射监测技术(Radiation Monitoring Techniques)
6.1 一般说明
6.2 执行辐射调查(Performing a Radiation Survey)
6.2.1 γ辐射调查技术(Gamma Radiation Survey Techniques)
6.3 污染调查技术(Contamination Survey Techniques)
6.3.1 直接调查技术(Direct Survey Technique)
6.3.2 间接污染量度(Indirect Contamination Measurement)
6.3.3 监测结果的建档
6.4 我国法规─环境辐射监测准则

第7章 辐射事故和现场管制(Radiation Incidents and Scene Control)
7.1 一般说明
7.1.1 大陆放射源事故概况
7.2 潜在污染病人之处置(Handling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Patients)
7.2.1 START检伤模式(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
7.3 检查人员与工具辐射污染(Checking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for Radiation)
7.4 于辐射区作业(Working in Radiation Areas)
7.5 安全撤出之剂量率(Safe Back-Out Dose Rate)
7.6 侦察与清洁/污染线(RECCE and the Clean/Dirty Line)
7.7 建立热区(Establishing the Hot Zone)
7.8 射源回收(Source Retrieval and Recovery Technignes)

第8章 除污(Decontamination)
8.1 一般说明
8.2 除污程序(Decontamination Process)
8.2.1 预除污站(Pre-decontamination Station)
8.2.2 除污(Decontamination)
8.2.3 工具(Equipment)
8.2.4 除污管制(Decontamination Control)
8.2.5 事故后之除污(Post-Incident Decontamination)
8.2.6 二次污染源〔Sources of Secondary (Cross) Contamination〕
8.2.7 污染伤患管制(Control of Contaminated Casualty)
8.3 辐射除污程序(Radiation Decontamination Process)
8.3.1 预除污(Pre-Decontamination)
8.3.2 终除污(Final Decontamination)
8.3.3 工具(Equipment)
8.3.4 辐射污染之处置与清理(Handling and Cleaning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8.4 除污溶液(Decontamination Solutions)

第9章 证据与取样管理(Evidence & Sampling Management)
9.1 一般说明
9.1.1 证据蒐集
9.2 笔记制作(Note Taking)
9.2.1 你的笔记内容是什么?(What Belongs in Your Note)
9.2.2 选择一本笔记簿(Choosing a Notebook)
9.2.3 于法庭程序上使用笔记簿(Use of Notes at Legal Proceedings)
9.3 证据管理(Evidence Management)
9.3.1 犯罪现场之职责(Crime Scene Responsibility)
9.3.2 法规上和科学上的要求(Legal and Scientific Requirements)
9.3.3 证明(Proof)
9.4 试样种类(Types of Samples)
9.4.1 快速之试样(Expedient Samples)
9.4.2 分析之试样(Analytical Sample)
9.5 包装与运输(Packaging and Transportation)

附录
附录1 严重污染环境辐射标准
附录2 TDS技术
附录3 游离辐射防护法
附录4 辐射工作场所管理与场所外环境辐射监测准则
附录5 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
附录6 因应员之角色─认知级、操作级、技术员级
附录7 核生化复合灾害唿吸防护具认证简介
参考资料
索 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辐射安全》这本书,就像是一次严谨的科学探险,将我带入了辐射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作者以一种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方式,剖析了辐射的方方面面,从微观的原子层面到宏观的宇宙尺度。我之前总是对“微量辐射”存在一种莫名的恐惧,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许多自然界存在的“微量辐射”实际上是人体和环境固有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有限,甚至可能有一些益处(比如,在某些特定的研究中)。书中关于“辐射与健康”的章节,不仅仅关注了其潜在的危害,还详细介绍了辐射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放射治疗,这是一种挽救无数生命的重要手段。作者在分析这些内容时,总是保持着一种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避免了过度的渲染和煽情。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个人防护意识”的知识,比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更安全的电器,如何在接受医学检查时与医生沟通,以及如何理解并应对可能存在的辐射风险。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更主动、更理性的信息获取者和决策者。

评分

翻开《辐射安全》这本书,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感觉之前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简直是小学生级别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不是那种简单的科普,而是深入到了辐射的本质,从原子结构到核反应堆的原理,再到宇宙射线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包。我最震撼的是关于“辐射剂量学”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剂量的辐射对生物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从细胞层面到器官层面,甚至是遗传层面的改变,都给出了详实的科学依据。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一些因为职业暴露而产生的辐射病,这些案例读起来触目惊心,但正是这些血的教训,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辐射的潜在危险。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并没有过分渲染恐怖气氛,而是冷静客观地呈现事实,并通过科学的分析,让我们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医学影像中的辐射剂量控制,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暴露,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进行医学检查的人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了解到,现在的医疗技术在控制辐射剂量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只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了解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辐射安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与这个充满未知但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和谐共处的指南。

评分

我一直对《辐射安全》这个主题充满好奇,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和满足的,是这本同名书籍。它不仅仅是对“辐射”概念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对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深刻挑战。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了知识的严谨,又体会到了思想的启迪。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辐射的社会影响与伦理考量”的章节,它探讨了核能开发、核武器扩散等问题所带来的深远社会影响,以及我们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需要承担的伦理责任。这让我意识到,辐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辐射与法律法规”的关系,包括国际法、国内法等,以及各国在核安全监管方面的实践。这让我对整个辐射管理体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还对“公众的科学素养与风险沟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以及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促进辐射安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它让我看到了辐射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

《辐射安全》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前瞻性的作品。我之前对于辐射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有害”这个单一的层面,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事情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保持着极强的可读性,将辐射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不仅仅关注了电离辐射的危害,还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了非电离辐射,比如射频辐射、微波辐射等,这些辐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书中对这些非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其可能的长期影响,以及目前科学界的研究进展,这让我对手机、Wi-Fi等设备的辐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辐射防护原则”的章节,作者强调了“合理性”(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的原则,即在保证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将辐射剂量降到最低。这个原则贯穿于整个书中,不仅体现在个人防护上,也体现在工业应用和医疗领域。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公众对辐射的认知偏差和恐惧心理,并分析了这些心理形成的原因,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不必要的担忧。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客观的视角来理解辐射,它教会我们如何区分科学事实与过度恐慌,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评分

坦白说,《辐射安全》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让我对“辐射”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之前对辐射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非系统的信息碎片上,这本书则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这些碎片一一串联,并构建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他从辐射的起源、本质开始,逐步深入到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辐射在天文学和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的部分印象深刻,了解了如何利用宇宙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来研究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年龄,甚至预测地震活动。这让我意识到,辐射并非只是一个负面的概念,它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辐射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科学方法,包括如何量化风险、如何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这对于我们在面对一些涉及辐射的决策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作者还探讨了“辐射与文化”的议题,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辐射的认知和态度差异,这让我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震撼。

评分

《辐射安全》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的关于这个主题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本书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百科全书。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他能够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角度来解读辐射。我之前一直对“辐射污染”这个词感到非常担忧,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辐射源,比如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宇宙射线等等。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这些辐射的来源、强度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书中关于“辐射监测与测量”的章节,介绍了各种辐射探测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让我对如何量化辐射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也学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比如在雷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或者在乘坐飞机时,了解高空辐射的增加情况。作者还花了很多笔墨来探讨“公众教育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的知识传播是消除公众对辐射恐惧的关键。的确,很多时候,人们的恐惧源于对未知事物的误解和信息的不对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科学理解的道路。

评分

这本《辐射安全》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辐射这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可能只存在于核电站或者某些科幻电影里。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用的手机、微波炉,到医院的X光检查,甚至是我们居住的房屋本身,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辐射。作者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解释了辐射的来源、类型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书中很多例子都让我产生共鸣,比如关于手机辐射的讨论,我之前总是有些担心,但看完之后,我更能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也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了。而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不同辐射的防护措施,从简单的生活习惯调整,到更专业的防护设备选择,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低剂量辐射”的章节,这部分内容颠覆了我很多之前的认知。过去总觉得只要有辐射就一定有害,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许多自然存在的辐射,只要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些情况下还有益处。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释,让我在面对辐射问题时,不再是一味地恐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科学、更平衡的态度去处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科普读物,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让我能够更安心地生活。

评分

《辐射安全》这本书,真的是一次让我对“辐射”这个概念进行彻底重塑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辐射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极其危险的存在,像一个隐藏的幽灵。但这本书,通过其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辐射更全面、更客观的一面。作者并没有回避辐射的潜在危害,而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从短期急性损伤到长期慢性影响,都给出了详实的科学依据。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辐射防护的国际标准”的介绍,了解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如何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标准的,这让我对全球范围内的辐射安全管理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辐射与环境”的关系,包括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和知情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让公众充分了解辐射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中。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同时又不失其科普性,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从中受益。

评分

拿到《辐射安全》这本书,我满怀期待,想了解更多关于辐射的知识。读完之后,我只能说,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枯燥的科学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活中的辐射”这一部分的讨论,它详细列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辐射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比如,关于家用电器辐射的章节,让我对微波炉、电视机、电脑等设备的辐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到了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暴露。书中还探讨了“辐射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比如利用辐射来杀灭食品中的细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及如何确保经过辐射处理的食品是安全可靠的。这部分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改变了我之前对“辐射食品”的一些刻板印象。此外,作者还对“核能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讨论了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潜力和挑战,以及如何确保核能的安全利用。这本书的观点非常超前,它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让我对辐射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辐射安全》这本书,因为其中的信息量太大了,而且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即使是没有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辐射与健康”的讨论,作者不仅仅列举了辐射的潜在危害,还平衡地介绍了辐射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例如PET-CT扫描,以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癌症。他强调,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待,辐射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利用和管理。书中关于“职业健康防护”的部分,对于那些在特定行业工作的人员,比如核工业、医疗影像科的从业者,提供了非常详细和实用的指导。从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到工作环境的监测,再到应急预案的制定,都面面俱到。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辐射事故”这一部分时,展现出的冷静和理性。他没有回避这些令人不安的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救援过程中的挑战,以及事故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长远影响,这让我对核安全和应急响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辐射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管理、去适应的自然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