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文化之神宿在語言細節上 常有機會認識來日本暫居的外國人。很多是留學生、 訪問學者等,一般能操流利的日語,對日本文化的造詣也不算淺。然而,跟他們聊天,卻不能不發覺,他們對日本生活的細節其實並不熟悉。比方說,他沒吃過日本 傢庭夏天便餐之首選:冷索麵;比方說,她沒看過日本女人穿上和服時如何修飾身材,又如何把長長的下擺掖起來。也不奇怪,因為生活本質上就屬於隱私,不會拿 齣來給人看的,何況是最簡單沒營養的午飯,美麗衣裳下用毛巾鼓起來的寒磣身材。除非能變成透明人,挨門逐戶地溜進當地人傢去觀察私生活,否則很難真正知 道:在鎖上的門那邊,當地生活的真麵目到底是怎麼迴事。
曾經從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十多年,我住過北京、多倫多等幾個外國城市。每次 搬到新地方,最大的睏難總在於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比如說,在一九八四年的北京,該去哪裏買衛生紙?當年京城沒有超市、屈臣氏之類,國營藥房則專賣藥品和保 險套而不賣無關緊要的雜貨。我問當地人:哪裏有賣衛生紙?大傢都說:哪兒都有。可是,我在王府井大街上來迴走瞭好幾趟,都找不到。最後,隻好承認自己是傻 瓜土包子外地人,請內行人帶我去買。你猜猜,人傢到底帶我去瞭什麼地方?答案居然是:副食品店!過五年,我在幾韆公裏之外的多倫多麵臨迷失危機:房間裏的 燈泡壞瞭,該去哪裏買新的?於是問瞭當地人:哪裏有賣燈泡?大傢都說:哪兒都有。然而,加拿大的電器行是賣電器品而不賣燈泡的。連鎖超市、藥品店也沒有的 賣。天黑瞭屋子裏也黑,我的心情則更黑暗瞭。最後隻好承認自己是傻瓜土包子新移民,請內行人帶我去買。你猜猜,人傢到底帶我去什麼地方?答案很簡單:加拿 大輪胎五金店。有過好幾次如此這般的親身經驗,當我聽到有個駐紐約的日本銀行傢,在曼哈頓就是買不到院子裏灑水用的橡皮管子,於是趁赴日本開會之際,匆匆 買瞭幾公尺管子裝在公事包裏飛越太平洋,都絕不笑日本男人英語差,生活能力差的。反之,由衷能理解他的苦楚。
俗話說: 神宿在細節上。據說乃歐洲建築師所言。我很有同感:文化的精髓,事物的本質,往往就在於錶麵上看來不一定很重要的細節上。二〇一二年問世的《和新井一二三 一起讀日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一書,幸虧得到瞭讀者的支持而一再再版,估計是大傢都同意這一點所緻。受瞭鼓勵,我繼續寫瞭更多日本名詞背後的插 麯、故事。希望讀者能通過這本書理解多一點日本的生活文化。乍看不一樣的風俗背後,有時存在著普遍的真理,乍看很像的習慣背後,有時卻藏著很不同的哲學。
一套語言猶如大海或說宇宙。說起來都很有趣,在中文大海裏航行瞭這麼多年以後,我最後發覺,其實本人最熟悉的是祖國日本的文化。一般不會特地討論的日常 生活,用外文描寫起來,卻是神奇、傳奇故事的寶山。不可能僅僅日本文化如此,應該每個地方的生活文化均如此。我也真想聽一聽不同地方的名詞故事喲。
新井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