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華僑日報
  • 香港曆史
  • 華人社會
  • 報刊研究
  • 社會文化史
  • 近代中國
  • 香港研究
  • 媒體史
  • 華僑史
  • 香港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華僑日報》承接香港早期的辦報傳統,開創中文報紙的嶄新局麵,二戰後初期成為香港第一中文大報,刊行長達七十年,在香港報業史、華南報業史乃至海外華文報業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香港曆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研究香港社會發展的珍貴材料。

  本書是第一本關於《華僑日報》的研究專著,採取曆史學的研究方法、新聞學理論和觀點等,憑藉《華僑日報》的報紙原件和微縮膠片,進行深入探討,是香港報業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研究成果。

  書中就《華僑日報》前身三種報紙及該報本身的刊行經過作齣全麵性的係統論述,並對報上登載的消息、文章、圖片、廣告等作詳細統計,分析該報在不同時期的內容和特色,進而探討《華僑日報》與本地乃至內地、海外社團的關係,分析該報在香港社團的發展曆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香港社團對該報所作齣的迴饋,從而考察二十世紀香港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
《香江風雲錄:百年都市的變遷與記憶》 本書以香港這座國際大都會為曆史舞颱,細緻描摹瞭自二十世紀初至九十年代末,這座城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復雜麵貌。它聚焦於香港如何從一個殖民地港口,一步步蛻變為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和文化熔爐。 第一部分:殖民地初期的雛形與奠基(1900-1941)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英治初期香港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基礎。在清末民初的動蕩背景下,香港扮演瞭重要的“中轉站”角色。我們考察瞭早期華人精英階層(如買辦和傳統商賈)如何與殖民政府進行互動、協商與博弈,形成瞭獨特的“雙重治理”模式。 經濟上,本書詳細剖析瞭轉口貿易、早期製造業(如紡織和製衣業的萌芽)的發展脈絡,以及早期金融業(如銀行業務的建立)的初步形態。社會層麵,重點關注瞭移民湧入帶來的居住壓力、教育體係的建立與種族隔離現象,以及民間社團(如行會和宗親會)在維係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對於文化生活,則著墨於粵劇、報業(非特定報紙)和宗族習俗在城市空間中的保留與適應。這一時期,香港的身份認同尚處於模糊的醞釀階段,充滿瞭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張力。 第二部分:戰火洗禮與重建的艱難歲月(1941-1960年代初) 珍珠港事變及其後日據時期的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曆史上一次殘酷的斷裂。本書不迴避對這段記憶的挖掘,通過對幸存者的口述記錄和相關檔案的梳理,重現瞭戰爭時期香港居民在物資匱乏、社會秩序崩潰中的掙紮與韌性。 戰後重建部分,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大量湧入的難民(特彆是來自內地的工業技術人員和勞工)極大地改變瞭香港的人口結構和勞動力市場。本書詳述瞭戰後初期的經濟恢復,重點分析瞭工業化的起步——從傢庭手工作坊到新興的輕工業集群的形成。同時,城市管理麵臨巨大挑戰,寮屋區的齣現、公共衛生問題的惡化,推動瞭政府在社會福利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初步介入。社會控製的加強、工潮的爆發,預示著新的社會矛盾的産生。文化上,廣播電颱的興起開始塑造公共話語空間,流行文化的影響力逐步擴大。 第三部分:工業騰飛與社會轉型(1960年代中-1970年代) 這一階段標誌著香港經濟的騰飛和城市麵貌的巨變。本書將視角投嚮“香港製造”如何走嚮世界。詳細分析瞭紡織、塑料、電子等支柱産業的崛起,以及跨國資本對香港工業布局的影響。 社會結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中産階級的壯大開始挑戰既有的階級固化。公共房屋政策的推行,深刻地改變瞭底層民眾的居住狀況和城市空間格局。金融業開始加速發展,為日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奠定瞭基礎。 更重要的是,社會運動的興起和民眾意識的覺醒貫穿瞭這一時期。六七暴動的影響、對殖民管治的反思、民間組織(如宗教團體、慈善機構)在社會服務中的介入,以及本地文化身份認同的自覺探索(文學、電影的“本地化”傾嚮),共同構築瞭香港社會成熟的張力。廉政公署的成立,是反腐鬥爭和法治建設上的裏程碑事件。 第四部分:邁嚮迴歸的過渡與“東方之珠”的重塑(1980年代-1995) 本書的最後階段聚焦於中英談判、基本法的起草,以及香港社會對未來的集體焦慮與適應。政治現代化進程的啓動,極大地激發瞭市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政黨和政治團體的齣現,重塑瞭公共政治生活。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從製造業嚮服務業和金融業的轉型進入快車道。跨國銀行、證券交易所的蓬勃發展,使香港的國際化程度空前提高。科技創新、房地産熱潮及其引發的財富分配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文化上,這一時期香港流行文化(如武俠電影、粵語流行歌麯)的輻射力達到瞭頂峰,成為影響華人世界的重要文化輸齣地。同時,對香港自身曆史與文化身份的重新審視和探討日益深入,形成瞭強烈的“本土意識”情懷。本書在1995年截止,旨在捕捉迴歸前夕,香港社會在迎接新時代節點前夕的復雜心態、社會動員和文化景觀。 結語:曆史的迴聲 本書綜閤運用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的方法,力求還原一個多維度、充滿生命力的香港。它不僅是關於經濟奇跡的贊歌,更是關於底層人民的奮鬥、精英階層的權謀、社會規範的演變,以及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如何在動蕩與機遇中塑造自我認同的深度考察。通過梳理這些曆史脈絡,讀者得以理解香港這座城市復雜而堅韌的靈魂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潔


  江蘇常州人。南京大學文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講師暨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助理,專攻香港史及近代中國文化史。已刊專著有《陶行知與香港「中業」教育》(閤編)、《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公仔書」的文化史》(閤著)、《中國女性史閱覽入門》(閤著)、《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與文化群體》(閤著)等,並有學術論文及書評多篇發錶於《中國圖書年鑑》、《當代史學》、《曆史與文化》等書刊中。

圖書目錄

1 第一章 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3 第一節 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
9 第二節 報業史及新聞研究的學術迴顧
15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研究思路和架構

31第二章 《華僑日報》創辦經過和前期進展
33 第一節 作為「前史」的三種先驅中文報紙
43 第二節 《華僑日報》的創辦人和辦報宗旨
53 第三節 《華僑日報》初創時期的新氣象

65 第三章 《華僑日報》與戰前香港社會變遷
67 第一節 報導省港大罷工消息獨佔鰲頭
79 第二節 促進華人社會的聯係和團結
89 第三節 香港淪陷時期的報業和社會狀況

105 第四章 戰後香港社會復興與報業發展
107 第一節 《華僑日報》開展的各種業務
118 第二節 擴充報紙版麵和改進報社設施
129 第三節 《華僑日報》與工商社團的關係

139 第五章 《華僑日報》的組織和讀者對象
141 第一節 報社的組織營運和人員配置
144 第二節 報社的重要成員和辦報理念
163 第三節 行銷的對象和主要讀者群組

173 第六章 《華僑日報》後期改革和易手經過
175 第一節 擴大讀者服務與加強社會聯係
181 第二節 後期的改革方嚮和客戶廣告策略
188 第三節 《華僑日報》易手和停刊因由

197 第七章 《華僑日報》與香港福利文教事業
199 第一節 社會福利事務和救童助學運動
210 第二節 《華僑日報》與慈善社團的關係
215 第三節 倡導中文教育和推動華人文化

225 第八章 結論:一張報紙與一個時代
227 第一節 從《華僑日報》看香港社會發展
235 第二節 《華僑日報》與華人社會的互動關係
240 第三節 《華僑日報》的曆史地位及其評價

249 附錄
275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中文報刊與華人社會     
 
香港是世界上報業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中文報業的起源亦很早,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本地齣版的中文報刊為數相當可觀,對海內外華人社會影響頗大,在近代中國報業以至全球華文報業史上,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是外國傳教士率先在香港鑄造活體中文鉛字,近代中國報刊和圖書齣版,就是在中文鉛字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中文鉛字在當時且有「香港字」之稱。第一傢用活體鉛字排印的中文報紙,就是《香港中外新報》(後來稱為《中外新報》。1該報刊行逾六十年,蛻變為《香港華商總會報》,不久改組為《華僑日報》,三者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華僑日報》承接香港早期的辦報傳統,開創中文報紙的嶄新局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香港第一大報,見證瞭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和迅速發展。該報在相當程度上亦能反映華人社會的訴求,傳達瞭華人精英的見解和廣大市民的心聲;在報導內地消息和服務海外僑胞兩方麵,均作齣瞭貢獻。以《華僑日報》七十年的報業曆史和報紙內容為綫索,探討二十世紀香港報業的進程和香港社會的變遷,尤其是華人社會的現代化歴程,是很重要和有意義的。
 
第一節 香港報業的獨特角色和發展概況
 
香港報業始於1840年代初,早期齣版的都是英文報刊,中文報刊方麵,最早麵世的是1853年9月創刊的《遐邇貫珍》2。不但在香港,在中國內地以至全球華人社會中,這是鴉片戰爭後,最早齣現、而且是用鉛字排印的中文報刊。「報刊」是報紙和雜誌(期刊)的統稱,從內容來說,報紙主要是刊登新聞,雜誌則以揭載評論為主;一般人區彆報紙和雜誌的方法,多從外觀著手,因為報紙為摺疊的,雜誌為裝訂的。3《遐邇貫珍》是雜誌,《中外新報》是報紙,雜誌的齣現是先於報紙的。
 
論者指齣,報紙構成的要素包括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和一般性:一、公告性,即消息傳達的方法;二、定期性,因新聞的公佈需要定期刊行;三、時宜性,一切廣義有新聞價值的材料均可包含在內;四、一般性,指普通報紙的內容有一般興味而言。

用戶評價

评分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一本紮根時代的史學巨著 作為一名對香港曆史文化深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初次翻閱《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這本書時,就被其厚重的篇幅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我並非曆史學專業齣身,但在閱讀過程中,卻被作者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深深打動。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將《華僑日報》這傢報紙的興衰變遷,與香港華人社會的方方麵麵——從經濟發展、政治格局,到文化思潮、社會風貌——進行瞭一次全麵而細緻的串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的香港街頭,親眼目睹瞭報紙如何成為連接普通市民與時代脈搏的橋梁。作者對於報紙內容的選擇、分析,以及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背景的還原,都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性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報紙如何反映和塑造華人社會身份認同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瞭香港華人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與祖國大陸以及世界建立聯係的。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報紙上刊登的廣告、社論、甚至是讀者來信,都被作者賦予瞭曆史的意義,讓整個敘述更加生動立體。這本書不僅是研究《華僑日報》本身的重要文獻,更是一部描繪香港華人社會波瀾壯闊曆史的宏偉畫捲,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史料,足以令任何一位對這段曆史感興趣的讀者受益匪淺。

评分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跨越時空的對話,深度解析華人媒體的力量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這本書,如同一扇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時光之門,讓我得以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香港華人社會的脈搏。作者的敘述風格大氣磅礴,將《華僑日報》這傢百年老報的命運,與香港華人社會的起伏跌宕緊密相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華僑日報》在重大曆史關頭,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為香港華人社群提供信息、凝聚共識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對於報紙如何處理與政治力量的關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如何在維護華人社群權益方麵發揮作用的論述,都非常深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報社編輯們的思索,感受到他們肩負的社會責任。書中對於報紙如何影響華人移民的海外適應,如何構建海外華人社區的文化認同,以及如何與祖國保持情感聯係的探討,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傢報紙的曆史梳理,更是對華人媒體在塑造海外社群身份、維係文化紐帶方麵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洞察。它讓我明白,媒體的力量遠不止於信息傳播,更在於其對社會心理、文化認同的深層影響。

评分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一部史學研究的典範,一次對華人社會文化的深度挖掘 對於任何一位對華人社會研究懷有熱情的讀者,《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巨著。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框架和紮實的史料支撐,作者以《華僑日報》為核心,對1925年至1995年間香港華人社會的方方麵麵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研究。我從書中學習到瞭如何通過一份報紙,去解讀一個時代的變遷,去理解一個族群的生存智慧。作者對報紙刊載內容的分類、分析,以及與社會背景的對應關係,都展現瞭高超的史學研究功力。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華僑日報》在社會思潮變遷中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影響香港華人社區的文化認同形成和演變過程的分析。書中對報紙在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的貢獻的梳理,也讓我對香港華人社會的文化活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的敘述語言精煉而富有邏輯,即使在探討復雜的曆史問題時,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讓讀者循序漸進地理解。這本書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素材,更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香港華人社會豐富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深度和廣度都足以令人贊嘆。

评分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一本見證時代變遷的百科全書 當我拿到《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這本書時,就意識到它將是一次漫長而充實的閱讀旅程。作者以《華僑日報》為切入點,編織齣一張覆蓋香港華人社會近七十年的壯麗畫捲。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百科全書式的全麵性,從經濟活動的蛛絲馬跡,到社會習俗的細微變化,再到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幾乎無所不包。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華僑日報》如何記錄和反映香港經濟騰飛的篇章,它不僅僅展示瞭報紙如何報道股市波動、商業機遇,更深入分析瞭報紙對華人企業傢精神的塑造和對社會投資觀念的影響。同時,書中對於報紙如何記錄社會福利、教育發展,以及傢庭結構變遷的描述,也讓我對香港華人社會的日常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在引經據典的同時,又不失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生動描繪,使得閱讀過程既具學術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份報紙能夠成為一個社會的“活曆史”,它不僅記錄當下,更承載著過去,並影響著未來。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香港華人社會演變曆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寶貴參考。

评分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1925-1995):一份關於記憶與身份的珍貴文獻 對於許多在香港生活過的華人而言,《華僑日報》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更是一段共同的記憶,承載著他們對過往歲月的眷戀。這本書的齣現,恰如其分地捕捉到瞭這種時代情緒,並以一種史學研究的嚴謹姿態,對其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作者沒有止步於對報紙內容本身的梳理,而是將其置於香港華人社會的宏大敘事之中,展現瞭報紙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個人最欣賞的是本書對《華僑日報》在政治動蕩時期,如何平衡報道、引導輿論,以及在社會變革中如何反映和影響華人社群思想轉變的深入探討。閱讀書中關於報紙如何成為華人海外“鄉愁”寄托,以及在兩代人之間傳遞文化認同的論述時,我深有感觸。它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更是一個民族在異鄉生存、發展、並保持文化根脈的重要載體。作者對於報紙編輯理念的演變、對不同政治派彆的態度,以及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立場選擇的分析,都顯得鞭闢入裏,令人信服。這本書為我理解香港華人社會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讓我明白,一份報紙的生命力,往往與它所服務的社會緊密相連,相互塑造,共同書寫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