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

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同理心
  • 情感
  • 互為主體
  • 人類學
  • 心理學
  • 人際關係
  • 社會認知
  • 文化心理學
  • 共情
  • 情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繼1972年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的《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閤性的討論》齣版後,本書是四十年來第一本從跨學科視角,集結人類學與心理學傢,兼及精神分析與哲學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文化與心理現象之間,如何相互涵化、相互錶述的論文集。透過理論思辨與世界民族誌材料,本論文集的作者分從不同的學術關懷,探討在理解他者,進入他人文化、知識傳承,與內心世界的過程中,所涉及諸如「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等概念,從中並揭櫫「理解」作為一種對話過程所麵臨挑戰,包括知行閤一的實踐共做或習藝,觀看的偏誤,聆聽的藝術,敘說的脈絡化,非知自省的觀照能力,情感的展演、擬入與超越,異己之彆的差辨框架,權力結構的運作模式,乃至在同理、感知他者之餘,如何不至因之消融自我的主體性,甚至達到相互理解。本書的齣版也是對李亦園與楊國樞等人類學、心理學先輩,嘗試探索科際閤作視域的禮敬。

  本書九篇論文即分彆從文化、心理、精神分析、哲學、民族音樂與宗教等不同視域,來探討不同層次或不同對話對象之間的互為主體性。或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或是被研究社群內部的人際互動,或是帶有權力或階層關係的師與生、父母與子女、醫生與患者、書寫主體與書寫客體,或是學術論述與論述之間,乃至學科與學科之間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的圖書簡介,嚴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原書內容,力求自然流暢,字數約1500字。 --- 《跨越藩籬:文化視角下的心靈建構與社會連接》 一本探索人類經驗核心機製的深度研究 核心議題聚焦:文化差異、認知構建與社會認同的演化路徑 在當代學術的交叉地帶,我們麵臨一個宏大而緊迫的課題:人類的心靈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運作,並最終構建齣我們共享的社會現實?《跨越藩籬:文化視角下的心靈建構與社會連接》並非對既有學科範式的簡單整閤,而是一場深入的、跨越傳統邊界的對話,旨在揭示在不同曆史階段和地理環境下,個體經驗的塑造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服務於群體的存續與發展。 本書匯集瞭文化人類學、發展心理學、神經社會學以及現象學哲學的精髓,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審視“心智”這一概念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動態錶現。我們關注的不是抽象的、普遍的心理規律,而是植根於特定生活方式中的具體心智實踐。 第一部分:文化作為心智的編織者——從“被教導的感知”到“共享的意義世界” 本部分緻力於解構文化如何不僅影響我們錶達情感的方式,更深層次地塑造瞭我們感知世界和理解他者的基礎框架。我們從民族誌研究的鮮活案例齣發,探討瞭那些在特定文化中被視為“自然”或“直覺”的認知模式,如何事實上是經過長期曆史沉澱和集體實踐而習得的感知過濾器。 章節側重: 1. 具身性的實踐與符號係統: 我們考察瞭身體的勞動、儀式行為以及工具的使用,如何成為認知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例如,不同社會中對空間、時間、甚至身體邊界的感知差異,如何直接影響瞭道德判斷的起始點。我們特彆引入瞭“文化語境依賴性認知”(Context-Dependent Cognition)的概念,論證瞭脫離具體文化情境討論心智,如同在真空中研究生命形態。 2. 敘事結構與自我同一性: 個體的自我認知並非一個孤立的實體,而是通過代代相傳的、具有文化規範的敘事模式構建起來的。本書對比瞭以“綫性、自主”為核心的西方敘事傳統與側重“關係、循環”的東方敘事模式,分析瞭這些差異如何塑造瞭不同文化中“成功”、“失敗”、“責任”等核心概念的內涵。 3. 集體記憶與時間意識: 我們深入研究瞭集體記憶在維護社會凝聚力中的作用。集體記憶並非簡單的曆史記錄,而是一種不斷被重塑以適應當下需求的“活的檔案”。通過對紀念碑、節日慶典和口述曆史的分析,本書展示瞭特定文化如何通過對過去的特定選擇性記憶,來構建對未來的預期和當前的行動指南。 第二部分:社會連接的隱形架構——關係性存在與規範的內化 人類的生存本質上是社會性的,但“社會性”的具體形態在不同文化中展現齣極大的多樣性。本部分將焦點從個體內部轉嚮個體之間的動態關係網絡,探討社會規範、權力結構和依戀模式是如何在持續的互動中被編碼並成為個體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章節側重: 1. 關係場域的構建與流動性: 傳統的心理學常聚焦於“人際關係”,但本書提齣瞭更廣闊的“關係場域”(Relational Field)概念,強調關係不僅是兩個個體間的互動,而是整個社群力量和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分析瞭血緣、地緣、業緣等不同關係形態的張力與閤作。 2. 規範的非語言傳遞與習得: 許多重要的社會準則並非通過明確的教導,而是通過細微的、持續的非語言信號(如眼神接觸的頻率、身體的距離、沉默的運用)傳遞給下一代。這部分詳細考察瞭“文化敏感性”(Cultural Attunement)的形成過程,即個體如何學會“閱讀”其文化環境中的潛颱詞。 3. 權力、等級與個體能動性: 權力結構對心智的塑造是深刻且隱蔽的。本書探討瞭在高度等級化的社會中,個體如何發展齣特定的認知策略來導航復雜的社會階層,以及這種結構如何影響瞭創新和異議的産生空間。我們對比瞭“從上至下”的權威結構與“去中心化”的群體治理模式對個體責任感的影響。 第三部分:從“他者”到“我們”——理解的倫理與跨文化實踐 人類曆史充斥著理解的失敗與衝突,這些失敗往往源於對“他者”心智運作模式的誤判。本部分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的工具,以應對全球化時代中日益頻繁的文化碰撞。 章節側重: 1. “他者化”的認知陷阱: 我們分析瞭在群體邊界形成過程中,認知偏見(如基礎歸因錯誤、刻闆印象)如何被文化意識形態強化。本書強調,理解他者並非簡單的“換位思考”,而是需要主動學習一套不同的邏輯體係和價值排序。 2. 協商性意義的生成: 真正的跨文化理解發生在一個持續的“協商”過程中,而非單嚮的解釋。我們引入瞭交流理論中的“共同行動空間”(Joint Action Space)模型,探討在衝突與閤作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如何共同建立臨時的、可操作的共享意義。 3. 倫理的文化根基與普世關懷: 許多被視為普世的倫理原則,在不同文化中有著迥異的實踐基礎。本書審視瞭如何從差異中提煉齣更具韌性的、基於人類共同脆弱性的倫理底綫,從而在尊重文化特殊性的同時,維護人類社群的最低限度和諧。 結語:走嚮一種更具洞察力的存在方式 《跨越藩籬》的目的,是邀請讀者走齣固有的認知舒適區,認識到我們所珍視的“常識”並非宇宙真理,而是精心編織的文化産物。通過對人類經驗多重可能性的深入探索,本書旨在培養一種更加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一種審慎的判斷力,以及一種在承認差異中尋求連接的實踐智慧。它為政策製定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以及所有對人類復雜性抱有好奇心的人士,提供瞭一張理解我們共同經驗世界的精妙地圖。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斐玟


  現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4.11 - )

  經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主任(2013.08 - 2014.1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6.03 - 2014.10)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3 - 2004)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1999 - 2006)
  美國Colgate University社會暨人類學係訪問助理教授 (1997 - 1998)
  美國雪城大學人類學係兼任講師 (1992, 1995 - 1997)
  天下雜誌(資深)資料研究 (1983 - 1988)

硃瑞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2004.07- )
  國立颱灣大學心理學係閤聘副教授(1987.08-)

  經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2006.01 - 2010.12)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1.08 - 2004.06)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研究組組主任(1996.07 - 2000.04)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96.09 - 1997.09,2004.01 - 2004.06)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08 - 1991.06)
  輔仁大學教育心理係講師(1976.08 - 1981.07)
  颱灣大學學生心理衛生輔導中心心理輔導員(1974.08 - 1976.07)

圖書目錄

導論 1
劉斐玟、硃瑞玲

1 共做的「同理心」:重反/返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 19
礁湖區的田野工作
郭佩宜

2 臨床田野:遇見異己者、把「人」找迴來 69
彭仁鬱

3 觀看抑是窺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同理 111
硃瑞玲

4 「多元自我」與「互為主體」:一位緬甸古典音樂傢 157
的音樂自我建構
呂心純

5 尼帕蛻:如蟲化蝶――流動在病者與醫者之間 207
郭昱沂

6 由親子對談窺探學習信念的文化詮釋框架:   261
颱灣與美國學童之比較
李瑾、馮涵棣

7 女書和女歌的文化心理情結:從「訴可憐」到 299
「歌功頌德」
劉斐玟

8 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嚮」 349
彭榮邦

9 相互理解:心理分析作為高達美詮釋學論爭之問題 391
蔡偉鼎

編者與作者簡介 427
索引 43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常常覺得,我們作為個體,雖然擁有獨立的意識,但卻又是如此渴望與他人建立連接,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根本性的需求。《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以一種跨學科的嚴謹態度,探討瞭同理心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人類學部分讓我看到瞭,從集體狩獵的遠古時代到如今高度互聯的現代社會,我們對於情感的依賴和共享,是如何在不同社會形態下得以維係和演變的。而心理學則提供瞭更微觀的視角,解釋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和迴應他人的情感信號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互為主體”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超越瞭簡單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膚淺理解,揭示瞭在互動中,雙方是如何共同創造和協商現實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框架,來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同理心,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地與他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連接,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评分

我一直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形成復雜而穩定的社會結構,情感的流動與共鳴功不可沒。《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這一過程的窗口。它巧妙地融閤瞭人類學對集體情感、文化規範的分析,以及心理學對個體情感認知、錶達機製的探究。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在人類學部分對不同文明中情感錶達方式的細膩描摹,讓我看到瞭人類情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心理學的章節則提供瞭科學的解釋,揭示瞭同理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和認知過程。書中對“互為主體”這一概念的深入探討,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它不僅僅是關於“理解對方”,更是關於在互動中,我們如何共同建構意義,以及如何影響彼此的存在狀態。這本書的內容之深邃、視角之廣闊,讓我對人類的情感世界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和責任。

评分

對於一直對“共情”這個概念感到模糊的我來說,這本書的到來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像很多市麵上的心靈雞湯那樣,隻是簡單地告訴你“要站在對方角度想”,而是以一種近乎學術研究的方式,層層剝開瞭同理心的運作機製。人類學的視角尤為獨特,它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於情感的理解和錶達方式存在著多麼大的差異,這並非是“誰對誰錯”,而是人類多樣性的體現。心理學的分析則補充瞭微觀層麵的洞察,從認知、神經科學等角度解釋瞭同理心的形成過程。書中關於“情感勞動”和“情感共鳴”的討論,讓我對日常生活中許多微妙的人際互動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與傢人、朋友、同事交往時,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有效的同理心,以及在缺乏同理心時,可能造成的隔閡和誤解。這本書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和對他人的深刻理解的旅程,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评分

最近在閱讀《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的時候,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這本書並非那種輕飄飄的“如何快速學會共情”的讀物,而是用一種極為紮實的方式,從人類學的宏觀視角和心理學的微觀視角,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同理心、情感以及主體間性的立體圖景。我尤其著迷於人類學如何將情感的産生和流動置於文化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情感在某些文化中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卻顯得異常。同時,心理學部分則從大腦的運作機製、認知過程等方麵,對同理心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瞭詳盡的解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互為主體”這一概念,它並非指簡單的相互理解,而是一種在互動中共同塑造自我和對方的動態過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真正意義上的同理心,並非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深層次的、貫穿於個體生命體驗的本質。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刻探討人際關係本質的書籍,而《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人類情感世界的復雜與精妙。它沒有流於錶麵地喊著“要理解彆人”,而是深入到同理心的根源,從人類學的角度剖析瞭文化、社會結構如何塑造我們的情感錶達和接收方式。我尤其被作者對“互為主體性”的闡釋所吸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你我互動”,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相互依存、相互建構的個體存在狀態。書中引用的案例豐富多樣,既有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也有心理學實驗的嚴謹論證,讓我對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喻的情感體驗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與他人建立深層聯係的能力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也更有信心去麵對和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挑戰。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做”,更是“為何如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