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同理心
  • 情感
  • 互为主体
  • 人类学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社会认知
  • 文化心理学
  • 共情
  • 情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1972年李亦园、杨国枢主编的《中国人的性格:科际综合性的讨论》出版后,本书是四十年来第一本从跨学科视角,集结人类学与心理学家,兼及精神分析与哲学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文化与心理现象之间,如何相互涵化、相互表述的论文集。透过理论思辨与世界民族志材料,本论文集的作者分从不同的学术关怀,探讨在理解他者,进入他人文化、知识传承,与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所涉及诸如「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等概念,从中并揭橥「理解」作为一种对话过程所面临挑战,包括知行合一的实践共做或习艺,观看的偏误,聆听的艺术,叙说的脉络化,非知自省的观照能力,情感的展演、拟入与超越,异己之别的差辨框架,权力结构的运作模式,乃至在同理、感知他者之余,如何不至因之消融自我的主体性,甚至达到相互理解。本书的出版也是对李亦园与杨国枢等人类学、心理学先辈,尝试探索科际合作视域的礼敬。

  本书九篇论文即分别从文化、心理、精神分析、哲学、民族音乐与宗教等不同视域,来探讨不同层次或不同对话对象之间的互为主体性。或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或是被研究社群内部的人际互动,或是带有权力或阶层关系的师与生、父母与子女、医生与患者、书写主体与书写客体,或是学术论述与论述之间,乃至学科与学科之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原书内容,力求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跨越藩篱:文化视角下的心灵建构与社会连接》 一本探索人类经验核心机制的深度研究 核心议题聚焦:文化差异、认知构建与社会认同的演化路径 在当代学术的交叉地带,我们面临一个宏大而紧迫的课题:人类的心灵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运作,并最终构建出我们共享的社会现实?《跨越藩篱:文化视角下的心灵建构与社会连接》并非对既有学科范式的简单整合,而是一场深入的、跨越传统边界的对话,旨在揭示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理环境下,个体经验的塑造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服务于群体的存续与发展。 本书汇集了文化人类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社会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精髓,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心智”这一概念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动态表现。我们关注的不是抽象的、普遍的心理规律,而是植根于特定生活方式中的具体心智实践。 第一部分:文化作为心智的编织者——从“被教导的感知”到“共享的意义世界” 本部分致力于解构文化如何不仅影响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深层次地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和理解他者的基础框架。我们从民族志研究的鲜活案例出发,探讨了那些在特定文化中被视为“自然”或“直觉”的认知模式,如何事实上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和集体实践而习得的感知过滤器。 章节侧重: 1. 具身性的实践与符号系统: 我们考察了身体的劳动、仪式行为以及工具的使用,如何成为认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例如,不同社会中对空间、时间、甚至身体边界的感知差异,如何直接影响了道德判断的起始点。我们特别引入了“文化语境依赖性认知”(Context-Dependent Cognition)的概念,论证了脱离具体文化情境讨论心智,如同在真空中研究生命形态。 2. 叙事结构与自我同一性: 个体的自我认知并非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通过代代相传的、具有文化规范的叙事模式构建起来的。本书对比了以“线性、自主”为核心的西方叙事传统与侧重“关系、循环”的东方叙事模式,分析了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文化中“成功”、“失败”、“责任”等核心概念的内涵。 3. 集体记忆与时间意识: 我们深入研究了集体记忆在维护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种不断被重塑以适应当下需求的“活的档案”。通过对纪念碑、节日庆典和口述历史的分析,本书展示了特定文化如何通过对过去的特定选择性记忆,来构建对未来的预期和当前的行动指南。 第二部分:社会连接的隐形架构——关系性存在与规范的内化 人类的生存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但“社会性”的具体形态在不同文化中展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本部分将焦点从个体内部转向个体之间的动态关系网络,探讨社会规范、权力结构和依恋模式是如何在持续的互动中被编码并成为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章节侧重: 1. 关系场域的构建与流动性: 传统的心理学常聚焦于“人际关系”,但本书提出了更广阔的“关系场域”(Relational Field)概念,强调关系不仅是两个个体间的互动,而是整个社群力量和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分析了血缘、地缘、业缘等不同关系形态的张力与合作。 2. 规范的非语言传递与习得: 许多重要的社会准则并非通过明确的教导,而是通过细微的、持续的非语言信号(如眼神接触的频率、身体的距离、沉默的运用)传递给下一代。这部分详细考察了“文化敏感性”(Cultural Attunement)的形成过程,即个体如何学会“阅读”其文化环境中的潜台词。 3. 权力、等级与个体能动性: 权力结构对心智的塑造是深刻且隐蔽的。本书探讨了在高度等级化的社会中,个体如何发展出特定的认知策略来导航复杂的社会阶层,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影响了创新和异议的产生空间。我们对比了“从上至下”的权威结构与“去中心化”的群体治理模式对个体责任感的影响。 第三部分:从“他者”到“我们”——理解的伦理与跨文化实践 人类历史充斥着理解的失败与冲突,这些失败往往源于对“他者”心智运作模式的误判。本部分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的工具,以应对全球化时代中日益频繁的文化碰撞。 章节侧重: 1. “他者化”的认知陷阱: 我们分析了在群体边界形成过程中,认知偏见(如基础归因错误、刻板印象)如何被文化意识形态强化。本书强调,理解他者并非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需要主动学习一套不同的逻辑体系和价值排序。 2. 协商性意义的生成: 真正的跨文化理解发生在一个持续的“协商”过程中,而非单向的解释。我们引入了交流理论中的“共同行动空间”(Joint Action Space)模型,探讨在冲突与合作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如何共同建立临时的、可操作的共享意义。 3. 伦理的文化根基与普世关怀: 许多被视为普世的伦理原则,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迥异的实践基础。本书审视了如何从差异中提炼出更具韧性的、基于人类共同脆弱性的伦理底线,从而在尊重文化特殊性的同时,维护人类社群的最低限度和谐。 结语:走向一种更具洞察力的存在方式 《跨越藩篱》的目的,是邀请读者走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认识到我们所珍视的“常识”并非宇宙真理,而是精心编织的文化产物。通过对人类经验多重可能性的深入探索,本书旨在培养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一种审慎的判断力,以及一种在承认差异中寻求连接的实践智慧。它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对人类复杂性抱有好奇心的人士,提供了一张理解我们共同经验世界的精妙地图。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斐玟


  现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4.11 - )

  经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主任(2013.08 - 2014.1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03 - 2014.10)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3 - 2004)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研究员(1999 - 2006)
  美国Colgate University社会暨人类学系访问助理教授 (1997 - 1998)
  美国雪城大学人类学系兼任讲师 (1992, 1995 - 1997)
  天下杂志(资深)资料研究 (1983 - 1988)

朱瑞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2004.07- )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合聘副教授(1987.08-)

  经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2006.01 - 2010.12)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08 - 2004.06)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研究组组主任(1996.07 - 2000.04)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6.09 - 1997.09,2004.01 - 2004.06)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3.08 - 1991.06)
  辅仁大学教育心理系讲师(1976.08 - 1981.07)
  台湾大学学生心理卫生辅导中心心理辅导员(1974.08 - 1976.07)

图书目录

导论 1
刘斐玟、朱瑞玲

1 共做的「同理心」:重反/返所罗门群岛Langalanga 19
礁湖区的田野工作
郭佩宜

2 临床田野:遇见异己者、把「人」找回来 69
彭仁郁

3 观看抑是窥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同理 111
朱瑞玲

4 「多元自我」与「互为主体」:一位缅甸古典音乐家 157
的音乐自我建构
吕心纯

5 尼帕蜕:如虫化蝶――流动在病者与医者之间 207
郭昱沂

6 由亲子对谈窥探学习信念的文化诠释框架:   261
台湾与美国学童之比较
李瑾、冯涵棣

7 女书和女歌的文化心理情结:从「诉可怜」到 299
「歌功颂德」
刘斐玟

8 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学所谓的「文化转向」 349
彭荣邦

9 相互理解:心理分析作为高达美诠释学论争之问题 391
蔡伟鼎

编者与作者简介 427
索引 43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觉得,我们作为个体,虽然拥有独立的意识,但却又是如此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根本性的需求。《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以一种跨学科的严谨态度,探讨了同理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学部分让我看到了,从集体狩猎的远古时代到如今高度互联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情感的依赖和共享,是如何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得以维系和演变的。而心理学则提供了更微观的视角,解释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和回应他人的情感信号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互为主体”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超越了简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肤浅理解,揭示了在互动中,双方是如何共同创造和协商现实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框架,来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同理心,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评分

最近在阅读《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的时候,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并非那种轻飘飘的“如何快速学会共情”的读物,而是用一种极为扎实的方式,从人类学的宏观视角和心理学的微观视角,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同理心、情感以及主体间性的立体图景。我尤其着迷于人类学如何将情感的产生和流动置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情感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却显得异常。同时,心理学部分则从大脑的运作机制、认知过程等方面,对同理心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互为主体”这一概念,它并非指简单的相互理解,而是一种在互动中共同塑造自我和对方的动态过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理心,并非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贯穿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本质。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刻探讨人际关系本质的书籍,而《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与精妙。它没有流于表面地喊着“要理解别人”,而是深入到同理心的根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了文化、社会结构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表达和接收方式。我尤其被作者对“互为主体性”的阐释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你我互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相互依存、相互建构的个体存在状态。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既有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心理学实验的严谨论证,让我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喻的情感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与他人建立深层联系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有信心去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挑战。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何如此”。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复杂而稳定的社会结构,情感的流动与共鸣功不可没。《同理心、情感与互为主体: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一过程的窗口。它巧妙地融合了人类学对集体情感、文化规范的分析,以及心理学对个体情感认知、表达机制的探究。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人类学部分对不同文明中情感表达方式的细腻描摹,让我看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心理学的章节则提供了科学的解释,揭示了同理心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认知过程。书中对“互为主体”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解对方”,更是关于在互动中,我们如何共同建构意义,以及如何影响彼此的存在状态。这本书的内容之深邃、视角之广阔,让我对人类的情感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责任。

评分

对于一直对“共情”这个概念感到模糊的我来说,这本书的到来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像很多市面上的心灵鸡汤那样,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站在对方角度想”,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方式,层层剥开了同理心的运作机制。人类学的视角尤为独特,它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这并非是“谁对谁错”,而是人类多样性的体现。心理学的分析则补充了微观层面的洞察,从认知、神经科学等角度解释了同理心的形成过程。书中关于“情感劳动”和“情感共鸣”的讨论,让我对日常生活中许多微妙的人际互动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家人、朋友、同事交往时,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有效的同理心,以及在缺乏同理心时,可能造成的隔阂和误解。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和对他人的深刻理解的旅程,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