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侨日报
  • 香港历史
  • 华人社会
  • 报刊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近代中国
  • 香港研究
  • 媒体史
  • 华侨史
  • 香港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侨日报》承接香港早期的办报传统,开创中文报纸的崭新局面,二战后初期成为香港第一中文大报,刊行长达七十年,在香港报业史、华南报业史乃至海外华文报业史上,都佔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香港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研究香港社会发展的珍贵材料。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华侨日报》的研究专着,採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新闻学理论和观点等,凭借《华侨日报》的报纸原件和微缩胶片,进行深入探讨,是香港报业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研究成果。

  书中就《华侨日报》前身三种报纸及该报本身的刊行经过作出全面性的系统论述,并对报上登载的消息、文章、图片、广告等作详细统计,分析该报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特色,进而探讨《华侨日报》与本地乃至内地、海外社团的关系,分析该报在香港社团的发展历程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香港社团对该报所作出的回馈,从而考察二十世纪香港中文报刊与华人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香江风云录:百年都市的变迁与记忆》 本书以香港这座国际大都会为历史舞台,细致描摹了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末,这座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面貌。它聚焦于香港如何从一个殖民地港口,一步步蜕变为全球知名的金融中心和文化熔炉。 第一部分:殖民地初期的雏形与奠基(1900-1941)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英治初期香港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在清末民初的动荡背景下,香港扮演了重要的“中转站”角色。我们考察了早期华人精英阶层(如买办和传统商贾)如何与殖民政府进行互动、协商与博弈,形成了独特的“双重治理”模式。 经济上,本书详细剖析了转口贸易、早期制造业(如纺织和制衣业的萌芽)的发展脉络,以及早期金融业(如银行业务的建立)的初步形态。社会层面,重点关注了移民涌入带来的居住压力、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种族隔离现象,以及民间社团(如行会和宗亲会)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对于文化生活,则着墨于粤剧、报业(非特定报纸)和宗族习俗在城市空间中的保留与适应。这一时期,香港的身份认同尚处于模糊的酝酿阶段,充满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 第二部分:战火洗礼与重建的艰难岁月(1941-1960年代初) 珍珠港事变及其后日据时期的三年零八个月,是香港历史上一次残酷的断裂。本书不回避对这段记忆的挖掘,通过对幸存者的口述记录和相关档案的梳理,重现了战争时期香港居民在物资匮乏、社会秩序崩溃中的挣扎与韧性。 战后重建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大量涌入的难民(特别是来自内地的工业技术人员和劳工)极大地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本书详述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重点分析了工业化的起步——从家庭手工作坊到新兴的轻工业集群的形成。同时,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寮屋区的出现、公共卫生问题的恶化,推动了政府在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初步介入。社会控制的加强、工潮的爆发,预示着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文化上,广播电台的兴起开始塑造公共话语空间,流行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第三部分:工业腾飞与社会转型(1960年代中-1970年代) 这一阶段标志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巨变。本书将视角投向“香港制造”如何走向世界。详细分析了纺织、塑料、电子等支柱产业的崛起,以及跨国资本对香港工业布局的影响。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产阶级的壮大开始挑战既有的阶级固化。公共房屋政策的推行,深刻地改变了底层民众的居住状况和城市空间格局。金融业开始加速发展,为日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社会运动的兴起和民众意识的觉醒贯穿了这一时期。六七暴动的影响、对殖民管治的反思、民间组织(如宗教团体、慈善机构)在社会服务中的介入,以及本地文化身份认同的自觉探索(文学、电影的“本地化”倾向),共同构筑了香港社会成熟的张力。廉政公署的成立,是反腐斗争和法治建设上的里程碑事件。 第四部分:迈向回归的过渡与“东方之珠”的重塑(1980年代-1995) 本书的最后阶段聚焦于中英谈判、基本法的起草,以及香港社会对未来的集体焦虑与适应。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党和政治团体的出现,重塑了公共政治生活。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金融业的转型进入快车道。跨国银行、证券交易所的蓬勃发展,使香港的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科技创新、房地产热潮及其引发的财富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化上,这一时期香港流行文化(如武侠电影、粤语流行歌曲)的辐射力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输出地。同时,对香港自身历史与文化身份的重新审视和探讨日益深入,形成了强烈的“本土意识”情怀。本书在1995年截止,旨在捕捉回归前夕,香港社会在迎接新时代节点前夕的复杂心态、社会动员和文化景观。 结语:历史的回声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的方法,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充满生命力的香港。它不仅是关于经济奇迹的赞歌,更是关于底层人民的奋斗、精英阶层的权谋、社会规范的演变,以及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如何在动荡与机遇中塑造自我认同的深度考察。通过梳理这些历史脉络,读者得以理解香港这座城市复杂而坚韧的灵魂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丁洁


  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暨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专攻香港史及近代中国文化史。已刊专着有《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合编)、《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合着)、《中国女性史阅览入门》(合着)、《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与文化群体》(合着)等,并有学术论文及书评多篇发表于《中国图书年鑑》、《当代史学》、《历史与文化》等书刊中。

图书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中文报刊与华人社会
3 第一节 香港报业的独特角色和发展概况
9 第二节 报业史及新闻研究的学术回顾
15 第三节 《华侨日报》的研究思路和架构

31第二章 《华侨日报》创办经过和前期进展
33 第一节 作为「前史」的三种先驱中文报纸
43 第二节 《华侨日报》的创办人和办报宗旨
53 第三节 《华侨日报》初创时期的新气象

65 第三章 《华侨日报》与战前香港社会变迁
67 第一节 报导省港大罢工消息独佔鳌头
79 第二节 促进华人社会的联系和团结
89 第三节 香港沦陷时期的报业和社会状况

105 第四章 战后香港社会复兴与报业发展
107 第一节 《华侨日报》开展的各种业务
118 第二节 扩充报纸版面和改进报社设施
129 第三节 《华侨日报》与工商社团的关系

139 第五章 《华侨日报》的组织和读者对象
141 第一节 报社的组织营运和人员配置
144 第二节 报社的重要成员和办报理念
163 第三节 行销的对象和主要读者群组

173 第六章 《华侨日报》后期改革和易手经过
175 第一节 扩大读者服务与加强社会联系
181 第二节 后期的改革方向和客户广告策略
188 第三节 《华侨日报》易手和停刊因由

197 第七章 《华侨日报》与香港福利文教事业
199 第一节 社会福利事务和救童助学运动
210 第二节 《华侨日报》与慈善社团的关系
215 第三节 倡导中文教育和推动华人文化

225 第八章 结论:一张报纸与一个时代
227 第一节 从《华侨日报》看香港社会发展
235 第二节 《华侨日报》与华人社会的互动关系
240 第三节 《华侨日报》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249 附录
275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中文报刊与华人社会     
 
香港是世界上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中文报业的起源亦很早,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本地出版的中文报刊为数相当可观,对海内外华人社会影响颇大,在近代中国报业以至全球华文报业史上,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是外国传教士率先在香港铸造活体中文铅字,近代中国报刊和图书出版,就是在中文铅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中文铅字在当时且有「香港字」之称。第一家用活体铅字排印的中文报纸,就是《香港中外新报》(后来称为《中外新报》。1该报刊行逾六十年,蜕变为《香港华商总会报》,不久改组为《华侨日报》,三者实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华侨日报》承接香港早期的办报传统,开创中文报纸的崭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香港第一大报,见证了香港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该报在相当程度上亦能反映华人社会的诉求,传达了华人精英的见解和广大市民的心声;在报导内地消息和服务海外侨胞两方面,均作出了贡献。以《华侨日报》七十年的报业历史和报纸内容为线索,探讨二十世纪香港报业的进程和香港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华人社会的现代化歴程,是很重要和有意义的。
 
第一节 香港报业的独特角色和发展概况
 
香港报业始于1840年代初,早期出版的都是英文报刊,中文报刊方面,最早面世的是1853年9月创刊的《遐迩贯珍》2。不但在香港,在中国内地以至全球华人社会中,这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出现、而且是用铅字排印的中文报刊。「报刊」是报纸和杂志(期刊)的统称,从内容来说,报纸主要是刊登新闻,杂志则以揭载评论为主;一般人区别报纸和杂志的方法,多从外观着手,因为报纸为折叠的,杂志为装订的。3《遐迩贯珍》是杂志,《中外新报》是报纸,杂志的出现是先于报纸的。
 
论者指出,报纸构成的要素包括公告性、定期性、时宜性和一般性:一、公告性,即消息传达的方法;二、定期性,因新闻的公佈需要定期刊行;三、时宜性,一切广义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均可包含在内;四、一般性,指普通报纸的内容有一般兴味而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度解析华人媒体的力量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这本书,如同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之门,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香港华人社会的脉搏。作者的叙述风格大气磅礴,将《华侨日报》这家百年老报的命运,与香港华人社会的起伏跌宕紧密相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华侨日报》在重大历史关头,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为香港华人社群提供信息、凝聚共识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对于报纸如何处理与政治力量的关系,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如何在维护华人社群权益方面发挥作用的论述,都非常深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报社编辑们的思索,感受到他们肩负的社会责任。书中对于报纸如何影响华人移民的海外适应,如何构建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认同,以及如何与祖国保持情感联系的探讨,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家报纸的历史梳理,更是对华人媒体在塑造海外社群身份、维系文化纽带方面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媒体的力量远不止于信息传播,更在于其对社会心理、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

评分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一部史学研究的典范,一次对华人社会文化的深度挖掘 对于任何一位对华人社会研究怀有热情的读者,《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巨著。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扎实的史料支撑,作者以《华侨日报》为核心,对1925年至1995年间香港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通过一份报纸,去解读一个时代的变迁,去理解一个族群的生存智慧。作者对报纸刊载内容的分类、分析,以及与社会背景的对应关系,都展现了高超的史学研究功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华侨日报》在社会思潮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影响香港华人社区的文化认同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书中对报纸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贡献的梳理,也让我对香港华人社会的文化活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的叙述语言精炼而富有逻辑,即使在探讨复杂的历史问题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让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这本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更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香港华人社会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深度和广度都足以令人赞叹。

评分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一本扎根时代的史学巨著 作为一名对香港历史文化深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初次翻阅《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这本书时,就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我并非历史学专业出身,但在阅读过程中,却被作者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深深打动。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华侨日报》这家报纸的兴衰变迁,与香港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发展、政治格局,到文化思潮、社会风貌——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串联。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香港街头,亲眼目睹了报纸如何成为连接普通市民与时代脉搏的桥梁。作者对于报纸内容的选择、分析,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还原,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报纸如何反映和塑造华人社会身份认同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香港华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与祖国大陆以及世界建立联系的。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报纸上刊登的广告、社论、甚至是读者来信,都被作者赋予了历史的意义,让整个叙述更加生动立体。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华侨日报》本身的重要文献,更是一部描绘香港华人社会波澜壮阔历史的宏伟画卷,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史料,足以令任何一位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受益匪浅。

评分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一本见证时代变迁的百科全书 当我拿到《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这本书时,就意识到它将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阅读旅程。作者以《华侨日报》为切入点,编织出一张覆盖香港华人社会近七十年的壮丽画卷。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从经济活动的蛛丝马迹,到社会习俗的细微变化,再到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华侨日报》如何记录和反映香港经济腾飞的篇章,它不仅仅展示了报纸如何报道股市波动、商业机遇,更深入分析了报纸对华人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和对社会投资观念的影响。同时,书中对于报纸如何记录社会福利、教育发展,以及家庭结构变迁的描述,也让我对香港华人社会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又不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描绘,使得阅读过程既具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趣味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份报纸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活历史”,它不仅记录当下,更承载着过去,并影响着未来。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香港华人社会演变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贵参考。

评分

《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一份关于记忆与身份的珍贵文献 对于许多在香港生活过的华人而言,《华侨日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段共同的记忆,承载着他们对过往岁月的眷恋。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情绪,并以一种史学研究的严谨姿态,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没有止步于对报纸内容本身的梳理,而是将其置于香港华人社会的宏大叙事之中,展现了报纸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个人最欣赏的是本书对《华侨日报》在政治动荡时期,如何平衡报道、引导舆论,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如何反映和影响华人社群思想转变的深入探讨。阅读书中关于报纸如何成为华人海外“乡愁”寄托,以及在两代人之间传递文化认同的论述时,我深有感触。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个民族在异乡生存、发展、并保持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作者对于报纸编辑理念的演变、对不同政治派别的态度,以及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立场选择的分析,都显得鞭辟入里,令人信服。这本书为我理解香港华人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明白,一份报纸的生命力,往往与它所服务的社会紧密相连,相互塑造,共同书写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