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生活美学
  • 传统文化
  • 季节生活
  • 慢生活
  • 田园生活
  • 养生
  • 自然
  • 日课
  • 乐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倾听二十四节气轮转的脚步声,以亘古智慧过丰美的好日。
「感时应物」,就是生活美学的根本之道。

  美学大师奚淞、易学专家刘君祖
  专文推荐
  作家、文史工作者王浩一、自然观察作家刘克襄
  共襄盛举

  「从天文到地理、从阴阳到五行、从八字到星座、从诗词到《论语》、从时令到食物、从气候到旅行等等,我在二十四节气知识系统中,发现整套华夏文化和生活的密码,更可贵的是这不只是古老知识,而是活用的天地人之学。……我很感激竟然有这么一套深入华夏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历法,让我可以生活得如此丰美!」──韩良露

关于节气,她便是所有的百科全书

  人间的宜知、宜感、宜行、宜居、宜观、宜食,其实都可以从祖先的节气智慧中学习。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民俗、食观、行旅、文学,「非典型知识分子」韩良露,上天钻地、旁征博引,中西阴阳点滴在心。汉文化的美学玄奥,其实就藏在天地节奏中。这是一本人人必备,真正「活」出来的节气大辞典,演奏着属于文明的悠扬四季颂。

  「诚如良露所言,岁时节气启导华夏子民天人合一的生命态度。现代人若能静下心来,便也能从自然、从人文中体验得到:古圣其实不远。这些日子阅读良露的二十四节气文稿,唤起我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感触。」──奚淞

  「这本书谈二十四节气的生活美学,时值浮嚣乱世,天灾人祸不断,杀机凛冽令人心惊,细品此书的诗文图片,遥想古人当下即是、日日是好日的渡世情怀,读者当有淡定欢喜。」──刘君祖

  「良露把食材风俗、文化历史和自然节气结合,尝试将过往老祖宗对待食物的尊敬,逐一给予新的视野和生命。这一桩转化各种不可能为可能的精致饮食仪式,不仅让我大开眼界,也觉得最具挑战性。」──刘克襄

  「像是节气的大辞典,又像是文人的四季颂,可是细细咀嚼之后,书香里竟然有饭菜香。我不知她这本书写了多久,但我确信,她每天日子的流动都是在写着这本书,或者在准备中。」──王浩一

▲韩良露说: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以阳历计算,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途径的三百六十天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为「黄道」,黄道就像一个钟面一样,二十四节气即代表了钟面上的二十四个刻度,每个节气持续约十五天,二十四节气是三百六十天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立春时太阳黄道为三百一十五度刻。

  二十四节气源自中国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基础所观察到的四时现象,中国一直到汉代才有二十四节气的观念,之前历经过八节的概念,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节分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节中;之后才有观察天气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的节气,与观察气候景象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的节气,以及观察物候现象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节气。

▲韩良露的节气百宝袋!

  「多年来一个人默默地研究二十四节气之学,这套知识带给我很多的乐趣,喜欢旅行的我,加上又曾在寒温带气候的英国居住五年多,让我可以观察到不同于亚热带台湾的二十四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因为心中有节气变化,我常常可以通天人之际,在宇宙之中一点也不会寂寞……」——韩良露

【节气文化】

  喜欢思考的韩良露,从阴阳到五行、从八字到星座,理清关于节气的意涵与奥祕。

【节气民俗】

  喜欢庆典的韩良露,道尽喜庆丧葬、神明崇拜、生命礼俗,样样脱离不了节气。

【节气餐桌】

  喜爱食物的韩良露,节气让她对大自然的物产更加「食有所感」、「食有所悟」。

【节气旅行】

  喜欢旅游的韩良露,游遍天涯海角,观察不同于亚热带台湾的节气物候现象。

【节气诗词】

  喜欢阅读的韩良露,在阅读节气诗词时,找到与千古诗人词人同在天地一气的共鸣。
《古韵新风:寻常巷陌里的生活智慧》 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探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落地生根的鲜活案例,展现古老智慧如何与当代生活美学、城市规划、人际交往等议题交织融合,提供一套既怀旧又前瞻的生活哲学。 核心理念: 传统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活水源头。本书旨在挖掘那些被高速发展所遮蔽的、源自日常、关乎身心安顿的文化基因,引导读者在喧嚣中重建与土地、时间、自我和社群的连接。 --- 第一章:时间之轴——重拾“慢”的韵律 在被精确切割的现代时间观中,我们如何重新感知时间的流动与厚度?本章不再关注单一的季节更迭,而是探讨时间在不同尺度下的感知差异及其对心境的影响。 1.1 城市的“隐形时钟”: 探讨现代城市空间(如通勤路线、写字楼的灯光周期、商业促销节奏)如何塑造我们的时间体验。分析过度效率化对精神的挤压,并引入传统文化中对“闲暇时间”的尊重,如宋代文人雅集中的“不计时之约”。 1.2 日光、月影与室内光: 考察自然光线变化(而非严格的节气节点)对居家环境氛围的塑造作用。通过对不同朝向房间的采光分析,以及对古典园林中光影处理手法的借鉴,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室内设计和家具布局,调动身体对时间流逝的原始感知。 1.3 物质的生命周期与等待的艺术: 跳出“即时满足”的消费模式,聚焦于需要时间沉淀的工艺与技艺。例如,发酵食品(酱油、醋、酸菜)的制作过程,木材的干燥与陈化,乃至一本书从纸浆到油墨散发出的气味。强调“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是赋予物品价值的仪式。 --- 第二章:空间叙事——居所与场域的文化密码 本章将传统建筑哲学与现代居住需求相结合,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的布局、材质的选择,营造具有文化深度和情感温度的居所。 2.1 气的流转与空间的呼吸: 深入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中“气口”、“对景”、“虚实相生”的理念,但着重于将其转化为现代公寓的布局原则。例如,如何通过家具的低矮化和开放式布局,模拟庭院中的开阔感;如何利用镜面和水景(即使是桌面摆设),引入流动感。 2.2 材质的“乡愁”: 考察不同自然材质(竹、藤、麻、未经高度抛光的石材、原木)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重点不在于复古,而在于材质的“语境感”——它们如何承载历史的温度和地域的特性。对比工业材料的冷硬,探讨如何通过触觉和嗅觉唤醒深层记忆。 2.3 “里”与“外”的边界协商: 研究传统四合院的内外有别、私密与公共区域的过渡(如抄手游廊、门厅)。在现代高密度住宅中,如何设计出“半私密”的过渡空间,如书房与客厅的隔断,阳台的软装,以平衡社交需求和独处需求。 --- 第三章:物语情思——器物中的人伦与手作温度 本书不谈古董收藏,而是关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和工具,如何承载情感、记忆和技艺的传承。 3.1 茶饮之外的“水事”美学: 超越茶道,探讨饮水、烹水在不同文化中的仪式感。从古代的“烹雪”、“煎泉”到现代家庭对饮水设备的讲究,分析水温、水器与人的关系。介绍不同地域的传统饮水器(如保温的土陶罐、分层的冰饮器)对生活状态的影响。 3.2 针线与修复的哲学: 聚焦于“补缀”和“再利用”的文化价值。探讨衣物、家具等物品在被损坏后,如何通过精巧的修补(如日本的“金缮”理念应用于其他材质)来提升其价值,而非简单丢弃。强调修复过程是对时间痕迹的尊重与接纳。 3.3 纸张的触感与书写仪式: 考察在电子时代,人们为何仍对特定纸张、笔尖与墨水产生偏爱。分析不同纸张(宣纸、皮纸、道林纸)的书写体验差异,以及手写信件、便签所蕴含的非语言信息,对抗数字信息流的扁平化。 --- 第四章:社群与习俗——邻里间的无形契约 现代人际关系趋于原子化,本章着眼于传统社区中那些维系关系的“微小仪式”如何在当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4.1 节日的“轻量化”表达: 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传统节日中那些易于在小家庭或小社群中实践的活动。例如,如何在家中简单复刻端午节的“佩香囊”以驱散湿气,或中秋节的“分月饼”仪式所代表的团圆与分享。 4.2 馈赠的“重量”与“分寸”: 探讨传统礼尚往来的艺术,核心在于“得体”而非“贵重”。分析送礼时包装、时机和附带文字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在人情往来中保持真诚,避免成为社交负担。 4.3 共同劳作的记忆重建: 考察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互助”机制(如搭把手、凑份子),并思考如何在现代城市邻里关系中移植这种模式。例如,组织社区共享菜园、技能交换工作坊(教邻居修理电器、教人做一道家乡菜),重塑基于共同“创造”而非共同“消费”的连接。 --- 结语:生活即修行——在具体中寻求解脱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并非对过去的盲目回归,而是提供一套审慎的工具箱。它教导读者如何像一位优秀的匠人对待材料一样,有意识地选择、对待和组合生活中的元素,从而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发现并安顿内心的秩序感与美感。真正的“乐活”并非逃离现实,而是在现实的肌理中,打磨出属于自己的节奏与纹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岁月无惊‧江山共老──读良露写节气有感 ◎奚淞
日月光华──为良露新书序 ◎刘君祖
一年打二十四个结,记号 ◎王浩一

推荐文/
节气的飨宴 ◎刘克襄

自序/
丰美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前言/
节气中的华夏文化符码

春‧节气1‧立春(2/3~2/5)
【立春节气文化】
【立春节气民俗】好好过年
【立春节气餐桌】年菜文化生活
【立春节气旅行】节分祭除厄
【立春节气诗词】

春‧节气2‧雨水(2/18~2/20)
【雨水节气文化】
【雨水节气民俗】庶民的元宵花灯漫步
【雨水节气餐桌】我们来谈谈春膳吧!
【雨水节气旅行】北野天满宫的梅花祭
【雨水节气诗词】

春‧节气3‧惊蛰(3/5~3/7)
【惊蛰节气文化】
【惊蛰节气民俗】土地公过生日
【惊蛰节气餐桌】惊蛰食百草
【惊蛰节气旅行】惊蛰桃花开
【惊蛰节气诗词】

春‧节气4‧春分(3/20~3/22)
【春分节气文化】
【春分节气民俗】春分复活节
【春分节气餐桌】春分滋味
【春分节气旅行】不敢不乐
【春分节气诗词】

春‧节气5‧清明(4/4~4/6)
【清明节气文化】
【清明节气民俗】清明、寒食与上巳
【清明节气餐桌】春天把润饼卷起来
【清明节气旅行】杭州清明游
【清明节气诗词】

春‧节气6‧谷雨(4/19~4/21)
【谷雨节气文化】
【谷雨节气民俗】海神娘娘祭    
【谷雨节气餐桌】和食中的唐宋遗风
【谷雨节气旅行】长谷寺迟遇牡丹
【谷雨节气诗词】

夏‧节气7‧立夏(5/5~5/7)
【立夏节气文化】
【立夏节气民俗】京都葵祭迎夏
【立夏节气餐桌】立夏清凉食
【立夏节气旅行】欧洲尝三新
【立夏节气诗词】

夏‧节气8‧小满(5/20~5/22)
【小满节气文化】
【小满节气民俗】神农大帝诞辰
【小满节气餐桌】夏日水果滋味佳
【小满节气旅行】在义大利吃苦
【小满节气诗词】

夏‧节气9‧芒种(6/5~6/7)
【芒种节气文化】
【芒种节气民俗】端午节艋舺早市
【芒种节气餐桌】土芒果与荸荠
【芒种节气旅行】上海吃夏鲜
【芒种节气诗词】

夏‧节气10‧夏至(6/20~6/22)
【夏至节气文化】
【夏至节气民俗】夏至节食新面
【夏至节气餐桌】清凉过长夏
【夏至节气旅行】夏至京都花树纪行
【夏至节气诗词】

夏‧节气11‧小暑(7/6~7/8)
【小暑节气文化】
【小暑节气民俗】小暑过三伏
【小暑节气餐桌】闲心做消暑夏食
【小暑节气旅行】京都寻夏慢味
【小暑节气诗词】

夏‧节气12‧大暑(7/22~7/24)
【大暑节气文化】
【大暑节气民俗】「土用の丑日」的五行之道
【大暑节气餐桌】大暑吃羊肉
【大暑节气旅行】大暑梦花火
【大暑节气诗词】

秋‧节气13‧立秋(8/7~8/9)
【立秋节气文化】
【立秋节气民俗】七夕的传说
【立秋节气餐桌】安心定神的秋日食
【立秋节气旅行】圣母升天日
【立秋节气诗词】

秋‧节气14‧处暑(8/22~8/24)
【处暑节气文化】
【处暑节气民俗】中元节日与天地水三界公
【处暑节气餐桌】秋刀鱼之味
【处暑节气旅行】罗马晚夏早秋的美味
【处暑节气诗词】

秋‧节气15‧白露(9/7~9/9)
【白露节气文化】
【白露节气民俗】中秋节日的传说
【白露节气餐桌】秋果的恩宠
【白露节气旅行】京都白露怀石之味
【白露节气诗词】

秋‧节气16‧秋分(9/22~9/24)
【秋分节气文化】
【秋分节气民俗】孔子为何作春秋?
【秋分节气餐桌】秋分米食丰
【秋分节气旅行】东北温泉乡探秋
【秋分节气诗词】

秋‧节气17‧寒露(10/7~10/9)
【寒露节气文化】
【寒露节气民俗】九九重阳节日
【寒露节气餐桌】京都秋日食事
【寒露节气旅行】三城味觉之秋
【寒露节气诗词】

秋‧节气18‧霜降(10/23~10/24)
【霜降节气文化】
【霜降节气民俗】霜降鬼节扫墓
【霜降节气餐桌】大闸蟹的香味不再
【霜降节气旅行】京都霜降秋意
【霜降节气诗词】

冬‧节气19‧立冬(11/7~11/8)
【立冬节气文化】
【立冬节气民俗】青山王遶境
【立冬节气餐桌】孔子爱吃姜
【立冬节气旅行】京都红叶情绪 
【立冬节气诗词】

冬‧节气20‧小雪(11/21~11/23)
【小雪节气文化】
【小雪节气民俗】下元节日祭水官大帝
【小雪节气餐桌】冬日热甜汤
【小雪节气旅行】黑松露的心魂
【小雪节气诗词】

冬‧节气21‧大雪(12/6~12/8)
【大雪节气文化】
【大雪节气民俗】大雪大根焚祭
【大雪节气餐桌】冬日吃萝卜
【大雪节气旅行】冬日回锅汤之旅
【大雪节气诗词】

冬‧节气22‧冬至(12/21~12/23)
【冬至节气文化】
【冬至节气民俗】冬至和耶诞节本一家
【冬至节气餐桌】冬至混沌吃馄饨/冬至乌鱼子来了以后
【冬至节气旅行】阿尔萨斯味觉之冬
【冬至节气诗词】

冬‧节气23‧小寒(1/5~1/7)
【小寒节气文化】
【小寒节气民俗】腊八节日
【小寒节气餐桌】冬日围炉之乐
【小寒节气旅行】寒冬温泉日
【小寒节气诗词】

冬‧节气24‧大寒(1/19~1/21)
【大寒节气文化】
【大寒节气民俗】做尾牙原不关公家的事
【大寒节气餐桌】大寒吉祥年味
【大寒节气旅行】再晤奈良东大寺
【大寒节气诗词】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岁月无惊‧江山共老──读良露写节气有感
◎奚淞


  个把月前,接到韩良露电话。她说即将偕夫婿全斌赴欧度假,计划要到中秋前才返台。季节入于酷暑,伉俪二人却如候鸟般鸿飞去欧陆享受凉爽、美食、自然兼文艺,真令人羡慕。

  电话线彼端,良露说到她整理多年积存箱底的文稿,已出版《台北回味》、《文化小露台》二书,往后还准备推出有关节气的作品集。「节气?」我一时摸不着头脑。
  
  「就是传统二十四节气。」良露解释道:「中国人以农立国,古老黄历节气主宰数千年农业文明,也深入到人们生活细节……」

  良露侃侃从古老天文历法转入传统文化思维,她说:「我在想──孔夫子怎么会着《春秋》而非《夏冬》呢?可能就是因为太阳历中春分与秋分日照均等,合于中庸之道,才成为圣人用以譬喻理想政治的书名罢。再看做为儒家哲学核心的『仁』字,不正是春秋二季均长的两横日影与『人』的结合吗?『天人合一』理想尽在其中。」

  大自然岁时节气与人文哲理互动共生,太有意思了,这便是自称「非典型知识分子」韩良露灵感飞跃之处,就连我这久住都市之人,也被她引动对节气的兴趣。未久,有鹿文化便寄来良露关于节气的校稿,让我先睹为快。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一连串久违了的名词来到眼前,忽然都成了诗情画意。确实,书中节气不只说明季候冷暖、生态现象、人们顺应岁时的饮食、医药、生活习俗,还贯穿多少历代文人诗词。试看在「雨水」节气段落收录的杜甫〈春夜喜雨〉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中春雨已化为蕴借人情,可以随顺时序而与天地同寿。这必然是以农立国、安土重迁,华夏民族历经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人文风貌。

  读良露文稿至「惊蛰」,我忆及多年前奇特经验。记得那日正是春困恹恹三月天,忽然平地一声雷,吓得我跳了起来。紧接着,彷彿有小虫在衣内流窜叮咬,害得我到处搔痒。此时转头、刚好瞥见桌上月历,清清楚註明当日是「惊蛰」,我觉得好笑……即便是躲在重重水泥建筑包裹、玻璃帷幕密封的世界,人只像冬眠小虫。雷声惊好梦,也惊觉到面对大自然,现代科技文明所能给予人类的庇护其实是非常脆弱、不可靠的。

  相对于近代化学农药带来水土破坏和粮食污染,良露对「惊蛰」节气的描写很动人:

  惊蛰常常伴随着这个年度第一次的雷鸣,称之春雷一声鸣……春雷响,不只是声音而已,也会引发空气中的电子物理化学变化,每一声雷都会让天际产生几万吨的有机氮肥洒落大地,刚好为准备春耕的大地所用……从天上洒下自然肥,土中的冬虫也相继破土爬出,这些虫儿等于是大地免费的松土工,不只让自然的肥随之运动而深入土中,也使大地的土质变得更松软。惊蛰是天地为春耕布置的一个舞台,难怪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由华夏民族摇篮──黄河流域地区所发展出依节气而运作的农业,顺天应人,可以七千年而未耗竭地力。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后人类工业生产加速飙进,导致环境污染、水土破坏、气候极端化,人类文明严重干扰自然环境,农业也就变成可疑虑的了。再想想「民以食为天」,现代都会人,难道就能够无限制只顾工商利益而践踏农业吗?今日文明的危机其实是很明显的,端看二十一世纪人要如何来应对了。

  「倾听祖先的脚步声。」这是俞大纲先生爱说的一句话。当年向俞师学诗词时,年轻的我尚不能十分会意。

  现在渐渐明白,文化乃是点滴演进的。先祖在漫长奋斗求存乃至与大自然协调的生活实验中,结晶成丰富的智慧。譬如二十四节气,便就是先祖上观天文、下看地理,洞烛幽明的智慧累积。圣人由自然迁演而知人情冷暖,孔夫子着《春秋》,立《中庸》;教导仁爱礼节。诚如良露所言,岁时节气启导华夏子民天人合一的生命态度。现代人若能静下心来,便也能从自然、从人文中体验得到:古圣其实不远。

  多年前,我在朋友收藏的古董中,迷上一只酱菜老瓮,忍不住把它搬回家,放置客厅一角,见着总忍不住摩挲几回。浑厚、粗朴,触手彷彿犹带百年前陶匠体温。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老瓮散发沉沉幽光的褐釉表面,用白泥塑饰了四个微凸的大字:「江‧山‧共‧老」。

  乍读只觉温馨,再玩味,便要惊动。

  何等的江山?又依据什么样的文化传递,一份顺天应人的情怀得以深入民间、使一介做酱菜的草民也相信岁月安好、生息无尽而得偕江山共老?

  把耳朵靠近黝暗瓮口,便彷彿可以听见俞师所说祖先的脚步声了。

  这些日子阅读良露的二十四节气文稿,唤起我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感触。

  中秋将至,也想对如大雁双双由欧陆归来的良露伉俪说一声:「多好的季节,欢迎回家。」

推荐序

日月光华──为良露新书序
◎刘君祖


  我与韩良露认识早在三十多年前,当时青春年少,辞掉了工程师的职务,自己在丽水街开家名为「星宿海」的书坊交友读书,颇有些憧憧往来的梦想。某夜看店快打烊时良露来逛书店,然后攀谈起来,品评时事人物,还带她上楼参观我们「夏学会」的读书会场。良露健谈也爱谈,陌路相逢的邂逅全无生分之感,凌晨一起豆浆早点,才知她家就在附近。

  后来可能还见过几次面,印象有些模煳了。几年后书坊结束,我不意闯进出版界历练,少年子弟江湖老。再逢良露已是多年后她返台出书,邀我参加新书发表会,同时应邀推荐的还有胡茵梦。良露当时已以星象专学及美食出名,故人重逢感受良深,遂又作英式下午茶之约,切磋彼此的专业心得,探讨宇宙人生定数与变数间的微妙关系。她指着我的星盘仍是滔滔江水般叙说,而我倾听之余鲜有回应,她恼了:「怎么好像跟墙壁讲话?」

  再往后就是几年前她主持的南村落活动,在孔庙里学周易,徐州路市长官邸论易卦与干支里的汉字等,于我亦有整理思维教学相长之益。前年深秋,几位在富邦习易十多年的老学生招待我们夫妇同游日月潭,名义是庆贺老师六十生辰,岁月悠悠,一则感念一则心惊。当晚在云品酒店顶楼饱览湖山秀色,又与良露伉俪巧遇,旧雨新知招唿笑谈间,我心想三十多年过去,其实我和良露通共仅数面之缘啊!

  这本书谈二十四节气的生活美学,时值浮嚣乱世,天灾人祸不断,杀机凛冽令人心惊,细品此书的诗文图片,遥想古人当下即是、日日是好日的渡世情怀,读者当有淡定欢喜。中国自古为阴阳合历,天人阴阳之际的互蕴激盪,变幻多端,其中又有至简至易之理则存焉。于变易见不易,于不易悟简易,所炼成的太极时中的高智思维,让这个民族对天道人事有殊异于其他族类的机敏与豁达。没有真正末世的观点,不需宗教的慈悲救赎,华夏文明浩荡推衍,虽历千惊万险而始终不绝。孤阴闭陋生吝,亢阳张狂成悔,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方能刚柔有体。今世之人更需善体斯义,方能超拔于劫波业障之中,而获心安,真生法喜,不忧不惧,坦荡前行。

  中国历法又称夏历,夏非夏朝,而是华夏之意。《尚书‧尧典》明文记载,尧命羲、和二氏领军制定历法,让民生有所依循,政事顺利推展,当时中国已称华夏,《舜典》中即言「蛮夷猾夏」。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夏为中国之人,是明白根源之论。夏朝历法只是延续尧舜时的历法而已,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夏朝起改为家天下的垄断体制,大同小康截然易轨,孟子时还有「自禹而德衰」的批判,可见公道自在人心,不可不辨。

  易经为群经之首,华夏文化之源,用五十根蓍草分合演算的大衍之数的占法,即由模拟历法而来,《系辞传》中有专章清楚说明。宇宙间天地人时的互动变化,息息相关,丝丝入扣。夏历可精密测定节气物候的变迁,指导人因时养生顺序工作,易占神机妙算未来发展的大小趋势,亿则屡中亦属当然,实无足怪。

  依易修行的终极境界称为大人,《文言传》释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离卦象征文明的继往开来,《大象传》称:「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恆卦演示天长地久的不易之理,《彖传》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我与良露交遇多年,高兴看到她日新又新,再出新书。《尚书大传‧虞夏传》的绝美讴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乱世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愿与良露及天下仁人志士互勉之。

刘君祖  谨序于甲午岁运夏历七月

推荐序

一年打二十四个结,记号
◎王浩一


  我曾经大量阅读古人有关节气的诗词,那真是庞大的工程,我却「乐」在其中,看着他们的人生慨喟或是情绪起伏跌宕,在节气当下,情感抒发有特别的能量引发。诗句中描述大地四季的春风秋月,或是夏热冬寒,因为是诗人,他们显得与节气的轮替有着更敏感的感受,或是感动。而好的作品里,总在文字之间多了个人生命的「时间体悟」,那是美的,那是生命里最珍贵的「珍珠」,晶莹,而且温润。

  研究二十四节气与文化的关系,我已经浸淫十多年了。先从一些老庙门板上的彩绘开始,瘦长对开的侧门或是边门,左右共四片,每个门板底色打红,四季分别画在四个门板上,一季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代言的神祇,文官武将,罗剎儒生都有,每尊都神奇地传达了每个节气的特质,你可以不认识惊蛰、处暑、芒种等等这些字义,但是看绘图看神祇的气质,就可以明白现在是何节气?下个节气天候会怎么?庙旁的老妪都识得,那是不识字老翁的年历,古代,这个节气神明系统真是神奇了……。

  学问走得久也走得深,更觉古人对大地与季节关系的智慧,更加折服,也更加明白这个带有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博大精深,并非仅仅赚得诗人们的几滴清泪而已,它还有幽微地告诉人们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告诫「人」在天地之间自处的律动。

  看了良露的书稿,讶异她的广博知识与生活经验,文字间梳理古人的传承,生活间体认的纤细纪录。像是节气的大辞典,又像是文人的四季颂,可是细细咀嚼之后,书香里竟然有饭菜香。我不知她这本书写了多久,但我确信,她每天日子的流动都是在写着这本书,或者在准备中。

  良露是杂学家,我也是杂食性的书写者,在写作的这条路径,我们都非少林派、武当派的传人,不是那些大门派的基本动作者,如果要戏称,应该比较像是古墓派的,而且是弃徒!认识良露多年,每次看着她的着作总能会心一笑,也衷心暗暗叫好。黠慧中有关怀,博学中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节气,刚好让她如鱼得水可以畅谈。而我,在书本外,也能更剀切地在每个节气,打上一个结,当是自己生命中有风有雨的记号。

推荐文

节气的飨宴
◎刘克襄


  在策划南村落的各种艺文活动里,良露把食材风俗、文化历史和自然节气结合,尝试将过往老祖宗对待食物的尊敬,逐一给予新的视野和生命。这一桩转化各种不可能为可能的精致饮食仪式,不仅让我大开眼界,也觉得最具挑战性。很高兴自己也曾经参与其中几回活动,体验这等飨宴的美好。如今她再把这多年持续的活动转化为文字,应该会给读者更多丰厚的启发吧。

自序

丰美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我从小是个好阅读、好杂知的人;父母给的零用钱大多拿去买书,每次买书都是一叠叠地买,什么种类的书都看,从文学、历史、哲学到玄学等等。
  
  早年读杂书,文学、历史较易理解,书看多了,自然会下笔写自己的感想,十五岁起写现代诗、散文;十六岁起写书评影评杂文,曾经在十七岁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一篇书评,被称为下笔老练不似少女,就跟读书读多了有关,尤其在我们那年代,好读书自然会读老书和古书。

  在杂草众多的广泛阅读中,也许是天性使然,和一般知识分子的阅读倾向有所不同之处,在于我会乱读很多的玄书,像中国的紫微、八字、阴阳、五行等书,从二十岁左右又开始阅读希腊占星学、灵数学、印度占星学、塔罗学等等,原本这些阅读都是出于好奇,但在二十四岁时因家中发生经济变故,让我从象牙塔的知识热情走入世间求生存的知识运用,我除了开始阅读大量有实用价值的理财经世之书外,也因感受命运无常而认真地研读起东西方的玄数人生之书,尤其是三十初去了伦敦后,更是狂热地投入西方占星学的学习与研究。

  我研究东西方玄学,起初是为了解惑,十多年的苦读,也让我能在《论语》云四十而不惑之年,的确略懂了自己人生的脉络,之后我也写了五本严肃的西方占星学理论书来分享我的知识,但因为我对占星学的态度有如纯文学,不肯做任何流俗之事,也无法忍受许多人用星座胡说,使得占星之学在台湾显得既污名又愚蠢,我决定表面上自废武功,不再写作发表占星书,但同时仍继续深入默默研究各种古老的东西方玄理。

  从千禧年起,我对古老的华夏节气历法产生了极大了兴趣,也发现这是一套可以整合我过去多元知识的系统之学,从天文到地理、从阴阳到五行、从八字到星座、从诗词到《论语》、从时令到食物、从气候到旅行等等,我在二十四节气知识系统中,发现整套华夏文化和生活的密码,更可贵的是这不只是古老知识,而是至今仍可活用的天地人之学。

  二十四节气历法,一直是华夏文明的聚宝盆,其中藴藏了太多的知识宝典,但奇怪的是,虽然每年光台湾出版的上百万册黄历中就有二十四节气的标记,我却发现知识界对节气之学大多知其然却不知其所然,我常常随机问身边知识圈的友朋,问节气是根据什么样的天文历,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阴历,问为什么?答案都是节气是古老的学问,一定和阴历有关,再问黄历是用什么历法,答案也是一样,以为古老的中国只用阴历,而不知华夏的历法一直是世上独特的阴阳合历(这套学问真应该去申请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公转的阳历,天干地支是月亮运行的阴历。

  大多数人不知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之理,农人也不再学节气的地象之理,连教唐宋诗词的中文系老师,也少知古典诗人留下了许多应节气而写的诗词,如不懂节气之理会少看懂很多意义的。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体系如此忽略博大精深的节气文明学问呢?我只能想到的解释是,要学会节气学说,不能不碰阴阳学、八字学、五行学等等知识,而这些玄学一向是正统学界不想碰之学,废百家之学独尊儒学早已深入中国正统知识界,在儒学启蒙时期和百家学说交流的灿烂年代,孔子恐怕都想不到后人会借他的名义压制百家之学。

  在研究节气理论时,因我非正统知识分子,无传统包袱,可以异想天开(或说忽然领悟)某些道理,我就对孔子为何作《春秋》,而不作夏冬,有了孔子作《春秋》是用周代的新兴天文科学悟得的春分秋分日夜等长之天文现象,延伸成政事之道,所谓天道不仁,天道是不会公平的,天道运行有其日夜等长也有不等长之道,但仁道却可取春分秋分的公平之道而一视同仁,孔子真是浪漫无比的思想家啊!

  从小学起,我就一直听儒家的仁,但听了一辈子都没搞懂仁到底是什么,仁不是爱;不是慈,不是善,不是义,到底仁是什么?在想到仁会不会是孔子从天文哲学演义成人君行仁道(平等)之学后,我买了七八本关于孔子、儒家的书,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人能简单扼要地告诉我仁是什么?什么是仁道?没有一本书提到春分秋分,似乎大家都不能想像孔子也会对天文现象有兴趣?否则他为何要作《春秋》?什么又是《春秋》大义呢?

  多年来一个人默默地研究二十四节气之学,这套知识带给我很多的乐趣,喜欢旅行的我,加上又曾在寒温带气候的英国居住五年多,让我可以观察到不同于亚热带台湾的二十四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因为心中有节气变化,我常常可以通天人之际,在宇宙之中一点也不会寂寞,总是可以和天地对话,在同样的节气中读唐宋的节气诗词,更有一种和千古诗人词人同在天地一气的共鸣感。喜爱食物的我,二十四节气也让我对节令、时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因为研究节气,我也开始对民俗庆典产生了兴趣,节气不仅关乎农事之学,亦是古代天子行政事的经纬,民间百姓的喜庆丧葬、神明崇拜、生命礼俗、衣食住行等等都和二十四节气之道互有关联,民间亦将节气神格化,有的庙宇还会把二十四节气的名词当成门神崇拜。

  在过去七年中,我在南村落的讲堂中,上了近四年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课程,也举办过近百场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活动(从清明的润饼文化节,到立冬的姜宴等等),曾经有位撰写节气旅行的作者告诉我,他就是因为上我的课而对节气产生兴趣,我也很高兴自己抛出去的一些麦籽,让台湾文化圈在过去几年有了小小的节气火花,然而我期待的是更大的华夏节气文艺复兴,于是我整理出过去几年大多早已写好但许多不曾发表过的文章,以节气文化抒发理论思绪,节气民俗探讨节庆节日的关联、节气餐桌演义食物的时令滋味、节气旅行传达我在世界各地行走所感受的天地之美,其中又以我觉得最能反映节气美学的京都旅次为主。

  《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对我是一本极为特别的书,这本书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活出来的,书中聚集我杂学数十年的知识热情,也有不少我深信学而不思则罔的独立思考与领悟,更有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实践,尤其过去七年我从事南村落文化活动,我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人,让我能接地气般深入台湾的民俗生活,我很感激这套深入华夏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历法,让我可以生活得如此丰美,我期望能和大众一起分享丰润的生活,更期望如此丰厚的华夏文明传统能够复兴灿烂!

序言

节气中的华夏文化符码


  中国的黄历是阴阳合历,以地球每年绕着太阳公转的黄道,配合着月亮每月绕着地球转的盈亏週期,如同一个金包银的日月历书,同时显现了地球和太阳的日照长短关系与地球和月亮的朔望潮汐关系。

  现今世界通行的三大历法,一是从希腊罗马至今仍为世界主流的太阳历,像日本人本来也用中国的阴阳合历,却因明治时期脱亚入欧,废除了阴历而採用阳历。新的历法并未影响日人使用二十四节气,因节气历本来就是依太阳历法制定,但却大大地扭曲了日本人的传统节庆,例如原本是阴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改成了阳历八月十五日成了没有月圆的中秋,而每年阴历正月初一改成了阳历的一月一日,也见不到一年第一个新月了。

  伊斯兰文明,则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用阴历计算,由于阴历与阳历的时间差异,每年举办的阴历斋戒月都在不同的阳历月分。

  在三大历法中,只有华夏文明用的是阴阳合历,这是一套独特的天地历书,从夏代以来就成为中国农民与天子奉行的农事与政事的准则,也因此,黄历又称夏历又称农民历,华夏子民真应当为之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历中的阳历,以二十四节气为中轴,二十四节气标记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黄道图中,地球受日照所呈现出的阴阳变化,例如北半球的冬至,指的是北半球日照最短的一天,依中国的阴阳思想来看,冬至最阴(阳光最少),但阴极而返,一过冬至点,阳光就逐日增加,古人才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在周代,冬至代表一年之终与一年之始,周代正月大过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周代开始的十二地支记月,才会把冬至的当月(现在的阴历十一月)记为子月,但后来汉朝把正月改回夏朝的立春,因今日我们用的黄历即汉朝採用的夏历,也以立春过年,但因子月已被周代的冬至取得,反而现在的阴历正月不能从子月只能从寅月起算,如今民间还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即对远古冬至过年的隐藏记忆,而周朝、汉朝选择冬至或立春为一年之始,也反映两种文明价值,周朝重视祭祀礼乐,汉朝则追随夏朝的以农事立国。

  古人有食俗冬至吃馄饨(代表天地浑沌日头短短),夏至吃长面(代表天地分明日头长长),由四大节气至八大节气再到二十四节气都有阴阳卦象,亦有五行五色五方五脏五味思想含蕴其间,春季的节气是属木的,主东方色青,代表人体中的肝脏主酸味;夏季的节气属火,主南方色赤,代表人体中的心脏主苦味;秋季的节气属金,主西方色白,代表人体中的肺脏主辛味;冬季的节气属水,主北方色黑,代表人体中的肾脏主咸味。在中国五行思想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但四季算下来,夏火生不了秋金反而克金,因此四季之外就有了另一「长夏」属土,主中方色黄,代表人体中的脾脏主甘味,中方即中原,是五行中最重要的方位,而中国的黄帝之所以叫黄帝,绝不是因为姓黄,而是代表中原,在闽南和台湾有许多黄姓大族,本家都和五行中的河洛中土有关。

  节气不仅和阴阳、五行相关,也和中国人的虚实思想有关,虚是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虚当然不是实,但也不等于无,你看不到摸不到却不等于不存在。在中国的节气中,代表实相的春天是春分,但代表虚状的春天却是立春,中国人有两个春天,先立春再春分,有两个夏天,先立夏再夏至,有两个秋天,先立秋再秋分,有两个冬天,先立冬再冬至。这点和西方人只有一个春夏秋冬,至多只分季节的早中晚的意象区分不同。何谓虚的春天?最简单的解释就如同中国人把婴儿从受精卵到出生哌哌落地前的受孕阶段算成虚岁,表示婴儿看不到却不代表不存在(现在的超音波摄影早已看得到婴儿了),西方人所坚持的婴儿落地才算的实岁反而虚实不分。

  节气不只是中国人对应天地的季节符号,还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虚实的核心思想,真是一套既日常又深奥的文化符码,不了解节气,怎能深入了解华夏文化?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节气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不少人以为中国的旧历法,都和阴历有关,于是以为节气是依据阴历计算,其实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独特的阴阳合历,既计算了太阳的週期,也计算到了月亮的运行,不像西方历法只根据太阳週期,而回教历法只依照月亮运行。

  节气是以阳历计算,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途径的三百六十天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为「黄道」,黄道就像一个钟面一样,二十四节气即代表了钟面上的二十四个刻度,每个节气持续约十五天,二十四节气是三百六十天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立春时太阳黄道为三百一十五度刻。

  二十四节气源自中国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基础所观察到的四时现象,古人最早察觉到的是夏至和冬至的现象,夏至是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纬二十三‧五度之处,古人发现到这一天中午的日影最短,太阳也最早升起,最晚隐没。同理,当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纬二十三‧五度时,北半球中午的日影最长,一天中的日照时间也最少。

  中国周代曾把冬至当一年的开始,一年从阳光最少的时候开始慢慢变化,从无到有,从冬至到阳光最满溢的夏至时候结束了一年,这个观念表面上看来是从少到多,但却又反映了中国阴阳哲学中更深一层涵义,冬至表面上是阳光最少的时候,却是阴气极旺,阳气反转之际,冬至代表八卦黄钟一阳初生,因此也是一年的开始,虽然从汉代起,中国的年不再以冬至为始,但冬至大过年这样的观念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中国一直到汉代才有二十四节气的观念,之前历经过八节的概念,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节分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节中;之后才有观察天气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的节气,与观察气候景象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的节气,以及观察物候现象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节气。

图书试读

春‧节气3‧惊蛰
阳历三月五日~三月七日交节
 
【惊蛰节气文化】
 
惊蛰是一年中从立春以来第三个节气,始于阳历三月五日至三月七日之间(二○一五年为三月六日),此时位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黄道三百四十五度。
 
惊蛰常常伴随着这个年度第一次的雷鸣,称之春雷一声鸣。在中国的传统中,雷是盘古的声音,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祂的唿吸变成了风,声音是雷,口水是雨水,冬天时雷蛰伏冬眠于土中,直到立春雨水时节后,因农民挖土整地,惊醒了雷,春雷破土而出响彻天地,也惊动了冬眠的各种虫儿(如蜈蚣、蝎、蛇、蚯蚓等等),这正是惊蛰(惊动冬蛰之虫)之名的由来。
 
古人观察惊蛰三候现象,〈礼记‧月令〉记载,「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意即桃花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花,仓庚鸟(即黄鹂鸟)开始鸣叫,动物开始求偶,再因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时出现了天地之间极有意思的物候现象,也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春雷响,不只是声音而已,也会引发空气中的电子物理化学变化,每一声雷都会让天际产生几万吨的有机氮肥洒落大地,刚好为准备春耕的大地所用。想想老天多周到,古人依节气耕种,就有自然的肥料,这正是自然农法的真义,但现代农人却扬弃此法,按人工肥料指示手册耕种,反而破坏大地的生机。
 
惊蛰节气除了从天上洒下自然肥,土中的冬虫也相继破土爬出,这些虫儿等于是大地免费的松土工,不只让自然肥随之运动而深入土中,也使大地的土质变得更松软。
 
惊蛰是天地为春耕布置的一个舞台,难怪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现代人从事农作的人极少,或许很难看到农田中钻出的虫儿,但即使是都会族,敏感的人也会发现一年之中家里壁虎、蟑螂最容易出现的时节也是在惊蛰,这时古人的智慧就派得上用场了,在家中各处近出水口的地方洒上一些石灰,就可避免虫儿入户横行。
 
惊蛰时天气回暖,春暖花渐开,这时却也是各种春瘟发作的季节,最常出现的是花粉热,以及各种唿吸道疾病(如气喘、流行性感冒等等),还有一种精神性疾病,即古人谓之的思春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古老智慧的信件,里面充满了温暖的提示和深刻的洞见。我一直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传统的美德和生活方式都渐渐被遗忘了。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温柔地将我带回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宝藏。书中对每一个节气的解读,都不仅仅是关于气候的变化,更是关于人的身心状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谷雨”的篇章,它描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提醒我们要抓住时机,播种希望。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是否也抓住了重要的“播种期”。书中并没有用复杂的理论去解释,而是用非常诗意和形象的语言,让我感受到节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开始注意到,原来有些身体的不适,可能正是因为没有顺应节气的变化。书里关于“养生”的部分,也不是那种刻板的养生方式,而是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比如在“霜降”时节,书中会提醒我们如何调整饮食,为身体“添衣”,这种贴心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健康的生活,是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与之对抗。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蕴含着古人生活智慧的部分。这本《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简直就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宝藏”。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的概念,转化成了可以直接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指南。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细腻的描写,让我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接受了节气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当读到关于“小满”的章节时,书中没有只提及“物至此时,皆已满盈,而未至盛极”的字面解释,而是描绘了在这个时节,万物生长的蓬勃景象,以及人们如何通过适度的储藏和内敛,为接下来的盛夏做好准备。这种将自然现象与生活哲学相结合的叙述,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融入“适度”的概念,不仅仅是在饮食上,更是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传统手工艺、时令食材的介绍,这些细节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与自然亲密无间、充满仪式感的年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中国式”生活美学的书,让我觉得自己离“诗意栖居”又近了一步。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道清泉,涤荡了我心中积攒的浮躁和功利。我发现自己常常陷在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懊悔中,很少真正活在当下。而《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恰恰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好日子”并非取决于物质的丰盛或成就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我们能否与自然同频,能否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流动。书里关于“处暑”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别炎热,更是提醒我们要学会“收敛”,将内心的能量向内转,为秋天的成熟积蓄力量。这种对于生命不同阶段的细腻体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在不断地追求“更多”,而忽略了“放下”和“沉淀”的智慧。书中倡导的“乐活”理念,不是一种刻意的“快乐”,而是一种顺应自然、感受当下,从中获得内在平和与满足的状态。我开始尝试着在每个节气到来的时候,给自己一些特别的安排,不一定要多么隆重,也许只是在阳台上种下一株当季的花草,也许只是在某个午后,泡上一杯代表这个时节的茶,静静地品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节奏。这本书没有给我什么具体的“方法论”,但它却给了我一种看待生活、看待生命的态度,让我觉得,原来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场温柔的唤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连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生活被各种固定的日程表和匆忙的脚步裹挟着,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感受自然的律动。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身处在一个巨大的、充满智慧的节奏之中,而这份节奏恰恰藏在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二十四节气里。书中的文字并非枯燥的科普,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引导,它没有强迫你去做什么,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告诉你如何去“觉察”。比如,书中关于“立春”的描绘,不仅仅是说天气变暖,更是引导我去感受大地苏醒的喜悦,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去调整自己的作息,顺应这股向上生长的力量。这种感受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季节更迭,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的生活,是否真的与自然同频。书中分享的许多关于“顺时而食”、“顺时而居”的建议,都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简单的“吃什么”或者“怎么住”,而是上升到了“为何而吃”、“为何而住”的层面,将养生、家居变成了一种顺应天地的艺术。我开始尝试着根据节气来调整自己的饮食,体会那种“应季而食”带来的清爽和能量,也开始关注家居环境的布置,如何让它更好地呼应当下的自然能量。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学,原来可以如此朴素,又如此深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像大多数生活类书籍那样,给你一堆“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而是更像在和你分享一种“生活哲学”。《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让我重新思考了“节奏”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些杂乱无章,缺乏一种内在的秩序感,而这本书提供的二十四节气,恰恰就是一种天然的、科学的生活秩序。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命时钟,将一年分割成若干个小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能量和规律。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和感受每一个节气所代表的“气韵”,比如在“立夏”时节,书中描绘的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生命蓬勃的力量,也提醒我在这个时节,可以多一些户外活动,让身体也充满活力。书中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激烈,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长者在讲述生活中的智慧。我发现,当我对节气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情绪的起伏,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学,不在于外在的装饰,而在于内在的觉察和与自然的连接。它让我学会了在匆忙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慢节奏”,体会那份宁静和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