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读日文【贰】: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读日文【贰】: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语学习
  • 日本文化
  • 名词
  • 词汇
  • 新井一二三
  • 日语阅读
  • 分级阅读
  • 日语教材
  • 日语入门
  • 日语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说「过年」,日本人说「迎岁」。「岁」是稻米的意思,他们把松枝挂在门外,欢迎「岁神」。

  我们说「祭祀」「祭奠」,日本人说「祭」是一切节庆活动。文化祭,梅祭,樱祭,体育祭,学园祭,音乐祭……无论社区或是学校都有季节性的活动。

  我们说「中元节」,日本人说「御中元」,有人拿这一天来祭拜好兄弟,但日本人用这一天送礼交际,就像中秋节,也像圣诞节交换礼物。

  「第九」指的是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在日本已经被传唱一百年。
  「忘年会」是每个日本人都期待参加,但要先吞好几包胃肠药,以防酒醉作呕。
  「心中」是指殉情,现在扩展变成「母子心中」「一家心中」的家庭悲剧。
  「隐家」本来指通缉犯藏身的地方,现在每个人不为人知的祕密之地就是「隐家」。

  很多留学生,日文学者,可以说流利日语,对日本文化也知无不晓,但对日文的生活细节却不熟悉,所以误用,偏差用,用错地方。

  很多日本名词汉字,台湾却原原本本拿来用,其实不同风俗,就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使用哲学,背后的文化满满都是一个一个精采故事。

  语言是大海,是宇宙,新井一二三在中文大海航行多年,后来真正发现最熟悉的还是日本的语言,由她来说日本的语言故事特别耐人寻味。

  我们读新井一二三的日本名词故事,就是读到日本人的心坎里,很多解不开的关键,原来只有生活过才知道。
穿越时光的文字回响:一部关于汉字在日本的演变与生命力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一部语言学习手册,也非专攻特定语法点的解析,而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肌理,追溯汉字(日语称“漢字”)如何在东瀛岛屿生根、发芽、并最终演化出其独特生命力的历史长卷。它着眼于汉字在日本社会、宗教、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意涵,揭示这些从大陆远渡而来的方块字,是如何被日本的文化土壤所重新塑造和诠释的。 全书结构围绕“符号的迁移、适应与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认知框架。 --- 第一部:遣唐使的遗产——汉字初识与奈良时代的文化引介 本部分将时间回溯至日本文明的黎明时期,即奈良时代。我们不再讨论《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读日文【贰】: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中具体的名词讲解,而是聚焦于汉字这一“外来符号系统”如何被奈良贵族和僧侣所接纳。 探讨的重点在于,在尚未形成成熟的本土文字系统之前,汉字是如何承担起记录、书写乃至表达日本本土观念的重任的。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音读与训读的区分,更是一种文化适应性的展现。我们将深入分析《怀风藻》等早期文献中,汉字如何被用来描绘日本本土风光(如富士山、樱花)时所产生的“隔阂感”与“创造性张力”。例如,汉字“山”在日本的文化语境中,其神性与意义(如山岳信仰)是如何通过早期的汉文(汉字书写的古典日语)得以初步确立的。 这一部分将重点剖析“万叶假名”的起源与意义。万叶假名并非单纯的语音借用,而是一种“符号功能的暂时性挪用”。通过分析万叶假名对汉字进行“简化”或“取意”的过程,我们得以洞察,在文字尚未完全本土化的阶段,日本人是如何运用有限的符号资源,来解决“记录和歌”这一独特需求的。这部分着重于其背后的“文字选择哲学”,而非具体单词的发音或用法。 --- 第二部:从贵族到僧侣——汉字在精神领域的深耕细作 进入平安时代,佛教与汉字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本章将着重于汉字如何成为精神修行的载体,而非仅仅是世俗的工具。 我们关注“佛经的翻译与注释”对日本语汇和思维模式的深远影响。大量的佛教术语(如“涅槃”、“般若”、“空”)以汉字的形式直接进入日本社会,它们自带的哲学深度,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抽象概念表达能力。这里不涉及特定名词的词源,而是探讨“概念导入的机制”。比如,当“心”这个汉字与佛教的“意识”概念结合时,它在日本文化中获得了超越其本义(即身体器官)的深度。 此外,本部分还会探讨汉字在贵族文化中的审美化过程。书法不再仅仅是记录,而上升为一种“道”。从空海的“唐样”到更具日本个人风格的“和样”,我们探讨的是汉字线条中所蕴含的审美意志。这种意志如何反映在对“笔致”和“布局”的偏好上,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假名书写风格,是本章的核心探讨点。 --- 第三部:武士的崛起与词汇的实用化——汉字的世俗化与新语的诞生 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权力的中心下移,汉字的应用也从宫廷和寺院转向武士阶层和市民社会。本部分关注汉字词汇的“功能性转变”。 武士阶层需要一套高效、简洁的词汇来管理军事、法律和行政事务。这导致了大量以汉字构成的复合词(熟语)的普及与简化。我们不解析具体名词的现代含义,而是研究这些词汇是如何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被采纳和固化的。例如,对于战争、忠诚、义理相关的汉字词汇,其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承担了哪些“权力语言”的职能。 更关键的是,本部分将探究“和汉混淆”现象的加剧。当新的社会结构出现时,如何用既有的汉字来描述全新的概念(如“奉公”、“主従”的层级关系),以及这种描述如何在民间渗透。这揭示了语言如何作为社会结构变迁的晴雨表。 --- 第四部:近代化的冲击与汉字体系的再审视 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面临着与西方文明的全面碰撞。汉字在日本的地位再次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用有限的汉字体系来翻译和吸纳海量的西方新概念? 本章的主题是“翻译的创造力与压力”。我们不罗列新译词,而是分析创造这些译词所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 1. 重组旧词(重组效应): 运用原有的汉字意义组合出新的概念,例如,将“科学”、“哲学”、“民主”等抽象概念用现有汉字进行重新打包。这展示了汉字体系在面对全新知识体系时的“模块化”弹性。 2. 音译借用(音读的滥用与规范): 讨论西方音译词如何在初期被汉字化,以及这种“音借汉字化”过程如何反映了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方概念的理解偏差或期待。 3. 汉字废存之争的文化根源: 探讨在废除或限制汉字使用的呼声高涨时,支持汉字保留的论点。这些论点往往植根于对“汉字所承载的日本精神”的维护,而非单纯的文字学讨论。 最终,本书记载的不是一组组具体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汉字在日本“生存哲学”的历史,它如何从异域符号,成长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灵魂印记。它探讨的是符号系统的适应性、历史的惯性,以及在不断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本土文化如何通过对既有工具的重新定义来保持其主体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新井一二三 あらいひふみ


  日本东京人。

  大学期间以公费到中国大陆留学两年,期间游走云南、东北、蒙古、海南岛等各地,回到日本担任「朝日新闻」记者,后移民加拿大,在约克大学、怀尔逊理工学院修习政治学与新闻学,并开始用英文写作。1994年到香港,任职「亚洲週刊」中文特派员,同时在「星岛日报」、「苹果日报」、「明报」发表散文及小说。她的《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学子的阅读热,2012年3月赴北京大学与上海复旦大学演讲,受到热烈回响。中国媒体说:用中文写作的新井一二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桥樑。她目前在日本明治大学任教。专栏散见台湾自由时报、国语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各大媒体。

图书目录

壹:年中行事
012御年玉,镜饼
015御雏样
018节分、花见
025樱祭
025黄金週
027紫阳花
030御中元
032花火大会
034勐暑
037第九
041忘年会

贰:和食词典
044御杂煮
047御节料理
050乌贼素面
055秋刀鱼皿
058柬埔寨、南京豆
060菖蒲汤、柚子汤
062年越荞麦

参:红白男女
066丙午
068八百屋阿七
070心中
072女子会
074恶妻
076〇高
078妈妈友
081妈妈友忘年会
084介护
086直葬
088相续税

肆:信不信由你
092赤饭
094御灵信仰
096飞梅传说
098神佛习合
100神祟
102文化祭
105都市祝祭

伍:言之有物
108御御御付
110中国语
113「打合」「打上」
115ZUZU弁
117青森弁
119关西弁
121闪亮名字
127新书
130中吊
135携带
136Yankee

陆:都市与家屋
148隐家
150文化住宅
153百叶窗商店街
156大店法VS.大店立地法
158东京五轮
161新歌舞伎座
163 桧舞台

柒:日文动植物园
166龟屋和鹤屋
168不苦劳
171蝙蝠和蛇目
173龙卷与麒麟
175树海
177海老

捌:生活有趣味
180巨人、大鹏、玉子烧
183金刚石富士山
186着付教室
189太鼓结
191Recycle 着物
193祭囃子
195着乐堂

玖:学而时习之
202洋洋:夏天的回忆
202钢琴发表会
204Pearl River
206童谣
209徒竞走
211仿冒制服
217坊主头
219新欢
221合宿
224学童疏开

拾:国境之南北
228国性爷
230伊泽修二
237北白川宫和竹田家
240森于菟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文化之神宿在语言细节上


  常有机会认识来日本暂居的外国人。很多是留学生、 访问学者等,一般能操流利的日语,对日本文化的造诣也不算浅。然而,跟他们聊天,却不能不发觉,他们对日本生活的细节其实并不熟悉。比方说,他没吃过日本 家庭夏天便餐之首选:冷索面;比方说,她没看过日本女人穿上和服时如何修饰身材,又如何把长长的下摆掖起来。也不奇怪,因为生活本质上就属于隐私,不会拿 出来给人看的,何况是最简单没营养的午饭,美丽衣裳下用毛巾鼓起来的寒碜身材。除非能变成透明人,挨门逐户地熘进当地人家去观察私生活,否则很难真正知 道:在锁上的门那边,当地生活的真面目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经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十多年,我住过北京、多伦多等几个外国城市。每次 搬到新地方,最大的困难总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比如说,在一九八四年的北京,该去哪里买卫生纸?当年京城没有超市、屈臣氏之类,国营药房则专卖药品和保 险套而不卖无关紧要的杂货。我问当地人:哪里有卖卫生纸?大家都说:哪儿都有。可是,我在王府井大街上来回走了好几趟,都找不到。最后,只好承认自己是傻 瓜土包子外地人,请内行人带我去买。你猜猜,人家到底带我去了什么地方?答案居然是:副食品店!过五年,我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多伦多面临迷失危机:房间里的 灯泡坏了,该去哪里买新的?于是问了当地人:哪里有卖灯泡?大家都说:哪儿都有。然而,加拿大的电器行是卖电器品而不卖灯泡的。连锁超市、药品店也没有的 卖。天黑了屋子里也黑,我的心情则更黑暗了。最后只好承认自己是傻瓜土包子新移民,请内行人带我去买。你猜猜,人家到底带我去什么地方?答案很简单:加拿 大轮胎五金店。有过好几次如此这般的亲身经验,当我听到有个驻纽约的日本银行家,在曼哈顿就是买不到院子里洒水用的橡皮管子,于是趁赴日本开会之际,匆匆 买了几公尺管子装在公事包里飞越太平洋,都绝不笑日本男人英语差,生活能力差的。反之,由衷能理解他的苦楚。

  俗话说: 神宿在细节上。据说乃欧洲建筑师所言。我很有同感:文化的精髓,事物的本质,往往就在于表面上看来不一定很重要的细节上。二〇一二年问世的《和新井一二三 一起读日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一书,幸亏得到了读者的支持而一再再版,估计是大家都同意这一点所致。受了鼓励,我继续写了更多日本名词背后的插 曲、故事。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理解多一点日本的生活文化。乍看不一样的风俗背后,有时存在着普遍的真理,乍看很像的习惯背后,有时却藏着很不同的哲学。

   一套语言犹如大海或说宇宙。说起来都很有趣,在中文大海里航行了这么多年以后,我最后发觉,其实本人最熟悉的是祖国日本的文化。一般不会特地讨论的日常 生活,用外文描写起来,却是神奇、传奇故事的宝山。不可能仅仅日本文化如此,应该每个地方的生活文化均如此。我也真想听一听不同地方的名词故事哟。

新井一二三

图书试读

樱祭さくらまつりsakuramatsuri
 
毕竟「樱祭」跟其他的活动如「梅祭」「藤祭」「菊祭」等,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不同。一年里只有「樱祭」之际,人们在树下铺开蓆子,边赏花边跟亲朋好友聊天,尽情享受一顿野餐。
 
「祭」字的原意是祭祀、祭奠。传到日本以后,却扩大成一切节日活动的意思了。除了「夏祭(なつまつりnatsumatsuri)」「秋祭(あきまつりakimatsuri )」等能追溯到农业社会信仰的庙会、赛会以外,各级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叫做「文化祭(ぶんかさいbunkasai ) 」 「 体育祭( たいいくさいtaiikusai ) 」 「 学园祭(がくえんさいgakuensai ) 」 , 社区或商业组织举办的季节性活动, 亦称为「 梅祭(うめまつりumematsuri ) 」 「 樱祭sakuramatsuri 」」「紫阳花祭(あじさいまつりajisaimatsuri )」「藤祭(ふじまつりfujimatsuri )」「菊祭(きくまつりkikumatsuri )」等,而都不具有祭祀的意思。
 
记得有一年东京樱花开得特别早。三月中旬我参加儿子的初中毕业典礼时,学校操场周围种的许多樱树上,雪片般的樱花已经正盛开着。每年春天各地举行的「樱祭」都定在四月初的,樱花提前绽放起来,难免令人尴尬。毕竟「樱祭」跟其他的活动如「梅祭」﹁藤祭﹂﹁菊祭﹂等,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不同。一年里只有「樱祭」之际,人们在树下铺开蓆子,边赏花边跟亲朋好友聊天,尽情享受一顿野餐。
 
冬天刚过去,春天要来的日子里,大家出外享受野餐,好像是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的传统习俗。汉族人过清明节,春游寒食是其中之一吧。有一年春天去义大利翡冷翠,我也得知当地人过完复活节后,第二天就要举家郊游吃野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日文,特别是想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词汇,它们看似普通,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井一二三先生的书,光看名字就让人充满好奇,"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吗?我总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像在解开一个个文化密码,而名词,无疑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部分。如果能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理解这些名词的来龙去脉,那学习的过程一定会变得格外轻松愉快,而且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日本语言和文化深处的窗户,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词汇记忆,而是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词语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和情感。我很想知道,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日本名词,比如关于食物、关于节日、关于人际交往的词汇,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发现这些隐藏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还有新井先生那带着点狡黠又充满智慧的笑容,一看就让人想翻开看看究竟。我一直对日本文化很着迷,尤其喜欢从语言的源头去了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日剧、动漫、文学作品里的词汇,如果能知道它们背后有趣的由来,肯定会更有共鸣。这本书的名字就抓住了这一点,"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渴望的东西吗?我总是好奇,为什么日本人会用某个词来形容某个事物,它的起源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历史事件、文化习俗,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误会,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词汇?尤其是像“侘寂”这样听起来就很玄妙的概念,或者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比如“缘分”的日语表达,背后一定有值得深挖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带我穿梭回日本的历史长河,用轻松有趣的方式,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词语背后的灵魂。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温度。

评分

我个人一直觉得,学习语言最枯燥的部分往往在于大量的名词记忆。新井一二三先生的书名《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总是希望学习的过程能更有趣一些,而不是死记硬背。当我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名词的由来,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想象一下,学习一个名词,不是冷冰冰的定义,而是伴随着一个历史片段、一个风俗习惯,甚至是一个有趣的典故,这样一来,这个词语就会立刻鲜活起来,烙印在脑海里,再也忘不掉。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平常的日本名词,串联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的。比如,是不是有些名词是随着某个重要的社会变革而出现的?又或者,有些词汇的演变,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时刻,让我对日本的名词产生全新的认识,也对学习日语这件事本身,重新燃起高涨的热情。

评分

我一直对新井一二三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欣赏,他总能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度的方式来解读日本文化,让我这个对日本文化颇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吸收其中的知识。这次的新书《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光听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非常特别的词汇,它们可能不像动词、形容词那样容易理解,但却承载着浓厚的日本特色。我常常会好奇,这些词汇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日本人会选择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为什么”的探索欲。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述一些我可能不太熟悉的,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名词的故事。比如,那些与日本的自然风光、历史传说、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习惯相关的名词,它们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像串珍珠一样,把零散的日语名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生动的日本文化认知图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学和语言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日本文化根源的材料。新井一二三先生的书名《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名词是语言中最具象、最直接的部分。理解名词背后的故事,往往能够揭示出该语言及其所承载文化的一些本质特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些在日本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比如那些与日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甚至是艺术审美紧密相连的词汇。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学习到词汇的起源和演变,更能从中洞察到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渴望看到书中是如何将那些可能有些晦涩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的精髓。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日本语言和文化深邃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