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知识

法学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学
  • 法律
  • 知识
  • 入门
  • 教材
  • 学习
  • 考试
  • 理论
  • 基础
  • 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有两大特色,一为本书透过体系架构,建立有系统性的概念框架,再于此框架下,逐层推叠,由浅入深,建构法学知识的完整概念;二为本书从法学知识历届考古题中归类出最具考题价值的焦点提醒,让考生可以轻易的抓住考点所在。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法学知识》的书所写的,内容完全不涉及法学知识的图书简介。 ---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空探索与未解之谜》 引言:超越地平线的凝视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头顶那片浩瀚星空的遐想与追问。从最初的牧羊人仰望时的困惑,到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夜空,再到“旅行者”探测器携带人类的讯息飞向太阳系的边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从未停止拓展。然而,每一次的深入,都揭示出更多未知的领域。 《星辰的低语》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是一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精神漫游的指南,聚焦于当代天体物理学、宇宙学以及深空探索领域中最引人入胜、最令人费解的谜团。本书将带领您穿梭于黑洞的事件视界、暗物质的幽灵矩阵以及宇宙膨胀的宏大叙事之中,探索人类理解的边界与极限。 第一部分:光年之外的奇观——极端天体的物理肖像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宇宙中那些挑战我们日常经验的极端天体。 1. 黑洞的边界与信息悖论: 什么是真正的“虚无”?我们不仅会详细解析史瓦西半径、史瓦西度规,更会深入探讨霍金辐射对信息守恒的终极挑战。读者将跟随理论物理学家的脚步,在奇点附近体验时空扭曲的真实感受,理解事件视界如何成为信息交流的单向通道。我们探讨的是,信息是否真的在引力坍缩中彻底湮灭,或者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尚未被发现的“防火墙”机制? 2. 中子星的致密世界: 想象一个将地球质量压缩进一个城市大小的球体,其内部的物质密度足以让质子和电子融合为奇异的“夸克汤”。我们将剖析中子星的结构,从坚硬的外壳到可能存在的超流体核心。本书会细致描述毫秒脉冲星如何成为宇宙中最精准的计时器,以及它们在双星系统中的吸积盘所展现出的伽马射线暴的毁灭性威力。 3. 活着的恒星与死亡的挽歌: 恒星的生命周期是宇宙中最壮丽的剧目。我们将详细描绘主序星如何通过核聚变维持平衡,并详细阐述红巨星的膨胀如何吞噬其行星系统。对于超新星爆发,我们不仅会重现II型超新星的壮观景象,还将探讨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在测量宇宙尺度上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隐形的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幽灵追逐 当我们审视银河系旋转的速度时,牛顿定律便发出了尖锐的抗议。宇宙中可见物质仅占全部质能的不到5%,其余的绝大部分被“暗”的实体占据。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致力于解构这两大宇宙学难题。 1. 暗物质的狩猎场: 为什么我们确信它存在,却从未直接“看到”它?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团的运动学证据到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各项观测证据。我们将审视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轴子等主流候选者,并详细介绍全球地下实验室(如中国的熊猫计划)如何试图捕捉这些幽灵般的粒子与普通物质发生的最微弱的碰撞。 2. 暗能量:加速膨胀的驱动力: 令人震惊的是,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这种膨胀正在加速。暗能量,这个被赋予负压力的神秘实体,构成了宇宙总质能的近七成。我们将深入探讨“宇宙学常数”的困境——理论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高达 $10^{120}$ 的巨大差异,这被誉为物理学中最大的理论危机。我们也会考察第五种力、或修改引力理论(如f(R)引力)是否能提供更简洁的解释。 第三部分:穿越时空的宏大叙事——宇宙学的边界探索 本部分将把视野拉伸至整个时空的尺度,探讨宇宙的起源、结构和终极命运。 1. 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理论与暴胀模型: 大爆炸理论(BBT)已经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如哈勃膨胀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然而,BBT无法解释宇宙的均匀性和视界问题。我们将详细阐述“暴胀理论”,探讨在普朗克时间尺度上,宇宙经历的指数级快速膨胀如何平坦化了时空,并播下了今天星系团结构的“量子种子”。 2. 弦论、M理论与多重宇宙的猜想: 如果我们渴望一个“万有理论”,那么维度似乎不再是三加一。本书将以非技术性的语言,介绍弦论如何尝试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引入额外维度的概念。我们将探讨景观理论(Landscape)如何暗示着一个庞大到无法想象的“多重宇宙”图景,我们的宇宙可能仅仅是这无尽泡沫中的一滴。 3. 系外行星与生命的化学: 尽管本书侧重于物理宇宙学,但我们无法忽略“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我们将回顾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成果,分析系外行星大气的光谱特征,寻找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的可能性。从“宜居带”到“稀有地球假说”,我们将权衡生命在宇宙中出现的概率。 结语:永恒的求知欲 《星辰的低语》试图传达的不是答案,而是对提问的热爱。每一次科学的突破,都伴随着对现有认知的颠覆。我们对深空的每一次凝视,都是对人类自身智慧的终极考验。当我们仰望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光点,更是我们自身存在的宏伟背景。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 --- 目标读者: 对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基础物理学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希望拓展知识边界、对人类认知极限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 装帧建议: 采用高克重的哑光纸张,内页配有大量精选的哈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震撼高清图片(无任何法律或政治相关插图),封面设计应采用深邃的星云色调与简洁的几何线条,营造出神秘而科学的氛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文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法律的渊源与总类/3
  单元一、地方规章/8
  单元二、国内法与国际法/10
  单元三、普通法与特别法/11
  单元四、强行法与任意法/13
  单元五、实体法与程序法/15
 第二章 法律的继受与发展/18
  单元一、自由法学派/21
 第三章 法律的制定与效力/24
  单元一、法律的生效/28
  单元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29
 第四章 法律的解释与适用/32
  单元一、论理解释/35
 第五章 综合练习/40

第二编 宪 法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原理原则/51
  单元一、比例原则/53
  单元二、依法立法/58
  单元三、依法行政/63
 第二章 总 纲/67
  单元一、领土的变更/70
 第三章 人民之权利义务/73
  单元一、平等权/76
  单元二、人身自由/80
  单元三、表现自由/86
  单元四、集会结社自由/90
  单元五、生存、工作、财产权/93
  单元六、请愿、诉愿、诉讼权/96
  单元七、概括自由权/100
 第四章 总 统/109
  单元一、总统罢免/112
  单元二、总统弹劾/113
  单元三、紧急命令/114
 第五章 行 政/120
  单元一、提出预算与决算权/122
  单元二、覆议制度/124
  单元三、不信任案与解散国会/126
 第六章 立 法/131
 第七章 司 法/137
  单元一、宪法解释/139
 第八章 考 试/147
 第九章 监 察/150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153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157
 第十二章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161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165
 第十四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174
 第十五章 综合练习/178

第三编 行政法
 第一章 行政法之原理原则/225
 第二章 行政程序法/230
 第三章 行政法各论/239
  单元一、第二次权利保护──国家赔偿/247
 第四章 综合练习/251

第四编 民 法
 第一章 民法总则/259
  单元一、法律行为种类/264
 第二章 民法债编/268
 第三章 民法物权编/277
 第四章 民法身分法编/286
  单元一、订立遗嘱之方式/293
 第五章 综合练习/297

第五编 刑 法
 第一章 刑法总则/308
  单元一、刑法适用范围/324
  单元二、主观构成要件/326
  单元三、责任能力/328
 第二章 刑法分则/332
 第三章 综合练习/342

第六编 法学知识各论
 第一章 财经相关法律/351
 第二章 劳动与社会法/367
 第三章 性别相关法律/378
 第四章 综合练习/389

图书序言

序文

  超过半年的时间,终于完成此书。法学知识看似简单,但内容却相当繁琐,涉及的考科相当多元,从一开始的筹备,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的呈现模式是最适合考生,对于考生有最大的帮助,最后仍决定以司特四等考试出发,整理所有历年来的考古题,分门别类,并针对最容易出现的考点详加说明,帮助考生可以快速地掌握考点,所以无论是考前想要进行重点复习的考生,或是想要临时抱佛脚的考生,希望这本书都能有所帮助。

  准备国考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少挫折,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恆心和自信(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牺牲了睡眠时间以及和朋友、家人相聚的机会,更不应该轻言放弃,找到正确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透过考题验证所学,再去调整念书的方式,或许就是考上国考的最佳途径,而准备法学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法条和考点的记忆,以及考古题的练习,只要能从此两处着手,应该就能够相对的省时、省力。

  最后,谢谢我的好朋友纸油哥,提供了我很多有用的资讯,让我可以顺利完成此书;以及我的爱犬胖胖,总是静静的陪着我写作,成为我最温暖的后盾。也祝福所有正在准备考试的各位,都能金榜题名。

李律师
2014年11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法律的语言”的转化上,做得尤为出色。我一直觉得,法律的条文之所以让人望而生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语言风格。那些晦涩的术语、严谨的句式,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民”的姿态,将这些复杂的法律语言,转化成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白话。 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法律概念时,都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或者在必须使用时,都会给出清晰的定义和解释。它更喜欢用生活化的比喻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律原则。例如,在讲解“侵权行为”时,它可能会用“不小心撞到别人,导致对方受伤,就需要负责赔偿”这样的例子。这种“翻译”的过程,让我感觉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因为语言的通俗化,而牺牲法律的严谨性。它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法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我既能理解,又能信服。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法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我之前很少在其他法律书籍中看到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法律条文,都显得非常抽象,不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但这本书却非常贴心地,将法律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时,它不仅列举了相关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指导读者,当遇到消费纠纷时,应该如何收集证据、如何与商家沟通、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向相关部门投诉。 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纠纷时,所强调的“理性沟通”和“依法维权”的原则。它鼓励读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注意遵守法律程序,避免采取过激的行为。这种“落地”的指导,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它让我们知道,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有法可依,也有据可循。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法律指南”,它不仅教会我们法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让我们感受到,法律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手中可以运用的一项有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这样一位长久以来对法律的运作充满好奇,却又常常被浩瀚的法条和复杂的理论弄得望而却步的普通民众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认为,了解法律并非是律师或法学家的专利,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公民,都应该对保障我们权利、规范我们行为的法律体系有基本的认知。尤其是在台湾,民主制度的健全发展,更加凸显了公民参与和知情权的重要性。以往,我尝试阅读过一些法律入门的书籍,但往往发现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理解;要么过于简略,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未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其背后的精神和逻辑。 而这本书,从我翻开它的第一页起,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冷冰冰的法条,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案例切入,比如邻里之间的纠纷、消费者的权益保障、甚至是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边界的探讨。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将看似遥不可及的法律概念,一点点地拆解开来,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我们的工作和社交。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回避法律中的复杂性,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梳理和恰当的比喻,引导读者一步步地理解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

评分

这本书在“法律的体系性”和“条理性”的构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常,法律知识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碎片化的状态,我们可能知道一些零散的法律条文,但却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本书,却非常有条理地,将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整合。它从最基本的法律概念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各个具体的法律部门,比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等,并清晰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在介绍各个法律部门时,并没有生硬地进行罗列,而是通过逻辑的递进,让读者能够自然地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解民法时,它会先介绍合同的成立和履行,然后引申到侵权行为的责任,再到物权和继承等内容。这种“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构建起对整个法律体系的认知框架。它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能够主动地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体系化”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法律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评分

从一个“法律小白”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我一直觉得,学习法律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如何跨越那道“专业门槛”。很多法律书籍,上来就用大量的术语,让人云里雾里。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最平实、最生动的语言,一点点地引领你进入法律的世界。 它所选择的案例,也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房屋租赁纠纷、劳动合同的签订、甚至是我们日常交通出行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作者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而形象。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法律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这些方法,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将那些陌生的法律概念,与我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它会解释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原因,让我们明白这些规定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法律的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法律的普及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极高赞誉的。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一听到“法律”两个字,就立刻联想到“麻烦”、“专业”、“遥远”,觉得那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事情。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友好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法律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就扎根在我们身边的土壤里。它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房东与租客的权益纠纷、网络购物的退换货问题、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交通事故处理流程,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因为面向的是普通读者,就对法律的严谨性有所懈怠。相反,作者在普及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法律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它在解释某个法律概念时,会适当引用相关的法律条文,但绝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更重要的是,它会解释这些条文的由来、背后的立法精神,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在一点点地构建起对法律的认知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离“懂法”这件事,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法律与责任”的探讨上所呈现的深度。我们常说“有权必有责”,但究竟什么是责任,以及责任的承担方式,往往是我们普通民众容易混淆的地方。这本书通过对各种法律案例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责任的内涵,以及不同主体在不同情境下所应承担的责任。 例如,在处理交通事故的案例中,它不仅仅强调了驾驶员的交通安全责任,还涉及到了车辆所有者、甚至是道路管理部门可能承担的连带责任。这种对责任链条的梳理,让我明白了,法律并非只关注直接的施害者,而是会从更广泛的层面,去追究造成损害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强调了“预防性责任”,即通过遵守法律、谨慎行事,来避免发生损害,从而从源头上减少责任的产生。这种对责任的全面认知,不仅提升了我对法律的敬畏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或许可以从它在“法律思维”的培养上所起到的作用来谈。很多人觉得学习法律就是背诵条文,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法律的精髓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推理、利益衡量以及价值判断。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恰恰在于它不仅在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引导读者去“像一个律师一样思考”。它通过剖析不同的法律案件,展示了当事人如何提出主张,对方如何反驳,法官又是如何运用法律原则来判断是非曲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开始尝试分析问题,思考不同的可能性,甚至设身处地地去扮演某个角色,揣摩其心理动机和法律依据。 尤其是在关于证据法则的部分,作者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证据就是越“铁”越好,但书中解释了不同证据的效力、如何排除非法证据,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等等,这让我明白,在法律的世界里,证据的收集和呈现同样是一门精密的艺术。它不再是简单的“谁说得有道理”,而是需要严谨的程序和充分的论证。这种对“法律思维”的启迪,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价值,它能够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思辨能力,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社会上的各种事件,不再轻易被片面的信息所左右。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观”。我以前总觉得,法律的条文是死的,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解释而产生不公。但通过这本书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我看到了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它详细地解释了法律如何通过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正义,比如对证据的严格审查,对当事人的平等对待,以及对辩护权的充分尊重。 作者并没有回避法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性和挑战,但它始终强调,法律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最基本的公平与正义。它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案件,让我们看到,法律的裁决并非是基于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和法律条文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它还探讨了法律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以及如何通过修法来纠正不完善之处。这种对法律“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认识,让我对法律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信,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坚实的力量。

评分

我想要从“法律与伦理”的交叉点来谈谈这本书。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法律似乎与道德、伦理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甚至有时会相互冲突。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将法律的规定与社会普遍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展现了法律如何以一种更具约束力和规范性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和公平正义。例如,在探讨合同的履行问题时,它不仅仅强调了合同的法律效力,更深入地阐述了“契约精神”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违背契约精神所带来的道德谴责和法律后果。 它还通过一些案例,比如扶养义务、邻里关系中的互相尊重等,说明了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其实也是源于我们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伦理。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这些普遍的道德要求,上升到了一种具有强制力的规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法律并非是冰冷无情的条文,它背后承载着我们社会对于“善”与“恶”、“公平”与“不公”的判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它在维护一个和谐、有序、有温度的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