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窦加: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蒋勋 二○一四年是窦加诞生一百八十年纪念。从二○一○年以后,全世界重要的美术馆都陆续筹备窦加的展览,从不同角度呈现和探讨窦加这位画家的重要性。
二○一二年夏天我在巴黎奥赛美术馆看了他后期「裸女」主题的大展,这个展览「Degas and the Nude」是奥赛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联合筹画,集中探讨窦加在女性裸体主题颠覆性的革命。
二○一四年五月,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画廊推出 「窦加-卡莎特」大展(Degas / Cassatt),这个展览从五月展到十月,横跨五月二十二日卡莎特的生日,和窦加七月十九日的生日。卡莎特生在一八四四年,也是一百七十年诞辰纪念。窦加一生未婚,唯一交往密切的女性就是这位美国画家卡莎特,因此,从美国的立场来看,把为窦加庆生的世界性意义,联接起美国本土的画家卡莎特,当然更适合美国国家画廊强调在地身分的角色导向。
二○一四年一月开始,日本也推出相关窦加的展览。日本起步早,早在一九一○年前后已经有欧洲当代作品的收藏,当时船业鉅子松方幸次郎收藏窦加画的「马奈夫妇肖像」,目前是北九州市立美术馆的重要藏品。这件作品因为当年被马奈割破,引发众说纷纭的议论,NHK国家电视因此制播了有关这件作品多方面的讨论。
台湾在全世界的「窦加庆生」活动里好像缺席了,连美术教育界对窦加也十分陌生。
亚洲大学美术馆收藏有七十四件窦加的铜雕作品,这些铜雕原来是窦加生前为了研究「马」、「芭蕾」、「裸女」的形体,用石膏捏塑的实验性作品。窦加生前没有展出,在他一九一七年逝世以后,石膏原模保存不易,在一九二一至二二年间,陆续被翻铸成铜雕。许多美术馆也都保有这一套作品,做为对窦加实验性雕塑的了解。
有点希望台湾可以与世界同步吧,因此开始撰写这本《破解窦加》。
窦加,对一般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就是他芭蕾舞主题的系列。但是窦加创作的面向十分宽广,他的作品涵盖好几个不同主题,这本书从他最早的自画像和家族肖像谈起,探索窦加的贵族出身,以及他扎实严格的古典人文背景。
他的「祖父像」、「贝列里伯爵家族肖像」都是他父系家族的寻根,也是他展现古典绘画基本功的作品。
从贵族出身,窦加却没有被贵族的身分框架局限。窦加在一八六二年前后认识马奈,受到现代美学启发,从贵族的古典世界走出来,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窦加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窦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
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窦加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他从贵族的家庭出走,接触到母系家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纽奥良豪宅,舅舅缪松忙碌于棉花交易市场,窦加因此画下了最早资本主义的市场景况。他的父亲、弟弟都活跃于金融银行业,窦加也几乎是少有的一位画家,涉足股票市场,画下了当时犹太商人操控的股票交易炒作。
窦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贵族、中产阶级、金融业、股票、棉花交易、赛马、芭蕾表演,全部成为他的绘画主题。包括他和卡莎特交往的十年,因为陪女伴挑选时尚品牌的衣服帽子,窦加有机会长时间观察都会女性时尚的主题,留下了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面貌。
不只如此,走出贵族养尊处优的优雅骄矜,窦加在巴黎这繁华城市也看到了挤在边缘辛苦求生存的劳动者,他画了一系列当时被压在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工。这些工作时间长达十几小时,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女工,疲惫、困倦,一面熨烫衣物,一面打呵欠,她们卑微辛酸的生活也都记录在窦加的画中。
窦加看到的不只是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工的辛苦,他逐渐也转向了世俗还没有人揭发的性产业中妓院的女性生活。他和文学上的莫泊桑一样,用颠覆世俗歧视的角度,重新检视女性用自己身体做交易的事实。
窦加后期许多女性裸体,因此远远不同于传统学院模特儿的优雅、美丽,他大胆画出在私密空间擦拭下体、胳肢窝、脚趾的各种女性动作,这些不预期被别人看到,不预期要取悦他人的身体,不优雅,不美,可是,是不是更真实的身体?
窦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窦加一直是难于归类的画家,他参加印象派,他又说:我不是印象派。
仅仅从美术画派看窦加,或许不容易看清楚;窦加关心人,「人」才是他的永恆主题,贵族、芭蕾舞者、洗衣女工、妓女──芸芸众生,回到「人」的原点,都是窦加笔下关心的对象吧。
亚洲大学筹办窦加大展,展出七十四件铜雕,展出「十四岁小舞者」,也商借了北九州窦加画的「马奈夫妇肖像」,二○一五年六月在台中展出,台湾在全世界为窦加庆生的同时,也有了参与的机会。
仅以此书为窦加庆生,也向窦加致敬。
二○一四年十月八日蒋勋 寒露过一日 于八里淡水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