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印度:三个旅人的故事

来去印度:三个旅人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印度
  • 旅行
  • 游记
  • 文化
  • 人文
  • 个人经历
  • 异国风情
  • 背包客
  • 成长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旅游指南,
  不会告诉你去哪里可以找到好吃的,到哪里投宿才安全,
  这些你在网路上都找得到。
  这本书为有心想去印度做深度旅游的读者,
  提供一个整体架构,
  教读者认识它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技术中心,
  甚至养生中心(包括阿育吠陀和瑜伽传统)。

  除了「圣雄」甘地和「诗哲」泰戈尔,你对印度认识多少?

  历史课本告诉你,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汉时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唐朝玄奘大师曾经到印度取经;17世纪,印度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管理,此东印度公司非彼东印度公司。

  除此之外,你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一片空白。突然间,你发现一片新大陆。其实,不只如此,台北都会女子每天练的瑜伽,台湾人信仰的佛教,都是来自印度。印度的人口世界第二,土地面积亚洲第二,两者排名皆仅次于中国。它是全球电脑软体超级大国,每年出口软体高达100多亿美元,对美输出10万名以上的电脑科技人才。

  印度不只是一个国家,它是南亚的次大陆,就让本书的三个主角:台湾的上班族女子高梅林、加州硅谷的华裔工程师黄光远和中国的跨国企业证券分析师杜小舟,带你踏上这个南印度次大陆,认识印度的宗教与瑜伽、科技与大学教育、传统音乐与舞蹈之妙,来趟知识与心灵之旅。
《丝路驼铃:漫游中亚五国的见闻与思索》 作者: 张晓风、李明德、王浩然 出版信息: 华夏文丛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 --- 内容简介 《丝路驼铃:漫游中亚五国的见闻与思索》并非一部传统的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部由三位背景迥异的学者与观察者共同完成的、对中亚——这片横亘于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古老地域——进行深度人文考察的记录与反思之作。本书聚焦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核心国家,以其独特的历史深度、地理切割和当代社会变迁为经纬,勾勒出一幅复杂而迷人的中亚图景。 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妙,由三位作者分别侧重不同的主题和地理区域,但最终汇集成对“中亚性”(Central Asian-ness)的共同探寻。 第一部分:铁幕余晖与草原的呼吸(张晓风 撰写) 张晓风,一位专注于后苏联空间民族志研究的社会人类学家,负责了本书前半部分的叙事。她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着重于捕捉这些国家在脱离苏联体系后所经历的文化断裂与身份重塑。 在哈萨克斯坦的广袤草原上,她记录了游牧文化在工业化冲击下的挣扎。她没有简单地将新首都努尔苏丹(今阿斯塔纳)的摩天大楼视为进步的象征,而是深入到传统牧民的毡房,探究“安居”与“迁徙”在当代哈萨克人精神世界中的拉锯战。她通过对口述历史的收集,重构了苏联时期集体化运动对氏族结构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也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本土文化(如阿依特斯歌谣、巴提尔史诗)的再发现和热情。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张晓风的焦点转向了伊斯兰文明的复兴与世俗化政权的平衡。她细致描绘了雷吉斯坦广场的宏伟建筑群如何在新媒体的滤镜下被赋予了新的国家叙事意义。她特别关注了传统手工艺——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闻名的伊卡特(Ikat)印染和陶瓷艺术——在融入全球市场后的艺术蜕变与文化张力。她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维护历史原真的外衣下,现代性是如何悄然渗透并改变这些千年古城的日常肌理的? 第二部分:高山下的河流与边界的幽灵(李明德 撰写) 李明德,一位资深的地缘政治分析师,他的视角更加侧重于地理环境对国家命运的制约以及大国博弈在中亚地区投下的巨大阴影。 他用大量的篇幅剖析了“水资源”这一中亚的生命线。费尔干纳盆地,这个被誉为中亚心脏的三角洲,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上游水库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灌溉系统之间,构成了紧张的权力动态。李明德通过对水坝、渠道和跨界谈判的实地考察,揭示了环境危机如何被政治化,成为地区冲突的潜在引爆点。他用翔实的图表和一手数据支持了他的论点,使本书具有极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在谈及边界问题时,他深入分析了土库曼斯坦——这个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的“中立国”政策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他探讨了里海的资源划分、阿富汗边境的动荡如何迫使中亚各国在东西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谨慎选边站队的策略。他认为,中亚各国在追求主权独立的同时,其经济命脉却从未真正脱离外部强权的引力场。 第三部分:从游牧到信息茧房的现代性焦虑(王浩然 撰写) 王浩然,一位专注于当代青年文化与科技传播的观察者,他的部分以更具现代感的笔触,捕捉了中亚社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阵痛与希望。 他将目光投向了比什凯克和杜尚别的咖啡馆、共享办公空间和新兴的科技创业圈。他发现,中亚的年轻一代虽然在消费习惯上与西方接轨,但在政治参与和信息获取上却面临着特殊的困境。他详细描述了社交媒体平台(如Odnoklassniki和Telegram)在信息传播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反抗官方叙事的出口,也容易成为极端思想或虚假信息的温床。 王浩然对土库曼斯坦的“信息真空”进行了极具穿透力的描述。他通过复杂的“人传人”渠道获取信息,描绘了一个政府严格控制一切信息流动的社会图景,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公民如何发展出独特的、非官方的“平行信息系统”来维持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这种对信息匮乏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极权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的运作模式。 总结与价值 《丝路驼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维度的交叉叙事:它既有学者对宏大历史进程的冷静分析,也有旅行者对具体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三位作者的文风差异——张晓风的文学性、李明德的理性、王浩然的现代感——非但没有造成割裂,反而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而有层次的中亚世界。 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中亚五国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关于后殖民身份构建、资源政治的残酷性、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韧性的深刻问题。它邀请读者超越刻板印象中的“斯坦”标签,去认识这片土地上真实的人们如何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艰难地为自己的未来铺设道路。对于所有对中亚历史、政治生态、以及当代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深度阅读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郝洛吉(Roger Hale)‧钱德纯(Elizabeth Chien-Hale)


  三十年前,他们两人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相识、相恋,进而结婚。当年,郝洛吉在柏克莱攻读印度历史,钱德纯研习工程。如今,郝洛吉白天教学,夜晚从事金融商品交易,利用余暇写作。钱德纯是专利律师、工程师,也是一名语言学者。

  过去三十年来,他们两人待过印度、香港、中国、台湾,以加州圣荷西为家。这本书里的三个主角是他们一起走过许多这些地方之后,慢慢沉淀,逐渐成形的,希望能够借此提供读者一扇窗户,窥见印度这个亚洲第二大国。

图书目录

前言 Preface
序曲 Prelude
第一部:高梅林 Gao MeiLin
第二部:黄光远 Milton Wong
第三部:杜小舟 Du XiaoZou
尾声 Postlude

图书序言

前言

  当我们开始写这本书之前,我们先为自己制定了一份mission statement。鑑于印度的复杂性,我们和读者都很容易迷失在数以百计的探讨印度的渠道里。这份mission statement就是我们的地图,以保持我们既定的焦点。

  经过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本书有几个目标:

  1.虽然本书内包括了一些比较严肃的题材,我们不希望把这本书写成像大学里有关印度入门课程的教科书,也无意带有学术味。

  2.为了增加娱乐性,我们创造了三个大多数中文读者都能接受的,普通但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叙述我们的故事。为了可以让遍布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都能产生认同感,我们选择了分别由台湾、硅谷及北京来的三个人:高梅林、Milton Wong及杜小舟。这三人是读者游印度的「工具」,通过他们读者可以「看到」、「闻到」和「感觉到」印度。

  3.虽然本书不是旅游指南,没详细告诉读者在哪里可以找到好吃的,在哪里住宿安全,但我们也为有兴趣去印度旅游的读者提供了印度的整体框架──它的教育中心、技术中心、文化中心、养身中心(包括阿育吠陀和瑜伽传统)。我们又搭配了些印度的宗教以及历史背景,尤其是追溯到四百年前的英国殖民统治。

  我们希望这个简要概述可以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印度游点。印度是另一个自成体系的半封闭系统,了解这个大国加古国是个沉重的精神负担,尤其当大多数中文读者已经具备,除了母文化外,第二个「工作文化/语言」,无论是英语,日语或其他语言。当年唐三藏去印度取经时的中国人还没有今天中国人的负担重,再加入第三种文化可以想见是艰难的挑战。然而,以三条腿的凳子为例,我们认为「三」是自然内最稳定的组合。我们希望读者会同意学习第三种文化,如政经重要性都在日益上升的印度,很可能是值得的投资。

图书试读

序曲
 
三个人,两男一女,在同一时间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往邦革洛如(Bengaluru)国际机场美食广场卖印度塔利(thali)的小店走去。
 
这三个人年龄各不相同。女的很年轻,看起来不超过三十岁。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应该是三十出头,另一个在六十上下。三个人穿着差异很大。仔细听他们点菜时讲的英语,会发现这三个人英语程度也差很大。这三个人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看起来都像是中国人。
 
一张可以容纳六个人的桌子刚清出来,员工还在清洁桌面的最后一个角落,三人之中六十左右的男人就快手快脚地把他才拿到的不锈钢塔利圆盘子放下,占住一个地盘,显然是非常熟悉人挤人的环境。他把他的公事包和一件看起来价值不斐的雨衣放在旁边的位子,在邦革洛如炎热干旱夏季,雨衣显得有些刺眼。
 
看看没有别的空位,第二个男人手托着食盘用眼光接触第一个男人,无声地问他是否在意他们同座。第一个男人轻微地点点头,表示欢迎,这个三十多岁的英挺男士就在第一位男士对面坐了下来。第二个男人放下他的双肩背包。两个人看起来都对眼前刚买的印度餐很兴奋,准备开始用餐。
 
就在这个时候,那位年轻的女士也到了。她很客气地问这两人,她能不能和他们共用这张桌子。虽然她的英文听起来不太标准,态度却很从容。两位男士忙不迭地说“Yes, yes, please sit down.”(可以,可以,请坐),年纪比较年轻的那位男士还殷勤地拉开一张椅子,好让这位女士有足够的空间坐下。这位女士随身带了一个行李袋,她把行李袋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她固定每隔几分钟就摸摸自己侧身,彷彿是养成很久的习惯。
 
这位年轻女性焕发出的自信与秀气的五官引起了两位男士的注意,她戴着圆框眼镜,穿着略显宽松的牛仔裤,上面套了一件蓝色的印度式衬衫。她仔细观察一下同桌的两位男士,开始用中文快速且兴奋地和他们攀谈,表示自己已经离家两个半月了,真高兴马上就可以回家了。年纪较大的那位男士面带微笑听她说话,很显然完全了解她在说甚么。年纪较轻、长相英俊的那位男士有些抱歉地用英文表示他听不懂中文。不过,这位年轻女子彷彿没听到一样继续她的独白,只是改成用不太流利的英文来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一个单一的叙述者,而是将三个不同的视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卷。我能感受到,他们虽然旅程有交集,但各自的内心世界却又截然不同。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中,每一次翻转,都能看到印度不同的一面。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吸引,从街头的孩子到寺庙的僧侣,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都市,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而且,书中并没有刻意美化印度,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它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但即便如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依然是对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这本书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看到多少美景,而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成长。它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也是一次关于爱与理解的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旅行意义的书。以前,我总觉得旅行就是去看看不同的风景,拍些漂亮的照片,然后发朋友圈炫耀。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书中的三个旅人,他们带着各自的期许和故事,踏上了印度的土地,他们的经历告诉我,真正的旅行,是去感受,去体验,去与当地的人和文化产生连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遇见”的那些描写,那些在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陌生人,他们可能只是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却能点亮你旅途中的某一个时刻,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书中的语言充满了诗意,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他们从旅途中汲取力量,也用自己的故事温暖着他人。这本书让我明白,旅行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没有那些浮夸的描述,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一种极其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三个普通人,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种种。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印度的爱,也理解了他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追求。书中描绘的那些印度普通人的生活,简朴却充满温情,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拥有的,是否真的必需。那些关于市井生活的小细节,比如清晨的集市,夜晚的路边摊,都让我觉得异常亲切,仿佛我就是其中一员,置身于那片充满烟火气的环境中。这本书让我不再对印度抱有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了它真实、复杂、也同样充满生命力的一面。它教会我,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

评分

这次的印度之旅,简直是超出预期的精彩!出发前,我还在担心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是否会让我感到格格不入,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贴心的向导,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着德里街头巷尾的喧嚣与宁静;时而又如奔腾的洪流,将拉贾斯坦邦炙热的阳光、古老堡垒的雄伟以及当地人民脸上淳朴的笑容,一股脑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气息,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悠扬钟声,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时,拂过我脸颊的暖意。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瞬间,那些在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惊喜,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即使我还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但我已经通过他们的眼睛,感受到了印度独有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灵魂的触动。我开始期待,自己是否也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来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旅行,但又不仅仅是走马观花。书里那些细腻的观察,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深入解读,让我对印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比如,书中对印度家庭观念的描述,那种血脉相连、家族至上的情感,让我这个习惯了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人,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家”的重量。还有那些关于印度宗教信仰的章节,虽然我不是信徒,但书里描述的虔诚、奉献以及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都让我感到震撼。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书中主人公们在旅途中的迷茫、困惑,以及最终的顿悟,也 resonates with me。仿佛他们身上的每一个伤痕,都变成了照亮自己前行的光。这本书并非仅仅是记录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