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经典「威廉.史岱隆」套书(2册:苏菲的抉择+奈特杜纳的告白)

百大经典「威廉.史岱隆」套书(2册:苏菲的抉择+奈特杜纳的告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史岱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美国现代图书公司、法国《世界报》、《时代》杂志 一致奉为经典 美国国家书卷奖、普立兹文学奖 白人作家写黑人抗暴、非犹裔作家写纳粹集中营 奠定威廉.史岱隆文学高度的两巨着 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苏菲的抉择》 生死关头的核心之问 儿子生或女儿活?一个母亲最不得已的抉择 《奈特杜纳的告白》 重现1831年令人心碎的历史事件 一个黑人最不能奢望的一份爱情,与自由 苏菲的抉择 如果选择之后,只能是生死诀别, 我们能够承担多少选择? 选择儿子活下来或女儿? 选择温柔新欢或疯狂旧爱? 走向光明或毁灭?哪一种归途? 梅莉史翠普经典诠释苏菲,赢得第一座奥斯卡女主角奖原着小说! 美国大学生必读书目,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苏菲一生面临过几次重大抉择,一次是在集中营,当纳粹要她在女儿和儿子间留下一个,她不得已选择把女儿送走。 另一次是她在精神疯狂的犹太爱人,和南方来的年轻作家间,选择一份爱情,最终她选择了犹太爱人。 以年轻作家丁哥为叙事者,回顾他和苏菲及其恋人三人的故事为主轴。苏菲来自波兰,是二战集中营倖存者,命运安排她一生面临过几次重大抉择,决定仅是一念之间,然而每一次都是生离死别,使苏菲日后承受无尽的痛苦与自我谴责。一次在纳粹集中营里,她选择了让儿子活下来,而把女儿推向焚尸炉;她像一只摇尾乞怜的小狗,卖命地为纳粹列印屠杀犹太人的报告;她忍受着德国医生、警卫、甚至女管家的调戏、强暴、变态的凌辱;为了保全儿子性命,她违心地用美貌去色诱纳粹司令官。恐怖、耻辱、罪恶和绝望的阴影笼罩着一颗碎裂的心灵。 战后她来到美国,和犹太人纳森相识相爱。他们疯狂地做爱,就像发狂的野兽在撕咬、搏斗,彷彿在释放最后的生命之火。多疑、狂躁的纳森经常辱骂、殴打苏菲,苏菲或许怀着负罪的心情,默默承受着情人的暴虐,以解脱沉重的精神负担。每每如此,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痛苦和快感,才交织着达到高潮。 深爱她的作家丁哥带她离开纳森,回到丁哥的南方家乡。她却在一次狂热的做爱之后,选择回到精神已经失常的纳森身边,重登那交织着痛苦与欢乐的眠床,拥抱着走向死亡……威廉.史岱隆一部触动人性最深层苦楚与矛盾的作品! 本书特色 ──同名改编电影使梅莉史翠普拿下第一座奥斯卡女主角奖! ──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目,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1980年美国国家书卷奖。 ──美国蓝登书屋「20世纪百部经典英语小说」名单。 ──法国《世界报》暨FNAC书店名列「20世纪百部最佳图书」名单。 ──美国文坛公认最优美、最富情感深度的小说文笔。 ──对集中营最真实而赤裸的描写:超越原本普遍对集中营一种凄美、可怜、浪漫的认识。作家刻画出集中营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只不过更为扭曲:一、地下组织的祕密运作,二、犯人为求生存,私底下平行的利益输送,或是对上的利诱色诱,三,管理上层纳粹的豪华生活(听神圣美妙的古典乐,信仰宗教),下层犯人的饥饿、自我践踏尊严,苟延残喘地活着,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闻得到不时飘来的焚烧死尸味。这里是最残酷的人性试炼场。 ──对二战纳粹和美国南北种族有不同观点的参差对照:从美国南北种族之争对比于希特勒纳粹和犹太问题,并透过书中角色特别是美国南方白人丁哥、美国犹太后裔纳森、以及集中营倖存者(波兰白人)苏菲等角色提出他们自身的看法,使读者得到全面而多元的理解,从而能去思索战争、人性的本质。 ──主角们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主角彷彿能作为精神分析的原型。苏菲,应是受害者却背负着加害者的阴影,其受残的身躯与心灵,以及无限扩大的罪恶感让她的生命同时存在着纯真与虚妄;精神偏执患有躁郁症的纳森,躁症发作时是欢快激昂的发明家、郁症发作时又是可怕的施虐者。苏菲与纳森间既是爱人又是再造者、赎罪的对象、又互为生命的窗口等...至死难舍。 ──从书名来看,小说成功地阐述探讨了「当人被迫在两个同样珍贵的事或物或人中放弃其中之一时,要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两者之间哪一个更有价值保留?」,「做出苏菲的抉择」(making a Sophie’s choice)更演变成为英文词汇的一部分。 ──曾在南非和波兰遭禁。 名人推荐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医师)、伍轩宏(政大英文系讲师)、吴易澄(精神科医师)、阿盛(作家、写作私淑班主持人)、南方朔(评论家)、曹中玮(旭立心理谘商中心谘商心理师、督导) ◆威廉.史岱隆超越了自己的现实世界并跨越历史和文化的界限,无论文学评论家和读者都同样将他推举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时代的最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一个人在人生路途上,常常面临必须有所抉择的时刻。当他处于生死关头时,他必须做什么选择?他必须忠于自己的信念,还是为求生存而牺牲道德和原则?当他被迫在两个同样珍贵的事或物或人中放弃其中之一时,他要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两者之间哪一个更有价值保留?这是「苏菲的抉择」探讨的核心,而作者对此的阐述也使得「做出苏菲的抉择(making a Sophie’s choice)」成为英文词汇的一部分,这应该是任何写作者都难以想见的殊荣吧。 在经历过人生的许多悲欢离合,许多忧喜病痛后,「苏菲的抉择」深深触动我。人常常在做过选择后悔悟,更多质疑,如果当初...?可是,就像诗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所写的〈未走的那条路〉(The Road Not Taken)一样:眼前两条路,我选了其中一条,便造就了以后种种的截然不同了。一旦做了选择,就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苏菲的抉择,也是你我的抉择。 ──谢瑶玲(东吴大学英文系及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史岱隆试图用布鲁克林的斜切线,从美国的场景,探索纳粹大屠杀的经验,并想要跟美国南方的种族主义相连。小说的中段,讲述苏菲在奥许维兹的经验,细密,充满转折,让我们一点一滴进入苏菲的苦难世界,也慢慢了解她,给予我们机会去「想像无法想像的」,想像欧洲最不堪历史事件的具体空间。 最后在前往丁哥家族继承的农场路上,在往南方的路途上,苏菲终于才能说出心头最沉重的祕密,那就是「苏菲的抉择」,就是整本小说全力演绎出来的「不可能的抉择」、无法选择的选择。 ──伍轩宏(政大英文系讲师、林荣三文学奖首奖得主) 奈特杜纳的告白 当我想到她时,心中充满了欲望和渴求,如此汹涌, 就像过去的种种回忆和很久以前的声音, 流水,强风,使我的心难以承受。 亲爱的,我们必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那里来的…… 一黑一白──合为一体 究竟是为了什么心理成因, 让原本应当普爱世人的杜纳牧师, 日后却疯狂地杀害白种人呢? 一场史无前例争取自由的黑人暴动事件 《苏菲的抉择》威廉.史岱隆1968年普立兹文学奖之作! 创作灵感来自于美国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的黑奴暴动事件发起者──奈特杜纳在狱中写下的告白书。威廉史岱隆以第一人称角度,构筑了黑人牧师奈特杜纳曲折的一生。 奈特杜纳的外婆在18世纪从黄金海岸来到美国,被卖给维吉尼亚州的白人──奥非尔斯.杜纳,从此烙背下世袭的奴隶身分,年仅13岁的外婆生下奈特的母亲不久便断食而死。奈特的母亲长大后和农庄一名黑奴生下了奈特,父亲因为不满主人掌掴,出逃以后永远地消失在奈特的世界里。 奈特从小聪明灵敏,深得主人喜爱,因此识字、精研圣经、学习木工,成为主人最能干的帮手,主人告诉奈特,当他木工技艺纯熟,且满25岁之时,会让他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梦在主人农庄连年亏损以后破碎了,奈特辗转来到一个有鸡姦癖的牧师家,三年后又被卖到白人文盲的手上。 黑人生活的折磨是多样而难以描述的:奈特幼时目睹母亲在厨房遭白人强暴;身为最能干的奴仆他时常被出租以增加主人收益;在白人的蔑视目光下,他必须收起尊严,隐忍着青春期对性、对爱情的渴望;在情绪感知上,黑人被要求像个无感的透明人,在工作负荷上,被要求像个畜生不停地做,有时甚至被要求如马戏团的公鸡互斗,提供娱乐……愤恨、悲伤、无奈,奈特都靠着《圣经》的慰借忍受下来了。 日复一日,奈特明白黑人的命运好比过去被奴役的希伯来人一样,要有一个摩西来带领黑奴逃离古埃及,在流着奶与蜜的地方有尊严地活着。他在禁食与模煳的幻象中辨识出神下达的讯息──屠杀白人。 1831年,他号召十多个黑奴起义造反,杀了五十多个白人,包括他所倾慕的白人女孩,不久之后即被补入狱处决。他在狱中告白书中痛陈千千万万同他一样黑皮肤的人所受的屈辱,诉说一个良善的人如何被白人逼到墙角,进而步上复仇之路……史岱隆以历史学家之眼、社会学家之胸怀、良知雕刻家的手、心理学家之刀,以及丰富的小说家想像力,将这份告白书成就为经典之作。 【美国黑人人权大事纪】 1831年 奈特杜纳屠杀白人抗暴事件 1861年 美国南北战争(直至1865年) 1870年 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宪法第十五修正案,保障黑人男性拥有投票权 1920年 美国女权运动者的努力下,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九修正案,赋予所有妇女投票权 1908年 世界有色人种拳击冠军──杰克强森击败世界冠军加拿大裔白人汤米本斯,成为第一位正式获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的黑人 1947年 杰基罗宾森以先发一叠手身分代表布鲁克林道奇队出场,为史上第一位登上美国职棒大联盟的黑人球员 1950年 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黑人民权运动 1950年 查克库珀成为NBA选秀第一位被选中的黑人球员,同年11月因为赛制之系厄尔洛伊德成为第一位走上NBA赛场的黑人球员 1964年 美国国会通过《公民权利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利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结束美国黑人受到的在选举权方面的限制和各种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 1964年 马丁路德金恩博士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 马丁路德金恩博士遭暗杀 1972年 雪莉奇斯霍姆成为美国众议院第一位黑人女性 1986年 欧普拉主持的《欧普拉脱口秀》播出(直至2011年),成为美国史上第四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 2008年 欧巴马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上任) 得奖记录 ──1968年普立兹文学奖之作。 ──《时代》杂志百大最佳英文小说之一(1923-2005)。 ──美国前总统比尔柯林顿最喜欢的书之一,收藏于柯林顿总统图书馆。 本书特色 1.黑奴时代唯一一件大规模的叛乱运动──竟然,那么长的时代里只有这一件,值得我们探讨,并了解起义与失败的背景因素。 2.从杜纳牧师原本七千字的「告解Confessions」发展成二十六万字的历史小说。作者以奈特杜纳为第一人称去发想创造,就像是奈特的自传一般。 3.不只是一本犯罪心理小说,更是一部美国黑奴时代的生活史,了解当时(1831年)美国的价值观,黑奴的生活细节描写,他们的吃、住、消遣,了解黑奴的社会地位乃作为白人的财产(动产),黑奴不是人,财产可以任意买卖处置,更惨的是黑奴是一脉世袭的,永无翻身之日。 4.对每个人物的刻画活灵活现,每个人的表情、样貌、心态都跃然纸上。第一人称叙事更提供一个从黑奴(从下往上)窥看白人的全新视角,使读者认识到黑奴眼中的白人:自大傲慢愚蠢。 5.本书的重点是人物的心理建构与犯罪者的心理转折──【从畜生的日子中觉醒】。为什么主角会从爱人的牧师到放弃原本坚守的道德价值,成为复仇者与杀人者?这种心理过程是「角色的扮演」的放弃与重新选择。从小奈特选择善良与好人的角色扮演,这让他有机会受教育,而随着黑人不平事件的压力积累,让他原本的角色崩溃,也就是一个平和的人走上杀人的转折描写。 6.1967年出版后,遭到诸多黑人知识分子抵制,认为白人不可能了解奈特.杜纳身为黑奴所遭受的苦难和复杂的叛变动机,此外也认为史岱隆写杜纳对白人女子的幻想和同性恋情节将杜纳污名化。 7.1831年这个事件在当时已然蠢蠢欲动的黑奴解放上扮演关键角色,若有有力之士在事件后发起解放之声,或许美国黑人历史会改写,也就不见得有日后的南北战争。 名人推荐 郝誉翔、张铁志、谢哲青 一致推荐 ◆这本书不只重构一段重要的美国族群史,其关于受压迫者/反抗者的苦闷与愤慨的书写,也不断在历史与此刻回响。 ──张铁志(《号外》杂志主编兼联合发行人) ◆以民主法治自豪的美利坚合众国,透过一八三一年的南安普敦暴动,全体公民开始学习寛容、信任与尊重。这是奈特・杜纳留给我们世界最大的精神遗产。 ──谢哲青(文史旅行家) ◆史岱隆让读者知道奈特.杜纳是一个人,像你,像我,像白人,有人的情感和复杂性,可能受到诱惑也可能犯错,但绝对不是像白人眼中跟动物一样的非人,更何况他对玛格莉特的情感最后使他在临死前找到了爱,是圣经中阐释的唯一真理,也只有爱可以化解仇恨。我想这正是史岱隆对黑人读者不愿看这本书感到遗憾最大的原因:他并没有丑化那个以宗教狂的草莽留名于白人历史的黑奴,而是深入他的内心去剖析他的人性。 ──谢瑶玲(东吴大学英文系教授) ◆他开启了我们共同的历史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黑人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威廉.史岱隆 William Styron


  1925年生于维吉尼亚州,毕业于杜克大学,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被誉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951年,长篇小说处女作《在黑暗中躺下》一问世就获得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的大奖。1967年的《奈特.杜纳忏悔录》为其赢得当年的普立兹文学奖。1978年由着名蓝登书屋出版的《苏菲的抉择》成为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为史岱隆夺得1980年美国国家书卷奖。其小说惯于将死亡与性、残酷与激情融为一体。另着有《漫长的行程》、《纵火焚屋》、《静静的灰尘》和《看得见的黑暗》等。

译者简介

谢瑶玲


  美国伊利诺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东吴大学英文系及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从事翻译工作多年,译作超过两百本,代表作有《玫瑰的名字》、《英美儿童文学简介》、《女教皇》、《花园宴会》、《标点符号全面通》、《最动人的英文》、《布莱森之英文超正典》、《死也要上报》等。目前从事教学、研究、论述,并持续翻译,从不间断。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