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话•台词》,我的「限制级」照片

《镜话•台词》,我的「限制级」照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照片中有文字,对摄影的人而言是兵家大忌,
但这本书将让摄影爱好者大开眼界。

 
  这是一件文字型的「观念艺术」摄影作品。以摄影艺术中比较不为人所重视的语言现象为创作主题;将台湾人(尤其是常民),在广告招牌、私人布告等公开场域里的生活用语,做为影像实体的内容,外貌上,混搭了单张和并置的照片,以一种类似用字来造词、再形成句子的「伪话语」形式,调侃自己对时下社会几个现象的感触。

  书中借由随处可得的「文字风景」影像,表达作者对台湾当下政治、情色、生活的观照;并以文字论述「观念摄影」的艺术,此外,书的整体设计也呈现了日常生活的限制感。

  本书刻意将文字、图象同置在一个画面,在创作意念上有意冲撞「影像论述」在艺术化中议题的意涵。

  书中的影像文字内容包括了:流行的俚语式「水台语」、在地商用的「好台词」,加上小部分媒体中的「台湾人」形象。最后,透过并置方式来彰显图象时空的交错,试着带出「立体派」画作的青春力动气息。

  为了让每件作品都能表现在地族群对于语言方面的片段记忆,虽然照片有并置,但个别影像都仍保有自身完整的单独性。

  一张一张的「台词」照片,都是作者对大环境期待的落空、满意度不足的写照,一种对摇晃社会众象嘲讽的艺术包装。

本书特色

  ◎本书以内三折拉页的特殊形式设计来唿应「限制级」的创作主题,是一个充满设计与艺术感的摄影书。
  ◎以摄影艺术中比较不为人所重视的语言现象为主题混搭了单张和并置的照片,调侃自己对时下社会几个现象的感触。
  ◎本书还深度论述了主观意识、自我限制、认知以及制约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游本宽


  1956年生,美国Ohio University「美术摄影」硕士(MFA)、艺术教育硕士(MA),现任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系」专任教授,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班,以及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兼任教授。

  1981年起,以日常显现的台湾景观、建筑及其相关的文化产物为内容,持续发表「阅读台湾」系列的影像。

  代表作品有:

  《真假之间》系列,动物篇、肖像篇、信仰篇;
  《法国椅子在台湾,观光旅游》系列;
  《台湾房子》系列,民舍、商家、宗教建物专题;
  《永续宝岛》系列;
  《台湾公共艺术》系列,地标篇;
  《遮公掩音》系列;
  《镜话‧台词》,我的「限制级」照片。

  近年的着作:

  1990《游本宽影像构成》、1995《论超现实摄影》、2001《真假之间》、2002《台湾新郎》、2003《美术摄影论思》、2009《手框景‧机传情》――政大手机书、2011《台湾公共艺术――地标篇》,2012《游潜兼行露――「摄影镜像」的内观哲理与并置艺术》、2014《镜话‧台词》,我的「限制级」照片。

  被典藏或馆藏的代表机构:

  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美国纽约州水牛城第六、第七届《CEPA艺廊摄影艺术拍卖双年展》、德国柏林Forderkoje艺术空间、上海师范大学;福建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郎静山摄影艺术馆」;私人收藏部分如:<有红线的风景>、<芝加哥地图C-5>、《遮公掩音》系列3件等。

  游本宽的摄影艺术,以传统照片、「艺术书」和多元影像装置形式在台湾、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举办过近九十次展览;也多次通过国科会补助,从事中、美摄影教育研究,以及台湾当代摄影家和影像数位化的互动研究。2009年,首次接受「台湾美馆」委托,就该馆摄影类典藏品进行研究,并据此策划了《「纪录摄影」中的文化观》专题展。

图书目录

一、文字论述篇

从图文的纠缠中出发
影像之外的省思
难言的情怀
文字型的「观念艺术」
用镜头见证「由嘴巴讲出来的话」
无法躲躲闪闪的「照像文字」
拔辣!这不是台语火星文的创作
动感「台词」的阅读趣
被旋转的文字世界
无厘头影像的静与动
分离对象的「限制级」作者
无法尽兴的自我「限制级」
再论「限制级」的照片
「摄影照句」下的在地文化
将镜头对准在地的「街坊词」
「英文呒你ㄟ死」文化
家长不放心文化
难以相信的「色政」文化
镜中有语
画中有话
结语

二、影像篇

1.<非黑白>──说色情
<上来吧小阉鸡> <正软骨王后> <祕密基地计次> <龟大安春飞>
<精割小鸡> <新片炒米粉> <阿珠茶没烟> <抓酸痛99>
<家长放心咬我> <哇下蛋多粒> <星期五刨兵团> <姿色五折>
<隆隆来鸡小点> <真渴巴士> <白肉槽鸡> <C罩杯健保>
<脱光光检骨> <包皮有春> <欧马尬点穴> <鸟地方送卤蛋>
<大砲自己养> <祝您性韵>

2.<天雷地火>──话政治
<英文呒你A死> <台语吵翻天> <恭敬乌粪> <草绳女人征信>
<上下沟通谢绝参观><离婚斩飞蛇> <大人物答谢金> <嘴8开进来>
<地方发院出口> <前有喜宴慢行> <初二要拜拜> <呷茶见面谈>
<左侧补财库> <固汤头444> <日大壮阳成功> <出口往左边没错>
<树木不可通上帝> <靠左靠右> <牛朝机车不通> <火烧店强强滚>
<本地羊请下马>

3.<喫饭煮茶>──道松活
<上帝瓦片价> <洋早餐上车> <初衣食午浮蛋> <陈农可以居>
<凸床路凹臭老板> <崩山下收魂> <一字棺木> <十点十分牵亡魂>
<鸡缘媒人公> <猪屠口刀疗> <神秘国度到了>

3.<半声照片>──说不清、讲不白
<照起工> <入来坐呷巧> <叫我第一名> <吃蛋改运>
<中午吃冰> <木型30> <玉里家妇> <大胖脱光光>
<拔辣> <不破嘴> <水27.19> <肉圆位>
<买菜> <早至晚> <泡菜> <在此练跳舞><学校校友会> <南门打铁根> <皮包请右背> <鸭片饭>
<祭送处> <售本地> <在部落> <公德心>
<花往前> <勿拿走> <操> <捡到大便>
<水素水> <莓大莓小> <万主> <土虱>
<老香公厕> <歹吃免钱> <公告> <仙A搬家> <前有路>

图书序言

「摄影照句」下的在地文化
嘴巴、声音; 耳朵、语言; 眼睛、符号。

 
过往,我们是否已太习惯于音调的无形,对它的认知只会靠记忆;相对的,我们又太自信于文字的有形,虽然在辨知方面还是得常常借用比对的模式。曾几何时,当代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早已不管阅听众想用哪种官能去接收讯息,反正总是自动串流在我们身旁,无时无刻堆叠着虚拟的经验、招唿着人们去接收。新的传播媒介有科技、有速度,但是,无偿和便利之中不见得必有当代的文化。
 
或许,文化两个字看起来总是个沉重的课题,然而一旦它能随风飘散,时而能闻到、听到、感觉得到时,就能减轻生活中的重量感。媒体里,不三五时就喜欢表露外人如何谈论台湾好的诸多现象,其实也不外乎,有人围着吃的内容,有人绕着在地的人情味等等,但是,就是还没有人会把面向海、小丘上壮观的灵骨塔,和在台湾的生命文化做串连。对此,相信有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台湾的文化并不仅仅如此;(好)文化不是等着让外人来发现,应该是自己会先看得到、感觉得到,并生活在其间才对吧!
 
分离对象的「限制级」作者
 
撇开台湾对「限制级」的刻板印象,走在小街上或公共场域里,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形貌上像是商业招牌,但又很临时性没什么正式感,资讯的内容也只是手机号码、特定的联络方式,或单纯的方向标志等等。这些让人没有办法判读的「文字商店」,彷彿是某种秘密结社的活动正在你眼前进行;更精确的说,看得懂的人便是VIP,有机会参与这个小族群的活动,反之,则被排除在外。显然,台湾的商家对自己的客人已公开的进行筛选──我们只欢迎「限制级的客人」。
 
画中有话
 
有关「台词」影像创作的动机,最深远的征象是有感于自己长期以来,都身处在一个,白的不够、黑的不足的灰色沉闷世代;心里天际老是纠结于──
 
台湾在国际之间的地位实情,总是老人避而不谈、大人讲不清楚,至于小孩子则是一片空白。我们虽然自认有面国旗,但是,却经常都得像<出口往左边没错>、<牛朝机车不通>、<初二要拜拜>作品中的情形──国旗是遮遮掩掩的。我们真有如此必要吗?变形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对国父孙中山而言又是于心何忍?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