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

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莎士比亚
  • 经典剧作
  • 名画
  • 艺术
  • 文学
  • 文化
  • 戏剧
  • 西方文学
  • 艺术史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诞生450週年纪念出版
文豪莎士比亚V.S.超一流画家阵容

悲剧、喜剧、问题剧、浪漫剧、历史剧、诗篇……
画家如何描绘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世界?

  世界上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吧?这位在戏剧史上留下多部名作的大剧作家,建构出多种风情的剧作。像是最知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马克白》,还有众人所熟知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经典名作,莎士比亚不只是是戏剧史上的巨擘,在文学史、艺术史中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堪称古典之中的古典。戏剧演出固然精彩,但画家们又是怎么描绘这些剧作中的场景呢?

  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就经常描绘与莎士比亚剧作有关的作品,他描绘《哈姆雷特》剧中的情节,包括哈姆雷特王子见到父王亡灵、奥菲莉亚公主死去……等名场面,用有别于戏剧的静止画面,营造出故事的氛围;沃特豪斯则是描绘出白皙美丽却带着哀伤的「茱丽叶」,让这个「茱丽叶」的形象深植人心;约翰.西蒙斯是以描绘妖精画闻名的画家,他画过好几次《仲夏夜之梦》之中的妖精女王提泰妮娅,略带情色意味的画面细致梦幻。

  本书以悲剧、喜剧、问题剧和浪漫剧、历史剧、诗篇(十四行诗)分类,呈现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世界为题材而诞生的众多名画,想理解莎士比亚、想欣赏别于戏剧的呈现方式,这本书你绝不能错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旨在详细描述该书不包含的内容,同时保持流畅和专业性,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图书简介:被涵盖的领域与未涉足的疆界 本书,暂定名为《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旨在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深度挖掘西方艺术史上那些与莎士比亚戏剧紧密交织的视觉表达。然而,为了更清晰地界定本书的探索范围和学术立场,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份介绍性文字将着重阐述本作品所不涉及的领域和视角,以此来勾勒出其独特的学术轮廓。 一、 纯粹的文学批评与文本解析的缺席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是“视觉中介”,即通过对绘画、雕塑乃至早期摄影作品的解读,来反推莎士比亚戏剧的情感结构、人物动机和时代背景。因此,本作品不会深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纯粹文本细读与文学史研究。 我们不会逐句分析《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的原初语境,也不会对《李尔王》中关于“自然”与“秩序”的哲学辩证进行详尽的语言学考证。书中不会包含详尽的莎士比亚生平传记,也不会追溯伊丽莎白一世或詹姆斯一世时期剧院的运营细节。那些专注于词源学、韵律结构(如抑扬格五音步)的文学分析,以及对剧本早期版本(Quarto与Folio)差异的细致比对,均不在本书的讨论范畴之内。本书的焦点是“被看见的莎士比亚”,而非“被阅读的莎士比亚”。 二、 对非西方艺术传统及现代戏剧的疏离 本书的视觉素材严格限定于西方艺术史,尤其侧重于文艺复兴晚期至浪漫主义盛期的欧洲绘画和雕塑。因此,读者将看不到以下内容的系统论述: 1. 非西方戏剧与视觉艺术的交叉研究: 本书不会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戏曲、日本能剧或印度古典舞蹈中的改编和视觉呈现。关于全球化背景下莎翁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尤其是在现代视觉媒介中的重构,将作为本书的“留白”。 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舞台实践: 虽然名画可能映射了某些永恒的人类困境,但本书不会追踪这些困境在20世纪及21世纪舞台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对彼得·布鲁克对《仲夏夜之梦》的创新诠释、对歌剧改编(如威尔第对《奥赛罗》的谱曲)的深入评论,或对后现代解构主义戏剧(如荒诞派戏剧)中对莎士比亚主题的挪用,将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我们的视角停留在具象艺术对经典文本的首次或早期“可视化”的阶段。 3. 电影改编的系统性梳理: 尽管电影是视觉艺术的重要分支,但本书将避免对历代莎翁电影(如奥逊·威尔斯、肯尼思·布拉纳的版本)进行全面的影评分析。视觉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架上绘画、壁画和雕塑,这些媒介相较于电影,提供了更稳定的、可供细致考察的“定格”瞬间。 三、 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的淡化 本书的探究路径是美学与符号学的交汇点。它致力于阐释“图像如何诠释戏剧主题”,而非“戏剧如何反映社会结构”。因此,以下社会科学层面的深入探讨会被有意地简化或省略: 1. 阶级斗争与政治经济分析: 关于《科利奥兰纳斯》中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权力博弈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或者对《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权力腐蚀机制的详细社会学剖析,将不会成为本书的主线。我们关注的是画面中贵族服饰的象征意义,而非其背后的土地占有关系。 2. 性别研究与酷儿理论的深入应用: 虽然书中会涉及描绘女性角色(如朱丽叶、苔丝狄蒙娜)的画作,但本书不会系统性地采用当代女权主义或酷儿理论的视角来解构这些形象的压抑性或身份流动性。对画面中性别张力的解读将停留于传统的象征意义层面,而非激进的理论批判。 3. 观众接受史的考察: 我们不会追溯某一特定画作(例如,描绘《暴风雨》的画)在不同历史时期观众接受度的变化,或该画作在艺术史中的具体流传路径(Provenance)。 四、 绘画技法与艺术家生平的偏离 本书的目的是“读懂剧作”,因此绘画的技术细节只是作为支撑论点的辅助工具,而非研究的主体。 读者将不会找到关于特定画家技法(如提香的色彩运用、卡拉瓦乔的光影处理)的专业艺术史分析。我们不会花费篇幅讨论“湿壁画的保存问题”或“油画颜料的化学成分”。 同时,对于画作背后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创作动机或其职业生涯的完整概述,也将被严格限制。除非画家的个人经历与某一特定戏剧场景的视觉呈现有直接且不可分割的关联,否则对艺术家的个体叙事将让位于对“图像符号”与“戏剧文本”的对话分析。 总结:一扇通往视觉阐释的特定之门 简而言之,《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是一本专注于特定视听模式转换的研究性读物。它选择了一条由“画框”回溯“舞台”的路径,其价值在于对经典文本在历史长河中“可视化”的独特贡献的挖掘。它清晰地将自己定位在文学批评、舞台艺术研究和全面艺术史研究的边缘地带,专注于那一独特的、由笔触和颜料所承载的莎士比亚形象谱系。任何期望在本书中找到详尽的文学文本分析、全面的现代戏剧史回顾,或深入的社会经济批判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的视角是高度聚焦且有所取舍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平松洋


  美术评论家,自由策展人。

  1962年生于冈山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担纲展览的企划、营运及筹备,同时笔耕不辍,还兼任朝日文化中心新宿教室等地的讲师。

  主要着作为《ラファエル前派の世界》、《名画 絶世の美女130人》、《名画 絶世の美女 ヌード》、《名画 絶世の美女 魔性》、《名画 絶世の美男 同性爱》、《芸术家たちの临终図鑑》、《名画の読み方 怖い絵の谜を解く》、《星の王子さまの言叶》(以上由日本KADOKAWA中经出版)及《终末の名画》(日本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等书。

图书目录

总论
莎士比亚的绘画史,也可说是名画所钟情的莎士比亚……4

第1幕
莎士比亚的悲剧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12
《罗密欧与茱丽叶》……14
《凯撒大帝》……16
《哈姆雷特》……18
德拉克洛瓦笔下的《哈姆雷特》……20
哀伤的奥菲莉亚画像……24
《奥赛罗》……32
《李尔王》……36
《马克白》……38
《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40
《科利奥兰纳斯》……42
《雅典的泰门》……43

幕间剧I
描绘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画家……44

第2幕
莎士比亚的喜剧

《错中错》……48
《驯悍记》……50
《维洛那二绅士》……52
《爱的徒劳》……54
《仲夏夜之梦》……56
《威尼斯商人》……60
《无事生非》……62
《皆大欢喜》……64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66
《第十二夜》……68

幕间剧Ⅱ
博伊德尔的莎士比亚画廊……72

第3幕
莎士比亚的问题剧和浪漫剧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76
《终成眷属》……78
《量罪记》……80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82
《辛白林》……84
《冬天的故事》……86

《暴风雨》……88
《两位贵族亲戚》……91

幕间剧Ⅲ
莎士比亚的妖精画……92

第4幕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亨利六世第1部》……96
《亨利六世第2部》……98
《亨利六世第3部》……100
《理查三世》……102
《约翰王》……104
《理查二世》……106
《亨利四世第1部》……108
《亨利四世第2部》……110
《亨利五世》……112
《亨利八世》……114

幕间剧Ⅳ
前拉斐尔派的莎士比亚……116

第5幕
莎士比亚的诗篇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20
《鲁克丽丝失贞记》……122
《爱人的怨诉》……123
《十四行诗集》……124

谢幕Ⅰ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美女……126

谢幕Ⅱ
莎士比亚的名演员……136

谢幕Ⅲ
莎士比亚的肖像……150

主要参考文献……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1幕 莎士比亚的悲剧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罗马帝国的将军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战胜长年持续对战的哥德人,俘虏敌国女王塔摩拉(Tamora)、女王的摩尔人情夫艾伦(Aaron)及其三名王子,凯旋归国。在长子被泰特斯当成活祭品后,塔摩拉就誓言复仇,开始笼络即位为罗马皇帝的萨特尼(Saturninus)。于是一场以血洗血的复仇剧就此展开。
 
上面这幅画描绘出塔摩拉伙同两个儿子,杀害泰特斯之女拉维妮亚(Lavinia)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的弟弟巴西安(Bassianus),还企图凌辱拉维妮亚的情景。之后,拉维妮亚就被塔摩拉的两个儿子强暴,并割掉舌头、斩下双手,以免她指认出真兇。
 
塔摩拉与皇帝结婚后,生下肤色黝黑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就是塔摩拉的情夫艾伦,也正是向泰特斯一族残忍复仇的首谋。
 
上面这幅画是艾伦违背塔摩拉杀掉孩子的命令,保护自己和塔摩拉私生子的情景。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第2幕第3场)
山缪.伍佛德(Samuel Woodforde,1763年-1817年)
油彩画布,72.5×58cm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藏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第4幕第2场)
托马斯.柯尔克(Thomas Kirk,1765年左右-97年)
1796年左右
油彩画布,78.5×56cm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藏
 
《罗密欧与茱丽叶》
 
义大利维洛那(Verona)有两户名门,分别叫做蒙太古(Montague)和卡帕莱特(Capulet),两家长年处于敌对关系。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Romeo),他潜入卡帕莱特家的宴会中,与卡帕莱特家的女儿茱丽叶(Juliet)邂逅。瞬间坠入情网的罗密欧,偷偷跑进茱丽叶的住所,从阳台下求爱。
 
虽然这段知名的阳台求爱场景,迪克西(Frank Dicksee)的父亲托马斯(P127)及其他画家早已画过许多幅,但上面这幅画中,却是描绘祕密结婚的两人在新婚初夜过后分离的场面。迪克西受到福特.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 ,P117)作品的启发,描绘出难分难舍的两人拥抱的画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我脑海里一直渴望却找不到出口的那扇门。《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方式。以往,我更多的是从文字本身去揣摩,去分析,但这种方式往往容易陷入“钻牛角尖”的境地,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而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欣赏和解读那些与剧作相关的经典名画,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共通的,尤其是视觉艺术和戏剧,它们都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和故事。这本书就像是搭建了一座桥梁,将我从熟悉的文字世界,引向了同样充满力量的视觉世界。每当我读到一个令我感到困惑的场景,或者一个难以捉摸的角色时,翻开书里对应的那幅画,再读作者的解读,一切仿佛都变得清晰起来。画作中的细节,无论是人物的服饰、表情,还是场景的布置、色彩的运用,都为我提供了理解剧作的新线索。这种“由画入剧”的过程,比单纯的文字解读要来得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引发我的共鸣。我感觉到,那些剧作中的人物,仿佛从画作中“活”了过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内心挣扎,都通过画作和文字的结合,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评价一) 哇,我最近挖到一本宝藏!《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觉得超有创意。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的剧作,像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什么的,虽然名气大,但读起来总有点门槛,尤其是古老的英文和复杂的剧情,有时候真的会看到睡着。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用了“名画”这个媒介,这不就给了我们这些对艺术也略懂皮毛但又被莎翁作品压迫的读者一个绝佳的入口吗?我迫不及待想翻开看看,是不是真的能从那些油画、雕塑的光影和笔触中,窥见那些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光是想象一下,将提香的色彩、伦勃朗的光影,甚至是达芬奇的神秘微笑,与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奥菲利亚的哀伤,或是麦克白夫人的野心结合在一起,这画面感就太强了!我尤其好奇,作者会选取哪些画作?这些画又是如何巧妙地诠释了剧作中的关键情节、人物情感,甚至是历史背景?我猜这本书应该不会只是简单地“看图说话”,而是会深入挖掘画作与剧本之间的联系,就像在解一个跨越时空的谜题。而且,我一直觉得,艺术和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正好就做了这样一件很酷的事情。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那些耳熟能详的莎士比亚经典。

评分

(评价二) 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种“跨界”的书有点保留,觉得可能会流于表面,或者为了结合而结合。但《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这本书,真的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我是一个平时就喜欢逛逛美术馆、看看展览的人,对一些经典画作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每次读莎士比亚,都感觉像是在爬一座陡峭的山,虽然知道上面风景美,但过程实在太辛苦。这本书就像是给我建了一条“空中缆车”,直接把我送到了山腰,甚至能让我直接欣赏到那些最美的风景。《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不仅仅是把画和剧作放在一起,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有逻辑的方式,将画作的构图、色彩、人物表情、甚至是画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中的某个场景、某个角色的内心挣扎、某个主题的隐喻,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以前觉得某个地方读不通,或者某个角色的动机不明确,看了书里对应的那幅画,再结合作者的解读,瞬间就豁然开朗了!这种体验太棒了,就像是在品尝一道经过精心调配的菜肴,每一种食材都有它的作用,最后组合在一起,味道就变得醇厚而有层次。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书,更是在“看”书,在“感受”书,甚至在“体验”书。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激发思考,带来新的启发。《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之前读莎士比亚,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玻璃,虽然能看到,但总觉得不够通透,对那些深刻的主题,比如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总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而这本书,它就像是给我递过来了一副“特制眼镜”,让我能更清晰、更深刻地“看”懂那些经典剧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择名画和进行解读时的用心。它不是随意拼凑,而是有理有据地将一幅幅传世名画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当我在读《麦克白》时,看到书中配上了某幅描绘权力斗争或者阴谋诡计的画作,再结合作者的文字分析,我立刻就对麦克白夫人的野心,以及他们夫妇俩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意象化”的解读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文学主题变得具象,让我更容易捕捉到剧作的精髓。而且,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是可以相互启发的,画家和剧作家在不同的时代,却能用不同的媒介,触及到相似的人类情感和永恒的命题。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可以是一场美妙的艺术之旅。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深陷在莎士比亚作品的“文字迷宫”里,每次读都觉得像是置身于浓雾之中,那些优美的诗句、精妙的对白,虽然听起来很厉害,但总让我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我常常会想,剧作家当时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那个角色会有那样的举动?而名画,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那些艺术家用画笔捕捉到的瞬间,往往比文字更直接、更震撼。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从名画读懂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这本书的时候,眼睛立刻就亮了!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着我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里穿梭,而画作就是它手中最好的地图和指示牌。它并没有因为读者可能是艺术门外汉而敷衍了事,反而会很细致地讲解画作的细节,比如人物的眼神、肢体的语言、背景的元素等等,然后把这些细节和剧作中的情节、人物情感一一对应起来,真是太有启发性了!我仿佛能看到,哈姆雷特在画中忧郁的侧影,奥赛罗在画中妒火中烧的眼神,甚至在画作的色彩中感受到那些悲剧的宿命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只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