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的异端

五色的异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红卫兵」创始于作者张承志笔名「红卫士」
  ★关注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反对资本,奉为人生命题
  ★37篇短文分成:伊斯兰教的绿、蒙古汗马的黄、新疆天空的蓝、革命激昂的红,调合而成对世界愤怒的黑


  1966年,当时高二的张承志秉着对革命的激情,创造了「红卫兵」这个后来震动世界的词汇。四十年后,他理解到,那时所敌对的不应该是一个阶级,真正的敌人,其实是对人的种种歧视。在《五色的异端》一书中,作者以其多重非主流的身分,质疑人类的所有歧视。

  张承志一直是个传奇性的异议作家。对他来说,这本书书名所说的「五色」代表他的重要命题:红色代表他坚持的革命,绿色代表他伊斯兰的信仰;这个红衬绿构成生命主要色调。蒙古马的黄色,与新疆天空的蓝色;这两个地方的生命经历,如同草原般扩展他的心灵。而最后一色黑色,代表上述四种混杂而成的黑,也代表墨水的黑。他自言:「只要一息尚存,惟坚决反击⽽已,把我黑色的⽂章炸弹,投向这无耻的世界。」

  对于大部分台湾读者而言,张承志文章是陌生的,也可能是过于复杂的。陌生,因为他对中国革命的情怀我们未曾经历,也因为他穿越国界地对伊斯兰的关怀,对我们这种深受美国影响长大的一代来说难以理解。复杂,因为他思想的细致度不容妥协,黑与白的界限只能逐字推敲,漏看一字获得的理解都会天差地远。911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起点?苏珊・桑塔格如何依旧站在美帝的那一头?反过来,他心中的红色中国又如何不得见于今日的共党政权?让他在中国所有主流媒体被迫销声匿迹?

  此书汇集共三十七篇,集结张承志各时期的短文作品。每一篇短文,都能直视张承志的人,文字犀利,直言而不讳,时时点出许多有关人在文化、思想上的盲点,并且批判之,但却又不止于此。三十四篇的汇集,从严肃、浪漫、潇洒、忧虑、警示,种种情绪一气呵成。

  作为中国穆斯林作家,张承志不断挖掘自己身为中国穆斯林的意义,探讨伊斯兰在当代中国,甚或整个国际关系中所受到歧视以及忽略。此书不仅是自我生命的书写,更多的是对文化民族的自大/歧视做出批判。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读张承志的文章,可以提供仍在寻求定位的台湾人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他对我们提出深刻的难题:对于认同、身份、民族,并不存在一个简单而又不歧视他人的答案。

  而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责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承志


  穆斯林,1948年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之后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从当时任职的海军文艺创作室愤而退职,放弃薪俸、医疗保障及干部身分。多次居留日本,曾任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出版日文着作数种。1994年回到中国。现为自由作家,笔耕为生。

  张承志从1978年以蒙文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八O年代以「理想主义」着称,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以知青为题,张承志在其中开始了他以「人民」为主题的探索。九O年代张承志以中国穆斯林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心灵史》震动文坛,并高张起向堕落世风挑战的旗帜。此外,因为曾于八O、九O年代两次长期居留日本,张承志也对日本有较深的观察及理解。

  张承志的小说表现的多是民族文化历史,读来缓慢优美;但散文则广泛涉及各种思想和文化以及国度,与中国和世界上流行的言说分庭抗礼,表达出坚决的异议。代表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谁是胜者》、《聋子的耳朵》、《鲜花的废墟》(允晨出版)、《敬重与惜别—致日本》(行人出版)等。

图书目录

序:怒向五彩觅炸弹

第一辑   绿

双联璧
伤残的仙鹤
旱海里的鱼
真正的人是X
投石的诉说
讲演河州城
《热什哈尔》:拒绝现世的学术和艺术
献给你的都瓦
雄鹰飞过
在中国信仰

第二辑  黄

公社的青史
安宁的权利
母语的权利
掩卷追怀亦邻真
时光白驹
二十八年的额吉

第三辑  蓝

鱼游小巷
面纱随笔
夏台小忆
正午的喀什
文明的入门
心的新疆
相约来世

第四辑    红

红军渡
鲁迅路口
秋华与冬雪
四十年的卢沟桥
墨浓时惊无语
斯诺的预旺堡

第五辑  黑

以笔为旗
他人的尊严
聋子的耳朵
地中海边界
日文《鞍与笔》序自译
磨坊目击记
以《心灵史》收藏纪念版收益捐助巴勒斯坦难民记录
越过死海=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讲演

图书序言

四十年的卢沟桥
 

 
从未有过一次写作如这一篇,从立意一直沉吟,居然踌躇了二三十年。

它总是难合时宜。二十周年时就有了这个念头,但那时毫无谈论这个题目的条件。那只是一种蛮横的压力,逼迫的气氛在强人所难。那么我拒绝,我想,谈论它需要真正的畅所欲言。耐心等着时过境迁,我悄悄地作着准备。但就在几乎动笔时,新的更恶劣的话语环境又在合围。
 
人可以再次回到缄默,但心里的自责却在堆积。因为这不是一篇私人的学艺之作,这是一笔不能逃避的孽债,是一次赎罪。
 
二十年过去以后,三十年也过去了。如今已接近他含恨死去的四十周年,还是没有期望的气氛。但是我的心里一直印着这个题目,它宛如一个阴影或一个牙齿,齿咬着我的内里,使我觉得心事未完。在漫长的时间里,它似乎是我的一个莫名的陪伴,我的文字因他不敢狂妄。这是一笔作家的负债,不写了它,我不能获得安宁。
 
今天是四十周年的一个纪念日,我决心把它写掉。看来它永远也难逃不合时宜的宿命,而我也没有余裕太久地等待。
 
过长的腹稿时间,造成了思想的复杂。时至今天,我要写的已经和二十周年时大大不同了;已经有了更多的问题加入,同时事情也变得简单,其实要说的非常直白。
 
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座落在被截流之后的永定河上。河滩地破败不堪,工业驱赶了乡村,满目一望荒芜。文化大革命中被命令迁出的穆斯林墓地,就安置在桥附近、一个风水恶劣的坡岗上。在一边,紧紧毗连着这片墓地的,都说就是北京市处决死犯的刑场——我想纪念的遇罗克,大概就是在这里,被一颗枪弹击碎了头颅。
 

 
已经记不清是1966年的冬天,还是在次年的正月。只记得那时街头驶过的宣传车上,涂着打倒反动的《出身论》的标语。接着在一份小报上读到了那篇长长的文章,印象是他们是另一派的敌方,属于压迫老红卫兵的思潮。
 
今天谁都知道:那是一个以家庭出身为借口,对人实行分类、歧视甚至压迫的时代。但当事者喜欢拘泥有利自己的细节;以家庭出身把人划分三六九等的种姓狂热,只不过横行了两三个月就土崩瓦解了。到了1966年10月,全国已是一派批判反动的血统论的怒潮。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