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鑑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鑑賞與文化研究

青銅鑑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鑑賞與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古鏡
  • 文物
  • 文化研究
  • 曆史
  • 藝術史
  • 今昔居
  • 鑒賞
  • 中國古代史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相傳唐朝忠臣魏徵病逝時,唐太宗悲慟至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可見鏡子的豐富意象與和其對人們重要性。

  本書自今昔居主人收藏當中,選齣一百多麵鏡子,並以一宋代桃型「青銅鑑容」青銅鏡銘文為書名。有彆於曆來多以朝代劃分鏡種的習慣,作者從藝術文化角度著手分析,並依主題引介各鏡種特色。由不同形製和圖案花紋的鏡子看齣不同社會中,貴族的詩歌、音樂、美術以及人民的生活、意識型態與宗教信仰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青銅鑒容”係列圖書中,不包含您提到的《青銅鑒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一書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介紹該係列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 --- 【圖書係列總覽:青銅鑒容】 —— 探尋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技術與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 “青銅鑒容”係列叢書,是一套聚焦於中國古代青銅器及其相關文化現象的綜閤性學術研究成果集閤。本係列旨在通過多學科視角,對數韆年間中國青銅文明的演變、工藝技術、禮製功能、審美變遷以及其在社會結構中的核心地位進行深入而係統的梳理與闡釋。該係列不僅關注考古發現本身,更緻力於挖掘青銅器背後的曆史語境、哲學思想與藝術精神。 本係列叢書涵蓋瞭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期銅器萌芽,經夏商周的鼎盛,到春鞦戰國的復雜轉型,直至秦漢青銅器工藝的世俗化趨勢,構建瞭一部涵蓋廣闊時間跨度與題材領域的青銅器斷代史與專題研究。 以下是本係列中,不涉及“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專題的精選分冊介紹: 分冊一:《夏商禮器範式:權、鼎、彝的鑄造技術與政治意涵》 (約 400 字) 本書聚焦於中國青銅文明的奠基時期——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晚期。核心研究對象是作為核心禮器的鼎、彝、爵、斝等器類,重點剖析其在當時的政治權力結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研究首先詳盡考察瞭商代晚期鑄銅作坊的組織結構、分範技術、閤範流程以及失蠟法的初步運用情況。通過對殷墟、二裏岡等地齣土關鍵器物進行金相分析和鑄造痕跡的比對,力圖還原當時復雜的澆鑄工藝鏈條。重點章節深入探討瞭“重器”觀念的形成,分析瞭大型簋、方鼎的超常尺寸背後所蘊含的君主祭祀權限與社會等級製度的關聯性。例如,對司母戊鼎(後母戊鼎)的紋飾布局、銘文篇幅與其所代錶的王室祭祀的規格進行瞭細緻的量化分析。 此外,本書對比瞭不同地域(如盤龍城、三星堆部分青銅器)與中原王室青銅器在形製、銘文和紋飾上的異同,探討瞭早期青銅禮器標準化的推廣路徑及其對周邊文化的影響。本書為理解商代“青銅信仰”與國傢形態的耦閤提供瞭堅實的物質技術證據。 分冊二:《西周“成康之際”的銘文變遷與宗法秩序》 (約 400 字) 本書將視角投嚮西周王朝的核心建構時期,特彆是周公製禮作樂之後,青銅器銘文如何成為記錄分封、冊命、賞賜以及確認宗法地位的最重要載體。研究重點關注成王、康王時期的銘文特徵。 區彆於商代的抽象神性錶達,西周銘文承載瞭大量的“人事”信息。本冊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新齣現的長篇敘事性銘文,分析瞭其句法結構、核心動詞(如“作冊”、“用享”、“俾爾子孫”)的語義演變。通過對周原、豐鎬及各地諸侯國墓葬齣土的青銅器進行交叉比對,作者構建瞭一套周代青銅器銘文的“譜係圖”,用以追蹤不同傢族和血緣集團在王室權力體係中的位移。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通過對同一批次青銅器在銘文內容上的一緻性考察,論證瞭西周王朝如何利用統一的青銅器製度(包括形製、組閤和文辭模闆)來有效管理廣袤的封地,實現瞭權力的高度集中和意識形態的有效灌輸。對於“天命觀”如何在銘文中被闡釋和“法律化”,本書也提齣瞭獨到的見解。 分冊三:《春鞦戰國青銅器的“去禮化”與審美轉嚮:從威嚴到華麗的轉型》 (約 350 字) 春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動蕩與諸侯爭霸的時代背景,極大地重塑瞭青銅器的功能與形態。本書關注這一劇烈轉型期,青銅器如何從嚴格的“禮器”逐漸嚮“宴樂器”和“身份標識物”過渡。 研究集中於宴樂酒器(如壺、盤、溫壺)的形製創新,探討瞭鑲嵌技術(金銀錯、鑲嵌綠鬆石)的突飛猛進如何徹底改變瞭青銅器的視覺效果——從商周的內斂肅穆轉嚮戰國時期的光彩奪目。書中詳盡分析瞭以“甬鍾”為代錶的樂器係統在這一時期的結構變化,特彆是編鍾數量的增加、音階的復雜化,反映瞭諸侯國間對文化競爭的重視。 此外,本書通過對戰國時期楚係、吳越係以及三晉地區青銅器紋飾的地域性風格分析,揭示瞭文化交流與融閤的復雜過程。紋飾內容上,神怪題材退居次要地位,蟠螭紋、幾何紋的繁密化,以及宴飲、狩獵場景的齣現,標誌著青銅藝術從服務於“神”與“祖先”嚮服務於“現世貴族生活”的根本性轉變。 分冊四:《秦漢實用青銅器研究:量器、錢範與生活中的黃銅閤金》 (約 350 字) 本分冊將研究重點從傳統的禮器領域,轉移到秦漢大一統帝國背景下的青銅器應用層麵。隨著中央集權的確立,青銅器的生産目的和管理模式發生瞭顯著變化。 本書細緻考察瞭秦漢時期標準化生産的青銅量器(如石製量器配對的銅製量器)和錢範,分析瞭帝國如何利用青銅器作為工具來推行經濟法規與度量衡統一。研究內容包括冶煉技術的精細化——銅、锡、鉛的閤金比例如何精確調控以滿足不同使用需求,以及冶煉作坊的官營化與標準化管理。 一個重要的發現是,本書深入探討瞭秦漢“黃銅”(銅鋅閤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例如銅鏡、溫泉器具和帶有實用功能的器具。通過對漢代墓葬齣土的各類實用器皿的化學分析,本書描繪瞭一幅古代中國手工業技術成熟且服務於國傢治理和民間生活的生動圖景,展示瞭青銅技術在帝國時代所展現齣的穩定性和廣譜性。 總結: “青銅鑒容”係列叢書通過上述分冊的深入研究,共同構築瞭一個多維度、全景式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圖譜。它不僅是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專業參考,更是理解中國早期國傢形態、宗教信仰、社會結構和審美演變的關鍵鑰匙。該係列緻力於為學界提供紮實可靠的學術論據和創新的研究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錯


  原名張振翱,當代名詩人,客籍惠陽人。颱灣國立政治大學西語係學士,美國楊百翰大學英文係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東亞係及比較文學係教授。

  曾獲颱北《中國時報》文學奬(敘事詩首奬)、國傢文藝奬、中興文藝奬。著作四十餘種,詩集即達十七種。著有《雍容似汝》(2008)、《瓷心一片》(2010)、《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2012)、《中國風:貿易風動‧韆帆東來》(2014)等。

圖書目錄

Preface:Bronze Luminescence:Make up, Put on Caps and Gowns
序言:青銅鑑容.以正衣冠——「今昔居藏鏡」

Chapter 1|Warring States Period 戰國 Smelting the Old, Casting the New, and Setting up Prototypes and Paradigms:
The Craftsmanship and Styl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ronze Mirrors
第一章|融舊鑄新,開宗立範——戰國銅鏡的工藝與風格

Chapter 2|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漢魏六朝 From Concentric Circles to TLV Designs:Culture and Artistry in Han Bronze Mirrors
第二章|從昭明到博局——漢代銅鏡的文化藝術

Chapter 3|Sui, Tang Dynasties 隋唐 One Mirror or Five Mirrors? A Study of the Tang Chuanqi“Record of an Ancient Mirror”
第三章|一麵銅鏡還是五麵銅鏡?——唐傳奇〈古鏡記〉視覺文本的探求

Chapter 4|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宋遼金 Module Systems and Style of the Song Plain Bronze Mirrors
第四章|素以為絢兮——宋代銘文素鏡風貌

Chapter 5|Yuan, Ming and Qing  第五章|元、明、清

Appendix 附錄
Selected Bibliography
Books and articles in English
Books and articles in Chinese 中文參考書籍及論文

圖書序言

前言

  上古未有鏡子時,多用盛水陶盆或銅盆藉水的光影修飾儀容,這種容器稱為「監」,銅製容器稱為「鑑」或「鑒」。「監」字在金文寫法是 = (人)+ (目)+ (皿,陶製水盆),就是人俯首在陶盆靜止的水麵上反觀自己影像。郭沫若在考証三門峽齣土銅器曾指齣,「古人以水為監,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即稱為監,以銅為之則作鑒,監字即像一人立於水盆俯視之形……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貴族用銅盆盛水,銅器如打磨得很潔淨,即無水也可以鑒容。」這就是「鑒」字在金文錶現齣來的意象。「鏡」字要到春鞦戰國後纔齣現,篆文 = (金,金屬)+ (竟字是聲旁也是形旁,終極之意),引申為極品金屬,利用銅盤光亮錶麵反映真實投影;銅盤能照齣人影,古人以此為神奇。以鑒為鏡,《詩經》〈大雅.蕩〉內稱「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殷鑒,就是殷商的鏡子。《莊子》〈德充符〉內謂「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引申為心的靜止纔能反影迴照,所謂心如止水;心的流動如水,便無從鑑彆真相瞭。因此鑒雖是鏡子,卻有引申反映社會現實功能載體的涵義。莊子〈外章〉數篇均提到至人或聖人之心,有如明鏡,「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生而美者,人與之鑒,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墨子在〈非攻〉內則稱,「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麵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他比莊子更務實,把鏡子用在群眾,不像宋玉在〈九辯〉裏僅限於個人修飾,「今修飾而窺鏡兮,後尚可以竄藏。」清乾隆14年(1749AD),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等人奉旨編撰著錄清宮所藏古鼎彝尊1529件,每件皆摹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容量和重量等,內含銅鏡93麵,不稱鏡而稱鑑,書名亦稱《西清古鑑》,後又繼刊《西清續鑒乙編》,錄清宮藏商、周、漢、唐四朝銅器910件,內含銅鏡100麵,亦稱為鑑,可見鏡、鑑二者已有同識,但是盡管編纂這些古器的大學士們滿腹經綸,在書中居然把唐代的海獸葡萄鏡訂為漢鏡,美中不足。

  近人梁上椿曾把從鑒到銅鏡的發展過程列齣以下公式:止水→鑒盆中靜水→無水光鑒→光麵銅片→銅片背麵加鈕→素背鏡→素地加繪彩→改繪彩加鑄圖文→加鑄字銘。根據梁說,所謂青銅鏡,就是由銅製的鑒盆進化而成。那是一種包括銅、錫、鉛的閤金鑄成(有時也有小量的鋅)的鏡子,因為純銅較軟,需要加錫以增其光澤及硬度,然錫太多則易脆裂,加鉛則可以降低熔點在攝氏800度左右(一般多要在1000度以上),而且對青銅閤金的溶液較有包容性與穩定性,不會因閤金溶解時産生氣泡,成為鏡子冷卻後的瑕疵。至於《考工記》內記載不同閤金在不同器物內的比例,「金錫半謂之鑒燧之劑」,古代工匠靠經驗傳承,能夠在無任何閤金測量儀器下鑄鏡成功,已屬難得可貴。

  於是我們知道,除鑒之外,古人藉陽光反射引燃火種,還有聚光取火的陽燧。崔豹《古今注》〈雜註第七〉內雲「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嚮日則火生,以艾承之則得火也。」。崔豹為晉朝人,《古今注》是一本對古代及當今事物解說注釋的著作,雖不可盡信,但至少指齣鏡燧功能一緻,即使至今尚未有齣土有夏商早期的青銅陽燧。

  以上用鑒、燧作為銅鏡前身的說法,均因未有直接齣土考古証據使人信服。近人何堂坤提齣第三種看法,他認為如果鏡自鑒來,那麼一定存有比目前齣土的兩麵「齊傢文化」時期銅鏡(1975年在甘肅齊傢坪齣土的素鏡及1976年青海貴南縣朵馬颱齣土的七角星紋鏡)更早的銅鑒齣土,但迄今為止,所有齊傢或同期係列齣土銅器都是一般小型手工業工具及一生活用器,未曾見過水鑒容器。目前看到的銅鑒都屬於春鞦戰國時期,自然不可能是銅鏡的前身。

  至於鏡自燧來亦有疑問,目前齣土的陽燧均屬西周或唐宋時期,包括

  (1)1975年北京昌平區白浮村西周木槨墓中齣土直徑9. 9cm的陽燧
  (2)1981年浙江省紹興市坡塘公社獅子西麓齣土直徑3.6cm的戰國陽燧
  (3)1959年陳大年捐贈國傢博物館的一麵唐代獅紋方型陽燧,長、寬各14.4cm
  (4)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在廢品收購站揀選齣一麵18.5cm宋仿漢陽燧。

  若與上麵「齊傢文化」銅鏡比較,最少晚瞭800到1000年時間。何堂坤認為鏡非自鑒來,亦非自燧來,「而是受到瞭刀、斧、指環、銅泡等多種早期金屬器光潔錶麵映像事的啓發後,纔發明齣來的。」他指齣後世文獻常有「屈刀為鏡」或「刀劍取火」之說。但此說亦有瑕疵,他引用的「後世文獻」,譬如唐代崔護〈屈刀為鏡賦〉,崔護之屈刀,自是唐代之刀,與「齊傢文化」之鏡,相差何止十萬八韆裏?至於「刀劍取火」之說,他又引用漢代王充《論衡》〈率性篇〉內所謂「今妄以刀劍之鈎月摩拭朗白,仰以嚮日,亦得火焉。夫鈎月,非陽燧也,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緻也。」之句,錶示刀劍亦可取火,其實亦僅是斷章取義而已。

  王充指的是天道有真僞。真者固自與天相應,僞者亦可加以知識機智來開導,看來亦與真者無異。就像取火的陽燧,嚮著太陽火就來瞭,這是真正取火方法。但是今天隨便用摩拭雪亮刀劍或月牙鈎對著太陽,亦可得火。月牙鈎不是陽燧,能取火,就是摩拭雪亮得到太陽反映所引緻。王充跟著又說,「今夫性惡之人,使與性善者同類乎,可率勉之,令其為善,使之異類乎,亦可令與道人之所鑄玉,隨侯之所作珠,人之所摩刀劍鈎月焉。教導以學,漸積以德,亦將日有仁義之操。」那就是說,現今若要使性惡的人與性善的人同類,可以引導和勉勵他們嚮善,即使他們不同類,亦可去學習道人鑄玉,隨侯作珠,以德行去逐漸感化他們去具備仁義的操行。

  由此可知,刀劍取火,亦不過用來與陽燧打個比方,說明取火的另一種方法,正如性善性惡的人,都有方法走嚮光明的所在。刀劍與鏡子或陽燧的來源無關。

  由於鏡子能摺光反射,它的功能從儀容修飾進展入闢邪、敬神等宗教方麵,可惜近人研究銅鏡多在於分期或分類,極少從文化、藝術、文學等入手。瀋從文先生早年在曆史博物館整理戰國入漢唐青銅鏡時曾發齣以下的感嘆。他說:…特彆是鏡子,留下瞭一係列優秀作品,我們可以從不同形製和圖案花紋發展中,看齣它對於社會現實的種種不同反映,和社會上層建築中的文學、詩歌、音樂、美術及宗教信仰的種種聯係。幫助我們更深入一層理解如上各部門的發展過程,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影響。並藉此明白,沒有一種事物是完全孤立的,沒有一種生産不受其他影響而又影響其他。而鏡子本身的問題,譬如它在中國青銅工藝和雕刻美術史上應有的地位,及形成的社會背景,藝術形式背景,我們想深入一些來談它時,也就勢必需要同時從各方麵的成就與發展研究,纔不緻於顧此失彼,孤立片麵。

  「沒有一種事物是完全孤立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從鑒到鏡,已經形成瞭一個青銅鏡子文本。每一朝代時期不同形製和圖案花紋,都代錶著每一朝代時期的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話語(discourse)。從文化角度來看,這些話語緊密連接著當時社會裏貴族或人民的生活意識型態。齣土文物顯示,戰國漢魏銅鏡多見於貴族陪葬品,到瞭唐代,西域而來的狻猊葡萄圖案紋飾,弧麵浮雕、錯金錯銀、螺鈿鑲嵌、金銀平脫,瑰麗華貴,擄獲每個宮廷貴族或平常百姓攪鏡臨照的青睞。事實上很明顯,戰國、兩漢、隋唐這三個曆史時期的鏡子代錶瞭銅鏡發展史最輝煌而具代錶性的時代。

  北宋靖康二年(1127A.D.),金兵南下,徽宗、欽宗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後高宗即位南渡定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宋初由於北方與契丹政權長期對峙,西北又與西夏連年用兵,銅料缺乏,質量甚遜唐鏡。南宋偏安江南後,北方大量人口南遷,經濟重心也隨著南移;絲織、瓷器、印刷、冶煉、造紙等手工業也得到空前發展,其中湖州(吳興)、會稽(紹興)、饒州(江西鄱陽)、吉州(吉安)、建康(南京)、臨安府、成都、蘇州等地所産銅鏡遠近馳名,湖州銅鏡更是個中翹楚。南宋雖為銅鏡史的衰退期,但鏡子轉趨實用,不尚花俏,鏡身輕巧薄細,頗有反璞歸真、素麵相見之意,那是藝術風格的另一種反動力,湖州石傢念二銅鏡,風靡一時,成為暢銷品牌鏡子。由於運河水係水質清洌適於磨鏡,湖州就是全國鑄鏡中心之一,延續到晚清,直至西洋玻璃鏡興起,纔轉趨衰落,當時鏡店均位於漕糧運輸碼頭儀鳳橋一帶,以薛傢、石傢等鏡匠名聞天下。

  就以鑄造技術而言,元、明兩代的銅鏡製作應比宋、遼、金進步,但如上所述,南北兩宋連年用兵,戰亂繁頻,兵器鑄製又需大量銅料,因而銅製生活器具匱缺,銅鏡正是最受影響工藝品之一。到瞭元代,濛古人鐵腕拑製銅料買賣私製更是明顯,《元史.世祖本紀8,11,14》內均有載禁止私造銅器及用金銀銅錢私相越海互市,並設有嚴格控製銅料資料開採與鑄造的官管銅局及作坊,銅鏡工藝開始退步。

  本來明代開國鼎盛,社會安定,國祚長近三百年,銅鏡工藝應可大放光芒,然而時機(timing)錯失。實用方麵,西方海上貿易進入中國,攜入光學知識以及玻璃鏡,碩大明亮,青銅鏡相對失色。工藝美術設計方麵,明代海上絲綢之路(Sea Silk Route)齣口青花及其他各要瓷器數以萬計,為國傢主要經濟脈動,工匠心力多用在瓷器燒製及設計,而非銅鏡。因此明代銅鏡設計缺乏新意,即使高品質的雲龍鏡,雲龍張牙舞爪的怪異(grotesque)形態,亦僅能讓人聯想起明代瓷器濃重鮮艷的五彩(wucai)雲龍紋飾。因此明代仿古鏡特多,多為仿漢、唐鏡,並在鏡上冠以工匠名號及「造」字,譬如「李造」或「張傢造」。 此外,明代銅鏡已大部分脫離漢、唐早期神話或異國情調,轉以祈福的吉祥語代替,譬如「狀元及第」、「長命富貴」或「五子登科」等大字銘文。這種吉祥銘文鏡一直發展入清代,而成為清代銅鏡的特色。

  本書當初構思,就是企圖打破以朝代劃分鏡種的觀念,猶如不可視唐詩、宋詞、元麯為朝代獨一文類代錶。因此書內各章均以特彆主題引介其朝代鏡種特色,而元、明、清一章則付諸闕如,正是代錶這三個朝代銅鏡主題風格的稀薄孱弱。

  「青銅鑑容」四字來自一麵宋代桃型「青銅鑑容」青銅鏡銘文,現用作「今昔居藏鏡」目錄與文化研究文集書名,其中頗有深意焉。唐太宗有名句以鏡稱許忠臣魏徵,魏徵病逝,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可見鏡子的豐富象徵與人鏡的重要。

  此書選齣一百多麵鏡子,為今昔居主人所藏部分,螢火之光,不足與典藏大傢或博物館皓月之輝比美,然收集過程,得失拿捏,可謂「鏡花水月,藉鏡人生」,韆種點滴心頭的人生開悟,自非區區百多麵鏡子所能反映於萬一。本書完成,韆頭萬緒,首先要感謝颱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博士,我自被北醫聘任為講座教授,除瞭無上榮譽,他給予支持援助是龐大的,銅鏡一書進行完成,也是多得颱北醫學大學的「人文醫學計畫」特彆經費(Humanities in Medicine Project)與南加州大學的教授研究基金(Faculty Research Fund)協助聘用助理人員,其中Alexandria Yen貢獻傑齣,她不但利用photo-shop技術修繕圖像底色,同時協助撰寫條目內容,功不可沒。其他助理尚有羅迪、薛京玉協助完成銅鏡章迴,至是感謝。南加州大學前同事曾藍瑩教授(現為美國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東亞藝術副教授)當年研究TLV博局鏡對我有啓發作用,她送我京都國立博物館齣版的《守屋孝藏蒐集方格規矩四神鏡圖錄》至今仍是手頭參考書。此外,中國大陸早期編印一九五、六十年代陝西省、浙江省及四川省齣土銅鏡的幾本書也是藉藍瑩在颱灣「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的版本藉我影印。此外,我也得颱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係鄭穎副教授研究中國文學詠物傳統及物質文化專業之便,多方協助搜集銅鏡資料及製作颱灣桐木鏡匣,深深感激。


  南加州大學藝術史係東亞藝術副教授Sonya Lee是我多年由文入藝的知音對話者,猶記得有年夏天她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考古係的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來訪,在我研究室細鑑準備齣版的Cotsen氏藏鏡圖片,縱論古今,後來UCLA更以Cotsen氏藏鏡召開兩天研討會,中外專傢學者雲集,讓我感到青銅鏡在藝術、文化、曆史、文學、考古領域的重要位置,希望《青銅鑑容》的齣版,也能帶來一個實物與理論的研討印證機會。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青銅鑒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的謎語,立刻勾起瞭我對古代文明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那些流傳下來的古代器物,是最能直接、最真實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縮影。而青銅鏡,作為古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就蘊含著太多的故事和文化符號。我最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今昔居”所收藏的青銅藏鏡在“鑒賞”層麵的價值。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圖錄,我期待的是能夠學習到如何去“鑒賞”一件青銅鏡,比如如何辨彆其年代、真僞,如何欣賞其工藝的精湛程度,如何解讀其紋飾的寓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青銅鏡的“文化研究”價值。它在古代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僅僅作為梳妝用的鏡子,還是承載瞭更多的象徵意義,例如與占蔔、祭祀、闢邪相關的用途?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銅鏡,在形製、紋飾、工藝上又有哪些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文化變遷?“今昔居”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我猜測書中可能還會涉及到“今昔居”在收藏、整理、研究青銅鏡方麵的獨特貢獻,這對於瞭解中國古代的收藏史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本書,將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啓程。

评分

剛拿到這本《青銅鑒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我懷著一種探索古老神秘的心情翻開瞭它。我一直對古代工藝品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曆經滄桑卻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的青銅器。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青銅鑒容”四個字,讓我聯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對銅鏡的贊美,既指其鏡麵如水,也暗含瞭對銅鏡背後曆史與文化的深邃洞察。“今昔居”這個名字,則讓我好奇它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個傢族的傳承,或者是一個收藏機構的集體智慧。我想象著書中會展示多少件精美絕倫的青銅藏鏡,它們或圓或方,或有紋飾,或素麵朝天,每一件都可能承載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看到銅鏡的影像,更能深入瞭解它們誕生的年代、製作的工藝、以及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紋飾,是古人寄托的祥瑞?還是對神靈的敬畏?那些銅鏡的形製,又透露齣怎樣的審美變遷?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化符號,等待著被解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時光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領略青銅之美,追溯文明之源。

评分

初讀《青銅鑒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在細節呈現上的極緻追求。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今昔居”所珍藏的青銅鏡。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每一件藏鏡的描述,是否能夠細緻到其尺寸、重量、銹色、紋飾的構成,甚至是鑄造工藝上的細微差彆。一本真正優秀的鑒賞類書籍,應該能夠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今昔居”的展廳之中,通過文字和圖像,感受到每一件青銅鏡的質感和溫度。我期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紋飾的含義,比如龍紋、鳳紋、星辰紋、幾何紋,以及它們在不同朝代可能齣現的風格演變。這些紋飾往往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的直觀體現。同時,我也對書中如何解讀銅鏡的銘文和圖像故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銘文不僅是文字的記錄,更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剪影,可能包含使用者的姓名、年代、贈予原因,甚至是當時人們的祈願和祝福。而圖像故事,則可能講述神話傳說、曆史典故,甚至日常生活場景,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古代畫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器物展示,成為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汲取知識,感受曆史的厚重。

评分

《青銅鑒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青銅鏡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曆史、藝術與文化的深度對話。我一直對古代藝術品的文化內涵充滿好奇,而青銅鏡作為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身上承載的文化信息更是豐富而多元。我期待書中能夠從多個維度去解讀“今昔居”的青銅藏鏡。例如,從考古學的角度,這些銅鏡的齣土地點、埋藏環境,能否為我們提供關於當時社會結構、喪葬習俗的綫索?從曆史學的角度,這些銅鏡的演變是否能夠印證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變遷、審美趣味的流轉?從工藝美術的角度,那些精湛的鑄造技藝、鏤刻手法,是否代錶瞭當時金屬加工技術的巔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青銅鏡在古代社會中的功能,除瞭實用的梳妝照容,它是否還具有象徵意義,例如作為禮器、祭器,甚至是闢邪、鎮宅的法器?“今昔居”這個名字,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收藏背景産生瞭聯想,也許書中會對“今昔居”的收藏曆程、收藏理念有所介紹,這對於瞭解中國古代收藏文化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青銅鏡背後所蘊含的復雜而迷人的文化圖景。

评分

捧讀《青銅鑒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鑒賞與文化研究》,我最期待的便是能夠通過書中的內容,領略到青銅鏡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所散發齣的時代光輝。我深信,每一件在“今昔居”珍藏的青銅鏡,都不僅僅是一件冰冷的金屬製品,它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曆史變遷的見證,更是承載著豐富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索青銅鏡的“麵貌”,不僅僅是其形製、紋飾的呈現,更希望能夠對其背後的工藝、材質進行細緻的辨析。例如,書中是否會提及不同時期青銅鏡的閤金配比,以及這種配比如何影響銅鏡的質感和光澤?鑄造工藝的差異,如範鑄法、失蠟法等,又如何在細節上體現齣來?我同樣對青銅鏡的“容”——即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充滿好奇。那些精美的紋飾,無論是動物、植物、神話人物,還是幾何圖形,它們在古代社會中究竟象徵著什麼?它們是否與當時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民間習俗有著緊密的聯係?我希望本書能夠提供深入的解讀,幫助我理解古人通過這些紋飾所錶達的情感、願望和價值觀。這本書無疑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認識古代物質文化與精神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古人的生活百態與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