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鑑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鑑赏与文化研究

青铜鑑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鑑赏与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古镜
  • 文物
  • 文化研究
  • 历史
  • 艺术史
  • 今昔居
  • 鉴赏
  • 中国古代史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相传唐朝忠臣魏征病逝时,唐太宗悲恸至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可见镜子的丰富意象与和其对人们重要性。

  本书自今昔居主人收藏当中,选出一百多面镜子,并以一宋代桃型「青铜鑑容」青铜镜铭文为书名。有别于历来多以朝代划分镜种的习惯,作者从艺术文化角度着手分析,并依主题引介各镜种特色。由不同形制和图案花纹的镜子看出不同社会中,贵族的诗歌、音乐、美术以及人民的生活、意识型态与宗教信仰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青铜鉴容”系列图书中,不包含您提到的《青铜鉴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一书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介绍该系列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 --- 【图书系列总览:青铜鉴容】 —— 探寻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青铜鉴容”系列丛书,是一套聚焦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相关文化现象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集合。本系列旨在通过多学科视角,对数千年间中国青铜文明的演变、工艺技术、礼制功能、审美变迁以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与阐释。该系列不仅关注考古发现本身,更致力于挖掘青铜器背后的历史语境、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本系列丛书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早期铜器萌芽,经夏商周的鼎盛,到春秋战国的复杂转型,直至秦汉青铜器工艺的世俗化趋势,构建了一部涵盖广阔时间跨度与题材领域的青铜器断代史与专题研究。 以下是本系列中,不涉及“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专题的精选分册介绍: 分册一:《夏商礼器范式:权、鼎、彝的铸造技术与政治意涵》 (约 400 字) 本书聚焦于中国青铜文明的奠基时期——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晚期。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核心礼器的鼎、彝、爵、斝等器类,重点剖析其在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研究首先详尽考察了商代晚期铸铜作坊的组织结构、分范技术、合范流程以及失蜡法的初步运用情况。通过对殷墟、二里冈等地出土关键器物进行金相分析和铸造痕迹的比对,力图还原当时复杂的浇铸工艺链条。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重器”观念的形成,分析了大型簋、方鼎的超常尺寸背后所蕴含的君主祭祀权限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关联性。例如,对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纹饰布局、铭文篇幅与其所代表的王室祭祀的规格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 此外,本书对比了不同地域(如盘龙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与中原王室青铜器在形制、铭文和纹饰上的异同,探讨了早期青铜礼器标准化的推广路径及其对周边文化的影响。本书为理解商代“青铜信仰”与国家形态的耦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证据。 分册二:《西周“成康之际”的铭文变迁与宗法秩序》 (约 400 字) 本书将视角投向西周王朝的核心建构时期,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之后,青铜器铭文如何成为记录分封、册命、赏赐以及确认宗法地位的最重要载体。研究重点关注成王、康王时期的铭文特征。 区别于商代的抽象神性表达,西周铭文承载了大量的“人事”信息。本册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新出现的长篇叙事性铭文,分析了其句法结构、核心动词(如“作册”、“用享”、“俾尔子孙”)的语义演变。通过对周原、丰镐及各地诸侯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交叉比对,作者构建了一套周代青铜器铭文的“谱系图”,用以追踪不同家族和血缘集团在王室权力体系中的位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通过对同一批次青铜器在铭文内容上的一致性考察,论证了西周王朝如何利用统一的青铜器制度(包括形制、组合和文辞模板)来有效管理广袤的封地,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灌输。对于“天命观”如何在铭文中被阐释和“法律化”,本书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分册三:《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去礼化”与审美转向:从威严到华丽的转型》 (约 350 字)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与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极大地重塑了青铜器的功能与形态。本书关注这一剧烈转型期,青铜器如何从严格的“礼器”逐渐向“宴乐器”和“身份标识物”过渡。 研究集中于宴乐酒器(如壶、盘、温壶)的形制创新,探讨了镶嵌技术(金银错、镶嵌绿松石)的突飞猛进如何彻底改变了青铜器的视觉效果——从商周的内敛肃穆转向战国时期的光彩夺目。书中详尽分析了以“甬钟”为代表的乐器系统在这一时期的结构变化,特别是编钟数量的增加、音阶的复杂化,反映了诸侯国间对文化竞争的重视。 此外,本书通过对战国时期楚系、吴越系以及三晋地区青铜器纹饰的地域性风格分析,揭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复杂过程。纹饰内容上,神怪题材退居次要地位,蟠螭纹、几何纹的繁密化,以及宴饮、狩猎场景的出现,标志着青铜艺术从服务于“神”与“祖先”向服务于“现世贵族生活”的根本性转变。 分册四:《秦汉实用青铜器研究:量器、钱范与生活中的黄铜合金》 (约 350 字) 本分册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礼器领域,转移到秦汉大一统帝国背景下的青铜器应用层面。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青铜器的生产目的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书细致考察了秦汉时期标准化生产的青铜量器(如石制量器配对的铜制量器)和钱范,分析了帝国如何利用青铜器作为工具来推行经济法规与度量衡统一。研究内容包括冶炼技术的精细化——铜、锡、铅的合金比例如何精确调控以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以及冶炼作坊的官营化与标准化管理。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秦汉“黄铜”(铜锌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铜镜、温泉器具和带有实用功能的器具。通过对汉代墓葬出土的各类实用器皿的化学分析,本书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成熟且服务于国家治理和民间生活的生动图景,展示了青铜技术在帝国时代所展现出的稳定性和广谱性。 总结: “青铜鉴容”系列丛书通过上述分册的深入研究,共同构筑了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图谱。它不仅是考古学和文物学的专业参考,更是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审美演变的关键钥匙。该系列致力于为学界提供扎实可靠的学术论据和创新的研究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错


  原名张振翱,当代名诗人,客籍惠阳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西语系学士,美国杨百翰大学英文系硕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东亚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

  曾获台北《中国时报》文学奖(叙事诗首奖)、国家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着作四十余种,诗集即达十七种。着有《雍容似汝》(2008)、《瓷心一片》(2010)、《风格定器物:张错艺术文论》(2012)、《中国风:贸易风动‧千帆东来》(2014)等。

图书目录

Preface:Bronze Luminescence:Make up, Put on Caps and Gowns
序言:青铜鑑容.以正衣冠——「今昔居藏镜」

Chapter 1|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国 Smelting the Old, Casting the New, and Setting up Prototypes and Paradigms:
The Craftsmanship and Styl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ronze Mirrors
第一章|融旧铸新,开宗立范——战国铜镜的工艺与风格

Chapter 2|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汉魏六朝 From Concentric Circles to TLV Designs:Culture and Artistry in Han Bronze Mirrors
第二章|从昭明到博局——汉代铜镜的文化艺术

Chapter 3|Sui, Tang Dynasties 隋唐 One Mirror or Five Mirrors? A Study of the Tang Chuanqi“Record of an Ancient Mirror”
第三章|一面铜镜还是五面铜镜?——唐传奇〈古镜记〉视觉文本的探求

Chapter 4|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宋辽金 Module Systems and Style of the Song Plain Bronze Mirrors
第四章|素以为绚兮——宋代铭文素镜风貌

Chapter 5|Yuan, Ming and Qing  第五章|元、明、清

Appendix 附录
Selected Bibliography
Books and articles in English
Books and articles in Chinese 中文参考书籍及论文

图书序言

前言

  上古未有镜子时,多用盛水陶盆或铜盆借水的光影修饰仪容,这种容器称为「监」,铜制容器称为「鑑」或「鉴」。「监」字在金文写法是 = (人)+ (目)+ (皿,陶制水盆),就是人俯首在陶盆静止的水面上反观自己影像。郭沫若在考証三门崃出土铜器曾指出,「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作鉴,监字即像一人立于水盆俯视之形……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盆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即无水也可以鉴容。」这就是「鉴」字在金文表现出来的意象。「镜」字要到春秋战国后才出现,篆文 = (金,金属)+ (竟字是声旁也是形旁,终极之意),引申为极品金属,利用铜盘光亮表面反映真实投影;铜盘能照出人影,古人以此为神奇。以鉴为镜,《诗经》〈大雅.荡〉内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鉴,就是殷商的镜子。《庄子》〈德充符〉内谓「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引申为心的静止才能反影回照,所谓心如止水;心的流动如水,便无从鑑别真相了。因此鉴虽是镜子,却有引申反映社会现实功能载体的涵义。庄子〈外章〉数篇均提到至人或圣人之心,有如明镜,「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墨子在〈非攻〉内则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他比庄子更务实,把镜子用在群众,不像宋玉在〈九辩〉里仅限于个人修饰,「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清干隆14年(1749AD),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奉旨编撰着录清宫所藏古鼎彝尊1529件,每件皆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和重量等,内含铜镜93面,不称镜而称鑑,书名亦称《西清古鑑》,后又继刊《西清续鉴乙编》,录清宫藏商、周、汉、唐四朝铜器910件,内含铜镜100面,亦称为鑑,可见镜、鑑二者已有同识,但是尽管编纂这些古器的大学士们满腹经纶,在书中居然把唐代的海兽葡萄镜订为汉镜,美中不足。

  近人梁上椿曾把从鉴到铜镜的发展过程列出以下公式:止水→鉴盆中静水→无水光鉴→光面铜片→铜片背面加钮→素背镜→素地加绘彩→改绘彩加铸图文→加铸字铭。根据梁说,所谓青铜镜,就是由铜制的鉴盆进化而成。那是一种包括铜、钖、铅的合金铸成(有时也有小量的锌)的镜子,因为纯铜较软,需要加钖以增其光泽及硬度,然钖太多则易脆裂,加铅则可以降低熔点在摄氏800度左右(一般多要在1000度以上),而且对青铜合金的溶液较有包容性与稳定性,不会因合金溶解时产生气泡,成为镜子冷却后的瑕疵。至于《考工记》内记载不同合金在不同器物内的比例,「金钖半谓之鉴燧之剂」,古代工匠靠经验传承,能够在无任何合金测量仪器下铸镜成功,已属难得可贵。

  于是我们知道,除鉴之外,古人借阳光反射引燃火种,还有聚光取火的阳燧。崔豹《古今注》〈杂註第七〉内云「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也。」。崔豹为晋朝人,《古今注》是一本对古代及当今事物解说注释的着作,虽不可尽信,但至少指出镜燧功能一致,即使至今尚未有出土有夏商早期的青铜阳燧。

  以上用鉴、燧作为铜镜前身的说法,均因未有直接出土考古証据使人信服。近人何堂坤提出第三种看法,他认为如果镜自鉴来,那么一定存有比目前出土的两面「齐家文化」时期铜镜(1975年在甘肃齐家坪出土的素镜及1976年青海贵南县朵马台出土的七角星纹镜)更早的铜鉴出土,但迄今为止,所有齐家或同期系列出土铜器都是一般小型手工业工具及一生活用器,未曾见过水鉴容器。目前看到的铜鉴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不可能是铜镜的前身。

  至于镜自燧来亦有疑问,目前出土的阳燧均属西周或唐宋时期,包括

  (1)1975年北京昌平区白浮村西周木椁墓中出土直径9. 9cm的阳燧
  (2)1981年浙江省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西麓出土直径3.6cm的战国阳燧
  (3)1959年陈大年捐赠国家博物馆的一面唐代狮纹方型阳燧,长、宽各14.4cm
  (4)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废品收购站拣选出一面18.5cm宋仿汉阳燧。

  若与上面「齐家文化」铜镜比较,最少晚了800到1000年时间。何堂坤认为镜非自鉴来,亦非自燧来,「而是受到了刀、斧、指环、铜泡等多种早期金属器光洁表面映像事的启发后,才发明出来的。」他指出后世文献常有「屈刀为镜」或「刀剑取火」之说。但此说亦有瑕疵,他引用的「后世文献」,譬如唐代崔护〈屈刀为镜赋〉,崔护之屈刀,自是唐代之刀,与「齐家文化」之镜,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至于「刀剑取火」之说,他又引用汉代王充《论衡》〈率性篇〉内所谓「今妄以刀剑之钩月摩拭朗白,仰以向日,亦得火焉。夫钩月,非阳燧也,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之句,表示刀剑亦可取火,其实亦仅是断章取义而已。

  王充指的是天道有真伪。真者固自与天相应,伪者亦可加以知识机智来开导,看来亦与真者无异。就像取火的阳燧,向着太阳火就来了,这是真正取火方法。但是今天随便用摩拭雪亮刀剑或月牙钩对着太阳,亦可得火。月牙钩不是阳燧,能取火,就是摩拭雪亮得到太阳反映所引致。王充跟着又说,「今夫性恶之人,使与性善者同类乎,可率勉之,令其为善,使之异类乎,亦可令与道人之所铸玉,随侯之所作珠,人之所摩刀剑钩月焉。教导以学,渐积以德,亦将日有仁义之操。」那就是说,现今若要使性恶的人与性善的人同类,可以引导和勉励他们向善,即使他们不同类,亦可去学习道人铸玉,随侯作珠,以德行去逐渐感化他们去具备仁义的操行。

  由此可知,刀剑取火,亦不过用来与阳燧打个比方,说明取火的另一种方法,正如性善性恶的人,都有方法走向光明的所在。刀剑与镜子或阳燧的来源无关。

  由于镜子能折光反射,它的功能从仪容修饰进展入辟邪、敬神等宗教方面,可惜近人研究铜镜多在于分期或分类,极少从文化、艺术、文学等入手。沈从文先生早年在历史博物馆整理战国入汉唐青铜镜时曾发出以下的感叹。他说:…特别是镜子,留下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形制和图案花纹发展中,看出它对于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同反映,和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文学、诗歌、音乐、美术及宗教信仰的种种联系。帮助我们更深入一层理解如上各部门的发展过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并借此明白,没有一种事物是完全孤立的,没有一种生产不受其他影响而又影响其他。而镜子本身的问题,譬如它在中国青铜工艺和雕刻美术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形成的社会背景,艺术形式背景,我们想深入一些来谈它时,也就势必需要同时从各方面的成就与发展研究,才不致于顾此失彼,孤立片面。

  「没有一种事物是完全孤立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从鉴到镜,已经形成了一个青铜镜子文本。每一朝代时期不同形制和图案花纹,都代表着每一朝代时期的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话语(discourse)。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些话语紧密连接着当时社会里贵族或人民的生活意识型态。出土文物显示,战国汉魏铜镜多见于贵族陪葬品,到了唐代,西域而来的狻猊葡萄图案纹饰,弧面浮雕、错金错银、螺钿镶嵌、金银平脱,瑰丽华贵,掳获每个宫廷贵族或平常百姓搅镜临照的青睐。事实上很明显,战国、两汉、隋唐这三个历史时期的镜子代表了铜镜发展史最辉煌而具代表性的时代。

  北宋靖康二年(1127A.D.),金兵南下,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后高宗即位南渡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宋初由于北方与契丹政权长期对峙,西北又与西夏连年用兵,铜料缺乏,质量甚逊唐镜。南宋偏安江南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也随着南移;丝织、瓷器、印刷、冶炼、造纸等手工业也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湖州(吴兴)、会稽(绍兴)、饶州(江西鄱阳)、吉州(吉安)、建康(南京)、临安府、成都、苏州等地所产铜镜远近驰名,湖州铜镜更是个中翘楚。南宋虽为铜镜史的衰退期,但镜子转趋实用,不尚花俏,镜身轻巧薄细,颇有反璞归真、素面相见之意,那是艺术风格的另一种反动力,湖州石家念二铜镜,风靡一时,成为畅销品牌镜子。由于运河水系水质清洌适于磨镜,湖州就是全国铸镜中心之一,延续到晚清,直至西洋玻璃镜兴起,才转趋衰落,当时镜店均位于漕粮运输码头仪凤桥一带,以薛家、石家等镜匠名闻天下。

  就以铸造技术而言,元、明两代的铜镜制作应比宋、辽、金进步,但如上所述,南北两宋连年用兵,战乱繁频,兵器铸制又需大量铜料,因而铜制生活器具匮缺,铜镜正是最受影响工艺品之一。到了元代,蒙古人铁腕拑制铜料买卖私制更是明显,《元史.世祖本纪8,11,14》内均有载禁止私造铜器及用金银铜钱私相越海互市,并设有严格控制铜料资料开採与铸造的官管铜局及作坊,铜镜工艺开始退步。

  本来明代开国鼎盛,社会安定,国祚长近三百年,铜镜工艺应可大放光芒,然而时机(timing)错失。实用方面,西方海上贸易进入中国,携入光学知识以及玻璃镜,硕大明亮,青铜镜相对失色。工艺美术设计方面,明代海上丝绸之路(Sea Silk Route)出口青花及其他各要瓷器数以万计,为国家主要经济脉动,工匠心力多用在瓷器烧制及设计,而非铜镜。因此明代铜镜设计缺乏新意,即使高品质的云龙镜,云龙张牙舞爪的怪异(grotesque)形态,亦仅能让人联想起明代瓷器浓重鲜艳的五彩(wucai)云龙纹饰。因此明代仿古镜特多,多为仿汉、唐镜,并在镜上冠以工匠名号及「造」字,譬如「李造」或「张家造」。 此外,明代铜镜已大部分脱离汉、唐早期神话或异国情调,转以祈福的吉祥语代替,譬如「状元及第」、「长命富贵」或「五子登科」等大字铭文。这种吉祥铭文镜一直发展入清代,而成为清代铜镜的特色。

  本书当初构思,就是企图打破以朝代划分镜种的观念,犹如不可视唐诗、宋词、元曲为朝代独一文类代表。因此书内各章均以特别主题引介其朝代镜种特色,而元、明、清一章则付诸阙如,正是代表这三个朝代铜镜主题风格的稀薄孱弱。

  「青铜鑑容」四字来自一面宋代桃型「青铜鑑容」青铜镜铭文,现用作「今昔居藏镜」目录与文化研究文集书名,其中颇有深意焉。唐太宗有名句以镜称许忠臣魏征,魏征病逝,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可见镜子的丰富象征与人镜的重要。

  此书选出一百多面镜子,为今昔居主人所藏部分,萤火之光,不足与典藏大家或博物馆皓月之辉比美,然收集过程,得失拿捏,可谓「镜花水月,借镜人生」,千种点滴心头的人生开悟,自非区区百多面镜子所能反映于万一。本书完成,千头万绪,首先要感谢台北医学大学校长阎云博士,我自被北医聘任为讲座教授,除了无上荣誉,他给予支持援助是庞大的,铜镜一书进行完成,也是多得台北医学大学的「人文医学计画」特别经费(Humanities in Medicine Project)与南加州大学的教授研究基金(Faculty Research Fund)协助聘用助理人员,其中Alexandria Yen贡献杰出,她不但利用photo-shop技术修缮图像底色,同时协助撰写条目内容,功不可没。其他助理尚有罗迪、薛京玉协助完成铜镜章回,至是感谢。南加州大学前同事曾蓝莹教授(现为美国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东亚艺术副教授)当年研究TLV博局镜对我有启发作用,她送我京都国立博物馆出版的《守屋孝藏蒐集方格规矩四神镜图录》至今仍是手头参考书。此外,中国大陆早期编印一九五、六十年代陕西省、浙江省及四川省出土铜镜的几本书也是借蓝莹在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的版本借我影印。此外,我也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郑颖副教授研究中国文学咏物传统及物质文化专业之便,多方协助搜集铜镜资料及制作台湾桐木镜匣,深深感激。


  南加州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副教授Sonya Lee是我多年由文入艺的知音对话者,犹记得有年夏天她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考古系的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来访,在我研究室细鑑准备出版的Cotsen氏藏镜图片,纵论古今,后来UCLA更以Cotsen氏藏镜召开两天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云集,让我感到青铜镜在艺术、文化、历史、文学、考古领域的重要位置,希望《青铜鑑容》的出版,也能带来一个实物与理论的研讨印证机会。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青铜鉴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的谜语,立刻勾起了我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那些流传下来的古代器物,是最能直接、最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缩影。而青铜镜,作为古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就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文化符号。我最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今昔居”所收藏的青铜藏镜在“鉴赏”层面的价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我期待的是能够学习到如何去“鉴赏”一件青铜镜,比如如何辨别其年代、真伪,如何欣赏其工艺的精湛程度,如何解读其纹饰的寓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青铜镜的“文化研究”价值。它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仅仅作为梳妆用的镜子,还是承载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例如与占卜、祭祀、辟邪相关的用途?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铜镜,在形制、纹饰、工艺上又有哪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变迁?“今昔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猜测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今昔居”在收藏、整理、研究青铜镜方面的独特贡献,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收藏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启程。

评分

刚拿到这本《青铜鉴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我怀着一种探索古老神秘的心情翻开了它。我一直对古代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青铜器。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青铜鉴容”四个字,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对铜镜的赞美,既指其镜面如水,也暗含了对铜镜背后历史与文化的深邃洞察。“今昔居”这个名字,则让我好奇它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或者是一个收藏机构的集体智慧。我想象着书中会展示多少件精美绝伦的青铜藏镜,它们或圆或方,或有纹饰,或素面朝天,每一件都可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看到铜镜的影像,更能深入了解它们诞生的年代、制作的工艺、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纹饰,是古人寄托的祥瑞?还是对神灵的敬畏?那些铜镜的形制,又透露出怎样的审美变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符号,等待着被解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时光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领略青铜之美,追溯文明之源。

评分

捧读《青铜鉴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我最期待的便是能够通过书中的内容,领略到青铜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所散发出的时代光辉。我深信,每一件在“今昔居”珍藏的青铜镜,都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金属制品,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青铜镜的“面貌”,不仅仅是其形制、纹饰的呈现,更希望能够对其背后的工艺、材质进行细致的辨析。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不同时期青铜镜的合金配比,以及这种配比如何影响铜镜的质感和光泽?铸造工艺的差异,如范铸法、失蜡法等,又如何在细节上体现出来?我同样对青铜镜的“容”——即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充满好奇。那些精美的纹饰,无论是动物、植物、神话人物,还是几何图形,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究竟象征着什么?它们是否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解读,帮助我理解古人通过这些纹饰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价值观。这本书无疑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认识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百态与精神世界。

评分

初读《青铜鉴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在细节呈现上的极致追求。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今昔居”所珍藏的青铜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每一件藏镜的描述,是否能够细致到其尺寸、重量、锈色、纹饰的构成,甚至是铸造工艺上的细微差别。一本真正优秀的鉴赏类书籍,应该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今昔居”的展厅之中,通过文字和图像,感受到每一件青铜镜的质感和温度。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纹饰的含义,比如龙纹、凤纹、星辰纹、几何纹,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可能出现的风格演变。这些纹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的直观体现。同时,我也对书中如何解读铜镜的铭文和图像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铭文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剪影,可能包含使用者的姓名、年代、赠予原因,甚至是当时人们的祈愿和祝福。而图像故事,则可能讲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甚至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器物展示,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感受历史的厚重。

评分

《青铜鉴容:「今昔居」青铜藏镜鉴赏与文化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青铜镜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古代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充满好奇,而青铜镜作为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身上承载的文化信息更是丰富而多元。我期待书中能够从多个维度去解读“今昔居”的青铜藏镜。例如,从考古学的角度,这些铜镜的出土地点、埋藏环境,能否为我们提供关于当时社会结构、丧葬习俗的线索?从历史学的角度,这些铜镜的演变是否能够印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审美趣味的流转?从工艺美术的角度,那些精湛的铸造技艺、镂刻手法,是否代表了当时金属加工技术的巅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青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除了实用的梳妆照容,它是否还具有象征意义,例如作为礼器、祭器,甚至是辟邪、镇宅的法器?“今昔居”这个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收藏背景产生了联想,也许书中会对“今昔居”的收藏历程、收藏理念有所介绍,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收藏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青铜镜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迷人的文化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