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玉:白玉鑑赏志

遇见玉:白玉鑑赏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白玉
  • 玉器
  • 鉴赏
  • 收藏
  • 中国玉文化
  • 文玩
  • 工艺品
  • 艺术
  • 传统文化
  • 玉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说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用剩的,随手撒,其中一颗是贾宝玉的前身,其他的就成了各种玉石,等待有缘人发掘。这就是传说中「玉」的来源。根据科学研究,中国人用玉的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前,而且直到清代以前,古代中国认定的玉,一定是指白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喜爱玉石,更常拿玉来象征君子该有的德行。

  但是,玉不同于珠宝,无法单纯地用仪器来鑑定真伪,收藏家必须从各种客观面向学习,才能培养精准的鑑定能力。本书作者从家传珍品精选出一百件,提供鑑别、赏玩、学习玉的各项知识,还有收藏界的流变,以及目前市场上的收藏趋势,并分享诸多难得的收藏故事与心得。

本书重点:

  一、说玉篇:包括玉的定义、用玉的历史,各时代不同玉的风格描述。例如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大开,玉器的使用也跟着世俗化、生活化、商品化,受到西方服饰观念影响,开始出现搭扣、发钗、发簪等生活用玉器,而纹饰上也大量运用了植物花叶、动物鸟禽等题材,还有胡人、飞天等外来文化的特殊图案。明清时期,玉饰的使用更加普及,由于新疆和阗玉料的开採,明代玉器的质料相较于以往优良许多,器形上追求方正规矩,线条流畅,雕工细致;在纹饰上,首次出现以图案的谐音隐含吉瑞寓意的新型纹饰,如「马上封侯」等。

  到了清朝先后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商道,及和阗玉料内运的通路,大量质料精美的玉材运进中原地区,致使玉器的工艺迅速发展,玉器的种类和数量繁多,抛光更细致,无论阴刻、阳刻、浮雕、透雕、巧色、描金、镶嵌等技法都很卓越,玉器的线条蜿蜒流畅,变化多端。

  二、识玉篇:玉分两大类,一是「角闪玉」,俗称软玉,其中最珍贵的玉种是「和阗玉」(《天工开物》云「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也就是新疆料,其他还有「青海料」、「俄料」及「岫巖玉」,分别都是中国人应用甚多的玉料。尤其是俄料,常被拿来冒充和阗玉。

  另一个玉类,是现代人比较熟知并重视的「辉石玉」,俗称硬玉,即「翡翠」,百分之九十产自缅甸。翡翠的开採历史才六百多年,明末清初进入中土,并不受重视,当时甚至认为它不配称为玉。干隆十年时,因为新疆叛变,固定进贡的和阗玉缺了,爱玉成痴的干隆才接受缅甸来的翡翠玉器,渐渐捧红了翡翠的价值,一直到今天,更是不断创下惊人天价。

  三、辨玉篇:玉器还没有类似GIA宝石鑑定机构可以核发具公信力的证书。收藏家难免要付出学费。作者提出四项重点来辨识:(一)形制(玉器的用途);(二)纹饰;(三)皮壳包浆;(四)琢玉器具与工艺。在数千年的玉器工艺发展过程中,上述四项都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推陈出新,忠诚体现当时的文化特色。以玉带板为例,这是由銙和砣尾组成的整套玉饰,唐代以后,对各级官服大带上的饰物和材质都有规定,历代的玉带板在做工和纹饰上都不尽相同,可由其中判别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四、乐玉篇:精选百件珍品,实际鑑赏玉之美。例如明代玉松鹿山子摆件,就是相当难得的一个玉山子作品。玉山子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形制,必须随着玉本身的形状雕琢出山水、人物等立体景观,这种山林景观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有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立体模型,足可见出中国的玉雕技法已达到了无巧不施、无工不精的境界。由于山子必须採用整块玉材雕琢而成,因此玉材选择往往重量而轻质,但这件玉山子却採上等白玉制作,极为罕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惇杰


  生于台北艺文世家,父执辈皆为收藏家。自幼便经常出入古董文物店,随着长辈在古物堆中寻宝,训练辨识眼光及鑑赏能力,与玉器、牙角、琥珀等古玩杂项结下深厚因缘。负笈纽约市攻读艺术相关科系,在人文荟萃的美学殿堂居住六年,并进入顶尖的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进修,中西文化交融下,碰撞出全新的艺术思维。抱持「艺术必须深入生活」的坚定信念,与友人成立了台湾第一间文创会所,渴望让艺术收藏更贴近人心。着有《中国琥珀赏玩志》。

  相关着作
  《中国琥珀赏玩志》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遇见玉:白玉鑑赏志》,便被其温润的质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书中的文字并非冷冰冰的学术论述,而是如同玉石本身一样,流淌着温和而富有生命力的叙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又像是一位满怀深情的旅人,娓娓道来白玉的前世今生。从那些古老传说中,我仿佛看到了周朝贵族腕上闪耀的温润光泽,感受到了汉代墓葬中那份对永恒的祈愿,也窥见了宋代文人案头那一抹沉静的雅趣。书中对玉石产地、不同种类玉石的细致描绘,如同一张生动的地图,让我对昆仑山脉、新疆和田的地理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分清了羊脂玉、青玉、碧玉等之间微妙的差异。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不仅聚焦于玉石的物理属性,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象征。那些关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论述,让玉石从一件珍贵的物品,升华成为一种道德的标杆,一种精神的寄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鉴赏,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遇见玉:白玉鑑赏志》之前,我对白玉的认知仅停留在“一种昂贵的石头”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并非一本生硬的教材,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玉器工艺演变的章节,从史前时期简朴的雕琢,到各个朝代精益求精的技艺,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匠人的智慧和耐心。那些关于玉器纹饰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只是觉得好看的图案,在作者的讲解下,竟然蕴含着复杂的寓意,比如龙纹代表权力,祥云纹象征吉祥,这些都让一件件玉器活了起来,讲述着属于它们的故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收藏界的轶事和著名的玉器故事,读来颇具趣味性,也让我对如何判断玉器的价值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虽然我可能不是一个专业的收藏家,但这本书让我对白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会了用一种更欣赏、更尊重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温润的宝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美的书,关于历史的书,关于人性的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玉石是一种带着灵性的物质,而《遇见玉:白玉鑑赏志》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灵性。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他能够将冰冷的玉石描述得有温度,有故事。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白玉的热爱,这种热爱并非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和对美的深刻理解之上。书中关于玉石的物理特性,如硬度、密度、光泽等,都进行了清晰的阐释,但这些阐释并非枯燥的科学数据,而是与玉石的审美价值紧密结合。例如,当他描述羊脂玉那种“凝脂般”的光泽时,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温润细腻的质感,感受到一种纯净而高贵的美。书中对古代玉器中那些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介绍,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巧思和技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鑑赏玉石不仅仅是识别真伪,更是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流传千年的宝物,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遇见玉:白玉鑑赏志》这本书,让我对“玉”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石鉴赏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载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玉石文化内涵的挖掘,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玉石的外观和产地,更是深入探讨了玉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从“温润而泽”、“君子如玉”的道德品格,到玉石在祭祀、礼仪、甚至是生死观念中的重要作用,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这些内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玉石能够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玉器风格的演变,也让我对中国艺术史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从商周的古朴,到唐宋的精美,再到明清的繁复,每一个时期的玉器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读”玉,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千年文化积淀。它让我开始明白,每一块玉石,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有它自己的灵魂。

评分

《遇见玉:白玉鑑赏志》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典艺术涉猎不深的人来说,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启蒙”。我原本以为鑑赏玉石必然需要极为专业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知识,但作者的笔触却意外地平易近人。他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玉石世界。从玉石的选材、琢磨,到不同时代玉器风格的演变,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但又不至于令人感到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上手”去感受玉石的描述,那不仅仅是触感上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去体会玉石那种“润”的感觉,这种“润”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温和与沉静。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玉石保养的建议,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让我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呵护这些来之不易的珍宝。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白玉的奇妙世界,让我开始懂得欣赏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和文化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