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玺印起源的传说由来已久,有的说早在黄帝之时已使用了玺印。20世纪30年代传出河南安阳的三方商玺在印学界向来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一枚印面有田字界格的所谓「奇文玺」,几乎可以肯定是春秋晚期以后的巴蜀印章。因此,持重的印学家、古文字学家都对商代有印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古玺印的辨伪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即便是穷尽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专家,亦难免有失察走眼的时候。通常,对古玺印的辨伪,宜从印材、锈蚀、治法、钮式、印面、印文、内容等方面入手来作具体分析,但凡有一点不合,即可做出否定的结论。
01 中国古代玺印的专业术语有哪些? 4
02 中国古代印章钮式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些什么特征? 8
03 中国玺印有哪些专门的名称? 15
04 在中国古代玺印上出现过的文字有哪些? 18
05 中国古代玺印的材质主要有哪几种?各有怎样的特点? 21
06 关于中国古代玺印起源的发现及印章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 27
07 战国齐系古玺有哪些特点? 30
08 战国三晋古玺有哪些特点? 34
09 战国燕系古玺具有哪些特点? 38
10 战国楚系古玺具有哪些特点? 42
11 巴蜀古玺具有哪些特点? 46
12 秦印具有哪些特点? 49
13 西汉时期的官印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更臻完善和规范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5
14 西汉前期的私印具有哪些特点? 59
15 西汉中后期私印具有哪些特点? 64
16 新莽官印和私印各有怎样的特点? 68
17 东汉官印与私印具有怎样的特点? 73
18 魏晋印章具有哪些风格和特点? 84
19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印章有哪些特点? 92
20 北朝官私印有哪些特征?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02
21 南朝官印具有哪些特点? 110
22 中国古代肖形印的种类有哪些?如何鑑定其真伪与时代? 118
23 隋唐官印的变革表现在哪几方面?隋唐官印与私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122
24 五代十国官印具有哪些特征? 126
25 宋、辽、金、西夏官印各有何特征? 129
26 元、明、清时期各政权的官印有何特征? 134
27 宋元私印有何风格和特点? 138
28 中国古代的宗教印有哪些主要种类?各有何特点? 150
29 存世古代官印的由来反映出古代官印在使用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156
30 对古代玺印进行辨伪通常有哪些手段? 160
引子
关于玺印起源的传说由来已久,有的说早在黄帝之时已使用了玺印。此见于汉代方士所着《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20世纪30年代传出河南安阳的三方商玺在印学界向来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一枚印面有田字界格的所谓「奇文玺」,几乎可以肯定是春秋晚期以后的巴蜀印章,因此,持重的印学家、古文字学家如罗福颐、高明、沙孟海都对商代有印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三方商玺的真伪之争皆缘于它们没有确切的出土地点与层位,而且殷商之后的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的印章也长期未得到确认,造成了在商玺与战国玺印之间存在着的明显的缺环,这也是商玺在学术界难以被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玺印各部位的名称,一直以来都比较统一,少有分歧。其中有的名称来自于历史文献依据,有的则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称唿。了解这些名称,对中国古代玺印做进一步的研究就有了参照的标准,避免了叙述上的混乱。
1.印面:一般位于印章底部,是通过钤印来显现印文或图形之处。单面印的印面向下,双面印的印面相背,多面印的印面除向下者外,印台四周乃至印钮上均有印面,如战国时期的五面印与东晋时期的六面印。
2.印台:又称印身,一般指印钮以下部分。有的多面印常在印台上做出印面。战国秦汉以来,印台上已有作动物装饰纹样者,特别是汉代私印印台侧面刻铸「四神」图像的纹样颇为盛行。隋唐之后,印台上部即印背部分,多具备款识。但据考古发现,东汉时期已经有铜印章在印台侧面铸款制铭了。
3.印钮:印台以上部分,隋唐以前印章的钮多有穿孔,为系绶带处。唐代及其以后,官私印章多见有未加穿孔的钮制,但穿孔的印钮也有不少。印钮具有装饰或表示等级的用途,其中后者的作用偏盛于汉魏南北朝。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印绶:绶本是玺印的系带,并无特殊含义。自汉而后,印绶的颜色被赋予政治等级意义,例如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公侯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上黑绶及黄绶。诸侯一旦遗失或丢弃印绶,将受到除国或免职的处分。对印绶的制作也有严格规定,民间所织印绶不合制度则以不敬罪名收押入监,且二千石以上的印绶,便禁止民间织作。因为丝织品易于腐朽,故很少见到古代印绶实物。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东汉「琅邪相印章」龟钮上的银圆环以及陕西岐山县博物馆藏曹魏政权颁发给氐族佰长的官印驼钮上所套梯形铜活环、新见「通」字白文印鼻钮上所附铜链环,显然亦具有相似于印绶的功用。
拿到这本《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这简直是为我这种古玺印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从古玺印的起源、发展,到不同朝代的风格演变,再到各种材质、工艺的细致介绍,几乎涵盖了古玺印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玺”与“印”的区别和演变的部分,以前总觉得它们差不多,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其中蕴含着那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大量的古玺印实物照片,高清、清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历经沧桑的艺术品。而且,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知识点娓娓道来。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吸收。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注重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书中提供了很多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从印文的结构、布局、刀法来判断其年代和价值,如何辨别真伪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甚至觉得,如果再配上一些互动的小练习,那就更加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古玺印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对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我原以为自己对古玺印只是略知一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仿佛一位老朋友在给我讲述他收藏多年的珍宝。书中对古玺印的分类,不再是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结合了功能、内容、艺术特点等多个维度,比如“官印”、“私印”、“吉语印”、“肖形印”等等,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类型古玺印的特点和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印钮”的专题介绍,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造型,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都让我叹为观止。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印钮样式,还深入探讨了其工艺技法和文化内涵,甚至还结合了一些古代的传说故事,让这段内容变得格外有趣。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关于古玺印修复和保养的知识,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收藏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收藏真正的古玺印,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已经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古玺印博物馆,能够随时随地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这本书,是一次让我茅塞顿开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古玺印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印章文字和形制的介绍,而是将古玺印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让我能够理解古玺印的产生、发展以及功能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的。比如,在讲解官印时,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官制和职能,让我明白为什么不同级别的官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探讨私印时,则涉及到了古代的商业贸易、文人雅士的交游等,这些都让我对古玺印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对古玺印的现代研究方法和观点,比如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的材质分析、风格比对等,这让我看到了古玺印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我甚至在读完之后,开始关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的古玺印,并且尝试着去分析它们的特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欣赏。
评分这本书《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升华。过去我对古玺印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这是古代的印章”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古玺印艺术殿堂的大门。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字法”入手,深入剖析了篆书的笔画、结构、行笔等要素在古玺印中的具体体现。接着,他又探讨了“章法”,也就是印文的布局、疏密、平衡等,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印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章法的艺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刀法”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篆刻家所使用的刀法,以及刀法如何影响印章的风格和韵味。比如,一些刀法粗犷有力,另一些则细腻婉转,这些细微之处,往往决定了一枚印章的生命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选取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玺印,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鉴赏中。读完这本书,我对古玺印的理解,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评分读罢《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我内心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惊喜。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古玺印那迷人的世界。书中的篇章结构安排得恰到好处,首先是宏观的概述,让我对古玺印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比如对不同材质的印章,如铜印、玉印、水晶印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了解到不同材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和工艺难度。在探讨印文风格时,作者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将篆书的演变与印章的风格变化紧密结合,从先秦的浑朴到汉代的劲健,再到明清的妍丽,每一种风格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印章的“用印”场景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印章实物的考证,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如何在官场、商贸、文人雅集等场合使用印章,这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印章本身,更是学习了印章背后承载的社会文化。这种将艺术品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代入感,让古玺印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物件,而是鲜活的历史见证。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临摹一些简单的印文,感受那种古朴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