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教鑑赏:古玺印

荣宝斋教鑑赏:古玺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玺印
  • 印学
  • 荣宝斋
  • 篆刻
  • 中国古代艺术
  • 文物
  • 鉴赏
  • 历史
  • 书法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玺印起源的传说由来已久,有的说早在黄帝之时已使用了玺印。20世纪30年代传出河南安阳的三方商玺在印学界向来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一枚印面有田字界格的所谓「奇文玺」,几乎可以肯定是春秋晚期以后的巴蜀印章。因此,持重的印学家、古文字学家都对商代有印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古玺印的辨伪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即便是穷尽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专家,亦难免有失察走眼的时候。通常,对古玺印的辨伪,宜从印材、锈蚀、治法、钮式、印面、印文、内容等方面入手来作具体分析,但凡有一点不合,即可做出否定的结论。
 

《中国篆刻艺术史论》 导言:从镌刻到精神的流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篆刻艺术自其萌芽之初,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与高峰,直至近现代所呈现出的完整脉络与精神内核。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技法介绍或印章流派罗列,而是着重剖析篆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政治权谋、文人审美、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文化相交织,最终形成其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担当。本书将篆刻视为一种特殊的“微型雕塑”和“文字符号的再创造”,探究其如何承载历史信息,并成为表达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载体。 第一章:源起与雏形——权力与信用的物化 本章追溯篆刻艺术的源头,重点考察殷商周三代的印章符号。早期印章的出现,主要服务于礼仪和契约的确认,印文多为图画性或象形的族徽符号,此时的“刻”更接近于“铸”或“范制”。我们将详细分析“古玺”的形制、材质(如青铜、玉石)及其在周代礼制中的地位。 继而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和文化区域的形成,印章形制开始出现分化。这一阶段,各国文字风格迥异,出现了“私印”的萌芽,为后世篆刻艺术的风格多样性埋下了伏笔。重点分析战国晚期楚国、中山国等地出土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印章实例。 第二章:秦汉的规范与“篆刻”的成熟 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书同文”,对印章形制进行了强制性的规范。本章将集中分析秦汉印章的黄金时代。秦代的印文以小篆为主,方寸之间,法度森严,体现出帝国气象的肃穆与简洁。 汉代是篆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我们不仅关注官印(如“阳刻”的“凿印”和“摹印”),更深入剖析了汉代私印的繁荣。汉私印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制上突破了官印的拘谨,出现了大量率真、古拙的风格,如朱文的“工整一路”与白文的“意趣一路”。通过对这些印文的布局、刀法(如“方折”与“圆转”)的细致考察,阐明汉印何以成为后世学习的圭臬,并讨论了其与隶书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魏晋至唐宋——实用主义与文人精神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与佛教的兴盛,印章的使用频率和风格产生了变化。本章探讨了这一时期印章的“减弱”与“转折”。官印的制作趋于简单化,而文人阶层开始将印章作为个人身份的象征。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印章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点分析“花押印”和“肖形印”的流行,以及文人开始将书画作品视为自我表达的载体,对印章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尽管此时篆刻艺术尚未形成独立的流派,但文人的审美取向已开始影响到印文的选择和章法的处理,为元代篆刻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章:元明之际的文人篆刻——“意在笔先”的实践 元代是篆刻史上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本章聚焦于赵孟頫、王冕等人对印学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的深远影响。王冕开创了“花乳石”入印的先河,极大地解放了印章的材质与表现力。 随后,我们进入明代篆刻的“文人印派”的兴盛阶段。以吴门书派为核心,探讨了如何将诗、书、画、印四者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重点剖析了文彭、何震等先驱如何将篆刻从单纯的“印章制作”提升为“艺术创作”,他们对“刀法”的探索,尤其是“切刀”与“冲刀”的运用,标志着篆刻艺术的自觉。本章将详述“明派”对古玺的追慕与如何融入个人书写性。 第五章:清代的流派纷呈与技法的极致化 清代是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流派林立,技法争奇斗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将结构性地梳理清代篆刻的几大主要流派: 1. 皖派(徽派)的继承与发展: 承接明代吴门,重点分析邓石如如何将篆刻与金石碑学、书法(特别是北碑)相融合,开创出雄强、开阔的印风,强调“篆法为上,刀法次之”的理念,及其对后世的辐射影响。 2. 浙派的复兴与创新: 以陈鸿寿(曼生)为代表,探讨其如何结合魏晋古风与个人意趣,强调印章的“意趣”与“率性”,以及其在印泥色彩和印款艺术上的贡献。 3. 晚清的集大成与反叛: 重点分析“吴让之”对汉印的精致化处理,“赵之谦”如何通过融合碑学、敦煌写经等元素,创造出“金石入画”的独特面貌。最后,深入剖析“黄士陵”对古玺的“朴拙”之美的回归,以及他对篆刻语言的提炼。 第六章:近现代的转型与当代探索 进入近现代,篆刻艺术面临着摄影、印刷等现代技术的冲击以及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本章探讨吴昌硕在承前启后中的关键作用,他如何将入古出新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以“黑白灰”的构成感和强烈的金石气息,为传统篆刻画上一个辉煌的句号。 最后,本书将简要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篆刻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对话,探讨当代篆刻家在材质、布局和表现手法上所做的实验性探索,并总结篆刻艺术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结语:方寸之间的永恒 篆刻艺术,从最初的政治符号到后来的文人修养,其核心始终是对“文字秩序”和“个人性情”的再平衡。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让读者领悟到,在不足方寸的石头之上,所蕴含的远超文字本身的审美意蕴与历史厚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 中国古代玺印的专业术语有哪些? 4
02 中国古代印章钮式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些什么特征? 8
03 中国玺印有哪些专门的名称? 15
04 在中国古代玺印上出现过的文字有哪些? 18
05 中国古代玺印的材质主要有哪几种?各有怎样的特点? 21
06 关于中国古代玺印起源的发现及印章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 27
07 战国齐系古玺有哪些特点? 30
08 战国三晋古玺有哪些特点? 34
09 战国燕系古玺具有哪些特点? 38
10 战国楚系古玺具有哪些特点? 42
11 巴蜀古玺具有哪些特点? 46
12 秦印具有哪些特点? 49
13 西汉时期的官印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更臻完善和规范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5
14 西汉前期的私印具有哪些特点? 59
15 西汉中后期私印具有哪些特点? 64
16 新莽官印和私印各有怎样的特点? 68
17 东汉官印与私印具有怎样的特点? 73
18 魏晋印章具有哪些风格和特点? 84
19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印章有哪些特点? 92
20 北朝官私印有哪些特征?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02
21 南朝官印具有哪些特点? 110
22 中国古代肖形印的种类有哪些?如何鑑定其真伪与时代? 118
23 隋唐官印的变革表现在哪几方面?隋唐官印与私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122
24 五代十国官印具有哪些特征? 126
25 宋、辽、金、西夏官印各有何特征? 129
26 元、明、清时期各政权的官印有何特征? 134
27 宋元私印有何风格和特点? 138
28 中国古代的宗教印有哪些主要种类?各有何特点? 150
29 存世古代官印的由来反映出古代官印在使用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156
30 对古代玺印进行辨伪通常有哪些手段? 160
 

图书序言

引子

  关于玺印起源的传说由来已久,有的说早在黄帝之时已使用了玺印。此见于汉代方士所着《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20世纪30年代传出河南安阳的三方商玺在印学界向来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一枚印面有田字界格的所谓「奇文玺」,几乎可以肯定是春秋晚期以后的巴蜀印章,因此,持重的印学家、古文字学家如罗福颐、高明、沙孟海都对商代有印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三方商玺的真伪之争皆缘于它们没有确切的出土地点与层位,而且殷商之后的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的印章也长期未得到确认,造成了在商玺与战国玺印之间存在着的明显的缺环,这也是商玺在学术界难以被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
 

图书试读

中国古代玺印各部位的名称,一直以来都比较统一,少有分歧。其中有的名称来自于历史文献依据,有的则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称唿。了解这些名称,对中国古代玺印做进一步的研究就有了参照的标准,避免了叙述上的混乱。

1.印面:一般位于印章底部,是通过钤印来显现印文或图形之处。单面印的印面向下,双面印的印面相背,多面印的印面除向下者外,印台四周乃至印钮上均有印面,如战国时期的五面印与东晋时期的六面印。

2.印台:又称印身,一般指印钮以下部分。有的多面印常在印台上做出印面。战国秦汉以来,印台上已有作动物装饰纹样者,特别是汉代私印印台侧面刻铸「四神」图像的纹样颇为盛行。隋唐之后,印台上部即印背部分,多具备款识。但据考古发现,东汉时期已经有铜印章在印台侧面铸款制铭了。

3.印钮:印台以上部分,隋唐以前印章的钮多有穿孔,为系绶带处。唐代及其以后,官私印章多见有未加穿孔的钮制,但穿孔的印钮也有不少。印钮具有装饰或表示等级的用途,其中后者的作用偏盛于汉魏南北朝。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印绶:绶本是玺印的系带,并无特殊含义。自汉而后,印绶的颜色被赋予政治等级意义,例如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公侯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上黑绶及黄绶。诸侯一旦遗失或丢弃印绶,将受到除国或免职的处分。对印绶的制作也有严格规定,民间所织印绶不合制度则以不敬罪名收押入监,且二千石以上的印绶,便禁止民间织作。因为丝织品易于腐朽,故很少见到古代印绶实物。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东汉「琅邪相印章」龟钮上的银圆环以及陕西岐山县博物馆藏曹魏政权颁发给氐族佰长的官印驼钮上所套梯形铜活环、新见「通」字白文印鼻钮上所附铜链环,显然亦具有相似于印绶的功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这简直是为我这种古玺印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从古玺印的起源、发展,到不同朝代的风格演变,再到各种材质、工艺的细致介绍,几乎涵盖了古玺印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玺”与“印”的区别和演变的部分,以前总觉得它们差不多,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其中蕴含着那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大量的古玺印实物照片,高清、清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历经沧桑的艺术品。而且,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知识点娓娓道来。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吸收。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注重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书中提供了很多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从印文的结构、布局、刀法来判断其年代和价值,如何辨别真伪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甚至觉得,如果再配上一些互动的小练习,那就更加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古玺印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对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我原以为自己对古玺印只是略知一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仿佛一位老朋友在给我讲述他收藏多年的珍宝。书中对古玺印的分类,不再是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结合了功能、内容、艺术特点等多个维度,比如“官印”、“私印”、“吉语印”、“肖形印”等等,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类型古玺印的特点和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印钮”的专题介绍,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造型,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都让我叹为观止。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印钮样式,还深入探讨了其工艺技法和文化内涵,甚至还结合了一些古代的传说故事,让这段内容变得格外有趣。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关于古玺印修复和保养的知识,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收藏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收藏真正的古玺印,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已经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古玺印博物馆,能够随时随地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

《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这本书,是一次让我茅塞顿开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古玺印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印章文字和形制的介绍,而是将古玺印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让我能够理解古玺印的产生、发展以及功能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的。比如,在讲解官印时,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官制和职能,让我明白为什么不同级别的官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探讨私印时,则涉及到了古代的商业贸易、文人雅士的交游等,这些都让我对古玺印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对古玺印的现代研究方法和观点,比如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的材质分析、风格比对等,这让我看到了古玺印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我甚至在读完之后,开始关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的古玺印,并且尝试着去分析它们的特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欣赏。

评分

这本书《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升华。过去我对古玺印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这是古代的印章”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古玺印艺术殿堂的大门。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字法”入手,深入剖析了篆书的笔画、结构、行笔等要素在古玺印中的具体体现。接着,他又探讨了“章法”,也就是印文的布局、疏密、平衡等,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印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章法的艺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刀法”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篆刻家所使用的刀法,以及刀法如何影响印章的风格和韵味。比如,一些刀法粗犷有力,另一些则细腻婉转,这些细微之处,往往决定了一枚印章的生命力。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选取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玺印,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鉴赏中。读完这本书,我对古玺印的理解,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评分

读罢《荣宝斋教鉴赏:古玺印》,我内心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惊喜。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古玺印那迷人的世界。书中的篇章结构安排得恰到好处,首先是宏观的概述,让我对古玺印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比如对不同材质的印章,如铜印、玉印、水晶印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了解到不同材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和工艺难度。在探讨印文风格时,作者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将篆书的演变与印章的风格变化紧密结合,从先秦的浑朴到汉代的劲健,再到明清的妍丽,每一种风格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印章的“用印”场景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印章实物的考证,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如何在官场、商贸、文人雅集等场合使用印章,这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印章本身,更是学习了印章背后承载的社会文化。这种将艺术品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代入感,让古玺印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物件,而是鲜活的历史见证。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临摹一些简单的印文,感受那种古朴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