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小島

大島小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治愈
  • 成長
  • 親情
  • 懸疑
  • 推理
  • 日本文學
  • 小說
  • 情感
  • 傢庭
  • 溫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遙遠的東方有一座島,不大不小,遺世又獨立,陶醉又自溺……
  
  讀時哭笑不得坐立難安,讀後淚流滿麵芒刺在背,
  海洋文學作傢廖鴻基,最直言又最迂迴的書寫,
  不能戳破的真相,這次,要大聲說齣來,歡迎對號入座!
  
  海島上居民來自四麵八方,有的是幾百年前從南島洪水漂流而來,有的是從對麵陸地逃亡而來,島居生活一段日子後,無論認命或歡喜,彼此早已難分難解,在這裏一同忘情地演齣……
  
  遙遠的東方,有個可大可小卻不大不小的海島,島民理應有冒險的海洋性格,卻在狹小的空間裏,搬演荒謬的大陸地故事,最高統治階層「統府」老是看不見(或不願意看見)四周圍繞的海,蓋海牆,辦沒有魚來到的海祭,邀海洋專傢發錶演說,卻暗中更換簡報內容……會不會,統府隻看想看的,隻聽想聽的?!
  
  遙遠的東方,這座不大不小卻可大可小的海島,當中每一篇奇幻故事,每一則政治隱喻,愈看愈熟悉;每一個漁人與潛水者的心都一樣清明又孤寂,讓人讀時哭笑不得,讀後芒刺在背……會不會,這座海島,名字就叫做「XX」?!
  
  《大島小島》是廖鴻基寫作生涯第二十本書,不僅是個人寫作上的裏程碑,在題材選集與書寫方式,他擺脫以往討海人色彩的寫實文風,用詼諧、挖苦、諷刺、幽默的方式,將海島上的文化、政治、教育等稀奇古怪現象,包裝在一個個故事中,猶如一隻海鳥,一尾鯨豚,隔著一段距離,清透又飄渺地看著這座海島光怪陸離的顔色。

  當海島居民可以訴說、可以敘寫自己的故事時,這座孤島將再次揚動,重新啓航。那時,海島的故事隨波流動,如拍岸濤浪,將波波代代恆續不輟。──廖鴻基

  大島上的小確幸,小島上的大瘋狂,「統府」為什麼和我們想得不一樣?
  
  1.()海洋太危險瞭,所以我們要:○1立法禁止海上活動○2蓋海牆圍堵海洋○3以上皆是
  2.()甲村的魷魚捕獲量節節衰退,我們應該要:○1舉辦海祭觀光促進經濟○2研究魷魚不來的原因○3復育海洋生態
  3.()邀請海洋專傢在國宴時發錶演說,最恰當的主題是:○1研討海島國傢的發展前程○2嚴選三十間美味大閘蟹餐廳○3珍愛海洋,永續地方
  
  本測驗經由「統府」公佈官方答案,為:
  ○3以上皆是;○1舉辦海祭觀光促進經濟;○2嚴選三十間美味大閘蟹餐廳
  ──驚訝嗎?疑惑嗎?恐懼嗎?還是一股濃濃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難道這座不大不小卻可大可小的海島,名字就叫做「XX」?
  
  海島的視野,不該隻留在岸上;海島上的事,就是我們的事──
  
  □船和床
  「其中一位憂心忡忡皺著眉說:『既然島上生活厭倦瞭,就跟我上床吧。』桌子對麵另一位皺著猶豫的眉迴答說:『上床真的能帶我自由飛翔,上床真的能帶我到天涯海角嗎?』『我會害怕暈床。』『彆怕,床上是個新世界,體驗一下床上生活,這世界將為你開門。』」
  
  □儲存
  「招潮乳化劑在島上大量運用後,財團企業隨著也先後都來到海邊。證照資料、稅籍紀錄、營運策略、營運損益、密帳、各種申報錶單和收據…招潮與反高潮之間,保存與銷毀間,可隨心所欲,可收、可放。海島社會藉由海洋,開始把玩操作時間的遊戲。」
  
  □潛水
  「對於潛水活動的發展,統府有關單位始終保持不承認、不鼓勵、不理會的一貫態度…水域活動課林課長提案說:『統府將統一管理潛水活動,並投入高額預算,興建一座全球首創的大型玻璃潛水缸。以後島嶼所有潛水活動都在缸裏進行,同時,海域潛水活動將完全禁止。』」
  
  □遶境
  「是否陸地上安居已久,忘瞭島上無論何族何群,所有先民都來自於海。是否高位坐久瞭,忘瞭島嶼如舟如筏始終浮泛於海。是否以為島嶼關起門來嚴控嚴管,以為看不見外在波痕,島嶼就能獨生獨滅。」
  
  □海牆
  「繼環島産業道路、環島高速公路、環島超高速鐵路陸續竣工,本島將剋服萬難,以區段接龍方式,完成突破世界紀錄的偉大工程,環島海牆。利大於弊,勢在必行。以人為工程來有效縮減大海的寬和深,並以開創性工程來安定島嶼居民對海一直以來的畏怯心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鴻基

 
  一九五七齣生於花蓮市。花蓮高中畢業,三十五歲成為職業討海人。一九九六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一九九七年參與賞鯨船規劃,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一九九八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緻力於颱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曾獲時報文學奬散文類評審奬、聯閤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奬、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奬小說正奬、第一屆颱北市文學奬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奬以及二○○六年巫永福文學奬。

  齣版作品包括《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山海小城》、《海洋遊俠》、《颱11綫藍色太平洋》、《尋找一座島嶼》、《漂島》、《腳跡船痕》、《颱灣島巡禮》、《海天浮沉》、《領土齣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閤》、《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嚮海的寜靜》等。多篇文章入選颱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插畫繪圖/Olbee   
  www.facebook.com/olbee0313

圖書目錄

【推薦序】島嶼邊緣──寫給鴻基◎許悔之
0、大島小島
1、春魚
2、倒立
3、微
4、船和床
5、夢想
6、海牆
7、窗口貓聲
8、麵綫
9、楔齒魚
10、鏇轉
11、休息
12、新種
13、演說
14、釣魚
15、不值得迴答的問題
16、沉樓
17、潛水
18、懸掛
19、颱風
20、靠港
21、遶境
22、泥濘
23、儲存
24、魚湯
25、魚和漁
26、摺被子
27、魷魚灘
28、航母灣
29、海邊
30、海報
瓶中畫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島嶼邊緣──寫給鴻基
 ◎許悔之
  
  年輕的時候,第一次去蘇格蘭,曾經到天空島(IsleSky),還記得那天的氣候和雲。
  
  還有SaintAndrew,海邊的廢墟。
  
  過往都是廢墟,未來是風暴呢?還是陽光?
  
  在颱南旅次,旅館中午寐,接到鴻基電話。
  
  想起他的《大島小島》馬上就要付印瞭。
  
  人身如小島(Isle),颱灣是大島(Island),鴻基總是以海的嚮度看我們的島、我們的人生。大島小島,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盤,是海洋的大塊文章與人情的縴小幽微之共鳴。
  
  海水是鴻基的血,鯨豚是他的同類。
  
  鴻基以他的書寫,證明人類可以是陸居的海洋哺乳類。
  
  陸地上,我們行走、思想;我們的夢,則是黑潮。
  
  《大島小島》是鴻基如海那麼遼闊又如樹那麼根著的,齣入無礙的動人書寫。
  
  我想起上個世紀,我們在花蓮海上追蹤一隻喙鯨的那個下午,我們在島嶼的邊緣,但鯨魚壯遊並沒有界限。
  
  那個下午,我第一次覺得,鴻基可能是鯨豚,或非人類──因為人類大都用陸地思考,鴻基的追求和他的書寫,遠遠地超齣瞭這些。
  
  2015年4月17日
  
自序
  
大島小島

  
  緯度跨寒暑,經度穿越日子和日子之間,這是一座不大不小,又可大可小的海島。
  
  島嶼浮於海,承風受浪,沿岸始終鑲滾著一圈軒昂白浪,遙遙側看,幾分像一麵揚舞在大洋裏的蒼鬱旌旗;俯瞰時,又幾分像一艘大洋裏穩健航行的船舶。
  
  來自東南大洋的溼熱海風,籠罩海島漫漫一季長夏,這時節,飄過島嶼上空的白雲,彷彿上岸沾惹瞭紅塵,紛紛都有瞭重量,漸漸的,都沉著於島嶼西北方海天交界綫上。
  
  島嶼居民常指著西北方海域說:「那裏是浮雲的盡頭,海洋盡頭,世界的盡頭,日月星辰從那裏隱沒,時光在那裏冷卻,日子在那裏結束。」
  
  好不容易時序輪轉,海風掉頭,冷冽北風逆轉迴颳,但日子不曾迴頭,仍然一天天過去。這時節,灰雲濕氣凝重,低空懸垂盤桓,島嶼山頭仿如攏起麵紗一連好幾天濛在濕冷霧靄裏。
  
  雨絲綿綿,風一天天凜冽,日子一天天寒冷。
  
  濕冷、濕熱輪替,風起雨落,流光依然隨風登島又隨風下海隱沒,島嶼歲月照樣浪湧裏浮沉起落。
  
  總是這頭起,那頭息,島嶼麵海開闊,來源方嚮各有源脈,東南西北,每分嚮位、每格角度,都有各自如何也說不完的過往情事。如不同季節,不同海風,漾漾拂過海麵,路過島嶼陸地,又匆匆下海奔波。
  
  島嶼幅員有限,山林錯縱,地幅不展。
  
  新來晚到,都不是問題,願意留下的,將化作泥土塵埃層層纍積融溶為島嶼的一部分;選擇路過的,也都將留下痕跡,成為島嶼浮光掠影的一部分。
  
  山脈中落,巍巍山稜隆升拱聳,若大洋中一道龍騰背脊破水而立。
  
  浪來潮去,潮差盛衰,如陰陽互為起落。
  
  潮漲時,島嶼麵積如受激的含羞草快速萎縮。北尾垂,南頭昂,山陵中央高突,環岸地勢陡落,恰好東北、西南、西北、東南望海伸齣四道岬腳。潮滿此刻,鳥瞰島嶼,還幾分像島上濕地常見的駝峰綠殼龜。
  
  潮退時分,島嶼麵積迅速擴大為不規則多邊多角形,脊岬四下縱落,如葉脈掌心望海展延,這時的海島又幾分像一片島嶼山林邊裏常見的繁棘紅花海棠。
  
  海島形勢開放,島上生物、島上居民各自隨各種不同季節、不同海風,自八麵三十二方浮泛而來。
  
  年代不同,族群不同,目的不同。
  
  有的是洪水漂流,有的是漁撈路過,也有逃亡、避難或轉進而來的。無論歡不歡喜,情不情願,登島這一刻,海風海流如時代利刃切割,所有過去的,將如隔世流水,照理說,所有情緒都已深埋心底,不再起落。
  
  總是一覺醒來,認命、認份,先來後到,都已踩上這方大洋甲闆,必要同舟共濟。好比不同食材因緣際會落於同個鍋子裏熬煲,島居生活一段日子後,早已羹湯一體,難分難解。
  
  島嶼居民將在這片仿若遺世獨立的海島舞颱上忘情演齣。
  
  有些居民,不願知覺已淪落孤島,仍以豐富的想像力延伸所處的小島為大塊山河。
  
  想像的領土,超齣窄隘的蕞爾島肉許多;想像的領土,像追不到的戀人、抓不上甲闆的魚,總是幾分迷離神祕美好。有點像是耕地一輩子的農夫不得已踩上甲闆當瞭水手,任海風如何吹拂,就是不願意轉過頭來,麵對舷邊湧浪,以及退無可退如崖斷的船舷。
  
  就是不願意轉過頭來麵對被海洋包圍的現實。
  
  這是一座幾分實在,也幾分虛幻的海島。
  
  島上不少居民海域裏採捕,其他農、工、商、士,行行業業,五花八門。
  
  從漁而農而工而商而政,一路往尖端爬,如在攀爬島嶼中央高聳的山頭。最高處就是管理領導海島社會的行政中心,統府高層。
  
  統府高層,金字塔頂端,高高在上。
  
  塔形海島社會,形勢恰如這座海島的山海外貌。高處雲霧裊繞,統府高層老是看不見或不願意看見四周圍繞的海。
  
  盡管海流匆匆流過島嶼邊緣默默來去,海風的羽翼也始終攀臨山頭又滑落山坡。海風、海流從來不曾息停,天空雲朵隨風隨流高低自在繞來轉去,但統府高層始終富於緬懷勤於想像,終成固習。
  
  久而久之,島嶼社會缺海調息逐漸乾涸僵固,好比海風外繞,海流遠離,海島從此埋頭固著不再流動。
  
  海島疆域有限、資源有限、土地有限、機會有限,唯有流動,島嶼纔得生機。
  
  島嶼平原正中央有塊高地,高地上有棟尖塔型棕色建築,島上一般稱為「統府」,為島嶼最高行政中心。
  
  府裏官來官去,各級主管率領文武百官都在統府高層領導下依法行政。
  
  但外頭社會,官是官,民是民,好官刁民或歹官順民,關係島上是好年鼕或歹年鼕。
  
  好歹季節總是隨風、隨流起落,一如掠過島嶼上空詭譎多變的風雲。島上居民早已習慣逆來順受。
  
  明明身處島嶼麵對的是外在洶湧的波濤,但統府仍然以「繁榮安定」為治理口號,全力攘內而不對外開拓,數十年不變。
  
  安定安穩,誰不願意,但所有的道理都指齣,往往得冒點險纔能流動,付點代價纔有新機。
  
  停止流動的海島,如同大洋裏一艘躑躅不進的方舟。停滯的日子,就像鐵器生銹,日子逐漸發黴腐朽。海島背對大海,就像沒有退陸的關起門來麵對窄隘。
  
  幸好季節冷熱輪替,潮汐不住往復,海島隨海漲縮,還能一口口呼吸換氣。
  
  海風、海浪從不停止更新海島的氣息和節奏。
  
  終於等到這一天,島嶼居民發現,或可用多種角度多種方式來形容自己這座島嶼。
  
  這一刻起,這座海島盡管不大不小,但由於可以自在捏塑、自由鋪陳,從此,這座海島形同脫胎換骨,變得可大可小。
  
  島上山脈高得離奇,山頭常濛著臉躲在海上漂來的雲霧裏述說島嶼傳奇和從來少為人知的島嶼身世。
  
  有一天,島上一座山頭隔著幽邃山榖對那頭的山嶺喊著說:「從來都沒人知道啊,我們身上都住著一條蛇,每個山頭都有一條大蛇。」
  
  山榖那頭的山嶺迴應說:「也從來沒人曉得啊,一年當中天氣最好的那一天,我們的蛇會爬齣我們身上的竅洞,勾掛在我們身上最高、最粗壯那棵樹的手臂上,曬一整天太陽。」
  
  島嶼的海深得離譜,沿海不管瀋潛的或浮遊的魚隻,不管洄遊經過的或在地底棲的,每一條魚都曉得,島嶼底下藏著一條身型龐碩堪比海島的大魚。
  
  這條大魚,每年隻在夏鞦之際揚動尾鰭,換氣似的轉個身浮齣海麵。
  
  大魚齣沒的時候,大多隻浮在島嶼較深的南側,有時,也會由島嶼西側溯流而上,大海裏伸展筋骨幾天,這條大魚又悄悄潛迴島嶼下方潛藏。
  
  曬在島上的每一絲光,降在島上的每一滴水,湧上岸來又退迴海裏的每一波濤浪,他們全都明白,這座島嶼幅員有限資源淺薄,固守隻能曝短,進取纔有優勢。
  
  這座海島形勢開放,隻能進,無可退,隻好麵對,不好怨哀。
  
  寒冷季節,鳥群像北風裏的一群枯葉往西南方飄零;陽光迴來的時候,小魚成群從南方海域順流來到島嶼邊緣。
  
  天空中隱藏的秘密讓島嶼上空的風雲徘迴不去,山林的秘辛,交由草樹間穿梭的大小生命來一一敘說。每條魚的來去遊蹤,譜寫島嶼海域的過往今昔。
  
  當海島居民可以訴說、可以敘寫自己的故事時,這座孤島將再次揚動,重新啓航。
  
  海島的故事隨波流動,如拍岸濤浪,將波波代代恆續不輟。
  
  對的、錯的,盡管留下紀錄,憑誰來訂定標準,論斷是非。
  
  不能免的,都將留下痕跡。
  
  可敬可佩的,自然萬古流芳;荒謬莞爾的,或笑兩聲過去;可惡、可恨的,也將世代流傳。
  
  這座海島不大不小,但可大可小,往昔的每一粒塵埃,盡沉落纍積為如今樣貌中的一點因子。
  
  飛在空中,有時感覺自己是一粒塵埃,有時知覺自己是一片浮雲。
  
  遊在水裏,感覺身子逐漸漂為一條小魚。
  
  隨波漂搖,浮在浪端,時而仰望巍巍鬱鬱這座海島高聳的山頭,時而沉埋浪底,默默思想。
  
  也許,就這樣繼續沉默終瞭一生的漂流。
  
  飄或漂,當一步步登上山頭或獨自沉潛,偶爾感受到,終得以逐漸迴返於完整孤獨的自我。
  
  這時,心底常有感嘆:「啊,原來是這樣的一座島。」 

圖書試讀

4、船和床
 
島上居民常夢見「船」和「床」。
 
海洋圍繞,島嶼生活無論交通進齣、漁撈作業或起居活動,往往得藉由船隻相連相通。
 
陸域得以連接海域,點狀小島在船隻的穿梭間,得以鋪結成麵狀網狀的島群。
 
島嶼居民的夢,如島嶼間飄泛的雲煙,若隔島呼喚,一座島飄過一座島。「床」和「船」,不僅音似,形樣和功能也幾分雷同。
 
船載人泛於海,床載人浮於夢。
 
船和床,編織小島為島群,編織夢境為飄邈雲煙。
 
船體硬殼,一旦浮於海則隨浪顛搖,形同軟體。床體四腳虎步,泛於夢則如無翼之鳥、無槳之舟,虛浮詭秘的漂泛於現實以外。
 
暈船,其實是暈於海的遼闊和深沉。耽於床,往往是溺於無止的夢境。
 
海麵遼闊無垠,茫然無依,一葉孤舟航於大海,船體觸海顛簸感覺或許幾分真實,但航海本質若夢,離岸宛如離於現世,航行中常感覺幾分虛幻。
 
島嶼居民搭船乘夢,早已將「船」和「床」這兩件生活物具,在認知上交錯融和,甚至在意識上也已混淆錯置無所分彆。
 
島上有位男子說:「最近的日子都是一床跳過一床。」(海島人口音經常「ㄤ」、「ㄢ」含糊)。
 
不用擔心,左鄰右捨都聽懂瞭,婆婆媽媽們也都聽清楚瞭,這男子勤苦辛勞,在海上忙碌奔波。男子說這樣的話,在這島上不必擔心會被誤以為是風流萎靡的在一張張不同的床第間流連忘返。
 
所以島上生活,即使不經意脫口說齣:「『床』上作業時間一久,腰痠背疼,骨頭像是要拆散瞭。」
 
類似這樣海上辛苦而訴苦的話,放心,島上傢傢戶戶都有『床』,提到『床』,或是提到『床上辛苦』,無須害怕被誤解為朽木或糞土。
 
東光村有位漁人賴先生說:「運氣真背,連續在床上辛苦瞭一天一夜,耗盡瞭體力,竟然沒甚麼收獲,害我老婆的臉連續臭瞭三天。」
 
懂些古文已經白瞭頭的東光漁港白船長,有天感嘆的說:「唉,床上一輩子,猶記年少春衫薄,如何轉眼白頭衰。」
 
島嶼旅行社職員王小姐,電話裏忙著迴應登島遊客的詢問,她以專業專職的語調,幾乎不帶感情的口吻對話筒裏說:「登島旅行,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先把床班安排好。」
 
島嶼遊艇公司薛經理,勸一對猶豫於海上活動的情侶說:「上床不用怕,隻要上床前吃一顆避孕(暈)藥,全程不管怎麼搖都沒事。」

用戶評價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就像是某個陰雨綿綿的午後,泡一杯熱騰騰的紅茶,靜靜地坐在窗邊,任思緒隨著雨滴一同飄散。作者對“大島”與“小島”的構思,真是太巧妙瞭!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大小差異,更是人生哲學、情感狀態的象徵。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追尋”與“抵達”的章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尋的過程,而“抵達”也並非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讓我們在閱讀中,去感受追尋的意義,去體會抵達的喜悅。我常常覺得,我們太過於關注結果,而忽略瞭過程中的風景。這本書,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讓我看到瞭生活中的另一種可能。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著人生的百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觸動人心。我讀到關於“過去”與“未來”的章節時,總會陷入沉思。我們總是活在過去的迴憶裏,或者憧憬著未來,卻忽略瞭當下的美好。這本書,讓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在當下,在於珍惜眼前。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我剛拿到的時候,就被它簡潔而富有深意的封麵設計吸引瞭。作者對於“大島”與“小島”的隱喻,簡直太妙瞭!它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概念,更是人生哲學、情感狀態的象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擁抱”與“放手”的章節。人生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擁抱和放手,去經曆,去成長。作者並沒有強調用哪一種方式更好,而是讓我們去體會,在擁抱和放手之間,生命的節奏是如何變化的。我常常覺得,我們太過於執著於某些東西,以至於忽略瞭那些更美好的可能性。這本書,就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讓我看到瞭生活的另一種色彩。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的筆觸,講述著深刻的道理,沒有刻意的說教,卻能讓我們受益匪淺。我讀到關於“孤獨”與“陪伴”的章節時,總會感到一種深深的共鳴。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渴望被理解,被陪伴。這本書,讓我更加明白,即使是孤獨,也可以是一種成長的機會。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海邊玩的種種趣事。作者對“大島”和“小島”的解讀,實在是太有深度瞭!它不僅僅是大小的對比,更是人生哲學、情感狀態的隱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給予”與“獲得”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強調誰應該給予誰,誰應該獲得什麼,而是讓我們去感受,在給予和獲得的過程中,生命是如何流動的,情感是如何傳遞的。我常常覺得,我們太過於關注“獲得”,而忽略瞭“給予”所帶來的快樂。這本書,就像是一堂關於人生智慧的課程,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用一種非常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深刻的道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抵人心。我讀到關於“滿足”與“欲望”的章節時,總會陷入沉思。我們一輩子都在追求著更多的東西,但什麼時候纔是真正的滿足?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欲望,也讓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珍惜。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某個夏日午後,我坐在老傢庭院裏的老榕樹下,手裏拿著一本泛黃的書,微風徐徐吹來,帶著一股子淡淡的草木清香。作者對“大島”與“小島”的界定,不是地理上的簡單劃分,而更像是一種人生狀態的隱喻。有些人就像大島,廣闊,包容,承載著太多,也吸引著太多;而有些人則像是小島,獨立,內斂,自成一方天地,卻也可能孤寂。書中對於這種“大”與“小”之間關係的探討,非常觸動我。我想到生活中很多事情,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事業追求,亦或是情感羈絆,都存在著這種“大”與“小”的張力。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體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邊緣人物的刻畫,那些生活在社會角落,卻有著自己獨特活法的人們。他們可能不被主流社會所關注,但他們的生命同樣閃耀著光芒。作者用一種悲憫而尊重的筆觸,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多元。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他提齣的問題,往往是我自己內心深處一直在睏惑的,而他的講述,則像是為我撥開瞭迷霧,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我希望這本書能被更多人看到,特彆是那些正在迷茫中的年輕人,也許你們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评分

拿到《大島小島》這本封麵設計就充滿藝術感的書,我當時就覺得它一定不簡單。果然,讀起來,那種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讓我覺得作者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或者是一位看透世事的智者。他筆下的“島嶼”,不僅僅是地理概念,更是承載著不同人生哲學和情感狀態的載體。我最喜歡的是關於“連接”與“疏離”的篇章,作者通過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段,揭示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甚至人與自我之間,那種微妙而又復雜的聯係。有時候,即使身處人群,我們也可能感受到深深的孤寂,而有時候,即便身處孤島,我們也能與內心深處的力量相連接。這種反差,在現代社會中尤為明顯,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看似什麼都能輕易獲取,但真正的連接,卻變得越來越睏難。作者並沒有販賣廉價的慰藉,而是用一種坦誠而溫和的方式,與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我讀到一些關於成長、關於失落、關於和解的章節時,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曆,那些曾經的傷痛,那些美好的迴憶,仿佛都被這本書勾勒齣來,變得更加清晰。這本書,給我一種沉靜的力量,讓我能夠更平靜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珍貴的連接。

评分

這本《大島小島》,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文藝又帶點兒懷舊的味道,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海邊撿貝殼的日子。翻開書的第一頁,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吸引住瞭。他描繪的那片海,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碧海藍天,而是帶著點兒煙火氣,有點兒潮濕,有時甚至是帶著點兒狂野的。那些小島,也並非是地圖上標注的某個具體地名,更像是作者心中情懷的投射,是大與小的哲學辯證,是疏離與親近的微妙界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細微情感的捕捉,那種欲說還休,那種難以言喻,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有段描寫一位老漁夫望著海麵齣神,並不是在迴憶什麼驚心動魄的往事,而是那種對時間流逝,對生活瑣碎,對生命無常的一種淡淡的嘆息。這種情緒,在颱灣這個四麵環海的島嶼上,我們太熟悉瞭,它融入瞭我們的血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不僅僅是講故事,更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高粱酒,初嘗時或許有些辛辣,但細品之後,那種甘醇和迴味無窮,卻能在心底蕩漾開來。我反復翻閱瞭好幾遍,每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驚喜,新的感悟。感覺作者真的是個心思細膩的人,他能將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放大,揉碎,然後重新組閤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麵。尤其是那些關於海風,關於浪濤,關於天空中漂浮的雲朵的描寫,簡直太有畫麵感瞭,讀著讀著,我都覺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能聞到海水的鹹味,能聽到海鳥的叫聲,甚至能感覺到海風吹拂在臉上的觸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段旅程,一段屬於心靈的旅程。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我拿到的時候,就覺得它有一種獨特的質感,就像是海邊那些被海浪衝刷過的鵝卵石,帶著歲月的痕跡,也散發著溫潤的光澤。作者對於“大”與“小”的解讀,簡直太到位瞭!我一直覺得,很多人對“大”的理解過於狹隘,以為就是物質的堆積,權力的擴張,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大”也可以是胸懷,是格局,是精神的富足。而“小”,也絕非是渺小,卑微,它可以是精緻,可以是專注,可以是一種堅守。書中對那些“小人物”的刻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可能沒有轟轟烈烈的人生,但他們的生活自有其意義,自有其閃光點。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描繪這些生命,讓我看到瞭普通生活中的偉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漂泊”與“歸屬”的章節,這在颱灣這個地理位置特殊的島嶼上,我們都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飄零感。無論是背井離鄉的遊子,還是心中時常湧起的鄉愁,都與這種“漂泊”的情緒息息相關。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讓我們在閱讀中,去感受這種漂泊帶來的思索,去尋找內心的歸屬。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那些曾經讓我焦慮不安的事情,似乎都變得不那麼重要瞭。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初讀時,我便被它書名所營造齣的那種詩意和想象力所吸引。作者在“大島”與“小島”這兩個意象之間穿梭,構建瞭一個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存在的獨特敘事空間。他並非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揭示瞭它們之間深刻的聯係與辯證關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連接”與“隔絕”的描繪所打動。在一個信息爆炸、聯係看似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有時卻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作者通過一些日常瑣碎卻極富張力的場景,展現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疏離感,以及內心深處對真摯連接的渴望。這種情感的描繪,讓我迴想起自己生命中的一些片段,那些擦肩而過的瞬間,那些欲言又止的時刻,都仿佛被作者一一捕捉。書中的語言,沒有絲毫的造作,卻能營造齣一種渾然天成的氛圍,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性的世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曾經讓我睏擾的關於人際關係的問題,似乎都找到瞭新的視角去審視。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連接,並非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深度與真誠。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就像是夏日午後,一杯冰鎮的烏龍茶,清涼解渴,又帶著一絲淡淡的迴甘。作者對於“大島”與“小島”的闡釋,充滿瞭東方智慧的韻味。他並非簡單地對立,而是探討瞭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融閤”與“獨立”的章節。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緊密聯係的世界,但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島”。作者並沒有強調哪一種狀態更好,而是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在融閤中保持獨立,如何在獨立中尋求連接。我讀到一些關於“成長”與“蛻變”的描寫時,總會感到一種深深的共鳴。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就像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需要經曆痛苦,需要經曆掙紮,但最終,會迎來更美麗的自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成長的另一種可能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是不斷地自我探索和自我超越。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的筆觸,引導我們去認識自己,去接納自己,去愛自己。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溫柔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予我指引和安慰。

评分

《大島小島》這本書,它的書名就像一首充滿詩意的歌謠,讓我還沒翻開,就已經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對“大島”與“小島”的意象運用,可謂是彆齣心裁,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對比,更是人生哲學、情感狀態的寫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存在”與“消逝”的探討。作者通過對一些短暫卻美好的瞬間的捕捉,比如一片落葉,一陣海風,或者一次偶然的相遇,讓我意識到,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往往是那些稍縱即逝的。而正是這些短暫的瞬間,構成瞭我們生命的全部意義。我常常覺得,我們太過於追求永恒,卻忽略瞭當下,忽略瞭那些細微的美好。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照齣瞭我曾經的遺憾。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和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直擊人心。我讀到關於“選擇”與“放棄”的章節時,總會陷入沉思,我們一生中做瞭多少選擇,又放棄瞭多少可能?而每一個選擇,是否都讓我們離心中的“島嶼”更近一步?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選擇,也讓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得到瞭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去體驗,如何去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