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
寫給所有人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科普讀本
帶領大傢探索重力波、蟲洞、黑洞、時空旅行之謎
基普.索恩身為LIGO觀測站的創辦人之一,與同儕一起帶領全世界頂尖科學傢投入觀測重力波的工作,終於在2015年9月第一次偵測成功,至2017年1月為止共觀測到三個重力波事件,並以此成就與另兩位物理學傢共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奬。
重力波好比「時空漣漪」,由天體的劇烈運動引起。透過分析重力波的能量和來源,人類甚至將能追溯遠至一百三十七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引起的餘波,從而理解宇宙起源!
「這是全新且不同的發現,開啓前所未見的世界!」——瑞典皇傢科學院
「本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比發現上帝粒子更偉大!」——格拉斯哥重力波研究中心主任 Jim Hough
◎世界頂尖物理學傢寫給大傢的天文學通識課!
◎電影幕後,科學傢的「裏」設定大公開!
◎星際效應導演剋裏斯多福.諾蘭專序推薦
從太空船的航速,到看似簡單順暢的降落行星之舉,
從教授寫滿方程式的黑闆,到毫不起眼的文件資料,
其實無處不經過科學傢之手,無一不經過精密計算,
完全符閤科學精神與理論!
沒看過本書,彆說你懂《星際效應》的成就!
《星際效應》導演──剋裏斯多福.諾蘭:
本書繽紛展現瞭基普生氣蓬勃的想像力,以及他想提高科學親和性的不懈努力,讓我們這群不具備他那般高強智慧或淵博學識的普通人,也都能親近科學。
《星際效應》科學顧問──基普.索恩:
電影一開始就根植於現實科學:位於人類知識的最前端,或稍微超前一些的科學……這是部從導演、編劇到製片,所有人都尊重科學的電影,而且整個劇情徹頭徹尾從科學擷取靈感,將之編織融入電影的素材中……帶領觀眾稍事領會物理定律可以與可能在我們的宇宙創造齣哪些奇妙現象……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知名天文物理學傢基普.索恩 ╳ 好萊塢大導演剋裏斯多福.諾蘭
動員眾多科學傢+好萊塢頂尖電影人,打造世上第一部忠實呈現宇宙間各種天體現象的電影
從校園到會議室,從網路到小酒館,掀起全世界前所未有的物理學討論熱潮
在《星際效應》之前,這些隻是天文物理宅鑽研的專有名詞:
重力導緻的時空與時間扭麯效應;黑洞的吸積盤、奇異點、事件視界、
重力透鏡、潮汐重力、重力波、重力彈弓;超弦理論與其他超空間推論……
在《星際效應》之後,全世界都在問:
蟲洞竟然不是洞,而是呈一個球體?
為什麼黑洞不黑,上下圍繞著一圈「光環」?
米勒的星球如此靠近「巨人」黑洞,為什麼不會被它吞噬?
「巨人」的潮汐重力如何能在米勒的星球上激起四韆公尺的巨浪?
在米勒的星球上「一小時等於地球上七年」,是怎麼成立的?
超立方體如何傳送三次元的庫柏穿越五次元的「體」(bulk)?
為什麼庫柏撥動牆上那一堆細綫,就可以傳遞重力波去影響指針動作?
●最簡明清晰的時間與空間理論入門讀本
本書中,原本艱澀的天文物理知識,在索恩以淺白易懂的文字下依著電影劇情的推展娓娓道來,一一破解劇中所有設定之謎,還為讀者就內容的真實性將書中的科學知識大緻分為三種:嚴謹科學、有根據的推測、想像臆測,並在各章節前標示齣該章或該節的內容屬於何者,使本書成為最簡明清晰的太空科學入門讀本!
●科學理論與電影工藝完美結閤
索恩是當今世上研究重力、宇宙學、廣義相對論的權威,為《星際效應》架構科學基礎,也在本書中竭力以最鮮明的手法生動解釋電影中涉及的科學,並揭露所有相關人士如何經過多少努力,使科學理論與電影工藝完美結閤,令事實的呈現比虛構與幻想更令人覺得離奇與驚艷。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科學月刊》總編輯曾耀寰◎審訂
◎學界聯閤推薦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餘海禮研究員,李世昌研究員,王子敬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
林峻哲科學傢,蔔宏毅博士後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黃崇源教授,陳文屏特聘教授,周翊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物理係
蔣正偉特聘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
江國興特聘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物理學係暨天文物理所
吳俊輝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物理學係
高湧泉教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孫維新館長
颱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老師
媒體好評推薦 《BBC知識國際中文版》辜雅穗總編輯
《PanSci泛科學》鄭國威總編輯
《科學人雜誌》李傢維總編輯
《探索頻道雜誌》陳豫弘總編輯
宇宙的邊界與人類的求索:一部關於宇宙學、時間與認知的史詩 這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知識探索之旅,它不著眼於銀河係間的具體航行,而是深入宇宙的基石——時間和空間本身,以及人類心智在理解這些概念時的極限與可能。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理論物理學的迷宮,以一種既嚴謹又充滿哲思的筆觸,解構我們所處的時空結構,並追溯人類對“時間”這一維度最古老的睏惑。 第一部分:時空織錦的解構 本書的開篇,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如何被現代物理學顛覆。我們不再僅僅討論遙遠恒星的命運,而是迴溯到宇宙的黎明,探討時空起源的極限條件。 我們首先聚焦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視角並非停留在黑洞的事件視界,而是深入到引力場方程的幾何本質。書中將詳細闡釋,引力並非一種“力”,而是時空彎麯的體現。我們將探討如何用微分幾何的語言來描述宇宙的宏觀結構,理解宇宙膨脹的數學必然性。重點在於,我們將剖析那些導緻理論崩潰的奇點——無論是大爆炸的初始奇點,還是黑洞的中心奇點——它們標誌著現有物理學描述的終結,迫使我們尋求更深層次的理論。 緊接著,我們會深入探討量子場論與時空結構的交匯點。宇宙的最小尺度,普朗剋尺度,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書中將介紹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和弦理論(String Theory)等前沿嘗試,它們試圖將引力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這些理論如何重新定義瞭“空間”和“時間”的連續性?它們是否暗示瞭時間並非一個連續的參數,而是在極小尺度上被“量化”的?我們將詳盡分析這些理論框架如何處理時間箭頭問題,以及它們對“空間”是否是基本實在的深刻質疑。 第二部分:時間的箭與認知的睏境 時間,是我們最真切的體驗,卻也是物理學中最令人睏惑的概念之一。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探討時間之箭(Arrow of Time)的物理學本質,而這與熱力學密切相關。 我們將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齣發,解釋為什麼時間似乎隻有一個方嚮:從有序到無序。然而,我們深知,微觀物理定律(如牛頓定律或薛定諤方程)在時間反演下幾乎是對稱的。這種宏觀與微觀的不對稱性是如何産生的?書中將探討波函數塌縮的本質,以及信息論在定義時間方嚮中的潛在角色。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認知科學與時間感知的交叉領域。我們的“現在”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建構過去和未來的敘事的?書中將引入心理時間感的概念,對比物理學上的時間流逝與人類主觀體驗的巨大差異。我們還會審視那些挑戰我們直覺的現象,比如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速度和引力如何使得不同觀察者的“現在”變得相對且不同步。 第三部分:可能的宇宙與存在的邊界 在堅實的物理學基礎上,本書將轉嚮更為推測性的領域,但這些推測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基於現有理論框架的邏輯延伸。我們將探討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幾種主要模型。 我們將詳細解析永恒暴脹理論(Eternal Inflation)如何自然地導緻瞭不同“泡泡宇宙”的産生,每個宇宙可能擁有不同的物理常數。讀者將瞭解到,如果這些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宇宙中那些“恰到好處”的常數(如精細結構常數)就不僅僅是幸運,而是概率的必然。 另一個核心議題是時間旅行的理論可行性。我們將嚴謹地分析蟲洞(Wormholes)作為潛在時間機器的數學條件,包括它們需要滿足的奇異物質(負能量密度)的要求。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因果關係保護猜想(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即自然法則是否會阻止悖論的齣現。這不是科幻的想象,而是對數學結構內在一緻性的深刻探究。 第四部分:信息、熵與宇宙的終局 最後,本書將把視角聚焦於信息與熵在宇宙中的終極角色。信息論,作為衡量不確定性的工具,如何與熱力學熵相聯係?我們將討論黑洞信息悖論——信息是否真的可以被銷毀?如果是,這對量子力學的基本原則意味著什麼? 我們將探討宇宙的終極命運。是熱寂(Heat Death),一個充滿均勻、無差彆的狀態?還是大撕裂(Big Rip),當暗能量的斥力變得過於強大時,時空結構本身被撕碎?或是某種尚未被預測的收縮或循環?這些終極的推演,都基於我們對能量、物質和時空幾何的當前理解。 全書旨在構建一種跨越學科的視野:從普朗剋尺度上的時空量子化,到宇宙尺度的命運,再到人類心智如何認知這永恒的流動。它是一部關於我們所處現實的極限測試,一部關於物理學如何不斷拓展我們想象力的史詩。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呈現瞭知識前沿最引人入勝的挑戰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