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写给所有人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科普读本
带领大家探索重力波、虫洞、黑洞、时空旅行之谜
基普.索恩身为LIGO观测站的创办人之一,与同侪一起带领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投入观测重力波的工作,终于在2015年9月第一次侦测成功,至2017年1月为止共观测到三个重力波事件,并以此成就与另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重力波好比「时空涟漪」,由天体的剧烈运动引起。透过分析重力波的能量和来源,人类甚至将能追溯远至一百三十七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引起的余波,从而理解宇宙起源!
「这是全新且不同的发现,开启前所未见的世界!」——瑞典皇家科学院
「本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发现上帝粒子更伟大!」——格拉斯哥重力波研究中心主任 Jim Hough
◎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写给大家的天文学通识课!
◎电影幕后,科学家的「里」设定大公开!
◎星际效应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专序推荐
从太空船的航速,到看似简单顺畅的降落行星之举,
从教授写满方程式的黑板,到毫不起眼的文件资料,
其实无处不经过科学家之手,无一不经过精密计算,
完全符合科学精神与理论!
没看过本书,别说你懂《星际效应》的成就!
《星际效应》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
本书缤纷展现了基普生气蓬勃的想像力,以及他想提高科学亲和性的不懈努力,让我们这群不具备他那般高强智慧或渊博学识的普通人,也都能亲近科学。
《星际效应》科学顾问──基普.索恩:
电影一开始就根植于现实科学:位于人类知识的最前端,或稍微超前一些的科学……这是部从导演、编剧到制片,所有人都尊重科学的电影,而且整个剧情彻头彻尾从科学撷取灵感,将之编织融入电影的素材中……带领观众稍事领会物理定律可以与可能在我们的宇宙创造出哪些奇妙现象……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知名天文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 好莱坞大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
动员众多科学家+好莱坞顶尖电影人,打造世上第一部忠实呈现宇宙间各种天体现象的电影
从校园到会议室,从网路到小酒馆,掀起全世界前所未有的物理学讨论热潮
在《星际效应》之前,这些只是天文物理宅钻研的专有名词:
重力导致的时空与时间扭曲效应;黑洞的吸积盘、奇异点、事件视界、
重力透镜、潮汐重力、重力波、重力弹弓;超弦理论与其他超空间推论……
在《星际效应》之后,全世界都在问:
虫洞竟然不是洞,而是呈一个球体?
为什么黑洞不黑,上下围绕着一圈「光环」?
米勒的星球如此靠近「巨人」黑洞,为什么不会被它吞噬?
「巨人」的潮汐重力如何能在米勒的星球上激起四千公尺的巨浪?
在米勒的星球上「一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是怎么成立的?
超立方体如何传送三次元的库柏穿越五次元的「体」(bulk)?
为什么库柏拨动墙上那一堆细线,就可以传递重力波去影响指针动作?
●最简明清晰的时间与空间理论入门读本
本书中,原本艰涩的天文物理知识,在索恩以浅白易懂的文字下依着电影剧情的推展娓娓道来,一一破解剧中所有设定之谜,还为读者就内容的真实性将书中的科学知识大致分为三种:严谨科学、有根据的推测、想像臆测,并在各章节前标示出该章或该节的内容属于何者,使本书成为最简明清晰的太空科学入门读本!
●科学理论与电影工艺完美结合
索恩是当今世上研究重力、宇宙学、广义相对论的权威,为《星际效应》架构科学基础,也在本书中竭力以最鲜明的手法生动解释电影中涉及的科学,并揭露所有相关人士如何经过多少努力,使科学理论与电影工艺完美结合,令事实的呈现比虚构与幻想更令人觉得离奇与惊艳。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师、《科学月刊》总编辑曾耀寰◎审订
◎学界联合推荐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余海礼研究员,李世昌研究员,王子敬研究员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
林峻哲科学家,卜宏毅博士后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
黄崇源教授,陈文屏特聘教授,周翊副教授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蒋正伟特聘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天文研究所
江国兴特聘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暨天文物理所
吴俊辉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高涌泉教授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孙维新馆长
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
耿一伟老师
媒体好评推荐 《BBC知识国际中文版》辜雅穗总编辑
《PanSci泛科学》郑国威总编辑
《科学人杂志》李家维总编辑
《探索频道杂志》陈豫弘总编辑
宇宙的边界与人类的求索:一部关于宇宙学、时间与认知的史诗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知识探索之旅,它不着眼于银河系间的具体航行,而是深入宇宙的基石——时间和空间本身,以及人类心智在理解这些概念时的极限与可能。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理论物理学的迷宫,以一种既严谨又充满哲思的笔触,解构我们所处的时空结构,并追溯人类对“时间”这一维度最古老的困惑。 第一部分:时空织锦的解构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如何被现代物理学颠覆。我们不再仅仅讨论遥远恒星的命运,而是回溯到宇宙的黎明,探讨时空起源的极限条件。 我们首先聚焦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但视角并非停留在黑洞的事件视界,而是深入到引力场方程的几何本质。书中将详细阐释,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时空弯曲的体现。我们将探讨如何用微分几何的语言来描述宇宙的宏观结构,理解宇宙膨胀的数学必然性。重点在于,我们将剖析那些导致理论崩溃的奇点——无论是大爆炸的初始奇点,还是黑洞的中心奇点——它们标志着现有物理学描述的终结,迫使我们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论。 紧接着,我们会深入探讨量子场论与时空结构的交汇点。宇宙的最小尺度,普朗克尺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书中将介绍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和弦理论(String Theory)等前沿尝试,它们试图将引力与量子力学统一起来。这些理论如何重新定义了“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它们是否暗示了时间并非一个连续的参数,而是在极小尺度上被“量化”的?我们将详尽分析这些理论框架如何处理时间箭头问题,以及它们对“空间”是否是基本实在的深刻质疑。 第二部分:时间的箭与认知的困境 时间,是我们最真切的体验,却也是物理学中最令人困惑的概念之一。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时间之箭(Arrow of Time)的物理学本质,而这与热力学密切相关。 我们将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出发,解释为什么时间似乎只有一个方向:从有序到无序。然而,我们深知,微观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或薛定谔方程)在时间反演下几乎是对称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不对称性是如何产生的?书中将探讨波函数塌缩的本质,以及信息论在定义时间方向中的潜在角色。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认知科学与时间感知的交叉领域。我们的“现在”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建构过去和未来的叙事的?书中将引入心理时间感的概念,对比物理学上的时间流逝与人类主观体验的巨大差异。我们还会审视那些挑战我们直觉的现象,比如时间膨胀(Time Dilation)——速度和引力如何使得不同观察者的“现在”变得相对且不同步。 第三部分:可能的宇宙与存在的边界 在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上,本书将转向更为推测性的领域,但这些推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现有理论框架的逻辑延伸。我们将探讨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几种主要模型。 我们将详细解析永恒暴胀理论(Eternal Inflation)如何自然地导致了不同“泡泡宇宙”的产生,每个宇宙可能拥有不同的物理常数。读者将了解到,如果这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宇宙中那些“恰到好处”的常数(如精细结构常数)就不仅仅是幸运,而是概率的必然。 另一个核心议题是时间旅行的理论可行性。我们将严谨地分析虫洞(Wormholes)作为潜在时间机器的数学条件,包括它们需要满足的奇异物质(负能量密度)的要求。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因果关系保护猜想(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即自然法则是否会阻止悖论的出现。这不是科幻的想象,而是对数学结构内在一致性的深刻探究。 第四部分:信息、熵与宇宙的终局 最后,本书将把视角聚焦于信息与熵在宇宙中的终极角色。信息论,作为衡量不确定性的工具,如何与热力学熵相联系?我们将讨论黑洞信息悖论——信息是否真的可以被销毁?如果是,这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什么? 我们将探讨宇宙的终极命运。是热寂(Heat Death),一个充满均匀、无差别的状态?还是大撕裂(Big Rip),当暗能量的斥力变得过于强大时,时空结构本身被撕碎?或是某种尚未被预测的收缩或循环?这些终极的推演,都基于我们对能量、物质和时空几何的当前理解。 全书旨在构建一种跨越学科的视野:从普朗克尺度上的时空量子化,到宇宙尺度的命运,再到人类心智如何认知这永恒的流动。它是一部关于我们所处现实的极限测试,一部关于物理学如何不断拓展我们想象力的史诗。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知识前沿最引人入胜的挑战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