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公民媒體
  • 新媒體
  • 太陽花運動
  • 社會運動
  • 颱灣政治
  • 數字媒體
  • 參與式媒體
  • 公共領域
  • 媒體研究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沒有任何人可以代錶這場運動,但每個人都不可或缺!

  24天、80多人、1,234則新聞;3小時、3,600多人、693萬元⋯⋯等等這些數字印證瞭新媒體在太陽花運動中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零時政府、大腸花、沃草⋯⋯等等異軍突起,盡顯新世代發揮瞭監察政府、仗義執言的公民意識!

  太陽花運動除瞭創造颱灣民主及社會運動曆史之外,也將網路社運與媒體創新再推嚮高峰!長達24天的太陽花運動,有各式新媒體平颱,扮演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等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高度影響力。參與者透過科技網絡連結、分享、支持、採取行動,去中心化、自主地參與,共同成就瞭這場運動。

  颱大新聞所結閤課程及相關師資,推動專書報導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並邀請教師、學者針對此議題進行綜觀的分析,希望彌補這塊重要的曆史缺口,留下紀錄。

  本書選取代錶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的生命曆程;切入點著重於人與科技的互動,耙梳人類如何使用科技促成個人及社會的改變。本書中的故事,將有助於讀者理解新媒體實踐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資訊傳遞、民主溝通與動員能力,或許也能讓我們在這些年輕人的故事中找到個人生命經驗的對照與反思。

本書重點 

  ・眾誌成城,鄉民造反!年輕一代如何利用各種新媒體平颱,參與並成就瞭太陽花、野草莓等等社會運動。透過參與社會運動,年輕人實踐瞭他們的知識和公民責任,更促動瞭深層的社會轉變。

  ・本書由颱大新聞所研究生採訪編寫,走訪太陽花運動中國內外的積極參與者。

  ・選取代錶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包括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綫、公庫、零時政府、PTT、太陽花國際部和海外330行動;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生命曆程。

  ・由學者、資深媒體人撰寫專文,為太陽花運動──這場公民參與及新媒體實踐,提供瞭具有理論意義、社會脈絡與曆史縱深的分析。

  ・公民、鄉民串聯推薦:李惠仁(獨立紀錄片導演)、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林麗雲(颱大新聞所教授)、柯一正(導演)、範雲(颱大社會係副教授)、徐挺耀(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陳良基(颱大學術副校長及電機工程係講座教授)、馮光遠(作傢)、馮建三(政大新聞係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黃國昌(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賀照緹(紀錄片導演)、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係副教授)、鄭弘儀(資深媒體人)、蔡其達(文化工作者)
探尋知識的邊界:當代社會思潮與技術變革的交織 一、數字時代的權力重塑與社會結構變遷 本書深入剖析瞭信息技術革命對現代社會權力結構的根本性衝擊。在數據泛濫、算法主導的時代,傳統的信息分發渠道和權威機構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解構與重塑。我們關注的核心議題包括: 1. 平颱資本主義的崛起與倫理睏境: 探討大型科技平颱如何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壟斷和對信息流的算法控製,構建起新型的經濟霸權。這種權力結構如何影響市場競爭、勞動關係乃至政治參與?書中將詳細分析“注意力經濟”背後的社會成本,特彆是對個體心智自由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蝕。同時,對於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的形成機製及其在司法、信貸、招聘等關鍵領域的實際應用和潛在危害,進行瞭細緻的田野調查和批判性梳理。我們力求揭示技術中立性的虛妄,強調技術選擇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立場。 2. 後真相時代的知識危機與認知安全: 隨著信息繭房效應的加劇和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的成熟,社會共識的基礎——共享的、可驗證的事實——正麵臨嚴峻挑戰。本書通過分析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和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的傳播路徑、心理學誘因及地緣政治影響,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認知安全分析框架。我們探討瞭如何重建公眾對科學、新聞和專業知識的信任,以及教育體係在培養公民批判性思維方麵的緊迫角色。這不是簡單地指責“假新聞”,而是深入探究在信息飽和環境中,人類心智如何處理衝突性信息並形成信念的過程。 3. 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轉型與“零工經濟”的社會代價: 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正在重構全球産業鏈,本書聚焦於這種轉型對中等技能勞動力的替代效應以及催生齣的新型雇傭關係——“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我們通過跨國案例研究,審視瞭零工工人麵臨的保障缺失、收入不穩定以及社會福利體係的滯後性問題。書中不僅停留在描述現象,更探討瞭社會政策,如普遍基本收入(UBI)和數字工會運動,作為應對這些結構性變革的潛在齣路。 二、全球治理的碎片化與新型地緣政治博弈 當前,國傢主權的概念正在被跨國技術網絡和非國傢行為體重新定義。本書從政治地理學和國際關係學的角度,審視瞭數字主權、網絡安全和數據流動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中引發衝突與閤作。 1. 賽博空間的軍事化與“灰色地帶”衝突: 探討瞭國傢及非國傢行為體如何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情報竊取、關鍵基礎設施攻擊以及影響選舉。不同於傳統的軍事衝突,網絡戰的界限模糊、溯源睏難,本書構建瞭評估和應對“灰色地帶”衝突的戰略框架,強調國際法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適用性睏境。 2. 科技民族主義的抬頭與全球供應鏈重構: 審視瞭以關鍵技術(如半導體、5G/6G、量子計算)為核心的競爭如何演變為新的民族主義工具。這不僅是經濟競爭,更深層次上是對未來技術標準的製定權和生態主導權的爭奪。書中分析瞭“脫鈎”(Decoupling)政策的經濟邏輯與地緣政治意圖,以及由此對全球化進程産生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3. 氣候變化、資源稀缺與跨界環境治理的挑戰: 氣候危機已不再是純粹的環境議題,而是深刻影響國際安全和人口遷移的核心驅動力。本書側重於分析治理挑戰:全球減排目標如何被國傢利益和短期經濟考量所掣肘?如何設計有效的激勵機製來推動發展中國傢進行能源轉型?並考察瞭因氣候變化引發的“氣候難民”問題對現有國際難民法的衝擊。 三、個體主體性的再發現與文化抵抗的場域 麵對技術異化和宏大敘事的重壓,個體如何在龐雜的係統中保持能動性和意義感,是本書人文哲學的核心關切。 1. 技術的去人性化傾嚮與“反思性實踐”: 藉鑒現象學和社會學理論,本書剖析瞭技術係統如何將復雜的人類體驗簡化為可量化的指標,從而削弱瞭體驗的豐富性。我們倡導一種“反思性技術使用”態度,鼓勵用戶從被動的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探問者,重新奪迴對自身數字生活的控製權。 2. 記憶、曆史與數字遺存的倫理: 在數字記錄幾乎永不磨滅的時代,如何處理個人和集體的數字記憶成為新的倫理難題。數字檔案的永久性是福是禍?如何平衡透明度與隱私權?書中探討瞭在虛擬世界中,曆史的“存檔”與“遺忘”的權力分配,以及對被“算法遺忘”群體的關注。 3. 亞文化、身份構建與網絡社群的張力: 互聯網為邊緣群體提供瞭前所未有的集結空間,但也帶來瞭社群內部的極化和外部的圍剿。本書考察瞭特定亞文化群體如何利用新型媒介工具構建反主流敘事,以及這些新興社群在麵對國傢審查或主流文化反撲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脆弱性。重點分析瞭身份政治在數字空間中的復雜錶現形式,及其對社會團結的潛在貢獻與分裂風險。 總結:走嚮復雜性的認識論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理解當代復雜性(Complexity)的認知工具箱。它拒絕簡單的二元對立(如技術進步 vs. 人性墮落),而是倡導一種在技術、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多重場域中穿梭的能力。我們呼籲讀者培養對係統性關聯的洞察力,認識到每一次技術部署或政策製定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社會工程。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跨越學科藩籬,以審慎、批判且富有同理心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與工具、與他人、與自身的關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編
洪貞玲(Chen-ling Hung)


  颱大法律係學士、政大新聞所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
  曾任職《颱灣日報》、《財訊雜誌》、《自由時報》等媒體,主跑政治綫。
  現為颱大新聞所副教授兼所長、颱大多媒體中心主任。

審訂
徐元春(Yuan-chun Hsu)


  颱灣大學財務金融係畢業。
  工商時報記者、金融組召集人、財經組主任。
  《今周刊》創刊副總編輯,大是文化齣版公司共同創辦人。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打造數位傳播公地的關鍵報告(鬍元輝)
一場知識改革的起點(郝明義)

導論
化憤怒為希望: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及意義(洪貞玲)

專文
從太陽花運動談新媒體、新公民、新民主(張錦華)
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從搶救樂生院、野草莓運動到太陽花運動(陳順孝)                            
站在一條湍急的河流當中:一個舊媒體人的太陽花震撼(徐元春)

專題報導
【case 1  沃草】(吳柏緯、郭浩田)  
                                  
降低公民參政門檻   沃草要讓監督政治變有趣
people 1── 年輕醫生呼喚25萬超級英雄:柳林瑋創沃草走上意外人生路  
people 2──颱北林先生:奔波在公民運動的漫漫長路上

【case 2新聞e論壇】(吳淑鈴、邱圓庭)
20多天、80多人、1234則新聞承載傳統倫理的新媒體                         
people 3──找到一起孤單的夥伴:彭筱婷的新聞實踐之旅
people 4──淩晨兩點花蓮往颱北的慢車:吳宗泰重做新聞人
people 5──我是陸生:毛怡玫在颱灣追求新聞的真實與自由
people 6──從立法院到金鍾:啓動劉芷彤對香港的懷鄉情緒

【case 3社運影音直擊】 (陳睿哲)                
主流媒體不報公民自己報:攝護綫、公庫社運現場全記錄
people 7──大腸花罵齣名:音地大帝懷抱獨立音樂人直播夢
people 8──我在現場:楊鵑如從抗爭者變成記錄者

【case 4零時政府】 (邱柏鈞、鄭婷宇)
不想再被當白癡:零時政府要做透明、開源的先鋒
people 9──最溫柔的暴民瞿筱葳:科技宅男圈中的人文女孩                  
people 10──相信網路開放透明的力量:唐鳳跨越高牆活齣希望

【case 5 PTT】  (徐乙喬、林安儒)
PTT寫下網路世界颱灣奇蹟:鄉民婉君站齣來   
people 11──我是站長也是鄉民:okcool見證PTT飆速十年
people 12──三小時募資693萬:林大涵驚奇發現3621鄉民力量

【case 6太陽花國際部】 (陳品潔)
125人 14國語言:太陽花國際部嚮世界發聲
people 13──魁北剋獨立公投  民主洗禮:加拿大成長經驗啓濛王年愷社運路
people 14──夥伴憶瑞光:小王子先迴他的星球去瞭

【case 7海外330行動】 (蕭汎如、許雅婷)
跨國串聯無時差聲援太陽花  旅外颱人好想為颱灣做些什麼!
people 15──倫敦地鐵的焦慮記憶  318引爆衝動不羈的謝璿
people 16──走上街頭   政治係女孩纔開始理解政治
people 17──天生叛逆的Oddis   找尋真相的V怪客
people 18──我不想當個隻能說謝謝的那個人

圖書序言

導論

化憤怒為希望: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及意義(節錄)
文・洪貞玲


  2014年3月18日晚間,我與新聞所同事張錦華教授來到立法院濟南路,參加「守護民主之夜」晚會。就在前一天,我們從網路上看到立法院30秒通過《服貿協議》的荒謬,憤怒卻也無力。晚會中眾人輪番演講,批評《服貿》黑箱,但是我心裏悲觀默想: 這隻是眾多社會運動與公眾集會的一個場景,終究無法撼動政府強力通過《服貿協議》的既定立場。稍後迴到研究室準備隔天上課資料,竟傳來學生與群眾佔領立法院議場的消息!

  接下來那個無眠的夜晚,一邊透過Facebook,看颱大新聞所學生透過手機上傳的影音新聞報導;一邊透過網路直播,關注議場內的動態以及警察攻堅的畫麵,事後纔知那場直播是靠著一個iPad以及藍白拖。事後迴想,如果沒有網路不斷轉載30秒通過《服貿》的畫麵,如果沒有Facebook平颱提供佔領議場的新聞,如果沒有網路直播警察與佔領者攻防的現場,在議場外的我以及無數的關心者,無從在第一時間得知訊息;也更不會有民眾自發聚集,在議場外徹夜守候、聲援佔領者。

  毫無疑問地,這場以佔領國會議場開啓的太陽花運動,除瞭創造颱灣民主及社會運動曆史之外,也將網路社運與媒體創新再推嚮高峰!長達24天的太陽花運動,有各式新媒體平颱關注服貿議題、國會運作、政府資訊透明、社會運動新聞報導等等,扮演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等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高度影響力。而有更多的參與者透過科技網絡連結、分享、支持、採取行動,去中心化、自主地參與,卻也共同成就瞭這場運動。

  新媒體實踐作為太陽花運動的重要特色,值得記錄、需要記錄!這就是本書寫作的角度與初衷。一年以來,坊間已經有不少反服貿運動參與者的紀錄以及對於這場運動的分析,但我們發現還欠缺從新媒體實踐的角度的深度書寫。因此颱大新聞所結閤課程及相關師資,推動專書報導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並邀請教師針對此議題進行綜觀的分析,完成瞭十萬餘字的寫作計畫,希望彌補這塊重要的曆史缺口,留下紀錄。

  網路社會運動改寫曆史

  研究網絡社會的重量級學者卡斯提爾,在其2012年著作中聚焦探討網路世代的社會運動。透過對於全球各地網路社運的考察,說明這些運動的形成、他們的動力、價值、期望社會如何改變,卡斯提爾總結指齣,「網路有莫大潛能能夠將人民的憤怒轉為希望,因為它能幫助(facilitate)人民採取集體行動而促成改變。」當人們透過網路連結,得知與自己有相同理念、對社會不平現象懷抱憤怒者比比皆是,便不再感到孤單孤立,願意採取行動,成為改變社會的種子。

  的確,網路社運的特質,不同於以往。傳統社運偏重組織連結、菁英領導、資源動員等麵嚮,網路社運卻往往是「沒有領袖」(leaderless)的運動,群眾自主集結,先行動後組織。人們透過網路科技所採取的社會行動,在資訊傳遞、資源動員、互動溝通、賦權影響等麵嚮,已經不同於大眾媒體時代。尤其是社群媒體的興起,改變瞭人的溝通與行動方式,對於社會運動有極大推波助瀾之效。

  知名網路評論傢卡文(Andy Carvin) 在《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記事》(Distant Witness)一書中,記錄瞭社群媒體在中東世界革命的軌跡和影響。他認為,這是顛覆傳統新聞操控的一次驚天動地革命,因為無數的革命參與者使用網路作為抗爭工具,即時提供革命訴求及行動現場的資訊,未經編輯或過濾,任何人隻要連上網路都可以直接取得消息並分享。因此卡文樂觀地斷言:「媒體不再能夠壟斷國際新聞的報導:在推特或YouTube上,人們就可以直接拼湊齣自己選擇的革命。」

  當然,社群媒體並非成於一夕之間,而是「那些反映並打造瞭網際網路的工具,因人們的接受與使用,長期穩定演進而來」。卡文指齣,人們使用網路工具,發錶生活見聞,閤作從事各式瘋狂卻創新的計畫,譬如集公眾之力撰寫百科全書、開發多國公司所無法控製的開放源碼軟體。人們藉此認識得以分享熱情與興趣的人,群體智慧、眾誌成城,更相信善用科技可以帶來的改變力量,包括發動革命、推翻獨裁政權。因此,「從最早期的阿拉伯政治部落客,到2009年伊朗選舉抗爭的平民記者,星星之火已經點燃,預告瞭組織阿拉伯之春所使用的方法。

  卡斯提爾與卡文都樂觀看待網路促成社會改變的潛力,他們也強調人類社會使用科技所形成的社群與網絡文化,纔是改變的重要條件。而卡斯提爾檢視瞭近年來的網路革命,從突尼西亞、冰島革命,到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從美國發起並蔓延全球的「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運動等等,宏觀地總結當代網路/網絡社運 (networked social movement)的幾個特質,這些特質提供瞭我們很好的分析和比較視野:

  一、以多重形式形成網絡。網絡科技提供意見交流的平颱,它是去中心化的多重網絡,由節點(node of points)之間互動,整閤及思辨,擴大參與。

  二、佔領都會公共空間,成為運動。透過網路虛擬空間與實體公共空間,參與者得以保有自主空間,自我組織。

  三、運動既是全球的,也是在地的。運動形成自己的時間形式,timeless time ,超越曆史形式的時間觀,也超越自身的曆史經驗以及之前被規訓的生活。

  四、運動是立即的(spontaneous),由憤怒所促發。也如病毒般迅速擴散,有示範效果以及跨國影響。

  五、此類運動通常沒有領導者,在自主空間的思辯中,參與者形成自我治理、組織程序,也在網絡中形成集體感 (togetherness),剋服個體的恐懼。

  六、運動很少是預先設定的(programmatic),運動者通常有多重要求,經過審議而形成共識。運動強調主體的自主,重視直接參與、社群討論,形成新的民主政治。

  從卡斯提爾所提齣來的麵嚮,檢視太陽花運動。它一方麵有實體的佔領,佔領國會議場長達24天,挑戰既定的權威與空間符碼。一方麵,有多重形式的網絡,透過各式網路平颱連結與互動。這場運動由憤怒所引發,因為立法院委員會30秒通過《服貿》,引發眾怒,而影片經過網路流傳,擴大參與。運動並非由傳統政治人物領導或組織動員,而是麵孔清新的青年世代或是NGO工作者,參與者多為自主集結。透過運動所形成的自主空間(尤其是議場外部的公共論壇),形成自我治理及組織(例如糾察隊、資源迴收、審議民主)。運動期間形成的新的群體與(非)秩序,打破既有規訓生活,而其國際與在地連結,形成新的時間與空間感。佔領議場,初始為少數人所知悉,但運動目標並非預先設定,運動訴求在運動過程中形成與修正,而不同的參與者也會在其間思辨或挑戰運動訴求。

  自由開放與共享的網路文化

  從網路社運的角度定位太陽花運動之後,延續卡斯提爾的討論,我們關切的是:這場運動中,既存的網路文化為何?多重形式的網絡是什麼?誰在這個多重網絡中參與、連結?如何連結及參與?産生瞭什麼改變?成為本書重要的叩問與探索課題。

  首先,根據文獻資料與訪談結果,本地既存的網路文化可歸納齣以下幾項特質:

  一、高比例的網路使用人口:根據研考會調查,2013年我國個人上網率為76.3%,行動上網率為76.6%。網路使用人口高度集中於青年世代,15-40歲族群的網路使用率超過97%,41-50歲為84.3%,51-60歲為62.9%,61歲以上的網路使用率隻有47.9% 6。網路使用呈現明顯的世代差異,青年世代的資訊接收和公共討論,多數從網路媒體而來,而非老年世代習以為用的傳統媒體。

  二、民主與言論自由環境:颱灣從解除戒嚴之後,慢慢轉型為民主國傢。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嚮來為美國自由之傢、無疆界記者組織等評定為「自由」,在亞洲首屈一指。政論節目議論時政、人民熱衷選舉投票、批評政府成為全民運動,這些已成常態。然而,民主的深化與製度的建全,在颱灣仍是一項進行中的工程,也因此,在必要時候,人民也會運用其享有的自由參與社會改造。

  三、網路公共討論空間:網路作為一種互動媒體,是否成為公共領域?它能促成資訊流通、理性思辨?還是隻是在匿名文化下,助長各種謠言和謾罵?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於網路中。以青年世代十分普及的PTT,曾充斥鄉民、酸民文化,也被視為逸樂消費導嚮,然而,在有意識的鄉民引發公共議題的討論,鄉民文化也有改變的可能,而且確實慢慢質變,終能在重要的公共議題、曆史事件中,形成大量討論甚至引發行動。

  四、開放共享的社群:網際網路另外一點可貴的文化,就是開放共享的精神。國際之間推動多年的開放源碼運動、創用CC授權,意在讓資訊自由流通、技術共享與創新,而非由少數人壟斷作為資本與權力積纍的工具。零時政府g0v 就是典型例子:一群網路宅男宅女,在虛擬世界中互動、閤作之餘,也進一步召集聚會、互相激盪、引發構想專案、付諸實現,憑藉的就是開放共享、資訊流通、群眾智慧等原則。

  五、最重要的是,席捲全球的網路社會運動,在颱灣也曆經近十年的形成與演化。最早是新莊樂生院議題,年輕人在網路發動辯論與宣傳;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開啓運動現場直播、綫上討論、集體決策的模式;反國光石化運動的行動者,也擅長運用網路進行宣傳及動員,並迫使政策轉彎;反媒體壟斷運動,是傳統社運與網路社運的結閤,原本在傳統社運隻能動員2,000人能量的遊行,在年輕世代加入及網路號召下,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萬人媒改遊行;因為洪仲丘在軍中被虐死而引發的公民1985行動,則是經典的網路社運,沒有傳統的政治領袖與動員,由素人在網路上發起號召,竟然有25萬人上街頭遊行,並促成《軍事審判法》修改。

  一次一次的網路社會運動,使用的網路工具與使用形式推陳齣新,參與者在曆次行動中纍積能力與能量,雖然這些人彼此不一定認識,也無正式組織,卻隨時可能在下一場新的運動中集結發聲,並且號召更廣大的參與。網路社會運動的積纍,無疑是太陽花運動中無可忽視的動員基礎。

  多重網絡支持太陽花運動

  太陽花運動中,有多重形式的網絡在其中連結、運作。這些網絡是什麼?他們如何運作?本書透過個案報導的方式呈現,所選取個案大緻可區分為以下三類:

  一、另類媒體網絡: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綫、公庫;
  二、虛擬社群網絡:g0v、PTT;
  三、國際行動網絡:太陽花國際部、海外330行動。

  由公民團體發起的「沃草 Watchout」,以社會企業的形態經營,緻力於開發降低公民參與門檻的網路平颱。沃草成立國會無雙公民網站,在第一時間發現國民黨立委張慶忠30秒通過《服貿協議》,迅速對外發布消息。透過球評、剪輯立委問政畫麵等方式,鼓勵公民關注國會運作。

  「新聞e論壇」,原是颱大新聞所的學生習作與交流平颱,三名學生在318當晚進行反服貿運動的中英文報導之後,陸續吸引跨校傳播科係學生參與,成員來自政大、師大、交大、東華等校。此Facebook平颱在運動期間全天候提供即時及專題報導,纍計新聞量高達1,234則,粉絲從800人竄升至13萬人。

  同樣在運動之後形成的另類媒體,有「公民攝影守護民主陣綫」(簡稱攝護綫)。以直播為主要任務的「攝護綫」,延續太陽花運動時大量使用的現場直播,由在運動結束前開闢「大腸花論壇」而備受注目的音地大帝號召成立。運動退場後,「攝護綫」集結來自各地的誌工,透過公民記者架設陳抗現場的網路直播熱點,提供網路上或陳抗現場外圍的民眾可一手掌握各個運動現場。

  在318運動的現場,有另一個既有的獨立媒體也持續報導,「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簡稱公庫) 結閤專職記者和公民記者,提供剪輯製作的影像報導,直到運動退場。公庫與「香港獨立媒體」等華人獨媒網絡也有連結,因此,香港民眾也能很快掌握太陽花運動的進展。公庫從2007年八月起,透過運動現場的影像拍攝和訪談,紀錄颱灣公民行動的身影,至今已經纍積超過 2,900則的報導。

  而既有的網路社群,已經形成開放的討論與閤作模式。「零時政府」(g0v)是一個緻力於打造資訊透明化的社群,成員以開放原始碼的精神溝通協作,參與黑客鬆活動,提齣監督中央政府總預算、政治人物獻金等專案。早在群眾佔領國會之前,g0v已經開始架設網站,提供監督《兩岸服貿協議》的資訊。也因為在318守護民主晚會上協助直播,g0v意外記錄佔領立法院議場的實況,並留駐現場協助處理網路及轉播問題,保持資訊暢通。

  颱灣特有的PTT,在服貿議題的討論與動員上,也發揮高度影響。成立於1995年的「PTT-批踢踢實業坊」,註冊人數超過兩百萬人,是颱灣最大的網路討論論壇。PTT提供免費、自由與開放的言論空間,太陽花運動期間,「八卦闆」、「服貿闆」討論激烈。值得一提的是,PTT鄉民第一次發起集資募款,三小時內就由3,621位公民集資693萬,買下瞭《紐約時報》國際版的全版廣告,嚮國際宣示太陽花運動的訴求。

  社會運動雖然是在地參與,卻也具備國際麵嚮。以太陽花運動而言,佔領國會議場的參與者形成各種組織分工,國際部是運動麵對國際媒體的重要窗口;而來自全球各地自主的聲援力量,共同形成330「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的聲援行動,提高運動的國際能見度。

  318學生佔領國會議場的行動石破天驚,快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因此運動參與者意識到必須持續提供資訊。太陽花運動的國際部,在3月24日由具備外語專長的五人小組成立,快速擴張成140人的團隊。他們透過Facebook進行內部溝通和對外發送訊息,將運動重要資訊翻譯成多國語言,並且成為外媒採訪太陽花運動的主要窗口。

  除瞭本地參與者,海外颱灣人並未自外於這場運動。原本,海外颱灣人散布在各國各個城市,透過各自的網絡知悉反服貿運動。佔領行動發生後,有人在Facebook發起「海外留學生聲援颱灣反服貿運動」專頁,寫著屬於我們世代的三月運動,不能少留學生一份!」「全球24小時都有人醒著,陪著現在在立法院奮戰的颱灣人」(www.facebook.com/twstudentsabroad)。英國、德國和日本三地的颱灣人在網絡中連結後,很快地由點到綫、由綫到麵,透過Facebook、email 等科技工具串成綿密的人際網絡,最後,「330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得到全球19個國傢、50個城市的颱灣人響應。

  善用科技  打造新媒體

  以上齣現的各種形式的網絡,有些可歸類於另類媒體範疇,有些則是運用網路連結的社群或是行動;部分網絡在反服貿運動形成前即已存在,部分則是在佔領議場之後,甚至是運動退場之後開始運作;有些網絡直接與運動的核心組織連結,但更多是自主發起運作的網絡。這些網絡得以運作的共同之處,即是參與者都善於運用網際網路的工具,依據其設定目標行事,得以內部連結,也得以與其他網絡進行連結。

  這些網絡對外都有平颱,得以讓外界辨識,也可對外傳遞資訊。這個平颱可能是入口網站,或者是Facebook 粉絲頁。除瞭自身的平颱,透過YouTube、Facebook的連結和轉載,資訊傳遞的速度和廣度以倍速計。例如沃草有自己的平颱,但是善用YouTube 來擴大資訊的傳播範圍,甚至與主流媒體閤作,讓沃草的訊息可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中齣現。公庫除瞭將影音新聞上傳YouTube,也與公廣集團的公民新聞平颱閤作,隻要是公庫的新聞,皆可在PeoPo的平颱播送。

  PTT是1995年即已成立的網路論壇,讓網友交流資訊、討論議題。PTT除瞭使用成立初期的BBS係統外,也開發相關App,方便使用者在任何行動載具上使用PTT,並建立Facebook粉絲團,轉貼PTT站內文章,藉此將其能見度擴大到非PTT的使用者。反服貿運動期間,PTT最為人樂道的是,鄉民號召到Flying V募資平颱發起國際媒體廣告募款,順利讓反服貿運動的聲音登上紐約時報。Flying V這個募資平颱,也為諸多反服貿運動相關專案運用,例如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綫等團體,都發動募資。

  如果說網路平颱是這些網絡展現成果的前颱,他們還需要後颱的不同網路工具,使其網絡內部成員得以溝通、互動、閤作、為前颱的資訊進行準備。例如內部溝通工具,常見的有Facebook、email、LINE等等。以全球串聯聲援反服貿行動而言,這是個跨越城市、國界,動員廣度最大的一場行動,在每個國傢或城市參與的颱灣人,透過email、Facebook或是Twitter 聯係,這些工具是參與者原本就習以為常的聯係管道,善加運用,得以在即時行動上發揮瞭快速溝通和動員的效果。

  另類媒體的運作,以新聞e論壇産製即時新聞為例,需要文字影音的錄製及編輯工具外,還有Hackpad綫上編輯軟體供內部進行集體編輯、校稿。以直播來說,一颱可拍照的手機、充足的行動電源以及網路,然後搭配直播軟體 Ustream 或Google+ Hangouts,即可將運動現場的畫麵傳達給網友。

  太陽花運動中的新媒體比較分析

  網路傳播工具的便利以及成本低廉,使得青年世代更勇於媒體創新實踐與社群經營,而且隻要幾個誌同道閤者協力分工就可竟功,擺脫傳統媒體需要大資本、高人力的門檻限製。因此,我們所觀察的這些網絡,多數組織扁平化、人力精簡化。以影音報導社運的公庫、直播社運現場的攝護綫、監督國會的沃草,專職人員加上誌工大約十人,甚至更少。

  網絡成員的自主及不穩定性,也是其特色。例如新聞e論壇由三名學生開始,全盛期曾有90人參與,但運動退場後又慢慢漸少至十多名核心成員。虛擬的社群網絡g0v 和PTT,成員來去自由,參與g0v黑客鬆或是專案推坑者,在數百人之譜;PTT擁有200萬註冊人口,形成百花齊放、開放自由討論的社群。

  而跨越國界的國際行動網絡更具彈性,太陽花國際部在短時間內結閤100多名國內外語言人纔,為運動進行國際宣傳;散居各國的颱灣人,透過社群媒體串聯齣一場集體行動「330 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有19個國傢、50個城市的颱灣人響應,參與人數估計有三萬人之多。

  青年參與者特質:信奉民主、自主行動、社會參與、改變賦權

  我們在本書中,也試著勾勒新媒體參與者的圖像。反服貿運動,不管是從運動的發起者、核心參與者到支持者的廣大群眾,涉及不同世代與階級,誠然不應以運動的角度來窄化其參與者的多元性。但是,無可否認的,從使用網路科技參與運動的族群而言,確實具備青年世代的特質。本書所訪談的上述網絡的參與者,年紀多在20歲至35歲之間。

  這個世代成長於網路興起的時代,熟悉網路的互動模式。這個世代也成長於颱灣民主化的時代,對於民主與自由的價值深信不疑。同時,這個世代成長於颱灣從經濟富足轉嚮依賴流失的轉捩點,就業機會與生活條件前景不明。這個世代成長於颱灣主體價值確立,卻麵對與中國處在競爭與閤作的灰色地帶中,飽受威脅。《兩岸服貿協議》的爭議,觸發瞭集體憤怒,讓這些青年無法坐視政府無能,必須採取行動捍衛自己的未來。

  傳統社運依賴政黨或是政治菁英動員,網路社運則具備多元特質,參與者來自四麵八方,自主參與,甚至刻意與政黨保持距離,也排斥菁英領導。本書訪談的新媒體參與者,分享個人生命經驗與想法之餘,也很清楚意識到集體行動的力量,沒有任何一人能代錶這場運動,因此選擇謙抑,不願意過度凸顯自己。發起新聞e論壇即時報導的毛怡玫指齣,「雖然過程辛苦,但是『夥伴』就是新聞e論壇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太陽花國際部的鄭凱榕也不斷強調眾誌成城,若沒有眾多無名英雄的幫助,「我們做不到這麼多事情」。

  但是,參與者願意加入一場運動,自發地將自己的纔能貢獻給運動或是群眾的需要,通常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價值,在行動中找到意義。以反服貿運動而言,無非是颱灣主體、人民主權、政治透明、公共參與等理念。「錢再賺就有瞭,颱灣被賣瞭就沒瞭。」太陽花運動國際部的王年愷如是說!「公民需要張開眼睛來監督政府」,這也是林祖儀推動「國會無雙」監督立法院網站的初衷。參與公庫記錄社會運動的楊鵑如則強調,「傳達議題給大眾看到,是我們的責任!」

  在這群年輕人身上,一方麵可以看到曆次社會運動中所纍積的生命經驗的延續,另一方麵也可看到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的新手,代錶青年行動的擴大與積纍。例如醫師柳林瑋,從大學時期第一次參與反波蘭醫師學曆認證開始,注意到網路動員的能量,到瞭公民1985行動,以素人之姿發動大規模遊行;到瞭反服貿運動,其所組成的沃草團隊已經成為重要的媒體。獨立音樂人音地大帝,參與過樂生抗爭,連結社會運動與獨立音樂,也參與野草莓運動,見證社運現場直播;因此在反服貿運動中,他很快掌握直播的重要性,而透過大腸花論壇來消解「運動傷害」,更是引人注目的創舉。

  318運動時,人在日本求學的林彥瑜,大學時期先後參與士林文林苑抗爭、反媒體壟斷運動,先前的運動經驗使她很快地採取行動,運用網絡進行國際串聯。相反地,在運動期間擔任澳洲區總部副總召的Oddis,在颱灣時期不曾參與社會運動,然而,《兩岸服貿協議》的荒謬,讓他開始覺醒,反思與自省,並且努力改變現狀。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英國倫敦皇傢學院求學的謝璿身上,擔任330海外大串聯總召的她,齣國前對於眾多的社會議題隻有採取「鍵盤關心」的態度,然而開啓她實際參與的契機,「可以說完完全全是因為318」!

  科技人唐鳳,浸淫在g0v社群,相信資訊透明的價值;在群眾佔領議場之後,她意識到維持議場內外資訊暢通的重要性,與g0v夥伴在現場架設網路綫。她一再強調,參與運動並非為瞭反對特定議題,而是更相信正嚮的資訊透明。PTT站長okcool,謹守中立位置,對他而言,維持網路論壇的開放,比起自己錶達立場還重要;okcool並非以參與者身分介入這場運動,但他所用心維護的PTT卻成為討論服貿議題的重要平颱。

  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參與,經曆這場曆史性的運動,無疑改變瞭這些參與者。運動期間擔任太陽花國際部英文組組長的王年愷,同時關注反對大巨蛋工程粗暴移植行道樹的議題,運動齣關後,便自發協助翻譯長達20多頁的陳情書。在太陽花之後,「有什麼樣的地方可能會需要翻譯,我可以主動的去幫忙。」王年愷持續以其語言專業協助社運。

  新聞e論壇的經驗,讓一群年輕人找到誌同道閤的夥伴。退場後,他們並未散去,而是忙著募資、舉辦座談會、齣書,以及進行九閤一選舉專題等;彭筱婷迴想,在各地舉辦座談會時,常常遇到有人跟她說「加油,颱灣的媒體就靠你瞭!」這種鼓勵的話反而讓她覺得孤單,因為改變社會,應該不分你我纔對。和夥伴們一起經營新聞e論壇,讓她深刻體會,「有這麼多人陪著,一起孤單也可以!」

  「330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結束後,各地參與行動的留學生並未停止對於服貿議題及颱灣前途的關注。林彥瑜和東京友人在早稻田大學發起讀書會,吸引颱灣留學生、日本人及中國留學生參與,在颱灣和中國關係的討論上激起精彩的火花。德國法蘭剋福團隊則組成「330法蘭剋福行動組」,舉辦僑團座談會、社運攝影展、太陽花紀錄片巡迴特映會等,吸引更多在德颱灣人與歐洲人一起參與討論。各地串聯聲援團隊轉型成讀書會、攝影展、世界公民、網路部落格作傢等各種形式,延續在318運動期間「想繼續為颱灣做些什麼」的念頭。

  沃草林祖儀在410之後更加忙碌、化身為割闌尾的颱北林先生,展開「可割可棄、利大於弊」的罷免立委行動。從公民1985行動後積極投身社會運動的林祖儀體認到,改造社會「不需要仰賴某幾位特定的政治明星,而應該通過良好的製度來保證民主的運作」,包括妥善地行使選舉和罷免權。即使罷免立委蔡正元的行動,連過兩關門檻,到瞭最後罷免投票而功敗垂成,林祖儀清楚指齣,「割闌尾活動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推動颱灣一直沒有被實踐的罷免權。」

圖書試讀

CASE 04 零時政府
不想再被當白癡:零時政府要做透明、開源的先鋒(邱柏鈞、鄭婷宇) 
 
2014年3月18晚上,學生衝進立法院議場佔領主席颱,開啓瞭太陽花運動!警察調動數百名警力包圍立法院,在短時間封鎖瞭學生與外界的聯絡管道。對於身在立法院外反包圍的群眾而言,學生的安危、現場的狀況、警察的行為都暗寐不明,宛如漆黑的布幕蓋住瞭唯一的窗口,隻隱隱約約的聽到布幕後學生堅定的呼喊,「重啓談判、公開透明」。
 
就在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與外界建立連結,學生孤立無援時,一群自稱零時政府g0v的成員帶瞭網路設備進入立法院內,以雙手拉齣一條條淺綠色的網路綫,在立法院內安裝瞭無綫基地颱,藉由網路的力量,將立法院內抗爭的學生和群眾,與整個颱灣,甚至與全世界連結。這個網路的橋梁,讓佔領行動得以持續,更寫下網路社運的曆史。
 
直播係統成為守護議場的力量
 
3月18號晚間,學生就以Ustream架起瞭第一個網路直播,讓立法院外的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瞭解議場內的情形,隨後直播頻道陸續齣現,甚至還有到處走動的機動直播組。g0v的成員Ipa(瞿筱葳)迴想起運動當時的氛圍,充滿力量的說,「颱灣社會已經很久沒有那麼多人、那麼多公民,一起去討論一件事情,而且是比較理性的去看很多問題。」問到318跟過去社運最大的不同在哪裏?「因為有直播,我們隨時都知道他們在乾嘛,所以運動的熱度纔能維持20多天。」Ipa迴憶,當時她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這條連接內外的網路綫不要中斷,持續維持直播係統的運作,藉著即時播送現場訊息,守護這場運動的抗爭現場。
 
g0v的綫路組成功的讓318運動上綫後,難題依然不斷湧齣,如各地物資的統籌、人力的整閤、運動資訊的匯整等等,都還是相當混亂。因此g0v內部決定,以Hackpad架構塑造新的統籌平颱,在短時間內,g0v.today正式上綫瞭!
 
g0v的工作團隊將所有關於《服貿》的資訊匯整於g0v.today這一平颱,使得每個想要獲得相關資訊的民眾,都可以藉由這個管道快速的閱讀資料,增加對於318運動議題的瞭解,如果想要實際參與運動,也可加入g0v.today上的人力團隊成為投注貢獻的一員。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社會參與和信息傳播的觀察。在我看來,太陽花學運不僅僅是一場政治事件,它更是新媒體力量的一次集中爆發和深刻體現。迴想起當時,街頭的身影、網路上的訊息、朋友間的討論,一切都顯得如此緊密相連。我感覺,我們不再僅僅是新聞的觀眾,而是信息流動的參與者,甚至創造者。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入挖掘,在太陽花學運這樣的社會運動中,“公民”身份是如何與“媒體”功能相結閤的?它是否會分析,當時有哪些新媒體平颱,例如臉書、PTT、Line,甚至是新興的直播平颱,成為瞭連接公民、傳播信息、組織動員的關鍵載體?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個案研究,展示普通民眾是如何運用這些新媒體工具,去突破傳統媒體的訊息壟斷,去傳遞現場的聲音、揭露事實的真相、匯聚社會的力量。是不是也會探討,這種“公民媒體”的興起,對颱灣的公共討論空間和政治生態帶來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是否會反思,在這種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公民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去辨彆真僞,理性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對我而言,就是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下颱灣社會如何通過新媒體運作,實現公民參與和推動社會變革的視角,讓我看到個體在信息洪流中的力量與責任。

评分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個書名,仿佛點醒瞭我一直以來在颱灣社會觀察到的種種現象。太陽花學運,對我來說,是這場新媒體浪潮中一個非常具象的代錶。我記得當時,大傢如何通過臉書、PTT、LINE 等平颱,不斷地分享訊息、討論議題,感覺整個社會的參與度被極大地提升瞭。信息傳播的渠道變得無比多元,而且速度非常快。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入探討,在太陽花學運這場運動中,“公民”身份是如何與“媒體”功能巧妙結閤的?它是否會詳細分析,當時有哪些新媒體平颱,例如社群網站、論壇、即時通訊軟件、影音分享平颱等,是如何被“公民”們有效地利用,去傳遞訊息、動員參與、甚至影響政策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普通人是如何利用他們手上的手機和電腦,去記錄現場、發錶評論、參與討論,從而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是不是也會探討,在這種“公民媒體”興起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去避免信息繭房效應,以及如何理性地參與公共事務?這本書的價值,對我而言,就是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下颱灣社會新媒體實踐和公民參與的重要視角,讓我看到我們每個人在信息時代所擁有的潛力和責任。

评分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個書名,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近些年來的生活狀態和思考。身在颱灣,太陽花學運的發生,對我而言,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集體記憶。那時,感覺整個社會都充滿瞭活力,而新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我記得,很多事件的傳播,不是通過電視新聞,而是先在臉書、PTT上引爆,然後纔慢慢被傳統媒體跟進。這種信息傳播的“倒置”現象,讓我深刻體會到,“公民”作為信息源和傳播者的可能性。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入探討,在太陽花學運這樣一場重要的社會運動中,“公民”是如何通過各種新媒體平颱,去發揮“媒體”的功能?它是否會分析,當時有哪些具體的新媒體工具,例如即時通訊、社群網絡、影音平颱等,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來達到信息傳播、社會動員、甚至議題塑造的目的?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呈現一些生動具體的案例,展現普通人是如何利用他們的手機、電腦,去記錄、分享、評論,從而成為事件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是不是也會探討,這種“公民媒體”的模式,對於公共輿論的形成、社會的民主進程,帶來瞭哪些改變和挑戰?這本書的價值,對我來說,在於它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瞭傳播信息、影響他人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具備辨彆信息、理性思考的素養。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一直以來在社群媒體上觀察到的現象,提供瞭一個理論框架和深度解讀。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媒體生態跟十年前、二十年前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我們獲取資訊,主要就是看報紙、看電視,媒體的門牌很大,大傢比較相信。但太陽花學運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很多事情的發展,似乎有瞭不同的脈絡。比如,很多社會議題,它不是從傳統媒體開始燒起來的,反而是先在網路上,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討論,然後纔慢慢被傳統媒體注意到,甚至被放大。這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們這些“公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瞭傳統媒體的角色?我們自己會去搜集資訊,會去辨彆真僞,會去分享給朋友,甚至會去反駁一些不實的訊息。這本書會不會就是針對這一點,去探討“公民”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信息生産者和傳播者?尤其是在太陽花學運這樣的關鍵時刻,新媒體的能量是如何被激發齣來的?會不會提到當時有哪些網絡社群、論壇、或是新興的平颱,成為瞭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動員平颱?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分析,這些新媒體平颱是如何在短期內,聚集起大量的關注和參與度,並且能夠有效地組織綫下活動?會不會探討,在這種新媒體的推動下,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有哪些根本性的改變?是不是有提到,新媒體如何幫助公民突破信息繭房,接觸到更多元的聲音和觀點?這本書的齣現,對於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和公民參與,應該非常有幫助。

评分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身為一個每天在ptt、dcard、FB、IG 上穿梭的颱灣網民,對於“公民”和“媒體”這兩個詞的界綫越來越模糊,我一直都很有感。太陽花學運,那更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集體記憶,當時大傢在街頭,用各種方式發聲、串聯,許多新媒體的運用方式,在那時候可以說是一次大爆發。我記得當時手機不離手,一邊刷ptt 看實況轉播,一邊在FB 上跟朋友討論,還會在IG 上傳照片紀錄,感覺自己不隻是旁觀者,好像真的參與瞭這場運動,成為其中一份子。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探討,在像太陽花學運這樣的社會運動中,我們這些“公民”是如何運用新媒體,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的傳播者,甚至成為議題的塑造者?是不是會分析當時有哪些新媒體平颱扮演瞭關鍵角色?像是直播、社群媒體的討論串、或是某些非主流的新聞網站,它們是如何突破瞭傳統媒體的框架,將現場的聲音、真實的畫麵,快速地傳遞給更多人?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這些新媒體工具背後的操作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這場運動的擴散、發酵,甚至最終的社會影響力。是不是會有一章專門講,在沒有專業媒體設備的情況下,一般民眾如何利用智慧型手機,拍下影片、寫下文字,成為即時的新聞記者?這種“人人都是麥剋風”的時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的聲音,都有可能成為改變的力量。

评分

看到《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本書名,我立刻想到瞭2014年那場震撼颱灣社會的太陽花學運。對我而言,那不僅僅是一場政治事件,更是一場新媒體力量的集中展示和深刻實踐。我清楚地記得,當時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速度,已經和過去截然不同。許多重要的新聞和動態,不是從傳統媒體開始,而是在網路上,在各種社群平颱,以爆炸性的速度擴散開來。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入挖掘,在這場學運中,“公民”們是如何利用新媒體,扮演瞭“媒體”的角色?它是否會詳細剖析,當時有哪些具體的新媒體平颱和工具,例如Facebook、PTT、LINE、YouTube 等,是如何被廣泛應用,用以信息傳遞、動員組織、甚至觀點塑造的?我非常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一些生動的案例,展示普通人是如何利用他們的智能手機、電腦,去記錄、分享、評論,從而成為這場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和信息傳播者。是不是也會探討,在這種“公民媒體”崛起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去辨彆信息的真僞,避免被虛假信息所誤導,並且如何更理性、有效地參與公共事務?這本書的意義,對我來說,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公民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産者和傳播者,這既是一種賦權,也伴隨著相應的責任。

评分

當我看到《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個書名時,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油然而生。畢竟,我們生活在颱灣,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那種全民參與的熱情,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感覺整個社會都被點燃瞭,而支撐起這場運動,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絕對少不瞭新媒體的力量。我記得,許多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先從新聞颱播報開始的,而是先在網路上,在臉書、Line 群組裏傳開,大傢互相分享,互相討論,然後纔慢慢形成一股巨大的輿論浪潮。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入探討,在太陽花學運這場曆史性的事件中,“公民”們是如何從信息的接收者,一躍成為信息的主導者和傳播者?是不是會解析,當時有哪些新媒體工具,發揮瞭關鍵性的作用?比如,直播技術是如何讓大傢實時看到現場的畫麵,社群媒體是如何快速地動員人群、組織活動,甚至是如何有人利用網絡平颱,去搜集、整理、發布信息,成為瞭一個 unofficial 但卻極具影響力的“公民記者”?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普通人是如何利用新媒體,去突破信息壁壘,去發聲、去維權、去參與公共事務的。是不是也會反思,在這種公民自主媒體的模式下,我們應該如何麵對信息爆炸、虛假信息泛濫等挑戰?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們這些生活在數字時代、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的颱灣讀者,提供瞭一把理解當下社會運作邏輯的鑰匙。

评分

讀到《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本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2014年春天,那段充滿熱血與衝擊的時光。太陽花學運,絕對是颱灣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它不隻是一場政治運動,更像是一場新媒體的社會實驗。當時,我記得大傢怎麼在臉書上分享動態、怎麼在PTT 上討論,怎麼在YouTube 上看實況轉播。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集體動員方式,感覺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完全超越瞭我們過往的經驗。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下,新媒體是如何被“公民”們巧妙地運用,成為他們錶達訴求、集結力量、甚至反製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不是會詳細介紹,當時有哪些具體的新媒體平颱和工具,在太陽花學運中扮演瞭關鍵角色?例如,某某個社群媒體賬號是如何快速纍積粉絲、某某個網絡論壇是如何成為討論的中心、某某個直播平颱是如何將現場的畫麵實時傳達給全世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象化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普通民眾是如何利用他們手中的手機、電腦,去收集、傳播、甚至創造信息,從而影響輿論的走嚮。是不是會探討,這種“公民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媒體生態造成瞭哪些衝擊?是否也順帶提到瞭,在公民自主傳播的過程中,如何麵對信息過載、假新聞等挑戰?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新媒體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主體,而不再僅僅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

评分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這幾個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力量,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太陽花學運,那絕對是我參與和見證過的一場意義非凡的社會運動,而它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新媒體絕對功不可沒。我記得當時,許多原本不怎麼關注政治的朋友,都因為在網路上看到各種信息,開始加入討論,甚至參與到實際的活動中。感覺整個傳播的邏輯都被顛覆瞭,信息不再是從少數幾個大媒體機構單嚮輸齣,而是形成瞭一個龐大、多元、互動的網絡。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度剖析,在太陽花學運的背景下,“公民”們是如何通過新媒體,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傳播者?是不是會探討,有哪些具體的新媒體平颱和工具,在這次運動中發揮瞭關鍵性的作用?例如,是否會分析,當時某個社群媒體賬號是如何通過精心策劃的內容,吸引瞭大量關注,或者某個網絡論壇是如何成為信息集散中心和辯論平颱。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沒有專業媒體的加持下,普通民眾是如何利用他們手中的工具,去搜集、整理、發布信息,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是不是也會討論,在這種“公民媒體”模式下,我們應該如何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去避免被片麵的信息所誤導。這本書的價值,對我來說,就在於它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發聲和影響他人的能力,同時也肩負著審慎辨彆信息、理性參與的責任。

评分

讀到《我是公民也是媒體:太陽花與新媒體實踐》,我腦海裏立刻閃過瞭2014年春天,那段令人難忘的時光。太陽花學運,對我來說,不隻是一場運動,更是一場關於新媒體如何改變社會動員方式的深刻實踐。當時,我記得大傢如何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訊息、如何通過網絡平颱討論,感覺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簡直是前所未有。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深度剖析,在太陽花學運這樣的關鍵時刻,“公民”們是如何利用新媒體,從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傳播者?它是否會詳細分析,當時有哪些具體的新媒體平颱和工具,在運動中發揮瞭重要的作用?例如,直播技術是如何將現場的畫麵實時送達,社群媒體是如何快速地集結人群,又或者,某些個人賬號是如何通過其內容,成為瞭影響輿論的風嚮標。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觸動人心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普通民眾是如何利用他們手中的設備,去搜集、整理、傳播信息,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分享者。是不是也會探討,在這種“公民媒體”的模式下,我們如何去應對信息爆炸、假新聞等挑戰,以及如何確保公共討論的理性與公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把理解新媒體時代公民參與和信息傳播邏輯的鑰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