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虫记 2:虫中取乐

寻虫记 2:虫中取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科普
  • 昆虫
  • 自然
  • 冒险
  • 成长
  • 趣味
  • 图画书
  • 益智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你可曾停下脚步留意身边的自然小生物?

  让李爷爷带你们一窥这些小昆虫逗趣的百态生活!
  继前一本《寻虫记》,前香港渔农处长李熙瑜博士再次执笔为香港人撰写属于本土的昆虫记。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城市急速变化,有些昆虫也随之而消失、烟灭,令人慨叹。然而大自然的生命力总叫人惊讶万分,虫虫们在水泥丛林中也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之道、栖身之所。此书就透过李博士的亲身经历,回顾了香港今昔的虫虫生态,也道出新时代的虫虫如何求生应变,观察者仍可在时代的洪流中得到宝贵的启发和感动。作者甚至借此与孙儿互动,建立美满的亲子关系。如主题「虫中取乐」所言,虽然时代变迁令人慨叹,但只要用心感受和观察,仍能得到安慰和欢乐。

  本书透过极富趣味的笔触及数百张高质素的照片,介绍多种香港趣致的昆虫,包括因社会发展渐已不复见的浮尘子;外形如白色孔雀的广翅蜡蝉若虫;喜欢跟人玩捉迷藏的白腰天蛾;懂得耍太极拳的小若螳;「马拉虫」交配选手泛光红蝽等,是一本了解本地昆虫生态的活生生教材。

本书特色

  1. 大量写实图片具体地展示各昆虫的生态,是亲子间消闲的好伙伴。

  2. 作者以轻松有趣的笔触去将平时常见的昆虫介绍给读者,从认识大自然生态培养孩子独特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3. 全书佈局由慨叹虫虫生态今非昔比到看见日常生活中户内户外的小生物,推进至欣赏大自然的昆虫生态及繁殖,最后更从昆虫的不同形态中看出与人相似的之处,与昆虫同乐。这是书的佈局也是作者心态的演变,同样地希望读者阅后会有同样的体会。
寻虫记 2:虫中取乐 序言:自然的低语与微小的宇宙 在人类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关注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江河,以及那些拥有复杂社会结构的宏大生命体。然而,当我们俯下身,将视线聚焦于脚下那片不起眼的土壤、那片斑驳的树皮,或是那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边缘时,一个迥然不同、却同样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微观宇宙便徐徐展开。 《寻虫记 2:虫中取乐》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图鉴或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深入自然的田野笔记,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沉思。本书的主旨,正如其副标题所示,在于探索如何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虫子”身上,发现乐趣、理解生存的艺术,并从中汲取面对复杂人生的智慧。作者以其三十年如一日的观察视角,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节肢动物主宰的王国,揭示隐藏在日常景象之下的精妙设计与残酷法则。 第一章:泥土的建筑师——地下世界的工程奇迹 本章将我们的探索目标锁定在土壤之下,那里是腐殖质的分解者和辛勤的筑巢者们的主场。我们不会满足于泛泛地提及蚯蚓的角色,而是深入探究不同种类的蜣螂(粪金龟)如何以惊人的几何精度滚制它们的“食物球”和“育儿球”;以及地蜂(地窑蜂)如何精确计算猎物(通常是蜘蛛或毛虫)的麻醉剂量,确保幼虫的食物新鲜且安全。 重点解析部分将集中于白蚁和蚂蚁的社会结构及其对环境的改造能力。我们将详细描绘非洲的“巨型白蚁丘”是如何通过复杂的通风系统来调控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使其堪比古代的空调工程。对于蚂蚁的“觅食路径优化”算法,我们将用人类的视角去解剖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的浓度梯度,实现最高效的资源调配,这其中蕴含的群体智能,足以让现代管理学专家深思。 重点观察案例: 铁甲虫(Ponerinae)的狩猎策略,尤其是其精准的神经毒素注射技术,如何将大型猎物瞬间制服,揭示了生物化学武器的“精准打击”艺术。 第二章:飞翔的宝石——膜翅目与鳞翅目的色彩密码 在开阔的草地和阳光充沛的花海中,蝴蝶与蜜蜂无疑是视觉的焦点。然而,本书将超越对美丽外表的简单赞叹,转而探讨这些“飞翔的宝石”所携带的信息传递系统。 鳞翅目(蝴蝶和蛾子)的翅膀结构,不仅仅是色素的堆积,更是光学的奇迹。我们将使用显微摄影技术揭示“结构色”的原理——蝴蝶翅膀上微小的鳞片如何像棱镜一样衍射和干涉光线,产生出金属般的光泽和变幻莫测的色彩。这些颜色,在求偶、伪装和警告捕食者(如拟态)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将收录几组令人惊叹的对比照片,展示同一个物种在不同光照和视角下,其“身份信息”的切换能力。 蜜蜂与黄蜂的世界,则是关于效率与秩序的极致体现。我们不仅会讨论蜜蜂的“摇摆舞”(Waggle Dance)如何精确地向同伴指示花源的方向和距离,还会深入研究黄蜂如何利用其复杂的口器和强酸性的毒液,进行“活捉”与“储存”的保育行为,以保障其后代的食物供给。这种对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挑战了我们对“原始生物”的刻板印象。 深入探讨: 某些夜行性蛾子,其翅膀上的绒毛结构如何实现“超声波吸收”,使其能够悄无声息地避开蝙蝠的声呐探测,这被称为自然界的“隐形技术”。 第三章:生存的马戏团——捕食、防御与适应性进化 本章是关于生存斗争的史诗,展示了微观世界中每日上演的惊心动魄的戏码。这里的“乐”并非指欢愉,而是指生命体为适应环境所展现出的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与韧性。 我们将详细剖析几种“顶级掠食者”的捕猎技巧。例如,捕蝇藤(一种节肢动物,非植物)如何利用其夸张的“弹跳式捕获”机制,在毫秒间完成捕捉。更引人入胜的是蜘蛛界中的“伪装大师”——花蟹蛛(Thomisidae),它们不仅能完美融入花朵的色彩,还能根据食物来源的偏好,主动改变自身的色素,展现出超越一般生物的“行为可塑性”。 防御机制的展示同样精彩:从竹节虫对环境的完美融入,到臭虫释放的化学信号(警示化学物质)如何成为生态链中的“禁用标签”,再到某些甲虫体表硬壳的抗压极限测试。书中将对几种“死亡螺旋”式的防御行为进行详细的慢动作分解,解释为何看起来愚蠢的逃生动作,在特定环境下却是生存概率最高的选择。 思维拓展: 探讨“趋同进化”在昆虫世界中的体现,例如不同科属的昆虫如何独立进化出相似的威慑色或警戒信号,这反映了捕食者视觉系统的普遍弱点。 第四章:人与虫的交错——共存、干扰与理解的桥梁 《寻虫记 2》的最后一部分将视线从纯粹的自然观察拉回到人类文明的边缘。我们不再将昆虫简单地视为害虫或益虫,而是探讨人与它们之间复杂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章详细阐述了传粉昆虫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性贡献,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小生物”价值的论点。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冲突:城市化进程中,昆虫的栖息地丧失与人类对居住环境的“无菌”追求,正在导致哪些生态链的断裂。 作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在城市公园、屋顶花园甚至室内环境中,通过微小干预(如设置“昆虫旅馆”或“迷你水塘”)来促进本地昆虫群落恢复的实践经验。这些行动证明,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我们依然有能力为这些微小的生命腾出空间,并从中获得心境的平静与自然的慰藉。 结论: 真正的“虫中取乐”,不是去控制或征服它们,而是学会欣赏它们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所展现出的无穷的工程学、化学、物理学和行为学的智慧。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力量并不取决于体型的大小,而在于适应与繁衍的决心。阅读完本书,您或许会对窗台上停驻的瓢虫,或在花盆中忙碌的工蚁,抱持一份全新的敬意与好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熙瑜


  香港着名生物学家,前渔农处处长。一生与生物结下不解缘,大学时修读生物,毕业后于中文大学任生物系助教,后来更加入市政事务署辖下防治虫鼠组,天天与蛇虫鼠蚁为伍,却不亦乐乎。
 
  一辈子寻虫、看虫、研究虫,现虽已退休多年,对生物仍热情不减,并将其兴趣延续至后代,与两名孙儿齐齐以“寻虫”为乐。
 
  李博士亦曾任郊野公园管理局局长,现时为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董事,着作有《香港农作昆虫名录》、《寻虫记——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

图书目录


 
1 城市虫虫的沧桑

1.1 东方不败牀木蝨
1.2 路灯光环与浮尘子
1.3 水蚤与红虫的岁月
1.4 再见萤火虫
1.5 西洋菜上的水蛭
1.6 十字花科蚜虫撤军
1.7 白粉蝨的兴衰王朝
1.8 实蝇雄霸蔬果界
1.9 非洲蜗牛的没落
1.10 新界水田的新霸主
 
2 户内户外小伙伴
2.1 陆上滑行的银鱼
2.2 不受欢迎的国际代表
2.3 会走动的小尘粒
2.4 逢请必到小果蝇
2.5 扑光扑水黑白翼
2.6 长腿爹爹
2.7 神奇小子榕木蝨
2.8 枝叶上的孔雀与白鸽
2.9 先结果,后开花
2.10 波罗蜜的神秘客
2.11 螳螳螂螂
2.12 张罗佈网迎访客
 
3 虫虫小故事

3.1 资源再用小壁虎
3.2 娇小玲珑夜访客
3.3 花拳秀腿透翅螳
3.4 费洛蒙的威力
3.5 聪明小泥匠
3.6 蜘蛛克星壁泥蜂
3.7 叉角厉蝽当灭虫兵
3.8 不可思议的泛光红蝽
3.9 行踪诡秘的刺客
3.10 善捉谜藏的白腰天蛾
3.11 踩钢线能手红蜘蛛
3.12 易容有术的鳖甲蜗牛
3.13 奥运马术小蚯蚓食出名堂
 
4 繁衍下代
4.1 孤雌繁殖
4.2 雌雄配对
4.3 具动感的交配
4.4 「马拉虫」性手
4.5 文静配搭透翅螳
 
5 虫虫特「功」队(趣味动态点滴)
5.1 舞蹈能手逐个数
5.2 多鼓掌、常清洁
5.3 永不言倦的体操家
5.4 太极能手小若螳
5.5 弹跳高手实蝇幼虫
5.6 进食百态
5.7 母子相逢亲情篇
 
6 后记

图书序言

自序  

生趣的互动与延续


  因孙儿给我起了一个别名「动物人」,而启发我写作的《寻虫记──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一书,在2011年11月出版,分享会的当天高朋满座,热闹非常。书本面世当日已获「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和「狮子会自然教育基金」认购相当数量,以推动自然教育,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不胜铭感。其后,报章和传媒的访问很生动和正面,亲友和读者们的反应也令我十分鼓舞。在这里衷心感谢各位的支持。

  在我薰陶下的大孙儿,对生物兴趣特别浓厚,爷孙俩不知不觉间已影响到全家成员对大自然的兴趣,特别是小孙儿。他们一家人,闲暇时便在屋苑的花园活动,不时享受寻虫亲子之简短旅程,假期时更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稻米收割、出海钓鱿鱼等。每年回港探望我们的孙女儿,也一改见虫便走的原本态度,很有爱心地照顾由嫲嫲用电话急召我到停车场捕回家给孙儿们认识的青蛙,其后更主动要我介绍贝壳,以及大胆地站在身旁看我如何餵饲小虫虫。

  大孙儿5岁时在居所附近的花园发现了一只壁虎,嚷着要我去看,我告诉他当我到达时,壁虎便已经走了,但他竟然信心十足地说:「壁虎一定还在那里!」我顺他意前往,壁虎果然从树洞里走出来让我们爷、子、孙三代一齐欣赏。原来孙儿早已细心观察了一段时期,对壁虎的行踪了如指掌,亦显示兴趣推进了观察力和思考力。

  早此之前,大孙儿在家里徒手捕获一只壁虎,还为了试验壁虎逃生时是否会脱落尾巴而亲手求证。他的好奇心和兴趣,竟然也引发我对壁虎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开始寻找壁虎的一些奥秘,例如壁虎为甚么这样容易脱掉尾巴?脱掉后的尾巴命运又如何?此外,壁虎如何脱皮和死皮脱掉后的命运又如何呢?

  重燃了的兴趣驱使我更留意家内和家外出没的小昆虫,多观察牠们各自的独特习性,拍摄更多相片和一些短片以备将来和大家分享。说也奇怪,这些昆虫似乎很懂我的心意,陆续在家中或附近的山坡出现,令我的趣味资料和生动照片数量越来越丰富,终于引发我写作这本《寻虫记2》的构思。书名的「虫」虽然以昆虫为主,其实是泛指我们身边的小动物。

  有了写作《寻虫记2》的决定后,不期然回忆起过去60年来新界的面貌和环境变迁,因而带出一些小动物在这段时间的盛衰变化,于是撰写了一章〈城市虫虫的沧桑〉,以便与朋友作一些集体回忆,也让年轻一辈感受一下香港城市发展前后的小生物世界。这书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城市人身边的小动物生趣,特别是家居较常见的「户内户外小伙伴」 和一些资料较详尽的「虫虫小故事」,让那些对小生物有兴趣的朋友,装备更多知识,以进行更愉快的寻虫亲子之旅。此外,书中主要介绍一些小动物的趣味繁衍方法和动态习性点滴,透过人性化的代入(如太极气功和母子相逢等描述),让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小生物的轻松和温馨的一面,也借此提醒我们应及时进行寻虫亲子乐。

图书试读

1.0城市虫虫的沧桑

「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恆」这些歌词名句,似乎套用于城市小生物世界中,也相当贴切。决定写这本书后,不期然开始回忆从前,原来一些城市虫虫在过去70年来随社会的发展,亦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化,例如不同品种的浮现、取替、失等现象。

记忆所及,城市虫虫出现沧桑的变化,包括与公共卫生有关的牀蝨、田野间水栖的福寿螺和陆生的非洲蜗牛、富有诗意的萤火虫、应观赏鱼作活鱼粮的水蚤和红虫,以及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蛞蝓、浮尘子、蚜虫、白粉蝨以及实蝇等。

城市化下的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两者经常存着矛盾,小生物在这转变过程中,除了丧失生境,也因为发展带来环境改变,影响原先种羣存殁与兴衰,但较为少人注意的是,城镇化后人类的聚居和活动,也带来大量光污染,一些对光线感应明显的小动物如萤火虫,会受到干扰,甚至可能令牠们失去及时找寻异性配偶的机会。因此在城市不断发展下,我们是否应该及早检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早为之计,调节有关发展或活动,以减少对生态平衡的干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在重温过去、检视今天的当儿,亦带出不少有趣的香港自然环境变化的集体回忆。

用户评价

评分

《寻虫记 2:虫中取乐》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童年时期,那个充满泥土芬芳和夏日蝉鸣的夏天。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田边、河沟里“探险”,寻找各种各样的昆虫。那时候,一只飞舞的蝴蝶,一只跳跃的蟋蟀,都能让我们乐上半天。书名中的“寻虫记”很贴切,我能想象到,这肯定是一本关于发现、关于好奇的故事。而“虫中取乐”则更有意思了,它暗示着在这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甚至有点害怕的小生物身上,作者却能挖掘出无穷的乐趣。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主角可能在和一只笨拙的甲虫斗智斗勇,或者和一群勤劳的蚂蚁结下不解之缘。我特别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些虫子的世界?是拟人化的叙述,让它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还是以一种更写实却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展现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这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微小生命,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无限魅力,也希望它能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

评分

看到《寻虫记 2:虫中取乐》的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好多小时候的画面。我记得我有一个亲戚,他超爱养虫子,家里养了好几种,什么独角仙、锹形虫什么的,我小时候每次去他家都觉得很新奇,虽然有点害怕,但又控制不住好奇心。书名里的“寻虫”很容易理解,就是去寻找各种虫子,但“虫中取乐”这几个字就太有意思了!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虫子,而是从虫子身上找乐子,这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怎么做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感受到这种“乐”的?是不是有什么特别有趣的虫子角色,或者有什么让主角哭笑不得的“虫”遇?我猜想,这本书的笔调肯定会很轻松愉快,不会像科普书那样一本正经。我特别期待,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关于虫子与环境、虫子与人之间的互动描写,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也许,通过这些“虫”的故事,我们也能学到一些关于生活、关于观察的智慧。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虫”才能被赋予“取乐”的使命呢?

评分

哇,终于等到《寻虫记》的续集了!《虫中取乐》这个副标题一出来,我就知道这次绝对又是笑到肚子痛的节奏!《寻虫记》第一集我大概看了三遍吧,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笑点。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描述主角和各种奇葩虫子互动的桥段,简直是把我自己的童年回忆都给勾起来了。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抓虫子,虽然没遇到过像书里那样会说话、会搞怪的虫子,但那种探索未知、充满惊喜的感觉是共通的。而且,作者的文笔就是那种很接地气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就像邻居阿姨在跟你聊天一样,但又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我记得第一集里有段描写主角误把一条蚯蚓当成蛇,吓得半死,结果那蚯蚓还“不依不饶”地在他脚边晃悠,我当时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这次《虫中取乐》光听名字,我就想象得到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虫”趣,不知道这次主角又会遇到哪些让他在虫子世界里“乐”不思蜀的经历呢?我可太期待了!尤其好奇这次的主角会不会跟某只特别有“个性”的虫子发展出一段“革命情谊”什么的,毕竟上一集那些虫子简直比人还“有戏”。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台湾这块土地上,隐藏着太多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事物,尤其是那些大自然里的“小居民”。《寻虫记 2:虫中取乐》这个书名,一开始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寻虫记”听起来像是个充满好奇心的旅程,而“虫中取乐”则暗示了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物中,能够找到意想不到的乐趣和智慧。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昆虫的书籍很感兴趣,但很多都偏向科普,相对严肃。这本书的副标题却透出一股子顽皮劲儿,让我立刻就联想到那些小时候在田野里、草丛里抓蝴蝶、捉蚂蚱的日子,那种单纯的快乐,是现代生活很难再找回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这些“虫”的世界描绘得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人情味的。是不是会有一些关于虫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或者它们如何运用独特的“虫”技能解决生活中的“虫”难题?我猜想,这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虫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童心、如何发现生活中小确幸的指南。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重新找回那种在自然中探索的乐趣,那种不被外界喧嚣打扰的宁静与喜悦。

评分

《寻虫记 2:虫中取乐》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性。我一直对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草丛、树林里的昆虫,它们拥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存方式和智慧。《寻虫记》这部分,让我联想到一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而“虫中取乐”则为这次旅程增添了一抹轻松愉快的色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寻找虫子”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升华为一种“取乐”的艺术的。是不是有什么特别逗趣的虫子角色?或者,主角在与这些小生命互动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幽默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一个奇妙的“虫”世界。我猜测,作者的笔下,那些不起眼的虫子或许会拥有鲜活的个性和独特的故事,它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虫子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发现生活乐趣、保持童真的心灵之旅。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感受那份源自“虫”世界的纯粹快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