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游记
  • 东南亚
  • 棕榈岛
  • 人文
  • 风情
  • 自然风光
  • 个人随笔
  • 度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十週年纪念版 世纪百强力作
  五十年前开创留学生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半世纪后仍然震撼。
  六○年代台湾文学中流浪者的认同与离散,半世纪来依旧低回。
 
  这个夜景,这辆夜行车,车里的夜行人,他似乎都见过,又似乎是第一次。
  两排棕榈树,他熟稔得知道它有几棵,但又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一切带着恍惚,一切又使他觉得他从不曾离开过。
  在这里,即使是不苦,还是想出去,
  在那边,即使太苦,还是不想回来。
 
  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于梨华精选集」的首部作品,也是于梨华第六本单行本,第三部长篇小说,1965年动笔, 1967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上市,成为「留学生文学」经典之作,并于同年荣获嘉新文学奖,也激发了60年代台湾文学中流浪者认同与离散的主题,至今半世纪仍旧低回。1999年6月被《亚洲周刊》选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简称「世纪百强」)之列,是华人世界知名小说。五十年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除了作者授权繁体字版之外,有无数种未经授权的简体字版与网路电子版流窜,句读、分段、体例差异很大,为保存作品原貌,今经作者重新校订后以飨广大读者。

  六○年代台湾的典型人物:出生于中国、因战乱迁台,大学毕业留美成了台裔美国人。牟天磊就是这么一个角色,毕业于台大,赶着当时「出国热」,赴美深造。远离故乡,一切向往的美好远不如现实生活的残酷。他在美国打工苦读,端盘子、洗碗、跑堂、当货柜司机,虽然取得博士学位,生活的孤寂与失落迫使他对未来充满困惑。去国十年为了终身大事回台探亲,牟天磊赫然发觉自己不仅仅在美国是客居;这种寂寞与苦闷并非只有牟天磊一个人有,「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台湾的,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美国不是故乡,台湾不想回,大陆又回不去……」

  然而,牟天磊的失落与寂寥不为家人朋友们所理解,尤其,通信两年的女友期盼着两人成婚后赴美展开天堂般的人生,可是牟天磊无法说服他们,陷入留下与离去,无家可归的两难处境;他有满腔热血想追随台大恩师报效国家,但女友结婚的前提是去美国。故事就在牟天磊最后抉择前打住,留给读者无限揣想空间。

  于梨华说,这本书对当时赴美留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事后面的事实令人思索︰到美国去读书、进修、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恼的,「牟天磊的经验,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许许多多年轻人的。他的『无根』的感觉,更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受的。」

  「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无家可归的困难,但一九八○年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的,他们有家,学成了回家,他们有国,学成了归国。如果是因为不满现实而出国,出国后更应该有能力回去改善那个现实;如果是向往美国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够年轻人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很多留学生把『利』看得比『名』重要,毕业后留在学界的也并不多。」

本书特色

  「于梨华精选集」由于梨华亲自选入十八部作品,预计自2015年六月开始陆续出版,至2018年全数问世。精选集的所有作品也经于梨华亲自修订、校对,每一部作品都是绝无仅有的精彩代表作,典雅清新的图书设计由两届金鼎奖图书设计奖得主杨启巽操刀,蒐藏价值无限。

  该本精选版《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首度收录了于梨华应文讯杂志之邀撰写的〈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一文,解答当时未完的结局。书中并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推荐专文,以及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细腻的导读。

名人推荐

  夏志清:「于梨华善于复制感官的印象,还给我们一个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
  白先勇:「于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李敖:「如果要做女作家,要做于梨华式的女作家。」
  王鼎钧、王德威、施叔青  大力推荐!
漫游者之歌:一卷关于失落与重逢的时代史诗 书籍名称: 迷失的航线与静默的灯塔 作者: 伊利亚·凡·德·海姆 内容简介: 《迷失的航线与静默的灯塔》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个特定地理坐标的叙事,而是一曲献给“过渡期”人类精神的宏大挽歌。故事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剧烈社会变革的浪潮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在传统秩序崩塌与现代性初露锋芒的夹缝中,个体如何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精神图景。 本书的主线围绕着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家族展开,他们的命运线索如同多股暗流,在历史的洪流中交织、碰撞,最终汇聚于对“确定性”的共同追问。 第一部: 铁轨上的幽灵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跟随奥地利作曲家,埃米尔·冯·哈布斯堡(并非皇室血脉,仅是同姓的巧合,却承载着旧帝国覆灭的宿命感)的视角。埃米尔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前途未卜的音乐家,他终生致力于完成一部名为《无尽的奏鸣曲》的未完成之作。这部作品象征着他所处的时代——结构宏大、情感充沛,却缺乏一个明确的终章。 埃米尔的生活被他对一位贫穷的吉普赛女伶的迷恋所驱动。这位女伶,莉拉,她的歌声被描述为“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即将到来的风暴的预兆”。莉拉代表了被工业化浪潮抛弃的、自由而野性的生命力。他们的爱情,注定是短暂且充满悲剧性的,因为它试图在僵化的上流社会结构中,嫁接一株不受约束的野草。 在这一部分,作者对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知识分子的思辨,以及新兴的民族主义思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铁轨的轰鸣声,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更是旧欧洲被机器无情碾压的象征。埃米尔的音乐,在听众耳中,时而显得过时迂腐,时而又透露出令人不安的先知色彩。 第二部: 异乡的织工 叙事视角转向了东方,聚焦于一个从巴尔干半岛逃难至巴黎的亚美尼亚裔钟表匠家族——卡拉吉安。卡拉吉安家族承载着对故土记忆的重负,他们的技艺——修理和校准时间——成为了反讽的注脚:他们能够修复世间最精密的机械装置,却无法拨回流逝的岁月。 家族的掌舵人,老卡拉吉安,坚信“时间是宇宙唯一的真理”。然而,他的孙女,索菲亚,一位在巴黎左岸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开始质疑这种机械化的时间观。索菲亚沉迷于研究新生的“心理时间”理论,她认为感知比刻度更真实。 索菲亚的困境,在于她试图将东方的古老智慧与西方的理性科学进行融合。她在一个充满着立体派和未来主义思潮的巴黎画廊中工作,接触到了一批对既定美学标准发起挑战的艺术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发现了一份关于家族起源的被篡改的文献,这份文献暗示着他们逃离故土的原因远比他们所被告知的更为复杂和黑暗,涉及一场关于艺术品和信仰的秘密交易。索菲亚必须在家族的沉默与真相的寒冷之间做出选择。 第三部: 沙漠中的航标 故事的第三个主要场景设置在北非的殖民地腹地,那里是欧洲扩张主义的野蛮前沿,也是对现代性最彻底的反思之地。主角是退役的英国勘测员,休·麦卡利斯特。休因一次失败的勘测任务而饱受折磨,那次任务导致了一支当地向导队伍的丧生,使他陷入了深刻的道德危机。 休不再相信地图和罗盘所指引的“正确方向”。他抛弃了军职,成为一名致力于绘制当地部落口头传说中的星象图的业余天文学家。他与一个被殖民者称为“沙漠的幽灵”的游牧部落建立了脆弱的联系。这个部落遵循着一套完全基于季节、风向和祖先记忆的时间系统,与欧洲人建立的精确时间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沙漠的广袤与寂静中,休试图通过观察古老的星轨,重建他失去的道德坐标。他发现,殖民者对“文明”的定义是多么的狭隘和傲慢。沙漠中的“静默灯塔”,并非指实际的建筑,而是那些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古老而坚韧的生存法则。 交汇与余韵 在小说的尾声,这三条线索在意大利一个被遗忘的海滨小城中短暂交汇。埃米尔的《无尽的奏鸣曲》在一次小型、几乎无人问津的演出中达到高潮(或者说,戛然而止);索菲亚带着她关于家族历史的发现,前来追寻一份可能被遗失的古老乐谱;而休,则带着对“真实方向”的探索,意外地来到了这里,寻找一处能让他停止漂泊的庇护所。 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圆满结局。人物们没有找到永恒的答案,但他们找到了彼此在“不确定性”中所需要的共鸣。埃米尔明白了,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完成,而在于追逐;索菲亚接受了,记忆的碎片本身就是一种完整的叙事;休最终意识到,真正的导航,是学会与迷失共存。 本书以优美而略带忧郁的笔触,探讨了信仰的衰退、身份的流动性、技术进步带来的疏离感,以及在面对历史的巨大转折时,人类对“根基”的本能渴求。它是一部关于如何重新定义“家园”的深刻小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灯塔,往往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安静、最不被注意的角落。读者将体验到一种宏大叙事的张力,却又沉浸于对日常细节的细腻捕捉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精神迁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于梨华

  
  浙江省镇海县人。1931年生于上海。抗战期间因父亲职务关系,曾举家四处迁徙,居住过福建、四川成都、上海等地。1947年底因父亲奉派到台湾接收糖厂,隔年于梨华也跟着迁台并转学到台中女中就读。当时,于梨华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是评论沈从文《边城》。1949年于梨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大学时间于梨华创作不懈,初期小说多发表于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并获得夏志清瞩目。尝以笔名方莉夏、鸿鸣投稿,文章散见《文学杂志》、《自由中国》、《现代文学》、《文坛》、《野风》等刊物,当时有几篇小说,如〈鞋的忧喜〉、〈无腿的人〉、〈殒落〉、〈埋葬〉和〈追不回的幸福〉已崭露光芒。

  祖籍浙江镇海,1931年生于上海。1947年,举家迁往台湾,就读台中女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隔年转入历史系,1953年毕业。同年9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就读,后转入新闻系,1956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曾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首奖。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Albany)分校执教,教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报刊杂志选读,1977年还担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仅一学期),1977-1978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80年兼任交换计画顾问。1983年夏被Yaddo Colony(耶都艺区)邀请为写作区员。1984至1985年得富尔布莱特奖(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与作家交流。2006年获佛蒙特州Middlebury College荣誉文学博士。1993年退休移居旧金山湾区,现居马里兰州。文体精致,被誉为台湾六○年代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于梨华作品年表
  1956〈扬子江头几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又名「扬子江头的呜咽」)
  1963《梦回青河》(长篇小说)、《归》(短篇小说集)
  1965《也是秋天》(中篇小说集)、《变》(长篇小说)
  1966《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
  1967《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
  1968《柳家庄上》(中短篇小说集)
  1969《白驹集》(短篇小说集)、《燄》(长篇小说)
  1972《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
  1974《考验》(长篇小说)
  1978《谁在西双版纳》(游记)、《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
  1980 《记得当年来水城》(散文集)
  1988《寻》(短篇小说集)、《美国的来信》(书信集)
  1989《三人行》(长篇小说)、《相见欢》(短篇小说集)、《情尽》(短篇小说集)
  1996《一个天使的沉沦》(长篇小说)
  1998《屏风后的女人》(中短篇小说)
  2000《别西冷庄园》(散文集)
  2002《在离去与道别之间》(长篇小说)
  2008《飘零何处归》(散文集)
  2009《彼岸》(长篇小说)、《秋山又几重》(中短篇精选集)

图书目录

自 序‧一封信
推荐序/夏志清
推荐序/杨振宁
编辑室的话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跋‧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
附录一‧历久弥新的「牟天磊」
    ──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五十週年精选版/于幼华
附录二‧于梨华作品年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夏志清
(撰于 台北,一九六六年八月)
 
  台湾的文坛我不太熟,同旅美的作家倒有好几位还保持通信的关系,其中最有毅力、潜心求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颂读的作品的,我知道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
  梨华拿到硕士后即同一位原很有作为的物理博士结了婚,生活不成问题。随了她先生,她先后住在普林斯登、芝加哥附近的艾文斯登(Evanston,西北大学所在地)──两座梨华的读者所熟知的小镇──去年迁居纽约市昆士区。但在美国,亲自照料孩子,每天煮饭洗碗是比念学位、写论文更不利于创作的一种生活。佳利在《又见棕榈》里愤愤地说:「……孩子生下来之后,起码交给他五年的时间……」,梨华带老大老二两个小孩时候,写作较少,但绝没有辍作。近三、四年她创作很勤,但她的动机绝不如佳利所说的:「……等到孩子上了学校,手上有一大堆空的时间,但是已没有当年打天下的雄心,怎么办呢?只好把自己的牢骚和希望用笔写下来,好像洩恨,又好像找个事情做做。」梨华要写,因为这样才对得起她天赋的创作才能。

  十年来写小说,她各方面都有不断的进步,但她最卓越的成就是在她文字上的成就。梨华还不能算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虽然在《又见棕榈》里,她的小说艺术已进入了新的成熟阶段,但无疑的,她是近年来罕见的最精致的文体家。她描写景物的细腻逼真,制造恰当意象时永远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见棕榈》里更有超前的表现。一个深夜,刚回台北没几天的天磊从小提箱里把佳利的照片拿出来,「静静的看」,同时他把立在书桌上的那张陈意珊的五彩照片「轻轻覆在玻璃上」。佳利是他在美国曾一度热恋过的有夫之妇,意珊是他靠通信维持相当感情而返台后才见面的女友。天磊接着把这两个女子的相貌做了个对比,这段文字很能代表梨华擅用比喻,着力描绘的特殊风格:

  「那是张和意珊的完全不同的脸。意珊的脸像太阳,耀眼的亮,耀眼的令人注意,你知道它在哪里。而这个女人的脸是一片云,你觉得它存在,但是你追随不了它;它是轻柔的,但又似沉重,它不给任何光亮,但你忍不住要去探索它;它的颜色,它的形状。它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美在何处,可又无从分析。太阳使人看到,而云片是只令人感到的。那是一张矛盾的叫人不得不多看几眼的脸,她的眉毛是开朗的,而眼里充满了成熟之后,经过痛苦之后的忧愁。她的鼻子是坚决的,而热情聚在那两片抿着的唇。一个小圆的下巴带着一股抑压不住的任性往前微翘,唇边两条细细的纹路却说明了她是如何在抑压着自己的任性。不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甚至不是好看的,却是一个引人注意,令人探索,叫人回味的女人。她已不年轻,而有一股青春少女所没有的成熟的韵味。照片是黑白的。她穿了件黑旗袍,身上耳上没有一件饰物,却在左耳上方的头发上,别了一枚银亮的珍珠,把头发、旗袍及眼睛衬的更黑,而使嘴唇的线条更柔了。」

  一年来和梨华谈话所得的印象是:近年来她对西洋近代的小说和戏剧花了很大一番功夫研究。在《又见棕榈》里提到的欧美小说家、剧作家有亨利.詹姆斯、伊德丝.华顿、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阿塞.密勒、诺门.梅勒、哈洛.平德诸人,这些我想一大半是梨华爱读的作家。《又见棕榈》有好多节故事的进展,全凭两个人的对话,这些对话的布排自然且引人入胜,我想同梨华多读西洋剧本不无关系。攻读西洋小说在梨华文字上直接的表现,是她造句的用心。中国人很少有耐心读亨利.詹姆斯,而佳利(可能代表作者说话)却说她喜欢他最独特的,没有一个人学到的他的风格。梨华没有学亨利.詹姆斯,他们的文体是迥然不同的。(正如佳利所说,「……他形容一个女人,从不写她眼睛怎样,鼻子怎样,只让读者感到她的样子……」,而我们读了前面所引的那段文字,不仅感觉到了佳利的样子,也看到了她的眼睛、鼻子、嘴唇、下巴),但值得注意的是,《又见棕榈》里不断有超过普通长度的句子出现。这些句子,在结构上老是翻花样,从不给人累赘沉重的感觉;句法是欧化的,而从不给人欧化的印象。

  我们再细读形容佳利的那段文字,只觉得这是六〇年代中国人应该都会应用的一种白话,而普通人绝对不会写的白话。梨华能表达天磊极复杂的心境,一半是因为她多少年来在造句上花的苦工,而《又见棕榈》里所表现的已是熟练的境界。但梨华文字最突出的地方是在于她擅于复制感官的印象,还给我们一个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

  梨华知道文字表达感官经验最后的凭借是人类或一般人共有的回忆(一个生下来就瞎眼的人,我们无法对他解释「红」的意义)。在她小说里,虽然不少场面有音乐的伴奏,尤其是一对相爱的男女在一起的时候,但他们听到的都是一般大中学生所熟知,一直流行着或早几年前流行的中外名曲,这些曲子,不必费力描写,而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感触。天磊有一次到佳利家去,听了一张中国唱片,都是些旧歌:「……第四支古老遥远的《苏武牧羊》,这支歌使他尖锐的忆起小时候,他母亲在灯下一面缝衣服,一面哼『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他坐在一边,一面听,一面做功课的情景。突然,手指挡不住,掌心盛不住的眼泪匆促的奔流下来。……」

  在梨华的小说中,假如音乐是情感的速记,凡用笔墨可描摹的形色,她都尽力描摹,从不放过。她所描摹的不是一个地区不变的小世界:她到过不少地方,所看到的一切,她都能凭她超人的视觉记忆,记载在纸上。好多梨华的读者,没有到过美国,但他们在梨华的书上闻到了美国的气息,看到了美国真正的形象。《又见棕榈》的故事在台湾展开,但凭天磊的记忆憧憬所及,小说包括了美国、中国大陆。我们跟着天磊开卡车从三藩市到卡美尔,乘坐从柏城到芝加哥的高架电车,车内见到的是「车里肥胖呆木,翻着厚唇的黑女人,多半是在芝加哥北郊森林湖或微而美一带给有钱的白人做打扫洗刷的短工的。此外还有醉醺醺、脸上身上许多毛的波多利加人,以及手里一本侦探小说,勾鼻下一支烟的犹太人。当然还有美国人,多半是去密西根大街装潢华丽的时装公司抢购大减价的中级家庭主妇。还有,分不出是日本还是韩国还是中国的东方人」。车外见到的「都是大建筑物的背面、大仓库的晦灰的后墙、一排排快要倒坍而仍旧住着贫苦的白种人或生活尚过的去的黑人的陈旧的公寓的后窗」。我们也跟着天磊搭飞机到了金门,望着对岸厦门「模煳的房屋」,随着天磊的联想,回到了他童年的景象:「战前小镇里宁静的单调的没有柏油的大街,街边的杂货店,杂货店的柜台上排着的玻璃瓶,瓶里的橄榄、冰糖、生姜糖、黏在一起的牛皮糖,站在柜台前,矮小的像从小人国里来的自己,自己抬着的脸,脸上那双贪馋的眼睛望着柜台后的掌柜,一个瓜皮帽上的一粒红绒球,一根旱烟管,一副黄黑的牙,一双混浊的眼睛,望着店外面静的完全睡着了的午后的太阳。」(抄了一大段,不妨加两句评语:这一连串名词静语,是作者在造句上努力创新得到显着成功的一个例子。同时,也只有一个真正的小说家才会记清楚一个馋嘴的男孩站在杂货店柜台前所看到的一排玻璃瓶,瓶里的橄榄、冰糖、生姜糖、黏在一起的牛皮糖。)
  在形式上,《又见棕榈》是近乎游记体的小说。天磊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做事教书,「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十年后返台省亲,也可能同意珊结婚。一到家,旧感新触交集于胸,但脚踏的是台湾土地,交谈的是在台湾的中国人,口尝的是在台湾做的中国饭菜小吃,因之作者对台湾的声色型态,风土景物,描写得最是详尽,复制了她自己在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那年看到、听到、嗅到的一切。我第一次读到《又见棕榈》时,还在纽约。刚来台北不到三、四天,在中山北路一家小旅馆又把三个月积着的剪报一口气读完。那时我已上了几家菜馆,走了不少街道,再读梨华的小说,真觉得她把台北的形形色色写绝了。我在上海住过好多年,也读过不少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但从没有得到过这种地方性的真切感。

  梨华在题材上、技巧上都自辟新径,但在另一方面她延续了、发扬了中国文学上有高度成就的一种特殊传统。胡适在宣导文学革命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表示自己不再悲秋,不再伤春,好像一个作家要对季节的变化无动于衷,才能写出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作品来,梨华的作品打碎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信条,恢复了「风花雪月」的尊严。她证明了假如一个作者对自然界的景物,真有所托,「春花秋月」是避免不掉的抒情题材。李后主、李清照善用少数自然界的意象来托出亡国后,丧夫南渡后生活的寂寥无寄;在她的小说里,梨华不时假借中国诗词中所少见的美国花草,来象征寄居美国,没有根的一代的苦恼。

  因为梨华赋予了天磊她自己的和中国传统的感伤气质,他虽然面临着当今欧美作家所最关心的「隔阂」问题,他们的作品中绝少可以看到像他这样充满人情味的人物。梨华所观察到的中国人,不论在台湾在美国,还没有传染到在欧美流行的现代病,那种人与人隔缘的绝症。卡缪的《异乡人》可算是第二次战后有代表性的欧洲小说,那位异乡人收到母亲去世的电报后,无动于衷,也装不出母亲死后一个人子应有的感情。下午独自看了场电影,在影院搭上一位不相识的女子,晚上同她睡觉,早晨走后,她在他心上也不曾留下一条痕迹。这位异乡人的行径,自有他可怕的真实性:一种人与人间不能建立关系后的真实性。而梨华所要表达的真实,相反的是建立于人与人间有情感联系可能的基础上。

  天磊和眉立、佳利的两段恋爱故事,虽然文笔比以前更细腻了,仍有一贯作者感伤气质的作风。在天磊和意珊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一些对人生更尖锐的观察:爱情不再是双方一见倾心,意气相投,要满足饥渴想望的过程,爱情也是双方意志的角力赛,在美的吸引、性的需要、生活空虚的填补的种种实际考虑以外,每个人还想保持自己的志趣和理想而不断考察对方的谈判。
  这一则不太温馨而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是梨华小说艺术已臻新阶段的明证。意珊这个人物的刻划更是出乎我们意外的成功。我们预期梨华会把佳利、天美、眉立写得很好,因为她比较偏爱她们的性格。但梨华虽讨厌俗人,意珊却俗得可爱而可怜,她对生命的企求,一心要往美国跑的打算,并不因为她的浅薄而失去了我们的同情。梨华把一个和她本人脾气、性格、志趣完全不同的女子写活,这是她同情心的扩大,也是她对人生了解,离开了个人好恶更高层智慧的表现。

──节录自本书「推荐序/夏志清」
 
推荐序二

杨振宁
(撰于 七九年夏于日内瓦)
  
  在台、港留学生的书架上常常看到于梨华的小说。谈天的时候,大家也常常提到她书中的人物。她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当然不是偶然的。我想大家喜欢她的作品,原因恐怕不尽相同。我自己喜欢看她的书,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我欣赏她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况的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我很高兴她引入了不少西方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大胆地创造出既清畅可读又相当严谨的一种白话文风格。我觉得在这两方面,她的成就都超过了许多三○年代的作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真的是被《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給徹底迷住了,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我牢牢地吸了進去,讓我無法自拔。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把最平淡的生活,描繪得像一首動人的詩。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那種細膩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能窺探到角色們內心最深處的秘密。而且,書中的情節發展,也設計得非常巧妙,總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給你帶來驚喜。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很多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問題,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文學、熱愛生活的朋友們,你們絕對不會後悔的。

评分

這本《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真的讓我驚喜連連,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經意間闖入了我的生活,並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作者的文筆,有一種歲月沉澱後的醇厚感,讓人讀起來格外舒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時間流逝的描寫,那種淡淡的懷舊,那種對往昔的追憶,都寫得 so poignant,讓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過去。書中的角色,也充滿了生命力,他們不是那種完美的偶像,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和掙扎,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情節時,會會心一笑,也會被某些感人的片段弄得潸然淚下。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我會將它珍藏在我的書架上,並時常回味。

评分

說實話,《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我真的是一翻開就停不下來,那種引人入勝的魅力,讓我完全忘記了時間。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不是蓋的,他能用最簡單的詞語,描繪出最深刻的意境。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些對於人物內心獨白的描寫,那種細膩的觀察,那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真的讓我感到驚為天人。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作者是不是在我心裡裝了監視器,怎麼能把我的想法和感受都寫得那麼準確?書中的情節發展,也很有張力,雖然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大起大落,但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讓你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而且,書中傳達的那些人生哲理,也是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的問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豁然開朗,對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看法。這本書就像一個心靈的導師,引導我走過迷霧,看到更遠方的風景。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深度閱讀、喜歡探討人生意義的朋友們,你們絕對不會後悔的。

评分

這本《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真的帶給我太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它就像一個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寶藏,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能挖掘出它的真正價值。我一開始拿到書時,只是被書名吸引,覺得有點詩意,但真正讀進去之後,才發現這背後的故事有多麼豐富和深刻。作者在敘事上非常有技巧,他不會一次性把所有東西都攤開給你,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讓你對情節發展充滿好奇,也對角色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一段短暫的對話,看似不經意,但卻蘊含了許多未說出口的情感和意涵。這些細節加起來,就勾勒出一個個立體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覺得他們不再是紙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實存在。而且,書中傳達的價值觀,那種對生命、對情感的尊重和珍惜,也讓我深受啟發。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而這本書提醒了我,要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珍惜身邊的溫暖。總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心靈的滋養,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是被《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給完全地震撼到了。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可以隨隨便便翻翻就過去的讀物,它有種沉甸甸的分量,彷彿裡面藏著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等著我去探險。作者的文字功力實在是沒話說,那種細膩的描寫,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景物,到了他筆下都活了起來,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視角,去感受那陣風吹過臉頰的微涼,去聞到空氣中淡淡的泥土與草木的氣息。故事的推進,也不是那種急急忙忙趕進度,而是像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平緩,時而激盪,讓你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物情感的刻畫,那種藏在心底深處的思念、遺憾,以及生命中那些不經意的溫柔,都描寫得 so real,彷彿這些人就生活在我身邊,我親眼見證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每次讀到一個關鍵的轉折,我都會停下來,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繼續往下讀,因為我害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害怕那些情感的餘韻會在下一秒就消散。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很多過去的片段,那些被遺忘的時光,那些曾經擦肩而過的人,彷彿都在這本書的召喚下,重新變得鮮活。我只能說,這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最觸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它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體驗,一種情感的洗禮。

评分

這本《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真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亮點,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書本上的文字。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有辨識度,那種樸實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注入我的心田。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絆,那種欲語還休的情感,都寫得 so real,讓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經歷。書中的角色,也塑造得非常成功,他們不是完美的聖人,也不是臉譜化的壞人,而是有著各自的掙扎、迷茫和成長。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而且,書中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也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一個平凡的早晨,一次偶然的相遇,都能被作者寫得充滿詩意,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

我必須說,《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文學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炫技式的寫作,也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非常真誠的方式,觸動人心。作者的文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帶著一種溫暖而堅韌的力量,讓你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被擁抱了。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細膩描寫,那種細微的變化,那種隱藏的關懷,都讓我感到非常溫馨。書中的角色,也設計得非常巧妙,他們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但也正因為如此,才顯得如此真實可愛。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情節時,會忍不住笑出來,也會被某些感動的情節弄得眼眶濕濕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人生的體驗,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评分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驚喜,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書本上的文字。作者的寫作風格,有一種樸實卻充滿力量的美感,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注入我的心田。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絆,那種欲語還休的情感,都寫得 so real,讓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經歷。書中的角色,也塑造得非常成功,他們不是完美的聖人,也不是臉譜化的壞人,而是有著各自的掙扎、迷茫和成長。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而且,書中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也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一個平凡的早晨,一次偶然的相遇,都能被作者寫得充滿詩意,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评分

天啊,《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我真的要給它一百個讚!它就像一本打開我內心深處的鑰匙,讓我看到了很多從未留意過的美好。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溫柔的力量,它能輕輕地觸動你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描寫,那種細膩、真實,彷彿能讓你感同身受。書中的情節,也不是那種平鋪直敘,而是充滿了戲劇性,讓你欲罷不能。而且,書中傳達的價值觀,也讓我深受啟發。它讓我更加懂得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心靈的昇華。我真心推薦給所有想要尋找感動、尋找力量的朋友們,你們一定不會失望的。

评分

我必須說,《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某些文學作品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追求快速刺激的風格,而是一種溫柔而有力的鋪陳,讓你不知不覺地被捲入其中。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自己會跟不上作者的節奏,畢竟它的文字風格我之前比較少接觸,但越讀越覺得,這就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作者對於情感的描繪,尤其是那種淡淡的哀愁和隱藏的愛意,處理得非常到位,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情節時,眼眶會不自覺地濕潤,不是因為悲傷,而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交織,一種被理解的感動。書中的場景轉換,也描寫得非常生動,我彷彿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那裡的陽光、空氣,甚至微風中的氣味。這本書就像一幅精緻的畫卷,每一個筆觸都充滿了故事,每一個色彩都飽含了情感。它讓我重新思考了很多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問題,也讓我更加懂得去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是一本需要時間去沉澱,去體會的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深入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