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十週年纪念版 世纪百强力作
  五十年前开创留学生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半世纪后仍然震撼。
  六○年代台湾文学中流浪者的认同与离散,半世纪来依旧低回。
 
  这个夜景,这辆夜行车,车里的夜行人,他似乎都见过,又似乎是第一次。
  两排棕榈树,他熟稔得知道它有几棵,但又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一切带着恍惚,一切又使他觉得他从不曾离开过。
  在这里,即使是不苦,还是想出去,
  在那边,即使太苦,还是不想回来。
 
  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于梨华精选集」的首部作品,也是于梨华第六本单行本,第三部长篇小说,1965年动笔, 1967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上市,成为「留学生文学」经典之作,并于同年荣获嘉新文学奖,也激发了60年代台湾文学中流浪者认同与离散的主题,至今半世纪仍旧低回。1999年6月被《亚洲周刊》选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简称「世纪百强」)之列,是华人世界知名小说。五十年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除了作者授权繁体字版之外,有无数种未经授权的简体字版与网路电子版流窜,句读、分段、体例差异很大,为保存作品原貌,今经作者重新校订后以飨广大读者。

  六○年代台湾的典型人物:出生于中国、因战乱迁台,大学毕业留美成了台裔美国人。牟天磊就是这么一个角色,毕业于台大,赶着当时「出国热」,赴美深造。远离故乡,一切向往的美好远不如现实生活的残酷。他在美国打工苦读,端盘子、洗碗、跑堂、当货柜司机,虽然取得博士学位,生活的孤寂与失落迫使他对未来充满困惑。去国十年为了终身大事回台探亲,牟天磊赫然发觉自己不仅仅在美国是客居;这种寂寞与苦闷并非只有牟天磊一个人有,「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台湾的,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美国不是故乡,台湾不想回,大陆又回不去……」

  然而,牟天磊的失落与寂寥不为家人朋友们所理解,尤其,通信两年的女友期盼着两人成婚后赴美展开天堂般的人生,可是牟天磊无法说服他们,陷入留下与离去,无家可归的两难处境;他有满腔热血想追随台大恩师报效国家,但女友结婚的前提是去美国。故事就在牟天磊最后抉择前打住,留给读者无限揣想空间。

  于梨华说,这本书对当时赴美留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事后面的事实令人思索︰到美国去读书、进修、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恼的,「牟天磊的经验,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许许多多年轻人的。他的『无根』的感觉,更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受的。」

  「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无家可归的困难,但一九八○年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的,他们有家,学成了回家,他们有国,学成了归国。如果是因为不满现实而出国,出国后更应该有能力回去改善那个现实;如果是向往美国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够年轻人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很多留学生把『利』看得比『名』重要,毕业后留在学界的也并不多。」

本书特色

  「于梨华精选集」由于梨华亲自选入十八部作品,预计自2015年六月开始陆续出版,至2018年全数问世。精选集的所有作品也经于梨华亲自修订、校对,每一部作品都是绝无仅有的精彩代表作,典雅清新的图书设计由两届金鼎奖图书设计奖得主杨启巽操刀,蒐藏价值无限。

  该本精选版《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首度收录了于梨华应文讯杂志之邀撰写的〈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一文,解答当时未完的结局。书中并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推荐专文,以及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细腻的导读。

名人推荐

  夏志清:「于梨华善于复制感官的印象,还给我们一个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
  白先勇:「于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李敖:「如果要做女作家,要做于梨华式的女作家。」
  王鼎钧、王德威、施叔青  大力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于梨华

  
  浙江省镇海县人。1931年生于上海。抗战期间因父亲职务关系,曾举家四处迁徙,居住过福建、四川成都、上海等地。1947年底因父亲奉派到台湾接收糖厂,隔年于梨华也跟着迁台并转学到台中女中就读。当时,于梨华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是评论沈从文《边城》。1949年于梨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大学时间于梨华创作不懈,初期小说多发表于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并获得夏志清瞩目。尝以笔名方莉夏、鸿鸣投稿,文章散见《文学杂志》、《自由中国》、《现代文学》、《文坛》、《野风》等刊物,当时有几篇小说,如〈鞋的忧喜〉、〈无腿的人〉、〈殒落〉、〈埋葬〉和〈追不回的幸福〉已崭露光芒。

  祖籍浙江镇海,1931年生于上海。1947年,举家迁往台湾,就读台中女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隔年转入历史系,1953年毕业。同年9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就读,后转入新闻系,1956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曾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首奖。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Albany)分校执教,教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报刊杂志选读,1977年还担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仅一学期),1977-1978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80年兼任交换计画顾问。1983年夏被Yaddo Colony(耶都艺区)邀请为写作区员。1984至1985年得富尔布莱特奖(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与作家交流。2006年获佛蒙特州Middlebury College荣誉文学博士。1993年退休移居旧金山湾区,现居马里兰州。文体精致,被誉为台湾六○年代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于梨华作品年表
  1956〈扬子江头几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又名「扬子江头的呜咽」)
  1963《梦回青河》(长篇小说)、《归》(短篇小说集)
  1965《也是秋天》(中篇小说集)、《变》(长篇小说)
  1966《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
  1967《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
  1968《柳家庄上》(中短篇小说集)
  1969《白驹集》(短篇小说集)、《燄》(长篇小说)
  1972《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
  1974《考验》(长篇小说)
  1978《谁在西双版纳》(游记)、《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
  1980 《记得当年来水城》(散文集)
  1988《寻》(短篇小说集)、《美国的来信》(书信集)
  1989《三人行》(长篇小说)、《相见欢》(短篇小说集)、《情尽》(短篇小说集)
  1996《一个天使的沉沦》(长篇小说)
  1998《屏风后的女人》(中短篇小说)
  2000《别西冷庄园》(散文集)
  2002《在离去与道别之间》(长篇小说)
  2008《飘零何处归》(散文集)
  2009《彼岸》(长篇小说)、《秋山又几重》(中短篇精选集)

图书目录

自 序‧一封信
推荐序/夏志清
推荐序/杨振宁
编辑室的话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跋‧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
附录一‧历久弥新的「牟天磊」
    ──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五十週年精选版/于幼华
附录二‧于梨华作品年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