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运动的扛旗者。
近代民国文人的翩翩身影跃然纸上!
长篇纪实文学剧本《中国人胡适之》共五十集,近百万言。
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桥樑!胡适是「海崃两岸」和「国共之间」最大的公约数!胡适是中美国际关系史上一段最温暖的历史记忆!长篇纪实文学剧本《中国人胡适之》是探寻这座桥樑、发现这个公约数、重温这一段历史记忆的首次文学尝试。
《中国人胡适之》以1948年国民政府败退大陆前夕实施的「抢救学人计画」与共产党建立新政前夕实施的「挽留统战对象」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序幕,以1917年胡适留美归来,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为开端,以领导「新文化运动」、提倡「好人政府」、开展「人权与约法」论争、支持抗战、驻美大使、北大校长、流亡海外、魂归台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为主线,穿插其与上百位着名政治领袖、思想鉅子、文化名流的戏剧性往来及其与苇莲司、江冬秀、曹诚英等若干女性的友情、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全景式地展现了胡适之作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大师波澜壮阔的一生,艺术地再现了胡适之作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人格魅力、精神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同时还客观真实地描绘了民国时期的一大批国际国内风流人物的群像:政治领袖有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和罗斯福等,思想鉅子有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文化名流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徐志摩、丁文江、任鸿隽、陈衡哲等。
剧本在佔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力图还原民国时期的场景和风貌,为历史人物搭建稳固的历史舞台。在人物刻画、台词推敲、场景设置和镜头转换上都力图回到事件现场,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胡适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一生,也是思想家的一生。思想的魅力在于预言性和穿透力,其最大的功用就是启蒙。胡适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国际化的中国」、「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等一系列超前的思想通过其与朋友们的论争得以彰显,虽然一度曾经被历史遮蔽,但终究还是被后来者发现,并运用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上,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毛泽东在1956年说:「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