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故事大师普曼献给大人与孩子的53篇隽永童话

格林童话:故事大师普曼献给大人与孩子的53篇隽永童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Pullman
图书标签:
  • 格林童话
  • 童话故事
  • 经典童话
  • 普曼
  • 儿童文学
  • 亲子阅读
  • 睡前故事
  • 西方经典
  • 文学名著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初衷,是将这些故事以最好,最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在书写过程中,清除所有阻挡故事自然发展的屏障。」──菲力普•普曼(当代儿童文学大师,最伟大的50位当代英国作家) 

  ★英美热销10万册,荣登英国卫报书店平装书排行榜第一名,《经济学人》2012年度选书。
  ★儿童文学翻译、创作、评论、研究者幸佳慧专文导读
  ★中文版独家搭配精彩剪纸配图


  ■当代儿童文学大师,带我们重新认识经典文学的价值
  「本书选出的五十三则童话,是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中,我认为最精湛的故事。我尽力揣摩并传达故事精灵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传述作品被格林兄弟保存下来的其他说书人所做。我由衷希望,无论是说故事者,或是读者,从此之后,都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菲力普•普曼

  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出版。直到1857年出版最后的第七版为止,格林兄弟的童话选集广受欢迎,其流传的热烈程度,只有《天方夜谭》可堪比拟。

  两百年来,格林童话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是西方童话故事的来源与开端。对希特勒来说,格林童话是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础;对佛洛伊德和荣格来说,格林童话是心理分析的故事与角色来源;对迪士尼来说,格林童话则是取之不竭的动画题材活水。

  在儿童文学与奇幻大师菲力普‧普曼的眼中,格林童话终归是说书人与故事精灵打交道的世界。2012年,普曼精心挑选53则最喜爱的格林童话,重新下笔赋予故事新生命。多年採集童话、传说与类型故事的普曼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始终是如何让故事能说得通、又说得漂亮。

  ■「清澈如水」的故事版本,带给我们焕然一新的面貌
  「我的初衷,是将这些故事以最好,最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在书写过程中,清除所有阻挡故事自然发展的屏障。我无意将故事场景改为现代,也不打算注入个人解读,或将原作改写为理想化的版本。我只想创造一个清澈如水的版本。」──菲力普•普曼

  格林童话里的故事,不乏暴力、虐待、吃人、乱伦的情节,与理想中的儿童读物大相迳庭。普曼下笔时,以他的文学判断重新梳理故事枝节、调配节奏,带给我们与儿时印象焕然一新的面貌,也替我们解析童话的身世来历,和值得探究的深层义涵。例如:

  〈青蛙国王〉这个故事,一般人都记得公主的吻会让青蛙变成王子,但故事的关键,其实是青蛙不断惹恼公主、被公主处罚,最后才能变身人类。普曼提醒我们别忘了,青蛙想与公主同床共枕代表什么意义?

  〈灰姑娘〉的故事里,灰姑娘之所以能顺利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其实是靠着一棵从生母的坟墓中长出来的榛树。我们记忆里的神仙教母,是《鹅妈妈童话集》的改编版本。在初版的《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并没有遭到惩罚,两个姐姐在《鹅妈妈童话集》还嫁给宫廷勋爵,但后来的《格林童话》,姐姐的双眼则被戳瞎。

  ■故事大师与口传童话的时空对话,一睹童话故事的多重面目
  身为当代的故事大师,普曼不仅让经典的故事更鲜活生动,贴近当代人的阅读趣味,他在每则故事最末,一一写下的有趣短评,更让读者明白故事的缘起、背后的意涵,不同版本的差异。除此,普曼简明地解析了童话在叙事上的独特之处,点出这些故事能历久弥新传颂,值得不同创作者改写或改编的文学价值。不仅可满足读者阅读童话的乐趣,更是文学创作者、儿童文学爱好者一定要收藏与参考的重要着作。例如:

  〈莴苣姑娘〉的故事,在《格林童话》后期的版本里,威廉‧格林将巫婆与莴苣姑娘的对话润饰修改,拿掉他认为猥亵不堪的部分。在原版里,莴苣姑娘以衣服太紧洩漏了怀孕的事实,而威廉‧格林将此段删除,改成莴苣姑娘询问巫婆,为何王子拉起来比巫婆还重得多。这并不是高明的修改,因为这么一问,并没有彰显莴苣姑娘的天真无邪,反而凸显她的愚昧。

  <汉赛尔和葛丽特>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个伟大而厉害的经典故事,举例来说,可以吃的房子就是个很棒的发明,而在角色设定上,残酷不仁的巫婆和机智多谋的葛丽特之间的对手戏,也让整个故事生色不少,令人难忘。这则故事看似出于想像,隐藏在故事底下的真实面貌,是乡下地区不幸的贫困现实,以及许多家庭面对饥荒时的预设反应。

  ■中文版独家搭配精彩剪纸配图
  「若以图画的形式来描述童话主角,我认为最好的诠释,并非众多为格林童话特别绘制的精美插图,而是来自玩偶剧场,那些被裁刻出来的纸板娃娃。……他们定格于剧烈活动,或展示热情的姿势,因此,即使观众距离遥远,他们的角色依旧很容易在戏剧中被辨识出来。」──菲力普•普曼

  为了让读者阅读本书更添趣味,中文版特别邀请剪纸艺术家古国萱,替53则故事量身订作精美图标,并有12幅单图,不仅符合菲力普•普曼对格林童话的想像,也让本书更增添视觉的生命力。

名人推荐

  方素珍(儿童文学作家)、王文华(儿童文学创作者)、宋珮(政治大学数位内容学程讲师)、林文宝(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柯倩华(童书评论家)、张子樟(青少年文学推广者)、游珮芸(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蔡宜容(儿童文学工作者)、刘凤芯(国立中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强力推荐

  「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格林童话。——《纽约时报》

  「朴素的叙事、浪漫的语调、伟大的重述。」——哈洛德•布鲁姆(哈佛大学文学教授)

媒体评论

  普曼的前言充满知识与辛辣的题外话。他缩减了童话的基本元素,可推进叙事的才是重点。普曼笔下新版的童话故事,具有清澈的文句,正是一位说故事大师会提供的面貌。——《泰晤士报》

  这部童话集的精彩处,是普曼在每个故事之后的短评,与取材来源和相似故事,这些资讯与故事同样有趣。——《书商》

  普曼似乎毫不费力就达成那些精细又可能彼此冲突的叙事要求,其实箇中藏有相当的精明和叙事技术。他创造了神奇的效果,这些童话既单纯又复杂,它们自己必然会成为经典。——《星期天时报》

  普曼是完美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过这片偶有威吓、但终究让人难忘的文学森林。普曼为现代读者重述这些故事,其中有他崭新写就的散文,加上分外机智的情节转折,十分成功。——《独立报星期日版》

  故事大师就格林兄弟那些无政府的童话故事,一次令人愉悦的重述。——《经济学人》

  普曼在故事的选择上十分用心,兼有家喻户晓与特别突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已浸淫在他脑中,用他个人明晰、有吸引力的笔调重述。故事里逻辑不一致的部分,被优雅地抹除。每篇故事之末,则列出了所属的类型、来源和相似版本,然后是普曼直率的短评,有时带有批判、有时带着幽默,但总发人深省。——《独立报》

  普曼完成了他想要的清晰,同时让这些故事像是有生命、可变化的,能传达深沉的事实,证明了普曼是伟大的说书者之一。——《星期天电报》

  普曼重新讲述格林童话的故事,让这些故事忠实于最初的源头,只稍微修补让故事读起来更有乐趣。普曼尤其成功地呈现了故事里的对话,让它们既古典又现代,而且非常有意思——《卫报》
好的,这是一本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部探讨人际关系、自我成长与社会变迁的当代小说。 --- 书名:《迷雾之城的倒影》 作者: [虚构作者名] 页数: 约 450 页 装帧: 精装,附带手绘城市地图插页 图书简介 《迷雾之城的倒影》是一部结构宏大、情感深邃的当代小说,它以一座虚构的、常年笼罩在灰色雾气中的大都市——“埃斯特城”为背景,细腻描绘了三代人跨越三十年的命运纠葛,探讨了记忆、遗忘、现代人的孤独感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个体身份的消解与重塑。 故事背景与核心冲突 埃斯特城,这座以钢铁和玻璃构筑的庞大机器,是工业辉煌的象征,也是个体被吞噬的熔炉。小说开篇于一桩跨越世纪的未解谜团:城中标志性的“灯塔钟楼”突然停止了走动,仿佛是整个城市集体记忆断裂的一个隐喻。 故事围绕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展开,它们像河流般时而并行,时而汇合: 第一代:奠基者的回响——陈旧的契约与背叛 故事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埃斯特城刚刚经历第一次大规模工业扩张的初期。我们见证了城市规划者罗伯特·韦斯特伍德,一位雄心勃勃的建筑师,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模糊的道德界限,促成了城市核心地带的快速发展。他的故事聚焦于一份隐藏在城市档案深处的土地协议,这份协议不仅决定了数千户普通居民的命运,也为他家族日后的荣耀与阴影埋下了伏笔。 重点描绘了韦斯特伍德与他的挚友,一位理想主义的工匠,之间的友谊如何因为对“进步”的定义不同而走向决裂。工匠坚信城市建设应与人性共存,而韦斯特伍德则将效率和宏伟置于一切之上。这场早期的冲突,构成了全书关于“价值取向”的哲学辩论基础。 第二代:迷失在光影之间——继承者的困境 时间快进至世纪之交,韦斯特伍德的女儿,伊芙琳,一位在欧洲接受现代艺术教育的知识女性,回到了这座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她继承了父亲的公司,却发现自己被困在父亲留下的权力结构和道德困境中。伊芙琳渴望通过艺术和文化项目来“软化”这座冰冷的城市,但她的努力屡屡被潜藏在官僚主义和旧日利益集团中的力量所阻挠。 伊芙琳的个人线索集中在她与一位匿名摄影师的关系上。这位摄影师的作品——一组关于城市底层生活和被遗忘角落的黑白照片——在地下艺术圈引起轰动。伊芙琳试图找到他,希望通过他的视角理解城市的“真实面貌”,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发现这位摄影师的作品可能直接指向她父亲当年一手遮天的秘密。这段关系充满了试探、吸引与危险的知识诱惑。 第三代:数字时代的疏离——未来的不确定性 故事的第三条线索聚焦于新一代,伊芙琳的侄子,亚历克斯。他是一位沉浸于虚拟现实和数据流中的年轻程序员。亚历克斯生活在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中,对实体城市的情感纽带几乎为零。他通过对城市老旧数据网络的“逆向工程”黑客行为,意外发现了一些关于灯塔钟楼停止转动的加密信息。 亚历克斯代表了现代人与环境的极端疏离。他通过代码试图重构历史,寻求一种数字化的“救赎”。他的挣扎在于,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分辨出真正重要的、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真实碎片。他的行动意外地将散落在不同时间线上的家族成员和旧日知情者重新拉扯到了一起。 主题探讨 《迷雾之城的倒影》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传奇或城市发展史,它更是一部关于“真实与表象”的深刻剖析。 1. 城市作为记忆的容器: 小说探讨了城市空间如何吸收和固化人类的集体记忆。埃斯特城的雾气,既是地理现象,也是时间遗忘的隐喻。当人们停止关注脚下的土地和建筑背后的故事时,城市便开始失灵。 2. 身份的流动性与固着: 角色们都在努力摆脱或适应祖辈留下的遗产。伊芙琳试图洗刷父亲的污名,亚历克斯则试图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而老一辈则被旧日的誓言所束缚。 3. 进步的代价: 小说审视了在追求经济奇迹的过程中,社会公平、个体尊严以及生态环境所付出的隐秘代价。它质问:一个看起来繁荣的城市,如果它的基石建立在谎言之上,其未来是否注定摇摇欲坠? 叙事风格 作者采用了多声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穿插了历史文献、日记摘录、城市规划蓝图以及加密邮件片段,营造出一种冷峻而富有张力的氛围。语言精准细腻,对于建筑细节和城市光影的描绘极具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闻到埃斯特城潮湿的空气,感受到其钢筋骨架下的脉搏。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喜爱复杂叙事结构、关注社会变迁、对城市历史与建筑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引起那些思考自身与所处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成年读者的强烈共鸣。 --- 本书特点: 三代人的史诗视角: 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小的个人情感纠葛,全景式展现三十年变迁。 悬疑与哲思并存: 围绕灯塔钟楼的谜团驱动情节,同时深入探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 高度的地域象征性: 埃斯特城本身成为一个充满隐喻的文学角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 1946-)

 
  英国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西敏学院兼任讲师,教授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与民间故事,目前与家人住在英国,专事写作。除了青少年小说外,也撰写剧本与绘本故事。

  他擅长採集童话、传说与类型故事元素,揉合当代议题与惊人的幽默感。其代表作包括《黄金罗盘》等「黑暗元素三部曲」,《红宝石迷雾》等「英伦悬疑四部曲」,另也有多本短篇故事集。2008年获《泰晤士报》选为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个英国作家之一;2009年获牛津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译者简介

柯惠琮


  台大外文系毕。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Simmons College)儿童文学硕士。

  从小嗜书爱刻字,曾手抄诗人情诗,送给三十岁的自己。大学时和同学合办书展,受到儿时爱书的召唤,把《爱丽斯梦游仙境》和《王尔德童话集》等纳入书单,首创经典童书区。人生第一份工作在儿童书店,认为助人找到心之想望的书籍,有如心电感应,又似趣味猜谜,是一件有挑战性而极其快乐的事。

  人生有诸多无心插柳,譬如,过着旅居四处的游牧生活。然而,从事翻译工作无疑是自己最钟爱的一棵柳树。如今成了母亲,读自己翻译的故事给两个小宝贝听,共享文字的美妙。翻译作品有:《其实我不想说》、《柑橘与柠檬啊!》、《故事带我去旅行:寻找童话场景的亲子旅游》、《书痴指南》等。

剪纸

古国萱


  一九八二年生。台北人。台大农业化学系毕,曾于书店担任企划。喜爱秘密地画图和写字,梦想是让地球更好。以剪刀开展具有想像空间的诗意图像。喜爱剪纸单纯质朴的特性及不可修正的惊喜。喜欢文字也喜欢图。喜欢用双手双脚探索世界的细节。喜欢藏在故事里的光和影子。个人作品| www.flickr.com/photos/doggku_one

图书目录

序言
1.青蛙国王,或铁箍亨利
2.猫鼠凑一家
3.傻小子离家找害怕
4.忠实的尤翰内斯
5.十二兄弟
6.小弟弟和小姊姊
7.莴苣姑娘
8.森林里的三个小矮人
9.汉赛尔和葛丽特
10.三片蛇叶
11.渔夫和他的妻子
12.勇敢的小裁缝
13.灰姑娘
14.谜语
15.老鼠、鸟和香肠
16.小红帽
17.不来梅的音乐家
18.会唱歌的骨头
19.魔鬼头上的三根金发
20.没有手的姑娘
21.小精灵
22.强盗未婚夫
23.死神教父
24.杜松树的故事
25.睡美人
26.白雪公主27.名字古怪的小矮人
28.黄金鸟
29.小农夫
30.杂毛姑娘
31.约琳德和约林格尔
32.六人闯天下
33.赌鬼汉斯
34.又唱又跳的小云雀
35.放鹅女孩
36.熊皮人
37.两个旅伴
38.汉斯我的刺猬
39.小兽衣
40.偷藏的两枚硬币
41.驴子高丽菜
42.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
43.跳破了的鞋
44.铁汉斯的故事
45.泽姆西山
46.懒人海因茨
47.勇敢强健的汉斯
48.月亮
49.泉边的牧鹅女
50.池塘水妖
51.十二个猎人
52.水牛皮靴子
53.黄金钥匙

图书序言

序言

文/菲力普‧普曼(节录)


  对于当代繁复而华丽的叙述手法
  我早已感到不耐,
  我渴求只出现在传说和童话里
  未经调味的说故事方式。
  某种
  已被流传几世纪的温和老舌尖舔净
  的说书口吻,
  也许透过老妇之口,也许是幼兽的嘴,
  平静而不具名地娓娓道来。
  
  ……因此我说的故事
  要清澈而不零碎
  我的主角,都是传统的定型角色
  不受过往经验和性格的影响──
  巫师、隐士、无邪的年轻恋人,
  那些我们从格林童话、荣格、威尔第和义大利即兴喜剧中
  回忆起的角色。

  美国诗人詹姆斯.梅里尔(James Merrill)的长篇史诗鉅作《桑多佛的变幻之光》(The Changing Light at Sandover, 1982),其中第一部曲〈以法莲书〉(Book of Ephraim)是这么开场的。他在诗中谈论将以何种方式述说故事。这篇开场白点出童话中最重要的两个特性:一是童话是以「平静而不具名」的口吻来叙述;二是童话建构于「传统的定型角色」之上。

  当梅里尔提到格林童话,他无需赘言,我们就明白他所指为何。过去两百年来,对于大多数的西方读者和作家而言,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und Hausmärchen)是西方童话的活水源头,也是最伟大的童话选集,它被翻译成无数语言,是同性质的叙述中最独树一格的作品。
 
  然而,即使格林兄弟没有蒐集这些故事,也会另有其人来做这件事。事实上,老早就有人在蒐罗民间故事了。十九世纪初,德国知识份子圈掀起了一阵风起云涌的思潮。当时的德国,是三百多个由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城邦,包括王国、公国、大公国、侯爵领土、封地、选区、教区等所组成。当时所有的德国学者,包括法律、历史和语言等各领域的知识份子,都在探讨并寻求身为德国人的定位。
 
  格林兄弟的一生并无特出之处。雅各(Jacob Grimm, 1785-1863)和威廉(Wilhelm Grimm, 1786-1859)的父亲菲利普.威廉.格林(Philipp Wilhelm Grimm),是赫斯(Hess)公国哈脑城(Hanau)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兄弟俩是父亲和母亲多洛希雅(Dorothea)的倖存子女中最年长的两个。他们接受古典教育,成长于历经改革的喀尔文教会。两兄弟既聪明又勤奋向学,他们的目标是跟父亲一样成为专业律师,他们俩的确也在这个领域逐渐崭露头角;然而父亲却在一七九六年骤逝,全家的财务立即陷入困境,必须仰赖母亲娘家的资助才能度日。他们的姨妈亨丽叶.齐莫尔(Henriette Zimmer)在卡塞尔(Kessel)宫廷当王子的侍女,她慷慨相助,替雅各和威廉找到适合的高校,让两兄弟继续求学,两兄弟也不负众望,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该所高校。此时,他们的财务依旧处于捉襟见肘的状况,当兄弟俩顺利进入马堡大学(University of Marburg)就读时,仍过着贫困的生活。
 
  他们在马堡大学就读法律时,受到法学史教授佛瑞佐区.卡尔.凡.萨威尼(Freidrich Carl von Savigny)影响甚深,萨威尼教授认为法律不应脱离语言和历史脉络而独自存在,因此格林兄弟逐渐对语言学产生兴趣。透过萨威尼教授和妻子库妮昆蒂.布伦塔诺(Kunigunde Brentano)的介绍,他们结识师母的兄长克雷门.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与阿金姆.凡.亚宁(Achim von Arnim),他娶了布伦塔诺家族另一位女儿,也就是作家贝提娜(Bettina)。这群人相当热中于德国民俗学。他们对此一主题的热情,促成《少年的神奇号角》(Des Knaben Wunderhorn)一书的诞生。这是一本蒐罗德国民间歌谣和诗作的选集。此系列的第一册于1805年出版以来,就获得相当大的回响,很受读者欢迎。
 
  格林兄弟自然而然受到这个主题的吸引,但他们并非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雅各于一八○九年五月写给威廉的信上提到,他不同意布伦塔诺和凡.亚宁依照自己的喜好,把蒐集到的民俗资料任意增删、改写,并把内容现代化。然而,这点也是格林兄弟在出版《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时,被批评最厉的地方。
 
  无论如何,格林兄弟蒐集童话并将之出版的决定,并非独立事件,而是当时社会集体意识的一环。
 
  格林兄弟所蒐罗的故事来源既有口述部分,也包括书面资料。但是有件事他们并没有执行,就是实际走入田野,把乡下农夫农妇的口述故事,逐字逐句抄录下来。他们蒐集到的部分故事,是直接来自书本,其中最好的两个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P93)和「杜松树的故事」(p187)是由画家菲利普.欧托.朗格(Philip Otto Runge, 1777-1810)以方言「低地德语」写成的。格林兄弟拿到文稿后,将之稍事修改,亦以「低地德语」收藏于选集中。至于格林兄弟所蒐集的其他故事,多数来自中产阶级的口述,包括家族朋友如药师之女窦尔琴.威乐德(Dortchen Wild, 1793-1867),后来她也成了威廉.格林的妻子。两百年后的现在,我们很难断定某些文稿的来源为何。在录音机发明以前,任何民间故事或诗歌选集都面临这种溯源的困境。不过,当初出版的版本所展现的活力和热情,才是我们最应看重的。
 
  格林兄弟继续在语言学上做出伟大和长远的贡献。雅各提出的「格林定律」(Grimm’s Law),描述了日耳曼语某些特定语音的递变史;两兄弟亦合力编写第一本德语字典。1837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在格林兄弟的生命划下戏剧性的一页。兄弟俩和其他五名在大学任教的教授同僚们,因国王非法解除宪法,而拒绝效忠新任的汉诺威国王恩斯特.奥克斯特(Ernst August),结果格林兄弟惨遭所属大学革职,被迫转至柏林大学任教。
 
  然而,真正让格林兄弟名留青史的,是他们共同编撰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首版于一八一二年出版,这部童话选集又陆续增订了六版(到这阶段,威廉已经接手所有的编辑工作),直到一八五七年出版最后的第七版为止,格林兄弟的童话选集已大受欢迎,广为流传的程度只有《天方夜谭》可堪比拟,两部童话成为当时同类出版品中,最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格林兄弟的童话选集随着版本的增订,蒐录的故事越来越多,故事本身也随着整个十九世纪的推进而有所改变,在威廉的编辑下,故事长度稍微增加,叙述较为详尽,时而显得拘谨,但肯定比原始的版本更具道德教化意味。
 
  这套总共有两百一十则童话的选集,题材丰富多元,无论是文学、民俗学、政治和文化历史学的学者,亦或是各种理论学家如佛洛伊德学派、荣格学派、基督教徒、马克斯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甚至是后现代主义者,都会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内容。我在改写过程中,找到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把其中最有用以及最有趣的部分罗列于参考书目中。这些和其他的参考资料,总是无意间影响我的阅读和改写。
 
  但是我对童话的最终兴趣,始终在于故事如何能说得通又说得漂亮。我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将这些故事以最好,最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在书写过程中,清除所有阻挡故事自然发展的障碍。我无意将故事场景改为现代,也不打算注入个人解读,或将原作改写为理想化的版本。我只想创造一个清澈如水的版本。引导我写作的案头诘问,始终是:「如果我从别人那儿听到一个故事,进而想要传播出去,我会如何述说?」我对情节所做的任何修改,都是为了让故事能更自然地以我的口吻流洩而出。偶尔,如果认为故事能加以改善,我会在内文里做一两项变动,或干脆在笔记中续写一段衔接原作的内容,让故事更形完整。(本书247页的「杂毛姑娘」就是我为了让故事更完整而续写的例子,因为这个故事的原版在我的眼里,似乎只是个半成品。)

  (未完待续)

导读

普曼重说格林童话(节录) 文/幸佳慧


  现代人听到「童话」,必联想到童年、魔法、公主王子等,或者更直接的迪士尼卡通。两、三百年来,童话故事的传播方式,从说书人到动画电影,已变成每个孩子必要的成长配方,故事中许多内在声音陪着孩子长大,一代一代的持续积淀在大众文化里,在流行文化或文学艺术上的表现,童话的母题越显强大,变体也越加丰富。

  而当代最擅长说故事的大师之一,也是获得英国成人文学首奖的普曼,作品向来以原创、悬疑、深刻着称,怎会反其道而行,重说格林故事呢?

  普曼选在格林童话出版的两百週年做这件事,除了表达他对格林兄弟的致敬,更是要我们回头看格林童话里最直朴的艺术性,从而思考它们与我们的关联。而我认为这个版本的珍贵处,还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大师对每则童话的私房想法,不管是赞美或批判的,甚至他进行修润的用意与改善的建议,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创作者与童话之间,存在着既是脐带相连、又有独立思辨的双向关系。

  普曼的版本,提醒我们格林童话从来不是儿童专属。几百年前它来自民间大众,至今能持续运作而且更强大,是它原有的叙述魅力一直令人着迷,因而它所夹带的思想价值也一直在我们身上运作着。

  从成人到儿童:被窄化的童话故事?

  格林兄弟受到文学与语言学的启发,以研究角度进行民间故事的採集与出版。他们虽然将书名定为「儿童与家庭故事」(Kinder-und Hausmärchen),其实诉求的是家庭成员的成人。

  但故事集刚出版时,读者抱怨情节或故事不适合儿童,要求他们处理。起初格林兄弟以採集的中立立场,坚持原有的选集;直到一八二三年出版的英译本《德国畅销故事集》,因为搭配精致插画而大受欢迎,格林兄弟也改变立场,考虑增加儿童版。他们挑选五十几则故事进行编修,强调它的教育性,于一八二五年出版。

  该版有大众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和〈青蛙王子〉等故事。儿童版的兴起,其实另有社会因素。在那之前,大众普遍认为故事里的怪力乱神会腐蚀儿童心灵,但一八二○~三○年代,此种保守观点已大幅退潮,加上这些故事含有基本的社会正义讯息,伦常符合当时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新教,故事人物也是父权体制所需的角色,因此格林故事的儿童版反而获得市场大规模的认同。

  尽管这些故事里没有仙子(Fairy),但剧情常有的超现实力量,类似于仙子故事(Fairy Tales),英文就借用该词,将这些被格林兄弟用文学叙述修饰过的口传称为仙子故事。原本仙子故事的读者便以儿童或中下阶层的成人为主,随着格林故事、安徒生故事等作品的加入,儿童逐渐成为仙子故事的当然读者,而后,中文译词「童话」才又进一步窄化了它原有的属性与读者。(……)

  普曼的重说与笔记

  普曼很懂童话的价值所在,其基本的惊奇元素(wonder,如青蛙变王子、哥哥们变成乌鸦)不仅有它的魅力也有其艺术性。他早期几个作品《发条钟》、《卡斯坦伯爵》与《我是老鼠!》都是长篇型的童话小说,这些作品本身就在对传统童话的好坏,同时做致敬与颠覆的展现,由他来重说格林童话便有其时代的意义。

  普曼表明他纯粹想让童话的叙述之美被看见,所以他的重说是忠于原着的,只局部的将叙述修润得更符合当代读者的理解,并对一些逻辑松散的段落补强。这当中,他急公好义的个人特质不免参与在内,普曼对〈小农夫〉里头的骗子,就做了基于公平正义该有的调整,也对偷情牧师做点交待。又如〈莴苣姑娘〉,对女性主义上颇具文学贡献的普曼,也将莴苣姑娘后来被格林兄弟修改成愚蠢的版本,再改回天真的版本,让女主角平反,毕竟隔绝在高塔里的长成,「天真」是必然,但「愚蠢」显然是污蔑性的添加物了。

  除了增修,本书另一大特色是普曼对每则童话发表他个人的意见,笔记虽精简但不乏重点,除了分析故事结构也对故事提点,如〈魔鬼头上的三根头发〉一则,他指出主角获得报酬是品格上的勇气,而不是运气;对于故事中懦弱的人,他也不掩其厌恶。故事结构上若有瑕疵,如〈杂毛女孩〉因为乱伦一事有头没尾,普曼也在笔记里添上他认为可弥补的剧情。

  普曼的笔记,重点虽然放在故事的整体性与叙述性,但几个寓意颇深的童话,他也在笔记进行剖析,像是别具艺术渲染、哲学隐喻的〈黄金鸟〉,普曼便承认原本不採信精神分析法的他,也不得不从人类集体的潜意识原型去赞赏童话的深奥处。

  (未完待续)

图书试读

一、青蛙国王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衷心祈求的愿望,都会成为现实。当时住着一位国王,他的女儿们个个生得美极了,尤其是最小的女儿,更是 美若天仙,连见多识广的太阳,每当照耀她的脸庞时,都会被她的美丽所震摄,而惊诧不已。就在国王皇宫不远处,有一座幽暗的森林,森林里的某棵榆树下有一口 井。天热时,公主会走进森林,到井边坐下来,享受井里传来的阵阵凉意。
 
为了排解无聊,小公主常拿出她的金球,往空中抛,然后接住。这是她最钟爱的游戏。有一次,她丢球丢得心不在焉,所以金球飞远了,往井口的方向飞去。最后金球掉入井里,不见踪影了。
 
小公主跑到井边,朝井中一探;但井实在太深了,她根本看不到球,井底更是深不可测。
 
她开始嚎啕大哭,越哭越大声,好似任谁也无法安慰她。当她的哭声渐渐转为啜泣,她听到有个声音在对她说话:「公主,妳怎么了?妳哭得如此伤心,连石头听了都会心疼。」
 
她环顾四周,想搞清楚声音是从那里传来的。不料她却发现一只青蛙,从水里伸出他那其丑无比的大脑袋。
 
「原来是你呀,跳水高手,」她说。「我在这里哭,是因为我的金球掉到井里去了,而井太深,我连看都看不到它,更别说把它找回来了。」
 
「原来如此,妳别哭了,」青蛙说。「我可以帮妳把球找回来。但是如果我替妳把金球捞上来,妳要拿什么回报我?」
 
「青蛙,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任何东西都行!我的衣服、我的珍珠、我的珠宝,甚至我戴在头上的皇冠,全都是你的!」
 
「我不要妳的衣服。妳的珠宝和皇冠对我来说,也一点都不重要。但是如果妳能喜欢我,让我当妳的玩伴,在妳身旁,形影不离,吃饭的时候,允许我坐在妳旁边,吃妳盘子里的食物,喝妳杯子里的饮料,并睡在妳的床上。那我愿意潜到水里去,帮妳把金球捞回来。」
 
公主内心忖度着:「这只笨青蛙在做什么白日梦呀?无论他想怎么做,他顶多只能待在水里,那才是他的栖身之所。但是,也许他真的可以帮我把金球找回来。」当然,小公主没把内心话说出来。她只是说:「没问题,只要你帮我把金球找回来,我就答应你所有的要求!」
 
青蛙一听到小公主说「没问题」,就一股脑地把头钻进水里,潜到水底最深的地方。不一会儿功夫,他就带着金球游回水面,把它扔到草地上,还给公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工作压力很大,常常感到焦虑和疲惫。偶然间,我开始重拾童话故事,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慰藉和力量。我尝试读了很多不同的童话集,但大多数都让我感到失望。要么情节过于老套,要么语言过于矫揉造作,无法真正触动我的内心。直到我读到了这本童话集,我才觉得找到了真正的“心灵绿洲”。这些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一些虚构的情节,但却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命的感悟。作者用一种平淡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和美好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老木匠的故事,老木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木偶,但他却始终无法创造出一个真正活着的木偶。这个故事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和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童话集,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之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评分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妈妈念故事,但长大后,总觉得市面上很多童话故事,要么过于强调教条,要么情节空洞,缺乏真正触动人心的力量。直到最近,我偶然在一家独立书店翻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童话集,里面的故事虽然简短,却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心里慢慢发芽。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教育”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讲述了关于爱、失去、勇气和成长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它为了寻找自己的歌声,离开了温暖的巢穴,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最终才明白,真正的歌声并非来自外界的赞美,而是来自内心的自由和热爱。这种寓意,对于身处迷茫和焦虑的成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启迪。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致,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与文字相得益彰。这本童话集,不仅仅是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值得成年人反复品味的人生之书。它让我重新找回了童年的纯真和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童话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更是给成年人看的。它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童真和梦想,也能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本童话集,恰恰具备了这些特点。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用一种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百态。比如,有一个关于小女孩和星星的故事,小女孩每天晚上都会对着星星许愿,但星星却始终没有回应。这个故事让我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对未来抱有太多的期待?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接受现实的残酷?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我常常会把其中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写在日记本上,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童话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和希望。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封面去的。那种复古的油画风格,加上烫金的字体,实在太吸引我了。拿到手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内容也毫不逊色。这些故事,并非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故事”,而是充满了灰色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比如,有一个关于国王和魔镜的故事,国王并非像童话里那样英勇善良,而是一个虚荣、自私、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物。这种颠覆性的设定,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震撼。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现实,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这让我觉得,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更是给成年人看的。它们提醒我们,要警惕内心的黑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残酷。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在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童话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启迪。

评分

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一直在寻找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优秀童话故事。市面上很多童话故事,要么情节过于简单,要么语言过于幼稚,很难真正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直到我发现了这本童话集,我才觉得找到了宝藏。这些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作者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还能够学会思考和感悟。比如,有一个关于小鱼的故事,小鱼渴望变成一条龙,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是一条快乐的小鱼就足够了。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要珍惜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盲目地追求别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孩子们读起来津津有味,常常会主动提问,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作为一名老师,我非常推荐这本童话集给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它是一本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和价值观的优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