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香港貧窮:從隱形到浮現
貧睏是一種痛苦。窮人要承受來自食物缺乏和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承受身為附屬品以及缺乏權力的屈辱而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以及承受被迫作齣某種取捨而帶來的道義上的痛苦──例如,對於手頭上一筆有限的錢,是用來挽救一個生病的傢人的生命,還是用來養育孩子?……窮人並不懶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Narayan et al., 2000, p.3)
貧窮是一種痛苦。但這帶來痛苦的幽靈一直在全球的大地上陰霾不散。它不單在第三世界的農村持續齣現,亦存在於全球的大都會中。在非洲,眾多的難民要麵對戰亂、飢荒和疾病的威脅;在紐約、倫敦等大都會,不少無傢者仍要靠慈善團體的協助纔能免於飢餓及凍死街頭。在香港,我們經常在街頭見到年老的長者推著沉重的手推車,倚靠拾荒來維持生計;不少貧窮人士亦要等待街市臨近收市時去買平價餸菜,纔能應付高昂的物價。在九十年代全球化急速擴展,香港的勞動階層與全球各地的勞動者一樣,齣現明顯的貧窮問題。香港被視為經濟已發展地區,但事實上貧窮從未脫離香港。
一、香港貧窮的「浮現」
在1961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産總值隻有2,353港元,至2013年已經大幅增至296,599港元。若單從人均本地生産總值的增長來看,自六十年代以來,香港的經濟一直有長足的發展,但現實上香港的貧窮問題並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消除。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齣現後,香港以金融及房地産所支撐的泡沬經濟爆破,經濟大幅下滑,香港的貧窮問題更嚴重惡化。
香港人均本地生産總值的增長率,由1997年的10.2%,大幅下降至1998年的-5.5%。在2001年及2003年又經曆瞭美國九一一事件及SARS事件的衝擊,香港經濟一直持續低迷。自1999年至2003年,除瞭在2000年經濟有3.1%的正增長外,其餘四年,均齣現1.9%至2.9%倒退,香港經曆瞭自八十年代以來最長的一次經濟衰退,勞工失業及減薪的情況非常嚴重。在2003年,香港人均本地生産總值下降至186,704港元,低於1996年水平,失業人口高達275,200人,失業率高達7.9%,大量失業人口造成香港貧窮問題急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