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书由构思到刊印历经接近十年的时间。早于2004年,我已计划整理自己由1995年至2003年完成的各项香港贫穷研究,出版一本系统地分析及评论香港贫穷问题的中文书籍。可是,单单是整理初稿已经用了三年的时间。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及时间有限,另一方面,由2004年至2007年间我亦同时进行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深水埗区议会及乐施会所委託的不同贫穷研究。当时,我希望将较新的研究结果加入本书。其后,资料不断更新,书写不断延后。
直至2012年,笔者刚好完成两份研究(匮乏及社会排斥研究以及设立最低工资对弱势社群影响研究),因有较新的资料可以引用,所以便决心把握时机完成书稿。刚好中华书局与我接触,希望出版一本有关香港贫穷的书籍,本书才终能免于胎死腹中,与读者见面。
十年时间,时写时停,既因事忙未能专心写作,更因思前想后─对解决香港贫穷问题的思路,仍觉得想不清;对能否解决贫穷问题的前路,亦觉得看不通。自己想不清、看不通的东西,能对读者有用吗?今天,我鼓起勇气将这本未尽如己意的作品出版,但我清楚知道对香港贫穷的成因以及对解决香港贫穷问题的方法,本书提出的只是初步的答案。我只期盼整理至此刻为止自己对香港贫穷的思考,一尽公民与学者的责任。
本书综合我曾经参与的多项香港贫穷研究,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士的研究结果,加上自己在参与民间倡议工作时多方面的思考,结合为有理论分析、有实据资料及能反映香港实际情况的论述,从而提出解决香港贫穷问题的看法和思路,期盼供读者参考和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本书其中一个目标读者群是香港的中学生及大学生。我希望他/她们在分析香港贫穷问题以至撰写报告及论文时,不单会参考本书论据,更能够发挥独立及批判思考的精神,就书中不同观点、理论及政策的优缺点作出更深入的分析。最重要的是盼望他/她们认同贫穷这深层次矛盾源自不公义。我深信必须得到年青一代共同参与,一起去改变社会的不公义,贫穷方能真正消除。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必须要感谢众多人士、团体与机构的协助,但本书的错误及不足肯定是笔者的个人责任。
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在各项研究中曾经接受访问及提供资料的人士,他/她们大多是香港的边缘社群。幸得他/她们愿意发声和回应,才有本书众多的个案及数据,令我们了解香港贫穷人士的生活和感受,得以明白贫穷不单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士的真实经历。我衷心感谢曾协助我联络这些被访者及资料提供者的团体和机构,也借此机会向这些致力改善穷人处境的团体和机构致敬。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与我一起进行各项贫穷研究的研究员,包括吕大乐、蔡海伟、李剑明、林静雯、李昺伟、叶盛泉及Peter Saunders等。我在和他/她们共同工作及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态度,丰富了我对贫穷问题的认知、分析和思考。
我亦要感谢曾经资助或委託我进行不同贫穷研究的机构,包括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乐施会、深水埗区议会、研究资助局,以及中央政策组等。没有这些机构的财政支持,各项研究便无法进行。社联与乐施会一直是笔者就贫穷问题践行倡议工作的伙伴。我要特别感谢社联的蔡海伟、陈惠容及黄和平,书内提及社联众多的贫穷研究,很多的建议是经由我们一起讨论,必须向他/她们致意。
在本书历经十年的筹备及出版过程中,我的研究助理,包括黎婉媚、萧德健、欧阳达初、欧咏芝、罗婉萍、林雅雪、祝寅及卫昕等在不同时期协助我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及制定图表,我对他/她们的落力工作表示赞赏和感谢。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永新讲座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唸社工本科时的启蒙老师,我一直记着他致力改善香港贫穷人士福祉的言教和身教。我衷心感谢他能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周永新教授接受扶贫委员会委託对香港退休保障作出综合研究,我对此充满盼望和信心。我亦要感谢余志稳博士为本书写序。他当社会福利署署长时,我们是谈判的对手;他退休后,却变成我的好友,一起于融乐会当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前官员到现乐施会总裁,余志稳博士一直关心贫穷问题,由他为本书写序实别有意义。
中华书局高级经理黎耀强先生促成本书的出版,我感谢他对我的信任,我也为一再延后交稿而令他及同事要在假期赶工而致歉。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同意本书使用其感人的照片以反映贫穷人士的生活面貌,钟泰来先生提供出色的照片;香港妇女劳工协会的胡美莲及社联的蔡海伟分别为本书推介,以及协助本书出版的其他朋友及学生,都是我必须感谢的。
在我撰写本书的前后近十年岁月,没有我太太方旻煐的鼓励和支持,我很可能经已气馁并放弃。她的同行令我可以坚持为香港的基层市民多做一点事情,但我对自己只有很少时间陪伴她和女儿确实抱有歉意。在审稿期间,旻煐日以继夜地修订书稿,大女儿灏昕协助校订,小女儿灏晴从旁打气。家人无限量的支持,为我充电、加油,我实无言感激。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记起了上一代的往事。旻煐想起了与患病失业的父亲申请综援被拒,在社会保障办事处长长的走廊呆坐的一幕,也想起跟父亲向亲戚借钱无门的窘迫。我也记起九十年代中进行边缘劳工研究时,外母是我访问的对象,她由五十年代成为第一代工厂女工,一直努力工作到1990年,到七十多岁才愿意退休。我的父母则一直让我自由发展、自由选择;中学阶段,我常常透过学校的红十字会青少年团的服务去访贫问苦。这些经歴促使我对基层人士的苦况有所体会及认识,也影响了我的人生方向。
这本书是献给我的父母、已故的外父外母,从他/她们身上我们承传了坚毅的精神,亦延续他/她们对下一代及未来「无穷」的盼望。
黄洪
2013年7月草于香港中文大学
2015年增订版自序 《「无穷」的盼望─香港贫穷问题探析》一书于2013年首次出版之后,得到不同人士及团体的推介以及读者的支持。我对各方友好和读者的支持衷心感谢,而我更感欣慰的是这显示了不少香港人希望能解决香港贫穷问题,令香港成为一个真正「无穷」的社会。
2014年年底,由于本书的存货差不多售罄,中华书局提出加印。然而,自本书第一版出版后,香港的扶贫政策及措施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这些重要的新转变加入在增订版之中。这些新转变包括:重新成立的扶贫委员会于2013年9月公佈了香港第一条官方的贫穷线,并根据这贫穷线就香港2012年的贫穷状况作出分析;及后,扶贫委员会委託了香港大学的周永新教授及其团队就香港退休保障进行研究,而于2014年8月发佈报告。该研究报告不单分析了六个民间团体及政党提出的退休/老年保障方案,周永新教授更提出了「全民老年金」的具体方案供政府及市民选择。
贫穷线的制定及退休保障方案的选择,均对香港的扶贫政策及措施有重要的影响。本增订版将介绍及讨论上述最新发展,期望能有助读者理解香港政府最新的扶贫政策,以检视相关的政策是否更能接近「无穷」的长远目标。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太太旻煐为这2015年增订版认真审阅及校对;没有她一直同行鼓励和陪伴,我不可能在对香港当下的发展感到疑惑的时候,完成本书的修订。
黄洪
2015年4月草于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