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盼望:香港贫穷问题探析(增订版)

「无穷」的盼望:香港贫穷问题探析(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贫穷
  • 贫富差距
  • 社会问题
  • 社会政策
  • 弱势群体
  • 社会福利
  • 香港研究
  • 增订版
  • 公共政策
  • 社会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经济一直有发展,为什么贫穷问题仍未解决,甚至变成深层次矛盾?
  「综援」真的养懒人吗?还是政府有意去标签穷人?
  少数族裔和新移民即使如何努力,为何仍然陷入贫穷的困局?
  设立最低工资是否反而会使低技术水平的工人失业?


  黄洪博士是研究香港贫困问题的专家,在本书中总结了他过去近二十年对贫穷问题的研究结果,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详尽的案例和数据,深入剖析香港贫穷问题的成因,展视不同贫穷人士的生活,并参考各地经验,探讨不同扶贫策略及方案的成效,思考香港应如何扶贫灭贫。

  增订版增补了近两年的最新资料,包括扶贫委员会于2013年9月公佈的香港第一条官方的贫穷线,以及周永新教授及其团队在2014年8月就香港退休保障发表的研究报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洪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本科毕业,英国华威大学劳工社会学硕士及社会学博士。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生活质素研究中心及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颁发2012年度模范教学奖。

  现担任香港融乐会副主席,并获委任为第一届扶贫委员会社会保障及退休保障小组增补委员。

  获得2011/2012年度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接受研究资助局及中央政策组拨款325万元进行《香港贫穷与社会弱势的趋势》研究。

  多年来持续关注劳工、社会保障及贫穷等社会议题,曾就边缘劳工、露宿者、失业青年及旧区居民等社群进行研究及发表着作。近年参与推动在香港实行社区经济发展的计划,以及推动争取全民养老金。

图书目录

周永新  序
余志稳  序
自序
2015年增订版自序

第一章  香港贫穷:从隐形到浮现
一、香港贫穷的「浮现」
二、本书的目标及结构
 
第二章  贫穷的定义及量度
 一、贫穷的定义:学术与政治的争论
二、绝对贫穷(Absolute Poverty)
三、相对贫穷(Relative Poverty)
四、综合方法(Integrated Approach)
五、结语
 
第三章  整体贫穷状况与两性不同的处境
一、香港的贫穷状况
二、不一样的穷人、不一样的处境
三、男性与贫穷
四、女性与贫穷
 
第四章  香港贫穷的成因:微观与宏观分析
一、对香港贫穷成因的不同解释
二、微观视角:个人行为及文化
三、宏观视角:社会及经济结构的转变
四、结语:微观与宏观以外
 
第五章  中层视角: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
二、贫穷与社会资本
三、香港社会资本的弱化
四、贫穷户的社会资本
五、贫穷与社会排斥
六、少数族裔面对的社会排斥
七、新来港妇女面对的社会排斥
八、社会排斥的机制与动力
九、结语
 
第六章  不再安全的安全网
一、综援个案的上升
二、综援人士的生活水平
三、综援制度的三次检讨
四、综援真的养懒人?
五、综援未能满足基本需要
六、结语
 
第七章  人力资本与跨代贫穷
一、儿童及青年贫穷率状况
二、青年失业问题
三、居于偏远地区青少年的贫穷情况
四、人力资本投资──香港的政策回应
五、宏观介入: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六、中观介入:增强桥樑社会资本
七、不同扶贫策略的应用
 
第八章  边缘劳工与最低工资
一、向下流动的边缘劳工
二、不受保护的苦劳工
三、在职贫穷的浮现
四、在职贫穷的定义
五、在职贫穷状况(1996年-2005年)
六、争取最低工资的行动
七、设立最低工资对弱势社群的影响
八、政策讨论及建议
 
第九章  长者贫穷与退休保障
一、香港长者贫穷状况
二、长者面对的匮乏与社会排斥
三、长者贫穷的原因
四、香港养老及退休保障制度
五、结语:设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第十章  贫穷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贫穷的地域集中
二、香港贫穷社区的分佈
三、市区旧区中的贫穷
四、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五、协助贫穷社区脱贫的建议
六、社区经济发展
七、圣雅各福群会社区经济互助计划
 
第十一章  出路:从扶贫到灭贫
一、贫穷问题的存在:从否认到承认
二、香港政府的扶贫政策
三、香港贫穷:不同层面的成因与相应的政策介入
四、思考未来的出路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书由构思到刊印历经接近十年的时间。早于2004年,我已计划整理自己由1995年至2003年完成的各项香港贫穷研究,出版一本系统地分析及评论香港贫穷问题的中文书籍。可是,单单是整理初稿已经用了三年的时间。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及时间有限,另一方面,由2004年至2007年间我亦同时进行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深水埗区议会及乐施会所委託的不同贫穷研究。当时,我希望将较新的研究结果加入本书。其后,资料不断更新,书写不断延后。
   
  直至2012年,笔者刚好完成两份研究(匮乏及社会排斥研究以及设立最低工资对弱势社群影响研究),因有较新的资料可以引用,所以便决心把握时机完成书稿。刚好中华书局与我接触,希望出版一本有关香港贫穷的书籍,本书才终能免于胎死腹中,与读者见面。
   
  十年时间,时写时停,既因事忙未能专心写作,更因思前想后─对解决香港贫穷问题的思路,仍觉得想不清;对能否解决贫穷问题的前路,亦觉得看不通。自己想不清、看不通的东西,能对读者有用吗?今天,我鼓起勇气将这本未尽如己意的作品出版,但我清楚知道对香港贫穷的成因以及对解决香港贫穷问题的方法,本书提出的只是初步的答案。我只期盼整理至此刻为止自己对香港贫穷的思考,一尽公民与学者的责任。
   
  本书综合我曾经参与的多项香港贫穷研究,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士的研究结果,加上自己在参与民间倡议工作时多方面的思考,结合为有理论分析、有实据资料及能反映香港实际情况的论述,从而提出解决香港贫穷问题的看法和思路,期盼供读者参考和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本书其中一个目标读者群是香港的中学生及大学生。我希望他/她们在分析香港贫穷问题以至撰写报告及论文时,不单会参考本书论据,更能够发挥独立及批判思考的精神,就书中不同观点、理论及政策的优缺点作出更深入的分析。最重要的是盼望他/她们认同贫穷这深层次矛盾源自不公义。我深信必须得到年青一代共同参与,一起去改变社会的不公义,贫穷方能真正消除。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必须要感谢众多人士、团体与机构的协助,但本书的错误及不足肯定是笔者的个人责任。
   
  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在各项研究中曾经接受访问及提供资料的人士,他/她们大多是香港的边缘社群。幸得他/她们愿意发声和回应,才有本书众多的个案及数据,令我们了解香港贫穷人士的生活和感受,得以明白贫穷不单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士的真实经历。我衷心感谢曾协助我联络这些被访者及资料提供者的团体和机构,也借此机会向这些致力改善穷人处境的团体和机构致敬。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与我一起进行各项贫穷研究的研究员,包括吕大乐、蔡海伟、李剑明、林静雯、李昺伟、叶盛泉及Peter Saunders等。我在和他/她们共同工作及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态度,丰富了我对贫穷问题的认知、分析和思考。
   
  我亦要感谢曾经资助或委託我进行不同贫穷研究的机构,包括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乐施会、深水埗区议会、研究资助局,以及中央政策组等。没有这些机构的财政支持,各项研究便无法进行。社联与乐施会一直是笔者就贫穷问题践行倡议工作的伙伴。我要特别感谢社联的蔡海伟、陈惠容及黄和平,书内提及社联众多的贫穷研究,很多的建议是经由我们一起讨论,必须向他/她们致意。
   
  在本书历经十年的筹备及出版过程中,我的研究助理,包括黎婉媚、萧德健、欧阳达初、欧咏芝、罗婉萍、林雅雪、祝寅及卫昕等在不同时期协助我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及制定图表,我对他/她们的落力工作表示赞赏和感谢。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永新讲座教授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唸社工本科时的启蒙老师,我一直记着他致力改善香港贫穷人士福祉的言教和身教。我衷心感谢他能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周永新教授接受扶贫委员会委託对香港退休保障作出综合研究,我对此充满盼望和信心。我亦要感谢余志稳博士为本书写序。他当社会福利署署长时,我们是谈判的对手;他退休后,却变成我的好友,一起于融乐会当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前官员到现乐施会总裁,余志稳博士一直关心贫穷问题,由他为本书写序实别有意义。
   
  中华书局高级经理黎耀强先生促成本书的出版,我感谢他对我的信任,我也为一再延后交稿而令他及同事要在假期赶工而致歉。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同意本书使用其感人的照片以反映贫穷人士的生活面貌,钟泰来先生提供出色的照片;香港妇女劳工协会的胡美莲及社联的蔡海伟分别为本书推介,以及协助本书出版的其他朋友及学生,都是我必须感谢的。
   
  在我撰写本书的前后近十年岁月,没有我太太方旻煐的鼓励和支持,我很可能经已气馁并放弃。她的同行令我可以坚持为香港的基层市民多做一点事情,但我对自己只有很少时间陪伴她和女儿确实抱有歉意。在审稿期间,旻煐日以继夜地修订书稿,大女儿灏昕协助校订,小女儿灏晴从旁打气。家人无限量的支持,为我充电、加油,我实无言感激。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记起了上一代的往事。旻煐想起了与患病失业的父亲申请综援被拒,在社会保障办事处长长的走廊呆坐的一幕,也想起跟父亲向亲戚借钱无门的窘迫。我也记起九十年代中进行边缘劳工研究时,外母是我访问的对象,她由五十年代成为第一代工厂女工,一直努力工作到1990年,到七十多岁才愿意退休。我的父母则一直让我自由发展、自由选择;中学阶段,我常常透过学校的红十字会青少年团的服务去访贫问苦。这些经歴促使我对基层人士的苦况有所体会及认识,也影响了我的人生方向。
   
  这本书是献给我的父母、已故的外父外母,从他/她们身上我们承传了坚毅的精神,亦延续他/她们对下一代及未来「无穷」的盼望。

黄洪
2013年7月草于香港中文大学
 
2015年增订版自序
   
  《「无穷」的盼望─香港贫穷问题探析》一书于2013年首次出版之后,得到不同人士及团体的推介以及读者的支持。我对各方友好和读者的支持衷心感谢,而我更感欣慰的是这显示了不少香港人希望能解决香港贫穷问题,令香港成为一个真正「无穷」的社会。
   
  2014年年底,由于本书的存货差不多售罄,中华书局提出加印。然而,自本书第一版出版后,香港的扶贫政策及措施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这些重要的新转变加入在增订版之中。这些新转变包括:重新成立的扶贫委员会于2013年9月公佈了香港第一条官方的贫穷线,并根据这贫穷线就香港2012年的贫穷状况作出分析;及后,扶贫委员会委託了香港大学的周永新教授及其团队就香港退休保障进行研究,而于2014年8月发佈报告。该研究报告不单分析了六个民间团体及政党提出的退休/老年保障方案,周永新教授更提出了「全民老年金」的具体方案供政府及市民选择。
   
  贫穷线的制定及退休保障方案的选择,均对香港的扶贫政策及措施有重要的影响。本增订版将介绍及讨论上述最新发展,期望能有助读者理解香港政府最新的扶贫政策,以检视相关的政策是否更能接近「无穷」的长远目标。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太太旻煐为这2015年增订版认真审阅及校对;没有她一直同行鼓励和陪伴,我不可能在对香港当下的发展感到疑惑的时候,完成本书的修订。

黄洪
2015年4月草于香港中文大学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香港贫穷:从隐形到浮现
 
贫困是一种痛苦。穷人要承受来自食物缺乏和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承受身为附属品以及缺乏权力的屈辱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以及承受被迫作出某种取舍而带来的道义上的痛苦──例如,对于手头上一笔有限的钱,是用来挽救一个生病的家人的生命,还是用来养育孩子?……穷人并不懒惰、愚蠢或生活腐化。
(Narayan et al., 2000, p.3)
 
贫穷是一种痛苦。但这带来痛苦的幽灵一直在全球的大地上阴霾不散。它不单在第三世界的农村持续出现,亦存在于全球的大都会中。在非洲,众多的难民要面对战乱、饥荒和疾病的威胁;在纽约、伦敦等大都会,不少无家者仍要靠慈善团体的协助才能免于饥饿及冻死街头。在香港,我们经常在街头见到年老的长者推着沉重的手推车,倚靠拾荒来维持生计;不少贫穷人士亦要等待街市临近收市时去买平价餸菜,才能应付高昂的物价。在九十年代全球化急速扩展,香港的劳动阶层与全球各地的劳动者一样,出现明显的贫穷问题。香港被视为经济已发展地区,但事实上贫穷从未脱离香港。
 
一、香港贫穷的「浮现」
   
在1961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只有2,353港元,至2013年已经大幅增至296,599港元。若单从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来看,自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的经济一直有长足的发展,但现实上香港的贫穷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消除。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出现后,香港以金融及房地产所支撑的泡沬经济爆破,经济大幅下滑,香港的贫穷问题更严重恶化。
   
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1997年的10.2%,大幅下降至1998年的-5.5%。在2001年及2003年又经历了美国九一一事件及SARS事件的冲击,香港经济一直持续低迷。自1999年至2003年,除了在2000年经济有3.1%的正增长外,其余四年,均出现1.9%至2.9%倒退,香港经历了自八十年代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劳工失业及减薪的情况非常严重。在2003年,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下降至186,704港元,低于1996年水平,失业人口高达275,200人,失业率高达7.9%,大量失业人口造成香港贫穷问题急速恶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