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

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区农业
  • 农艺复兴
  • 可持续生活
  • 乡村建设
  • 地方创生
  • 生态农业
  • 协力合作
  • 美好生活
  • 城市农业
  • 社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区协力农业
建立小而美、在地的食物伙伴关系
解决食安问题,打造健康的食物生态系
让我们每日的餐桌
更美味也更永续!

  面对工业化食物生产模式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食安危机,以及基改风险、气候变迁、国际粮价上涨等日益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一餐一食充满了不确定的风险!面对危机,我们可以主动出击,以行动守护餐桌,打造健康永续的食物生态系!

  ●社区协力农业,合作找幸福

  社区协力农业(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股世界性的风潮,鼓励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携手建立「在地的食物伙伴关系」,两方共享丰收、共担风险、相互提携,其基本精神,就在于「合作找幸福」:
  ──在食物的生产端(agriculture):鼓励农人採取友善土地的耕作,食物的生产

  和获取体现了更多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食物的消费端(community):人们透过社区配菜、共同採购、认养契作等固定支持(support)方式,协助农人更有计画地生产、降低进入市场的风险;也可积极参与协助农事,进一步认识农耕的生态与生产过程。

  社区协力农业,透过产销间的正向支持与循环,建立城乡之间、产销关系的友善连结,鼓励更多友善小农、家庭农场、地方生产组合、归农青年们为我们生产健康食物、照顾土地,进一步维系了农业、农村、城乡的活络生机!

  以宜兰谷东俱乐部赖青松为例,「农伕青松」在地耕耘十年有成,进而引介年轻新农入乡,倡议「半农兴村」、举办「农艺复兴研究所」,创造以「农」为中心的活泼生活样貌。

  不仅在台湾,包括香港与中国,近年也纷纷出现一波又一波新的支农、返农、援农风潮,开创出许多社区协力农业的积极模式,人们合作找幸福、连结产地与餐桌,积极打造「身土不二」「以农为本」「农艺复兴」的支持系统。

  ●餐桌上的革命:安心食物的行动指南,7种具体实践方式

  本书指出,社区协力农业发挥「提携」的精神,从「社群」这样的小单位展开改变,用食物重新连结生产端与消费端、连结人与土地的感情;只要卷起袖子、亲近农田、好好务农、好好吃饭,我们每天的饮食选择,就可以深刻地改变生活、生存、生态与生命;消费者也能以「共同购买」集结有共识的消费力,支持小农生产体系、建构自给自足的微型经济,成就共好的社会。

  本书分析两岸三地社区协力农业的趋势,涵盖「生产型」、「体验学习&食农教育型」、「共同购买型」、「农会/产销合作型」、「社群支持型」、「原民部落型」、「市集&生产聚落型」7 种具体实践方式,介绍背后的动人故事与实用的行动指南。让我们一餐一食的选择,可以更健康、更美味也更永续!

  这是一场从餐桌、社区、巷仔口发起的美好革命,你我都可以参与其中!

  爱的料理,农的力量,让我们用吃改变世界!

本书特色

  ★第一本全面涵盖台湾、香港中国案例的饮食新生活革命之书
  ★提供读者取得安全食物的行动指南
  ★建立在地的食物伙伴关系,7种具体实践方式

【暖心推荐】

  朱慧芳  梧桐环境整合基金会执行长
  汪文豪  上下游新闻市集共同创办人
  番红花  知名作家
  陈晓蕾  香港记者、作家
  黄淑德  主妇联盟消费者基金会理事
  杨儒门  248农学市集创办人
  赖青松  谷东俱乐部农伕
  刘克襄  知名作家
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 图书简介 一、 缘起:都市边缘的呼唤与土地的记忆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们对自然、对土地的渴望从未停歇。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农业技术指南,而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激活社区活力、重建人与土地关系的行动纲领。故事从一个看似平凡的社区角落——“巷仔口”开始。这里曾是繁华都市的边缘地带,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却也面临着传统农业的衰退与社区凝聚力的涣散。 本书的叙事核心,聚焦于一群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的居民——他们有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有经验丰富的退休农民、有关注健康与环境的家庭主妇,也有热衷社区营造的社工。他们共同的信念是:生活不应只有消费和通勤,重新拥抱土地,探索一种“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是通往更健康、更可持续未来的关键。 二、 核心理念:社区协力农业的实践路径 “巷仔口的农艺复兴”并非宏大的乌托邦构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在地实践。本书深入剖析了“社区协力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在华人语境下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 1. 协作模式的构建:从“我种”到“我们共治” 本书详尽描述了社区如何建立起一套公平透明的协作机制。这包括土地的分配与共享、劳动力的组织与激励,以及最终产品的共同分配。重点探讨了如何解决传统农业中“谁来种、种什么、如何分”的难题。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时间银行”或“技能互换”等非货币化激励方式,吸引不同背景的居民参与进来,形成多层次的参与结构。它强调的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2. 知识的复兴与传承:打破专业壁垒 复兴农艺,关键在于知识的流动。本书记录了社区内一系列生动的学习场景:年长的农民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传授土壤改良的经验;都市白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小型气候监测仪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和农产品推广。书中特别设置了“技艺传承单元”,记录了社区中那些行将失传的传统农事操作,并将其转化为易于学习的模块,确保经验得以在新一代人手中延续。 3. 生态韧性与在地循环:重塑农业生态系统 本书拒绝使用化肥和高污染的农药,而是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机耕作、自然农法以及食物森林的理念。它细致地描述了社区如何处理厨余,将其转化为堆肥,实现从餐桌到土地的闭环循环。这种对生态韧性的强调,不仅关乎食物的安全,更关乎整个社区微气候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三、 案例剖析:不同维度下的成功与挑战 为了使理念更具说服力,本书通过三个核心案例,展示了“巷仔口”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 城市屋顶实验区: 记录了在空间极度受限的公寓楼顶,如何通过垂直绿化和水培技术,实现小规模高效率的蔬菜生产,并探讨了这种“微型农业”对居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融入计划: 讲述了社区农场如何与附近的小学合作,设立“小小农夫计划”,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食物的来源、自然的规律,培养对土地的敬畏之心。 产品附加值创造: 深入分析了社区如何将初级农产品升级,例如利用采摘的香草制作手工皂、利用过剩的作物酿制果酱或腌菜,通过“农创产品”拓宽收入来源,保证农场的持续运营能力。 同时,书中也坦诚地记录了实践中的困境:初期社区成员间的意见不合、极端天气带来的收成波动、以及如何平衡社区生产与市场化销售的定价难题。这些不回避的挑战,使得本书更具真实性和操作指导价值。 四、 超越食物: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重塑 “巷仔口的农艺复兴”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回归。农业不再仅仅是生产食物的手段,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强大介质。 1. 社区的再生:从邻居到伙伴 本书着重描述了农业劳动如何成为社区社交的“粘合剂”。定期的共同劳作、分享收获的喜悦,打破了现代都市生活中邻里间的冷漠。巷仔口重新成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互助精神的场域,居民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健康与慢生活的回归:对抗“速食文化” 通过亲手种植,居民们重新认识了食物的真实味道、生长周期与自然时序。这种对“慢”的接纳,是对现代社会高压、速食文化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抵抗。书中引用了多位参与者的真实感言,描述了他们在田间劳作后,内心获得的平静与满足感。 3. 地方认同感的建立:为家园赋能 当社区开始掌控自己的食物来源,并共同维护一片绿色的空间时,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由内而外的赋能,使得社区不再是城市的附庸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塑造自身命运的行动者。 结语:播种希望,等待收成 本书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巷仔口的农艺复兴”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萌芽,成长为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它向所有在都市中感到迷惘、渴望寻回生活本真的人们发出邀请:回归土地,以协力的方式,重新设计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开创一种更具尊严和可持续性的美好生活。这不仅是农业的复兴,更是社区精神和生活智慧的全面回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台湾农村阵】  


  关心台湾农村、学习土地的包容与农夫的踏实,主张「从心」认识农业、土地、食物与你我的关系,鼓励直接购买、在地消费、享用当季、支持小农、保护环境。

  www.taiwanruralfront.org/
  zh-tw.facebook.com/taiwanruralfront

【香港社区伙伴】

  香港的社区发展组织,主张助人自助,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与他人、大自然和谐相共存,过有尊严而可持续的生活。www.pcd.org.hk/zh-hans

图书目录

导读序
●社区协力农业:为食安寻路,找回信任的温度 文|林乐昕 台湾农村阵线研究员
●生活起义:创造另一种关系的可能 文|邓文嫦 香港社区伙伴项目统筹
●农,是关于身体记忆,是关于生活文化 文|陈惠芳 香港NGO顾问

◆什么是「社区协力农业」?
●小农耕作‧野地开花  文|蔡培慧
●10个问题,「社区协力农业」快速入门 整理|编辑室

◆第一部 台湾篇:野地开花,农艺复兴
一【生产型】以生产者为中心,发起固定认购的会员制,以定期分享聚会回馈会员
◆水稻之乡,农艺复兴
◇谷东俱乐部:「自己的心,才是农夫最好的作物。」
◆老农新农携手打拚,翻转农村惯行思维!
◇有田有米:「希望在未来,农家的孩子可以骄傲地说:我以后也要像爸妈一样,成为农夫!」
二【社群支持型】以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出发,支持或主动组织附近生者提供安心食材
◆弹药库变身都市农业基地
◇辉要有机菜园:「关心食物的产地,就是健康的源头!」
◆串起城乡之间的珍珠
◇千甲聚落CSA计画:「做为城乡交界生态农场的第一个原型!」
◆从小小一块豆腐开始,守护自己粮食的自主权
◇台东圣母医院:「发扬医疗传爱精神,照护偏远、弱势及贫病家庭,让人们活得健康、拥有希望。」
 三【食农教育型】以农场为基地,依作物耕作週期,固定举办亲子援农、农事体验
◆地瓜与手机,你选哪个?
◇沐香农场:「保留这一块地,是保留整个湾宝社区的动能,以及关怀土地的力量。」
◆种米、种水,种出生物多样性
◇狸和禾小谷仓:「种水种米种未来,重新找回你和禾的丰饶共济。」
◆从文青到农青,变身农友的万能后台!
◇野上野下:「在这里生活的人变多,农地消失的速度应该也会慢下来。」
 四【农会&产销合作型】以在地生产组合方式,推动在地特色品种、建立地方品牌
◆拔萝卜,大家一起拔萝卜!
◇美浓白玉萝卜股东会:「米食与萝卜代表了农村餐桌上简朴与细致的风格,正是美浓的精神!」
◆偏乡学校200KM的午餐挑战 
◇台东县成功镇农会:「用在地农会的力量,让偏乡学童吃得饱吃得健康,并活络农村经济。」 ◆让孩子从「吃」,认识农作、认识自己的家乡
◇溪洲尚水:「让失去的再度丰富回来,让农人的劳动获得合理的尊重,让消费者获得友善的粮 食!」
五【原民部落型】支持部落转型无毒种植、发展加工,创造在地经济
◆从日常需求出发,寻找部落关系的更多可能
◇桃源香梅米如唿工作坊:「让更多部落的人参与我们,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我们!」
六【共同购买型】社区、企业、家庭集结力量,透过契作、共同採购以支持友善生产者
◆透过消费,参与环境运动
◇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爱的料理,食的力量,我们相信消费可以改变世界!」
◆让产业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利润 
◇直接跟农夫买:「认识为你种植的人,了解食物真正的重量。」
七【市集&生产聚落型】以农夫市集为中心,打造生产聚落与绿色消费的支持系统
◆从产地到餐桌的饮食革命
◇绿农的家:「生产过程友善环境、交易过程友善农民,串连起来就是产地到餐桌的最佳实践。」 ◆让社群述说「美好生活」的故事
◇合朴农学市集:「好好务农、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好好读书! 」

◆第二部 香港&中国篇:新一代的归农路
◆大埔共同购买小组的静默革命
◆农墟,展现生活的精神
◇香港导览: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马宝宝社区农场、菜园村生活馆、土作坊、南涌养地人

◆沃土有好米
◆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价值 ◇中国导览: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爱佳源•亮亮农场、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爱农会•土生良品饭店
◆社区协力农业•行动指南 整理|编辑室

图书序言

台湾序

社区协力农业:为食安寻路,找回产销之间信任的温度 林乐昕


  近年食安连环风暴使人惶惶不安,「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可吃?」是我们共同的疑问。有越来越多的社会 大众开始关注饮食与农业议题,希望寻找友善安心的农产作物;再伴随着近年网路与物流产业的发 展,大家对于「揪团网购」也十分热衷,所以在网路上寻找另类的产销管道,不管是直接向农民或是 友善的中间通路,购买安心无毒的当令新鲜果菜或传统手做加工品,都是很夯很潮的现象。

  而这些事情,与这本《巷仔口的农艺复兴》所要谈的「社区协力农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食安问题层出不穷,安心饮食何处寻?

  我们还是得从食安问题的源头谈起。现代化、快捷、便利的都会生活,以最有效率与经济利润的方式, 满足我们各种生活需求,例如我们只要到超商,付钱、剥开封膜包装、加热,24小时都有调理食品可 饱腹;又如果我们到超市,全球农粮体系亦以惊人的低廉价格,打破岁令时节与区域地理的天然条 件,常年供应各种农粮果菜与食材。

  但是,方便的代价是失去──我们失去的是掌握食物生产的自主权。巨幅的食物哩程、高度精细的片 断化分工、精美的包装,替代了掂斤秤两的人情温暖,食物不再具有信任的温度。就和其他生产线上 的工业化产品差不多,食品也变成一种尽量压低成本以求利润最大化的商品。

  台湾食安风暴不断,逼使我们开始正视食物生产的真实过程,那是我们在餐桌上不敢面对的真相─ ─为了有稳定的供销,「单一作物的大规模耕种」是农企业追求利润极大化的生产方式,辅以大量化 肥让作物加快成长、加速收成,提高农地的「翻桌率」;由于大规模的种作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更需施 洒大量农药抑制害虫、保持作物外表的美观可口,于是农药残留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现在,我们更 知道为了保持各种加工食品的口味与保存期限,各种非食用的化工添加物,也被我们大口吃进肚子 里而累积在体内。

  不论是生态环境、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全民健康、农民劳动权益……这些环节都是丝丝扣连,彼此反 馈又相互影响。这个负面的循环有可能解开吗?

  有的。社区协力农业虽然不是神妙的万灵丹,却能提供一些我们思考与实践的启发。

  ★社区协力农业:重新建立社会的连结

  简单来说,食安问题的根源是生产与消费之间「断裂」,是资讯的断裂也是关系的断裂。而社区协力农 业,就是一个重新建立连结的过程。

  在这个新的连结里,农夫以环境友善的自然农法耕作,维护生态永续的农业生产环境,消费者则予 以生产者直接的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事实上,互惠合作一直是我们传统经济的生活重心, 所谓的「交工」、「留田角」,都是乡邻日常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只是随着都市化与全场市场的拓展,这 种彼此嵌合的劳动生活已成明日黄花。社区协力农业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不过就是找回 社群经济的合作模式。

  社区协力农业虽然定义简单,不过各地实践出来的面貌模样却有百百款,一般说来,社区协力农业 在光谱上的两个极端分别是:一种是农场要求谷东一起支援农事,以共同投入劳力替代现金交易, 共同分享收获与承担风险;另一种则类似「预购会员制」,让农民们安心生产,不担心收成后产销失 衡的问题。前一种「劳力支持」模式,可以让谷东充份参与农事、接触土地,但这对大部份的谷东(消 费者)而言,门槛较高;后一种「会员预购」模式,对消费者来说很易于接受并乐于支持,但他们对 农场以及土地的连结往往不深。大部份社区协力农业的个案,就落在上述两种极端光谱的中间。

  在本书中,台湾至少已经发展出七种社区协力农业的模式,不管是谷东预购、社区订购一篮菜、消费 者的共同购买、乡村托儿所的在地食材,都共同编织出社区协力农业的多元光谱。或许是社区协力农 业的概念对台湾民众而言还十分生疏,在食安风波下,虽然有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饮食健康的 购买管道,也出现各种友善的中介平台,协助推广小农的安心农产,但若要进一步更积极实践另类 经济的合作模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

  不过台湾幅员不广,人际社群的连结相当容易,因此较诸国外社区协力农业的发展,我觉得台湾的 经验在「社群连结」上有相当特出的表现。除了生产者农民之外,还汇聚各种民间力量共同集结、协力 农事生产,例如:新竹千甲聚落在工研院的支持下,有充份的资源可以摸索「最适科技」在生态农业 上的应用;台东圣母医院透过教会网络,让友善农产成为偏乡发展的新机会,他们甚至与高职合作,发展板豆腐的木工技术,传承工艺技术也同时倡议杂粮复耕。此外,各地农会、乡公所、消费者合作社、社会企业、NGO民间组织……也都是这一波新农业运动的重要推手。

  我很喜欢史蒂‧吉尔曼(Steve Gilman)在<我们的故事>(Our stories)谈到「社区协力农业」的多样性:

  社区协力农业就像葡萄或大蒜一样,它的味道、气息与整体感觉来自它所成长的土壤,恰如其份地适应每个特殊的环境。

  毕竟社区协力农业不是紧箍咒或是检验试纸,「到底什么是社区?如何协力?什么算是农业?」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在全球各地的不同脉络下,各自展开活泼的辩论与行动。而大家若想了解台湾的情形,不妨仔细阅读本书中的各种案例,这些案例如同敲门砖,带领我们直驱台湾社区协力农业的前 线现场。

  相信大家看完本书之后,可以揪合购、认谷、购买社区一篮菜、加入消费合作社,甚至就大胆试试到农村帮农援农、共耕同食……。如果能够持续实践社区协力农业的梦想与各种合作方案,那我们自己就 是扭转饮食系统与食安危机的关键角色!

作者序

小农耕作,野地开花 蔡培慧(世新社发所助理教授、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


  当今台湾是「农业双轨制」的产销结构,即「资本农」(以利润为导向,扩大再生产)与「小农」(以计 画为导向,直接再生产)并行。那么,当发展规模经济成为政策的方向,小农的机会在哪里?

  小农耕作是经,社会需求为纬,一个具体可行的可能性是:重新连结「小农生产的队伍」与「有意识的 城市消费者」,创造「在地经济体系」。

  创造「以小农为主体的在地经济」,意味着连结个别生产的小农,并与消费者形成合作经济体系;换 句话说,当前的工作,不仅仅是田间劳动与生产面的改变,同时也是意识型态之战。小农耕作意味着 健康的食物、丰富的文化肌理、绵密的社会网络,以及涵养这一切的环境空间。

  我们──有志于农村工作的群体,不论从「支农」、「援农」甚至是「从农」的角色,面向历史、面向农村, 试图在资本主义已竭泽而渔的荒芜焦土上,重新耕耘一片新天地。我们传承老农边做边学的智慧,适 地适种并友善土地,同时连结绿色消费,开创任何互惠协作的可能;甚至主动介入体制政策,见缝 插针地松动结构,扭转过度偏向城市的当代社会关系。

  ★提携:社区协力农业的核心价值

  做为消费者,请细想以下这些问题:每天食物从哪里来?怎么来?它需要加工吗?它怎么保存呢? 它如何运送呢?它的品种为何呢?是否隐藏着基因改造的的品种?在厨房房如何料理?新鲜食材从 洗菜、搭配、烹煮到美味上桌,需经过哪些过程?微波炉料理包何以口味竟然如此浓厚、辛香辣俱全?

  光是从餐桌回想,就发现无可避免的工业生产,甚至罐头番茄等农工产品已无所不在,食安问题一 再爆发,也提醒你我「更多未必更好」、「金钱未必美味」、「欲望未必安心」,是以,花一些时间认识食 物、连结农民,正是你我该做的事。

  本书介绍的「社区协力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正是一股积极创造可循环的、 社会生产交换的新趋势:透过你与我、消费者与农民、个人与土地、社群与环境的社会参与,展现从餐 桌到农田之间的连结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人们彼此的协力与互惠。

  「社区协力农业」行动的根源来自日本。美国此一运动的推动者即直言,他们观察到日本小农耕作基础 之间,即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消费者,及其生活网络、社会关系之间,是一种提携(teikei)的关系。此 一「提携」概念反应了人们彼此之间互动互惠、相知相惜的感受,同时也主张,若能在食物生产过程中 参与劳动,双脚踩进土地、迎来丰硕收成,那么,从农田到餐桌并非仅止是商品的交换、并非仅止是 货币的运用,而是共同协力的农耕实践。

  在美国「社区协力农业」与日本「提携」思维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也更应该从台湾的社会传承与在 地经验来思考──人与社群、人与社区的连结为何?小农交换的社会基础为何?

  社区协力农业主张「分摊风险、共享收成」,农耕、园艺并非只是农民的生产事业,而是农民与消费者 合作协力的多元型态,它可以成为支撑在地经济的重要环节;透过餐桌食物美味的唿唤,人们走进 田里与自然互动,一方面理解到人并非万物中心,同时也理解到农民耕作的收成乃建基于农耕过程 的努力与付出,进而开始在个人经验上反思,「经济至上的线性发展主义」是否得当。

  ★日常生活实践,从餐桌开始

  本书起源于二〇一三年在香港召开的「落地生根研讨会」,书中除了台湾案例,也收录了具代表性的 中国及香港案例。例如,在高度经济发展的香港,由于中国拟在一国两制框架中将香港、深圳连成一 线,透过交通工具及高楼大规模开发,造成香港土地被地产霸权掌握而引发人民的积极反抗,「维持 农业生产」正是人民基层抵抗的一环。

  而在台湾,由于农业结构出现「大规模农耕」压抑「小农耕作」的情形,因此我们主张支持「小农」以及 「小农耕作」的生产型态,希望透过「社区协力农业」的支持系统,让农民得以维持适当家计收入,农 民及消费者、城市与乡村之间,也能彼此连结、互惠共生。

  本书借着七种类型的「社区协力农业」案例,展现人们与农民的互动。即使只是小额消费,仍可感受到 因为更好的沟通、更短的距离、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支持而带来幸福的力道与快乐的感受。

图书试读

落地生根:看见两岸三地的农业新面貌!

【第一部:台湾篇】野地开花,农艺复兴
 
二○一○年,台湾农民在凯达格兰大道冰冷的水泥地上,铺上一方青翠秧苗,抗议政府重工商地产 轻农的偏颇发展策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拉起手来,就可以深深感觉到、真正知道:农,的自主、的 知足、的传统、的技术、的美学、的肌体艺术、的态度。

如何「破」和「立」?如何走向真实的「城乡共好」?如何并肩而行?学者学生、媒体、律师医生等等不同 界别人士,在熟悉如文宣行动,不熟悉如农耕劳动中反思,建构更整全、更流动开放的社群。小农间 的社会协作、有制约的生产规模,似乎都在回应社会各种逼在眉睫的危机。

他乡不远,就在咫尺。农家集墟成镇成市,城乡本是一家,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自称社运青年的赖 青松从小城乡两边跑,儿时经验是定居城市,岁节返乡。这确是不少台湾城市中青代的常规。但有人 说,心定下来的地方就是乡,于是,青松在不远的他乡的稻田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然后,有更多年 轻人,带着深刻的城市经验,义无反顾地踏进泥巴地,尝试在现代社会建构一套新的生活方法和伦 理,里面包括知识教育、组织社区/社群、市场生产,以至情意、理念和信仰的传递流动。

「和消费者沟通」说来简单,实则是件不容易的差事;什么是现代农夫的必备技能?或许,十年之后 的都市原住民,可以拥有美丽的农场,供应城市所需的健康粮食。有社群协力的农业,才能倚赖农业 来维系社区所需的环境资源;我们中的不只是米,也种出水资源、种出生物的多样性。

过去六、七年间,小农市集在小岛上如繁星涌现。这些人与人直接碰触的场合中,不只获得力量,我 们也探入各种美丽的想像和践行。简朴的互相合作,脚踏实地的经济社会,以互助互惠、资源共享、用手用劳动创造社群的认同和生活的厚度。在日常琐细事务磨练,是从回到农开始。 现代美好生活的原乡,在手上、在脚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激发我对生活热情的读物,当目光落在《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这本书上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书名中的“巷仔口”,立刻勾起了我对于老街巷、邻里情谊的怀念,那些过去的日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近,生活也更显温情。而“农艺复兴”,则仿佛是一股清流,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吹来一股泥土的芬芳,让我联想到那些被遗忘的耕作智慧和回归自然的朴素愿望。最让我动心的是“社区协力农业”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关于种植,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与共同创造。我一直觉得,我们太需要这种能将人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的项目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中,一种充满希望和可行性的生活模式的可能性,一种既能满足我们对健康、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又能重拾人际间温暖连接的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这个“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又是如何在一个个“巷仔口”里悄然生长的。

评分

拿到《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书名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巷仔口”这三个字,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小时候,那些在弄堂里玩耍,闻着邻居家饭菜香的日子,那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和社区感的怀旧。“农艺复兴”则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似乎是在呼唤我们重新审视与土地的关系,找回那些被现代文明所忽略的古老智慧。而“社区协力农业”,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强调合作与分享,而不是个体孤立的奋斗。我一直觉得,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而这种强调集体力量、共同创造的模式,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也可能存在着一条通往“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一定是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而是可以融入城市肌理,通过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分享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感人故事,让我看到这种“复兴”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积极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光是“巷仔口”三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蔬果的清甜。我一直对城市边缘的那些被忽视的空间抱有好奇,它们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活力和可能性。而“农艺复兴”这个词,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回归自然、重拾传统耕作方式的渴望。在如今这个高度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似乎离土地越来越远,甚至遗忘了食物的来源。这本书似乎在向我招手,告诉我,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正有一场“复兴”悄然发生,而这场复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扎根于“巷仔口”这样贴近生活的地方,通过“社区协力农业”这种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方式,重新连接人与土地,也连接人与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那份在平凡之处绽放出的,对“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的生动诠释,去发现那些被现代生活节奏所掩埋的,最纯粹的幸福。

评分

《巷仔口的农艺复兴!:社区协力农业,开创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使用那些空泛的口号,而是直接点出了“巷仔口”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点,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亲切和熟悉。“农艺复兴”更是道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似乎正在失去与土地的连接,而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种回归,一种重新找回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社区协力农业”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关于种植,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于如何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改善生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好生活,不仅仅在于物质的富足,更在于精神的满足,在于与他人的连接和共同成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充满挑战的都市环境中,一种充满希望的可能性,一种将绿色、健康、友善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巷仔口”的人们是如何实践他们的“农艺复兴”,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的,我想从中汲取灵感,也或许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单单是“巷仔口”这三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语汇,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表达,仿佛能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充满人情味的过去,或是想象出一个充满温情的现在。“农艺复兴”则带着一种回归本源的意味,在充斥着科技与效率的时代,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还有一种更古老、更纯粹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人与自然重新连接起来的理念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社区协力农业”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一种集体智慧的汇聚,一种共同劳作、共同收获的模式,这与我对于理想社区生活的设想不谋而合。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这本书,描绘出这种“以农为本的美好生活”的具体图景,又将如何展现“巷仔口”的居民们,是如何通过协力农业,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社区、关于如何找回幸福感和归属感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