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一个人去拯救其他的大多数,你认同吗?」
「民主只要多数决,就够了吗?」
「如果你就是那个被牺牲的少数呢?」
从高中课堂出发,
十场关于公平正义的思辨对话!
不思辨,就不会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
从一名买不起房的高中公民老师,到成为「巢运」发起人之一,
黄益中不仅讲授课本知识,也反问学生:什么是公平正义?
◎ 他以台湾高房价、高空屋率的现象,说明「居住正义」的迫切性
◎ 他以乐生疗养院、苗栗大埔事件,与学生讨论何谓「符合公共利益」
◎ 他以全国关厂工人案、国道收费员自救会抗争等事件,谈「劳动权益」
◎ 他从25万人为洪仲丘上凯道,318学运和香港佔中,谈「公民不服从」之必要
◎ 他从多元成家、同志婚姻议题,讨论性别刻板印象与歧视的影响
作者黄益中是高中公民老师,本书重现了他最震撼人心的教学现场。他透过师生讨论、激辩、对话的过程,转化我们日日面对爆炸资讯下的「理性思辨」能力,让近年来台湾社会最重大的人权议题、被忽略的弱势族群,在学生的辩论中发酵,重获关注。公民老师教什么?黄益中以《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这本书,做扎根的工作。因为,当社会资源分配严重倾斜,阶级不再流动,教育,是最后的希望!
名人推荐
▲王钟铭(台湾绿色酷儿协会祕书长、台北同心扶轮社社长)
▲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哲学星期五」发起人)
▲张金鹗(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长)
▲张茂桂(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前高中公民与社会科(99)课纲委员会召集人)
专文作序!(依姓名笔划序排列)
学者专家一致推荐!(依姓名笔划序排列)
王珢(宜兰高中校长)
王荣璋(公平税改联盟召集人)
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兼所长)
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吕秉怡(崔妈妈基金会执行长)
吴伊婷(台湾性别不明关怀协会理事长)
林佳范(师大公领系主任、公民与道德教育学会理事长)
花敬群(房市改革行动联盟发起人)
周美里(十二年国教家长联盟召集人)
孙友联(台湾劳工阵线祕书长)
徐世荣(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兼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
张添唐(台南一中校长)
彭扬凯(社会住宅推动联盟召集人、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祕书长)
冯光远(知名作家)
叶大华(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祕书长)
管中祥(台湾公民行动纪录协会理事长)
滕西华(台湾社会心理复健协会秘书长)
赖振昌(立法委员、前台北商业大学校长)
薛化元(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
「不管哪种议题,益中以朴素正义感为内力,以直接不闪躲为拳招,这是体制高墙无法闪躲的一记直拳。」──王钟铭◎台湾绿色酷儿协会祕书长、台北同心扶轮社社长
「如果我当时也有这样的公民课,那该有多好!或许年轻的自己,就不必借着『做什么都一样』的虚无主义,自恋地包装着软弱的自怜;也不必只停留在『没有什么是真的』的怀疑主义,自相矛盾地证明自己孤独的清醒,或许还可以更积极地思考、创造与行动,而不被一种绝望的保守心态所攫获。」──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哲学星期五」发起人
「黄益中老师,如此努力实践公民社会,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读者也可从此书的阅读学习并感受到高中老师的热血。」──张金鹗◎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长
「本书传神地呈现了『原来,公民课可以这样上!』的过程中,某些激烈的对话、或者学生们戛然静默思考的片段,这可能是这本书最生动又精彩的部分。」──张茂桂◎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前高中公民与社会科(99)课纲委员会召集人
这是体制高墙无法闪躲的一记直拳!
穿越迷雾,探寻真实——《迷思的迷宫: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性思维指南》 导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如潮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声音包围。真理与谬误交织,理性与情绪对垒。你是否曾感到困惑,面对海量信息,如何辨别真伪?你是否渴望拥有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洞察力?《迷思的迷宫: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性思维指南》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份行走在复杂世界中的生存地图,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构建起坚固的思维防火墙。 本书聚焦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逻辑陷阱以及信息操控术,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以及在碎片化阅读和社群极化趋势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学会“思考”。 --- 第一部分:认知的藩篱——我们如何被自己欺骗 人类的心智并非一台完美的逻辑机器,它充满了捷径和盲点。本部分将揭示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陷阱,让你理解为何我们总是相信那些听起来舒服而非真实的东西。 第一章:偏见的温床——确认偏差与回溯偏见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确认偏差”谈起。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主动寻找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反驳的证据。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对股市走势的预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站队),展示这种偏差是如何固化我们的世界观的。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回溯偏见”,即事件发生后,我们总认为自己“早就知道会这样”。这种感觉上的确定性是如何误导我们对过去决策的评估,并阻碍我们从真正失败中学习的?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记录和“事前验尸”的方法来对抗这种自我欺骗。 第二章:情感的炼金术——情绪驱动的决策模型 现代信息战的核心武器之一便是情绪。本章将分析“恐惧、愤怒与爱国心”如何被用作触发快速、非理性反应的开关。我们讨论“诉诸情感谬误”(Argumentum ad Passiones),并剖析媒体报道中如何利用图像和叙事手法来规避事实的检验。 我们会详细拆解“损失厌恶”心理在消费决策和政治选择中的应用,阐明为什么人们宁愿固守一个已知的不良状态,也不愿冒着不确定性的风险去追求更好的改变。 第三章:语言的迷雾——模糊定义与稻草人诡计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但它也常常是思维的陷阱。本章专门研究“定义模糊”和“概念偷换”的技巧。例如,“自由”、“公平”、“精英”这些高频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是如何被悄悄转移的? 同时,我们将系统梳理“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即歪曲对手的观点,然后更容易地攻击这个被扭曲的版本。通过分析网络辩论中的常见套路,教导读者如何要求对方“给出明确的定义”,从而锁定真正的论点。 --- 第二部分:信息洪流中的导航——辨识与解构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内容生产的速度远超人类的理解速度。本部分侧重于实用工具,教授读者如何像侦探一样去审视信息来源、结构和论证过程。 第四章:论证的骨架——逻辑谬误的现场拆解 本章是全书最实操性的部分,系统性地梳理了十大常见逻辑谬误,但视角不同于传统教材: 滑坡谬误 (Slippery Slope): 为什么最轻微的动作,总会被预言为灾难性的后果? 虚假两难 (False Dilemma): 揭露“非黑即白”选择背后的复杂现实。 诉诸权威与诉诸大众: 区分“有资格的专家意见”和“人多势众的观点”。 以偏概全与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成功学书籍里的故事往往具有误导性? 我们将采用“案例对比法”,展示同一论点在逻辑清晰和逻辑谬误下的不同效果。 第五章:数据背后的幽灵——统计的误用与可视化陷阱 数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但也最容易被操纵。本章专注于数据的“陷阱”: 相关性与因果性的混淆: 深入分析“A与B同时发生,不等于A导致B”的经典案例。 基数效应与百分比的欺骗: 小样本数据如何被放大解读? 图表偏差: 探讨坐标轴的截断、时间周期的选择如何悄悄改变趋势的走向。 第六章:信源的信度评估——谁在说话,以及他们想让你做什么? 在阅读任何信息时,首要问题是:“信息源是谁?” 本章提供了一套多维度评估信源可靠性的框架: 1. 动机分析: 审查信息发布者的经济利益、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倾向。 2. 同行评审与透明度: 评估信息是否经过了独立验证,以及其数据来源是否公开。 3. 交叉验证: 如何利用碎片化的信息网络,进行快速、有效的独立事实核查。 4. 算法偏见入门: 初步理解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推荐机制如何塑造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生态。 --- 第三部分:思辨的实践——构建理性的堡垒 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不是批评,而是建设。本部分引导读者将习得的工具应用于个人决策、社会参与和持续学习的过程中。 第七章:走出回音室——主动寻求异议的勇气 “回音室效应”是现代社会理性衰退的元凶之一。本章探讨如何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区: 主动接触对立观点: 介绍如何以建设性的态度去阅读那些你坚决反对的论述。 “钢铁人论证”的运用: 学习如何以对方最高明的论点去回应,而非攻击最弱的环节。 区分“人”与“观点”: 探讨在辩论中如何实现对个体观点的批判,而不滑向对持有者的攻击(人身攻击谬误的对立面)。 第八章:复杂性的拥抱——接受“灰色地带” 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是多因素交织的系统性问题,无法用简单的“好/坏”、“对/错”来概括。本章鼓励读者放弃对即时答案的渴望,转向对“系统性思考”的训练。 多重因果链的梳理: 如何分析一个社会现象背后的多层驱动力。 权衡的艺术: 讨论在资源有限、目标冲突时,如何进行理性的“权衡取舍”(Trade-offs)。 第九章:元认知与终身学习——审视你自己的思考过程 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是“思考自己的思考”。本章将引入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 反思日志的建立: 记录关键决策时的思维路径,事后回溯哪些步骤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直觉或情绪。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固化: 认识到思维能力是可以被训练和强化的,而非固定不变的天赋。 第十章:从思考者到行动者——思辨在公共生活中的价值 最终,清晰的思考必须转化为有益的行动。本章讨论了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公民义务、职场伦理和家庭沟通中: 提升质询的能力: 成为一个好的提问者,而不是仅仅做一个信息的接受者。 推动建设性的对话: 如何在意见相左的群体中,搭建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沟通桥梁。 结语: 《迷思的迷宫》的目的,不是教你相信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去相信。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箱,帮助你在信息的迷宫中,找到通往清晰、审慎和独立判断的道路。真正的力量,源自于你对自己思想的掌控。现在,是时候拿起这些工具,开始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理性堡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