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本是我家:士林王家都更抗争告白

这里原本是我家:士林王家都更抗争告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都更
  • 士林
  • 王家
  • 抗争
  • 告白
  • 社会议题
  • 台湾
  • 都市发展
  • 居住正义
  • 纪录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家园以都市更新的名义被强迫拆迁
当官员说:「都更有这么多优惠,你们为什么不参加?」
城市的金权游戏,正在吞噬你我

  士林文林苑王家事件,是台北都市更新争议中的代表性案件。

  「建商没有征求我们同意,就把我家划入都更范围。」2012年3月28日,市府派来的怪手拆毁王家那一刻,家人和声援者还在屋内。作者王端霙抱着祖先遗照与牌位悲愤走出屋外,目睹祖厝变瓦砾。沉淀三年后,她以王家女儿的视角,写下小市民被迫成为抗争者的故事。

  本书记录了王家与政府、建商间的斗智、官司、胶着压力,也写下与声援者之间的温暖交流。

  这些被抹黑成暴民的声援者,其实是学生、学者、市民甚至原本拆厝的工人,他们陪伴王家面对建商挑衅、警察暴力、邻人羞辱。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形成互助互信的团体;这样的社区精神,正是所有革命的基础。

  王家事件持续发酵、滚动,串连起岛国各角落的力量。

  此次抗争不只出于人民对金权勾结的义愤,更吶喊着真正属于市民的城市发展愿景。虽然王家最终无法保存,但此争议已进入台湾社会的视野,促使我们共同思考,怎样的城市、怎样的国家,才是我们希望安身立命的处所。

  「这真是我做过一件最愧对台湾的事!我被分派到士林文林苑去拆厝,一些大学生在那捍卫正义…妈的,明天我不干了!我还要买几箱饮料去赞助那些声援王家、在那里抗战的勇士们。…的确热血和正义不能当饭吃,但我是不会靠强拆别人房子吃饭的!」——来自一位拆厝工人的脸书

名人推荐

  林晖钧 知名音乐家、资深译者
  施正锋 东华大学民族发展暨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陈虹颖 台大建筑与城乡所博士候选人、台湾都市更新受害者联盟成员
  张万康 小说家
  詹顺贵 律师、台湾农村阵线成员
  郑村棋 人民民主阵线代表、社会运动者

  共同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历史、建筑与家族的交织史诗:探索城市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与集体抗争】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家族的都更抗争自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社会观察,深入剖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园”概念如何被重新定义、挑战与坚守的过程。它是一部关于城市肌理变迁、建筑遗产流失与社区主体性丧失的社会学田野调查,也是对现代都市发展模式下人与空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消逝的尺度与被遗忘的风景——城市记忆的考古 本书开篇即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二十世纪中叶至后期的某一特定区域(此处不具体指涉任何已知地点,而是抽象化为“被选中拆除的旧城区”)。作者采用了类似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扎实方法,通过对老照片、政府公文、口述历史的梳理,重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图景。 1.1 空间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作者首先探讨了传统街区在空间构成上的独特性。它不仅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邻里关系、生活习惯和世代传承的载体。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窄巷、共享庭院、底层商铺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共享生存的伦理”。书中有大篇幅描写了这些空间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居民的行为模式——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达成默契的共存,以及特定时间点(如节日、傍晚炊烟时分)的集体活动如何巩固了社区认同。 1.2 权力之手与规划的“理性”迷思: 从历史档案中,作者追溯了宏大规划的起源。这些规划往往以“进步”、“效率”和“现代化”为名义,但其背后隐藏着对特定阶层利益的倾斜以及对非标准化生活方式的排斥。书中批判性地分析了城市更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利用法律工具,将居民的“居住权”转化为可量化的“补偿权”,从而系统性地瓦解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这里详述了规划会议记录、土地征用法案的修订过程,揭示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权力博弈。 1.3 日常生活的微观抵抗: 在宏大的拆迁叙事下,本书花费大量笔墨记录了普通人在面对巨变时的微小但持续的“抵抗”行为。这种抵抗并非总是声势浩大的示威,更多体现为对日常惯例的坚持:如坚持在自家门口摆摊、拒绝签署不平等的协议、在公共空间进行小规模的装饰与维护,以期通过“在场感”来宣示主权。 第二部分:契约的重量与情感的价值——谈判桌下的博弈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都更谈判桌上,分析了在资本与法律双重夹击下,个体与家庭在“搬离”或“留下”之间的艰难抉择。 2.1 补偿标准的形而上学: 本书详细解析了当前主流城市更新模式下的补偿机制。它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对价值认知的冲突。书评家(非本书作者)可能会指出,作者成功地将经济学概念(如土地增值税、容积率计算)转化为影响个体命运的残酷现实。例如,对于一个世代相传的木工作坊而言,一笔“合理的”现金补偿,是否真的能弥补其代代积累的技术、信誉和固定的客户网络? 2.2 身份的重塑与流散的创伤: 城市更新常常导致社会阶层的重新洗牌。原有的基于地缘形成的互助网络一旦瓦解,居民便面临“流散”的命运。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流散”对居民身份认同的冲击,包括老年人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年轻人在新社区中缺乏归属感,以及文化符号(如特定口味的小吃店、熟悉的街角)的彻底消失带来的集体失落感。 2.3 抗争中的伦理困境: 抗争并非铁板一块。书中客观呈现了社区内部因策略分歧、代际差异甚至经济压力而产生的复杂张力。一些家庭可能因为急需资金而选择接受条件,另一些家庭则坚持更长远的原则性诉求。作者描绘了这种“战友”间的张力,探讨了在极限压力下,道德与生存的界限如何在协商中不断被试探与重塑。 第三部分:未完成的叙事与未来的想象 本书的结尾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胜利”或“失败”的结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后都更时代的城市景观,以及如何从这些抗争经验中吸取教训,构建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路径。 3.1 影子中的建筑: 作者考察了那些被保留下来或在原址上重建的“新建筑”。这些新建筑在物理上占据了原有的空间,但其精神气质和功能性却往往与前身大相径庭。作者用严谨的建筑批评笔法,分析了这些“替代性空间”在美学上和功能上对“家园感”的消解。 3.2 从“住户”到“公民”: 通过对一系列抗争行动的记录,本书总结了民间力量在城市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它强调了长期、有组织的社区行动如何能够迫使官方机构重新审视民主参与的内涵,并为未来社区自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即便这些范本是建立在痛苦的经验之上的)。 3.3 呼唤另一种城市观: 最终,本书是对当代城市发展模式发出的深刻呼唤。它倡导一种“慢更新”或“有机更新”的理念,主张城市的发展应该尊重其既有的历史层次和复杂性,而非一味追求速度和同质化。它提醒读者,每一块被规划的土地背后,都承载着不可磨灭的人类生命体验,这些体验的价值,远超任何评估报告上的数字总和。 【总结:】 这部著作以其冷静的叙事和对社会细节的敏锐捕捉,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挣扎置于宏大的城市变迁背景之下。它不仅是对某一特定抗争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所有在现代都市化浪潮中试图捍卫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们的深刻致敬。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家”? 这是一部对所有关心城市、关注社会公正与个人尊严的读者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虚构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瑞霙


  士林王家人。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研究所毕业后,任职室内设计师与大学兼任讲师。原生家庭的祖厝卷入都更风波,她的父亲、叔叔、姑姑、堂弟、表弟等因此被告上法院;二〇一二年祖厝遭市政府强拆后,她放弃原来平实的生活,重回老家与家族成员走上守家的抗争之路。抗争过程中更进一步感受到家族与这块土地的记忆和深厚情感。站在前线,她既承受了政府对待公民的粗暴手段,也体会到社会给予王家人的支持力量。事件落幕,她决定要为这三年来走过的路留下记录。

图书目录

序01 勇敢起来,才不会失去希望 林晖钧
序02 人民有捍卫家园的权利 施正锋
序03 不屈不挠的公民力量 詹顺贵

关于「文林苑」都市更新案,以及王家成员
士林王家都更抗争.事件时间轴

第一章:记忆
第一节:爷爷的老照片
第二节:小姑姑回忆老家的日常

第二章:催毁
第一节:卷入风波
第二节:我家变成瓦砾

第三章:重建
第一节:重返家园
第二节:重新安顿一个家

第四章:抵抗
第一节:抢地战役开打
第二节:战役前线的日子
第三节:是敌是友?
第四节:王家女儿军

第五章:情义
第一节:我们都是「王家卫」
第二节:我们共同的家
第三节:克难中的温馨情谊
第四节:组合屋空间机能的演变

第六章:接力
第一节:公民教育现场
第二节:料理最前线
第三节:百衲旗环岛之旅

第七章:黑夜
第一节:虚伪的协商平台
第二节:沉重的诉讼负担
第三节:一千七百万元的反担保金

第八章:落幕
第一节:失去组合屋
第二节:感谢你们,我的战友,还有我的宝宝

后记 被践踏者的战斗书写——书写记忆,以直视耻辱 陈虹颖
附录一 大法官释宪文——《都市更新条例》部分违宪
附录二 强拆后,该怎么办?——一份希望永达用不着的SOP

图书序言

序01

勇敢起来,才不会失去希望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风可以进来,雨可以进来,但国王不能进来。」

─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 1708-1778)

  说这句话的威廉.皮特,是十八世纪的一位英国首相。不过他是谁,其实无所谓;他在什么脉络下说这句话,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句话代表了国家对人民所应有的最底限的责任与承诺,那就是保卫人民有形、无形的家。如果它做不到这一点,那人民绝对有正当的理由、有义务去推翻它。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那个夜晚,我和其他三百多个认识、不认识的朋友,一起在士林王家等候天明。紧接着的二十八日早晨,以及之后一连串发生的事件,彻底摧毁了我对国家仅有的最后一丝期待与信任。国家假借发展之名,运用都更条例、区段征收、对历史违建户的滥兴诉讼,在各地掠夺人民的土地,毁坏人民的家园,同时更从根底破坏人们的互信、正义──那些长久以来被我们视为人性与文明的价值。我看见邻里之间为了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饼(对土地增值的虚幻期待)而互相出卖;我看见警察、公务员为了自保而甘愿执行邪恶政策,所流露出的冷血与假无辜。我的日子充满哀伤与愤怒;我知道很多关心土地议题的朋友,都有同样的感觉。

  就在这时候,我看见了小霙的书。她平实却又生动地叙说王家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两年多以来的抗争经历,提醒我们为什么而战,也道出了抗争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我何其有幸,得以认识王家一家人;他们的勇气、善良与正直,是参与运动者最大的动力来源。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虽然不住在一起,却因为他们,形成互助、互信的团体;而这样的社区精神,正是所有革命的基础。

  让我们勇敢起来,永远不要失去希望。

林晖钧(知名音乐家、资深译者)

序02

人民有捍卫家园的权利


  我生平第一次对于生离死别有强烈的感觉,是小学时阿公过身的时候,他当时就是因为祖厝被拆而悲愤离世的。迄今,我看到好端端的房子硬生生成为瓦砾,总是有莫名的生气。

  老家在台中雾峰的大街,日治时代以来就是热闹的地方,由市区往西驱车草屯、南投,或是埔里,一定要经过我家。巴洛克的西洋建筑,挂着看榜「博爱病院」,旁边一排小字「东京医专医学士施纯锭」,这是我还没有上学就认得的字。当年多少台湾文化协会的成员包括林献堂曾经来过,见证着台湾的历史。

  小时候,喜欢躺在一进门的长椅午睡。偶尔传来悦耳的牛铃,那是荷兰人引入的黄牛,像是西部片的车队,载着白甘蔗去糖厂交货。挑着粉圆担的壮年人会固定在下午出现,忘不了那凉凉入口的记忆,是现在泡沫红茶里大小粉圆所无法取代的。

  或许,当时的官员缺乏外环道的概念,说要拓宽道路,老百姓没有任何道理可说。依稀还记得,洋楼被怪手从屋前狠狠削掉,毫不留情,就好像一个人的脸被刀子由上而下切过,五官全毁。

  印象中,被乡人称为「阿乖仔舍」的阿公,一个人站在残破的二楼,不知如何是好,一不小心,跌落一楼,从此卧病在床,再也没有办法看诊了。医生找不出究竟为何病故,只好在死亡证书写上「癌症」。

  我知道,那是心病,心已经死了,再活着也没有意义。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打桶(停柩),我是大孙,封棺前,握着他风干的手,看着瘦到剩下骨的脸,泪流不止。坐在轿上,捧着牌位,看不清两旁的路祭,耳边是被风吹断的哀戚西索米音乐,小学生,懂什么……

  三十年后,云林西螺天主教圣伯多禄堂在一九九五年经历「拆堂辟路」的苦难,外独会长廖中山找上我,一起到教廷大使馆外面静坐。台湾人天主教徒本来就少,加上都是台湾教授协会的成员,当仁不让,而且地点就在当时任教的淡江大学城区部旁边。最后,大概教宗没有听到我们的声音。

  其实,士林王家,以及大埔农地的事件,全民公愤,耳闻已久,只不过,因为议题过于专业,一直不敢表达看法。然而,当学生在下课时跟我说,「老师,士林王家明天要被台北市政府拆掉」,已经忍无可忍,哪有政府充当建商打手的道理?上完夜间部研究所的课以后,立即搭夜车回到台北。

  昏睡中醒来,匆匆在脸书上留言,辞去台北市政府顾问以示抗议。没想到人赶到淡水捷运线旁的王家透天厝,声援的学生跟老师已经被警察载走。有媒体朋友认出我来,要我表达意见,还真不好意思,因为都更不是我的专业,我只是义愤填膺;原来,食衣住行就是老百姓的生命。

  王家被拆后不久,台中市南屯区天主教堂也面对征收开发的困境,占堂区面积一半的一千三百多坪土地被强行纳入,只获得地上物拆除赔偿金额约三百万元。很巧,堂区神父高福南人称「巧克力神父」,来自非洲刚果,原先是我们雾峰的神父,当然要情义相挺。

  此回,约有三、五千名来自全国的天主教神父、修女,以及教友,前往台中市政府递交超过两万五千人的连署书,控诉重划会的巧取豪夺不公不义,这是天主教在台湾传教一百五十年来第一次上街头。尽管马英九总统号称是天主教徒,无济于事。

  当时,我誓言要从学术的角度来了解都更的现象,先是与台大农经系教授吴珮瑛共同撰写〈政府征收民地的政治与经济分析〉,又说服李登辉民主协会主办一场「土地与政治学术研讨会」,拜託关怀社会的朋友共襄盛举,我自己也写了一篇〈美国的宗教土地使用──国会的立法与法院的判例〉,最后结集出版专书《土地与政治》(施正锋、徐世荣主编,翰芦出版,2013)。

  没有想到,我们位于台北帝宝对面的仁爱教堂也面临都更的课题。原本在团协会滥竽充数,两年服务毕业,却又被选上副理事长。由于建商利用天主教的阶层组织,刻意回避教堂,我只好以战逼和,才有机会上谈判桌。刚好研究休假一年,我花了不少心血钻研美国的宗教土地,读完所有法院的相关判例,这大概是我能力所及;见好收手,以免卷入是非,可惜教堂再也不能去了。

  在这同时,位在台北陋巷的窝也面对都更的威胁。这是夫妻两个人唯一的不动产,麻雀虽小,顶楼有合法的加盖可以当书库。好不容易经过二十年努力营造的家,这两年因为后面的邻居想要都更,说要把我们纳进去,忐忑不安。与人为善、乐观其成,却不能霸王硬上弓,也就是以所谓的「民主多数决」来逼少数者就范。人民的基本权利可以使用投票的方式来攫取吗?当然不行!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这并非孤立的事件。照说,老旧残破社区的居民期待政府主导都更,却是望穿秋水,相对地,建商把目标放在中正区、大安区,摆明就是圈地赶人,大家心知肚明。政府却以公共利益为由暗渡陈仓,输送容积率,还自我矮化为拆除大队,那跟土匪差多少?

  更可恶的是一些学者专家或媒体人,动辄以三十年的老屋无法抵挡地震为由,兴风作浪、助桀为虐,鼓吹拆屋改建,行径有如一些民艺古董贩子,只要老庙拆了就有好处,哪管别人的记忆?这些接受豢养的帮兇,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只能说无耻之极!

  我们知道,从师大商圈到诸多夜市市场,表面上是居民想要维护环境整洁、居住品质,背后主使的不外是指染都更改建庞大利益的不肖建商,特别是至少有一半是中资的港商。试想,当天龙国沦为中国贪官污吏的小三国之际,原来的住户多半只好摸着鼻子领钱搬走,台湾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插上五星旗了。

  我佩服王家,有勇气捍卫自己的权利,尤其是面对官商无情打压之际,替所有的老百姓站出来。王家的女公子王瑞霙允文允武,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特别是对于家族的历史记忆,弥足珍贵。小虾米对抗大鲸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政客来说,这不只牵涉利益,也是面子问题。期待有良心的法官能还其公道,就地重建。(註)届时,希望能获赐一块红砖做纪念,这是人民胜利的试金石。

施正锋(东华大学民族发展暨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註】本文写于二零一四年年初。当年三月,作者的堂弟私自与建商签下同意书,临时组合屋被拆,为士林王家抵抗文林苑案强制划下句点。

图书试读

【第二章:摧毁】

第一节:卷入风波


坚持不卖屋

士林老家,也就是后来被强拆的房子,是三叔叔(王广树,即王爸)一家人的住家。爷爷生病后,便开始分配遗产,这个老家与土地祖产所有权当初是在爷爷的三个儿子名下。我父亲身为长子,所以建商看中这块土地,开始洽谈都更事宜时,都是由我父亲出面回绝。

遇到乐扬建设(即士林文林苑都更案的实施者)之前,文心建设曾被我的父亲拒绝而作罢。

2006年6月,乐扬建设段老板到公司找我父亲时,带着一张已规划好的两栋透天平面图,他们希望用两个透天厝(王家两户)换取王家的土地容积,让他们盖大楼,但我们根本不想要卖土地,所以回拒了他。他们询问三次,我们也回绝了三次,之后就没下文了。直到三年后,2009年6月17日,我们收到台北市政府都更处发函通知我们搬迁,因为我们家已被划入都更范围。家人这时候才发现大事不妙,父亲隔日赶紧打电话到市府都更处詹富棋先生询问;同年6月18日建商到我们家测量土地,这举动让我们更紧张。我们没同意要卖土地,为何建商可以大喇喇地准备把我们的家园抢走。当天我们要求都更处詹富棋先生阻止建商的举动,但始终没有下文。

6月24日,我们写了一份陈情书给都更处詹富棋先生,希望他正视此问题并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7月8日都更处回函告知我们:王家的拆迁日为2009年9月17日,要王家在两个月内提出权利价值异议。当时我父亲与叔叔们都相信市政府会帮我们保住土地,他们以为只要听市政府的指示提交资料,就可以阻止土地被建商抢走。他们所不知的是,市政府挖了一个大洞让我们跳下去!父亲傻傻地把资料写完后交给市府,还在文件写下「悲!」,没想到市府把资料交给建商,却不追问建商是否收到王家卖地的同意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里原本是我家"这个书名,立刻就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故土难离、家园被毁的故事。士林王家的都更抗争,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是必然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面临失去家园的困境。这本书的"告白"形式,让我觉得它会非常地真实和有温度。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王家成员在整个抗争过程中的情绪起伏,他们的决心、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支持。我会很想了解,他们的抗争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是集会、是请愿,还是通过法律途径?在"都更"这个宏大的概念下,每一个家庭的命运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把王家的故事讲得足够生动,足够触动人心,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这个书名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失去,更是情感的断裂和身份的认同危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方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这里原本是我家",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探讨,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生活气息。士林王家的都更抗争,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普通人与庞大社会机器之间的博弈。我很好奇,在"都更"这个过程中,一个家族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面对各种压力,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的。这本书的"告白"性质,让我觉得它会非常坦诚,或许会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或者是一些在媒体报道中被忽略的细节。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满了第一人称的叙述,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讲述着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震惊、愤怒,到后来的坚持、斗争,再到最终的结果。我会想了解,在整个抗争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分歧?有没有人选择放弃?有没有人为了维护家园而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奠定了一种怀旧和眷恋的基调,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那种对家乡土地深厚的情感,以及那种不愿被轻易剥夺的归属感。

评分

"这里原本是我家:士林王家都更抗争告白",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故事性,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都更"过程中,个体家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和挣扎。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如何平衡发展与民生,如何保障居民的权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士林王家的抗争,很可能是一个缩影,反映了许多类似家庭的遭遇。我特别想知道,在"告白"的叙述中,作者会如何呈现那些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得知都更计划的?在沟通过程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抗争的过程又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控诉,而是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理解抗争背后的原因,以及当事人内心复杂的感受。这本书的"家"字,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因为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承载了无数回忆和情感的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感性而深刻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社区的变迁所带来的复杂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深沉的情感,"这里原本是我家",光是读着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失落和不甘。士林王家都更抗争,这四个字又勾勒出了一个现实的冲突场景,一个家族,一个家,面对着城市发展的洪流,他们是如何坚持,又是如何妥协的?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都更"这个看似宏大的名词背后,隐藏着多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多少家庭的无奈与坚持。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家族的故事,它可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在快速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那些被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所忽略的个体命运。我想象着,书中会不会有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记录下王家人在抗争过程中的点滴,那些争执、那些焦虑、那些微小的胜利,甚至是那些无可奈何的妥协,都会是触动人心的部分。而且,"告白"二字,更增添了一层主观的色彩,这不仅仅是对事实的陈述,更是情感的倾诉,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我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情去阅读,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对城市发展、社区变迁以及个体权益保护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展现出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视角。城市更新,一个充满专业术语和宏大规划的概念,在大多数时候是冰冷而疏远的。但"士林王家都更抗争告白"这个书名,将这一切拉回到了最基本的人的层面。家,这个字眼承载了太多,是回忆,是归属,是情感的寄托。当"家"面临"都更"的冲击,那种内心的挣扎与不舍,我相信是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来描绘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去呈现王家成员在面对这一切时的真实反应。是激烈的抗争,是委屈的泪水,还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我会想知道,他们的抗争是如何展开的,有哪些具体的行动和策略?而"告白"一词,又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叙述事件,更是在分享情感。作者或许会袒露心声,分享在抗争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迷茫、希望,甚至是失望。这样的叙述方式,往往比客观的报道更能打动人心,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宏大的城市发展背后,每一个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和所承受的代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