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

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2014
  • 政治
  • 政局
  • 占领运动
  • 雨伞运动
  • 香港历史
  • 社会运动
  • 政治评论
  • 名人观点
  • 香港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4,无疑是香港很不平静的一年,围绕政改的争拗沸沸扬扬,「佔中」更是影响到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起中央政府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佔中」如何收场?香港将走向何方?港人在忧虑,在思考,在讨论,政、商、学各界知名人士纷纷撰文着书,发表意见,理性探讨香港的出路。

  为了帮助大家回顾一年来香港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为了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香港的当下和未来,我们从各界名人的大量文章中选出一部分,辑为一册,以飨读者。

  本书所收文章涵盖内容广泛,刘兆佳教授、王于渐教授、陈弘毅教授、雷鼎鸣教授等各领域知名学者,围绕香港政改、普选和民主发展道路所作的学理探讨,条分缕析,说理透彻;董建华先生、李嘉诚先生、曾俊华先生、曾钰成先生、方润华先生、任志刚先生等政商领袖,劝喻学生及年青人的文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郑赤琰教授、何泺生教授、张达明教授等人的文章,则是对解决政改和「佔中」困局的深度思考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李焯芬教授、关品方教授、施永青先生、林奋强先生等,则对整个政改形势及「后佔中」时代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2014年香港社会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围绕“占领中环”运动前后的复杂局势。它并非对事件本身的流水账记录,而是汇集了多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包括资深政治评论家、法律界人士、商界领袖、文化界代表以及资深媒体人——对当时香港政治生态、深层社会矛盾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与多元解读。 2014年,香港社会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张力。公众对于普选的诉求日益高涨,而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和政治互信正经受严峻考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跳脱出传统的新闻报道框架,通过这些“局内人”和“观察者”的视角,揭示了不同群体在面对政治转折点时的心态变化、策略考量以及对“一国两制”框架的重新审视。 第一部分:风暴前的低语与布局 本部分聚焦于2014年上半年,政治气氛开始急剧升温的背景。特区政府就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提出的方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分歧与争论。书中收录的评论文章,详细剖析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白皮书发布所带来的冲击波。几位来自法律界的受访者,对“公民抗命”这一概念的合法性与道德困境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探讨了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的局限性与激进行动兴起的内在逻辑。 一位资深城市规划专家指出,政治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土地和经济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他分析了香港过去二十年经济模式的固化,如何加剧了年轻人对向上流动的绝望感,从而将经济诉求转化为更激烈的政治诉求。商界领袖的观点则呈现出另一面:他们表达了对社会稳定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承认了特区政府在聆听民意方面的滞后性,并对国际资本市场对香港政治不确定性的敏感反应进行了预警。 第二部分:占领行动的社会图景与内部张力 本书的中间部分,集中火力于“占领中环”及后来的“雨伞运动”爆发后的社会百态。这里呈现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宣言,而是微观层面的观察与反思。多位文化界人士,包括知名作家和艺术家,记录了他们在运动现场的所见所感。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群体的撕裂、邻里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运动如何重塑了香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 运动过程中,组织架构的松散与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尝试,成为了焦点。几位熟悉学运组织的评论员,揭示了运动内部在策略选择、对外沟通以及资源调配方面所经历的巨大挑战。他们坦诚地讨论了“和理非”与更激进主张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内部辩论如何影响了整体运动的效力与持续性。 法律界对法院禁制令的反应,以及对警察执法尺度的审视,构成了本部分的法律侧写。这些论述旨在说明,在高度情绪化的社会运动中,法律的边界如何被不断试探和挑战。 第三部分:外部观察与未来路向的辩证 本书的后半段转向了对事件的宏观梳理和对香港未来政治路径的展望。特邀的几位资深国际关系学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央政府在处理此次危机中的核心关切,以及国际社会对此事件的不同解读角度。他们强调,香港的政治事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内部事务,而是中美关系背景下权力平衡博弈的一个侧面。 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对“后占领时代”的预测和反思。多位资深政治观察家坦言,尽管运动最终以某种方式落幕,但其释放出的社会能量并未消散,而是转入了更深层次的潜流。他们讨论了政治参与的未来形态——是回归传统渠道,还是会催生出更具韧性和隐蔽性的公民社会行动?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几篇关于“香港核心价值”的深度探讨。几位资深传媒工作者,回顾了香港新闻自由在压力测试下的表现,并探讨了在信息快速迭代与立场鲜明的环境下,维持公共讨论空间的难度与重要性。他们反思了媒体在引导公众情绪和提供中立信息之间的角色错位与坚守。 结语:历史的切片 《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矛盾的政治现场。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切片,记录了香港社会在关键时刻,不同阶层、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是如何理解、参与并试图影响他们所处的时代。阅读本书,如同进入了一个思想的沙龙,可以聆听到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上,香港精英阶层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叩问与集体思考。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留存了那些在喧嚣声中不被轻易听见的、关于香港政治基因的细微观察与审慎预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篇 玛雅专访刘兆佳教授
香港「佔中」行动全景观察与深层剖析——玛雅专访 刘兆佳教授 /3

上篇 香港政改的宪制争议与法理交锋
《「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与香港的独特民主路 刘兆佳 /37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管治和发展:平衡「一国」与「 两制」的中道 陈弘毅 /47
香港特首普选问题的法律和政治考虑 陈弘毅 /56
香港民主政制发展的三大主流论说 王于渐 /67
重拾政改动力,如期普选特首 王于渐 /73
民主,没有最终点 董建华 /78
讨论普选,回到理性务实才有出路 董建华 /81
政改应先实践再检讨 谭惠珠 /87
「民主程序」有广阔的空间 曾钰成 /91
解放思想 共同前行 曾俊华 /93
不需完美,也可精彩 林奋强 /99

中篇 「佔中」——「雨伞运动」:「爱」与「和平」去哪儿了?
我为甚么反「佔中」 王晶 /105
「佔中」已彻底摧毁香港核心价值 刘乃强 /109
佔领运动盖棺前的定论 雷鼎鸣 /113
「佔中」的社会成本和效益 何泺生 /121
如法治决堤,将会是香港最大的悲哀 李嘉诚 /126
「法治」,不能摔破的蛋 高明雅 /127
「颜色革命」为何在港难行? 郑赤琰 /129
临时法治 汤家骅 /133
香港政治困局与恶梦 林沛理 /135
对学生和年轻朋友的唿吁 董建华 /138
这样下去,香港不会有普选 任志刚 /139
顾全大局,尽快撤退 方润华 /141
「佔中」:政治问题,政治解决? 张志刚 /144
妥善处理「佔中」须区别对待三种人 卢文端 /147
示威者与政府皆应调整策略,避免香港进一步撕裂 张达明 /151
易地而处,拥抱公义 张达明 /154

下篇 「佔中」——香港不能承受之重
「一国两制」面临危机——写给在今学期在港大上我的课的学生 陈弘毅 /159
摧毁罗马 曾俊华 /163
香港适应回归祖国的现实了吗——从社会系统论反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 施永青 /167
只有和平、理性和爱才可以化解危机 葛珮帆 /177
发展=给下一代自豪、归属感、幸福 林奋强 /181
如何挽狂澜于既倒? 关品方 /184
佔领之后,香港需要崭新的青年政策 关品方 /190
为何美国人特别爱国? 赵式芝 /196
寻找那失去了的历史感——关于教育的一点反思 李焯芬 /199

附录 1 香港政改及「佔中」大事记 /205
附录 2 记者观察:「佔中」背后「看不见的第二战线」傅艺明 李佳佳 /214
附录 3 十问罢课为甚么? 谢晓虹 /217

图书序言

序篇

玛雅专访刘兆佳教授


  我一向主张从香港的独特性思考香港的政治现象,包括香港的民主发展。认识香港的民主发展不但要着眼现实,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香港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和英国的关系、香港的历史背景和香港内部政治势力的对比。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辨析香港的民主化道路,认识它的独特性;也才能了解,为甚么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不能解释香港的民主化现象,其他社会的民主发展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于香港。

  不论「佔中」最终结果如何,香港的民主化进程远未完结,与其相关的政治冲突会延续不断。对于追求民主政治的人来说,维持理性、耐心和包容共济的精神十分重要。

  香港回归中国后,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必然出现重大变化。而且西方很难再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为西方自身难保、自顾不暇。香港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对港政策,离不开香港和内地的良好关系,因此香港人必须要与中央政府合作,与内地同胞和睦相处。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香港未来往哪走、走一条甚么样的民主路?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刘兆佳

图书试读

香港「佔中」行动全景观察与深层剖析——玛雅专访刘兆佳教授☆
 
政改纷争的本质是管治权之争
 
玛雅:香港政改纷争发展为非法「佔中」行动,严重损害了香港的社会、经济和民生,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在内地民众看来,香港人放着好日子不过,瞎折腾甚么?但是不难想见,「佔中」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你在新着《香港的独特民主路》中分析,过去三十多年香港走了一条独特的民主化道路。从香港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怎样认识这场政治风波?
 
刘兆佳:我一向主张从香港的独特性思考香港的政治现象,包括香港的民主发展。认识香港的民主发展不但要着眼现实,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香港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和英国的关系、香港的历史背景和香港内部政治势力的对比。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辨析香港的民主化道路,认识它的独特性;也才能了解,为甚么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不能解释香港的民主化现象,其他社会的民主发展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于香港。
 
玛雅:香港回归前在英国统治下一个半世纪,与西方世界紧密接轨,成为一个高度自由化、法治化、商业化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西方的」华人社会。为甚么香港没有走上西式民主道路,而走了一条独特的路?

刘兆佳:纵观香港数十年的民主化道路,其民主发展来源于一些独特的因素和动力,是在一个特殊的国际环境中发生的,拥有它独一无二的变化规律,所以呈现具有本身特色的民主形态与运作模式。香港的民主进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因是香港前途问题的出现。当时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在1997年后的政治安排展开谈判,香港将面对从英国殖民地到中国特别行政区的政治身份巨变,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变迁。在此之前,英国人在香港一方面实施开明的怀柔管治,包括尊重法治、人权和自由,保护私有产权,有限职能政府,自由市场和公平竞争等;另一方面将政治权力牢牢掌握在殖民政府手中。在回归问题出现前,英国人因为没有「撤退」的需要,从未在香港启动民主化计划,反而尽可能隐瞒真相。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论是出于反对殖民主义或是为了争取政治权力,香港都没有出现过强大的民主运动。在香港,政治学关于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发展的理论完全不适用,民主化没有伴随自由化而发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2014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它代表着香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年份。而“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更是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政治议题,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书中收录的名人,会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不仅仅是政治家,也包括那些在法律、经济、文化、媒体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我想象着,一位资深大律师可能会从法律条文和法治精神的角度,解析当时的种种争议;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或许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政治动荡对香港经济的长期影响;而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或艺术家,则可能用更富有诗意和哲思的语言,去描绘那个时代的精神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典型”的视角,去理解香港政局的复杂性,去感受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碰撞,去探寻那些深层次的社会根源。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次深入理解香港社会脉络和内在张力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香港,2014”这个时间点,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而“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更是点睛之笔。我想,这里面收录的肯定不只是官方的陈述,而是来自那些真正与香港政治、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人物,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判断,必然充满了个人色彩和深刻洞见。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会不会有那些我们熟悉的面孔,比如在关键时刻发声的社会领袖,在媒体上活跃的评论员,甚至是一些在幕后默默付出却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他们会如何解读那一年香港复杂的政治格局?是理性分析,还是情感抒发?是回顾,还是展望?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名人,他们的观点或许会相互碰撞,或许会产生共鸣,但无论如何,都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理解香港政局的窗口。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性:有人会讲述那场运动背后的心路历程,有人会分析外部势力对香港的影响,有人可能会反思过去的决策,也有人或许会寄希望于未来的发展。总之,这本书就像一个宝箱,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名人话语中的智慧与真相,去拼凑出2014年那个香港的真实面貌。

评分

书名《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2014年,那一年发生的事情,至今仍然是许多香港人乃至关心香港的人们讨论的焦点。而“名人眼中”这个角度,则显得尤为独特和珍贵。我设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将那些原本可能只在小范围流传、或者隐藏在专业分析中的观点,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很好奇,书中的“名人”会是哪些类型的群体?是那些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政治人物?还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亦或是那些在香港社会各界默默耕耘,却有着深厚影响力的非公众人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视角,让读者看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心中的不同解读。也许有人会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有人会关注经济民生,有人会表达对社会公平的诉求,有人则会担忧香港的未来。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社会内部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观点碰撞的根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种理解社会、理解人心的尝试。

评分

“香港,2014: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2014年,那是香港历史上一段充满动荡与反思的时期,而“名人眼中的政局”更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身处风暴中心或密切关注局势的关键人物。我猜想,这本书所呈现的,绝非是冰冷的数据和官方的声明,而是饱含情感、充满洞察的个人叙述。我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平时不易听到的声音,比如那些曾经参与过重要决策的官员,他们在回忆中会如何评价当时的局势?那些活跃在社会运动前沿的民间领袖,他们又会对过去的一年做出怎样的总结?甚至是一些在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的智者,他们又会从更宏观、更超然的角度,为香港的未来指点迷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解读,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名人在面对重大政治事件时的真实想法、内心挣扎,甚至是他们对香港未来的忧虑与期盼。这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剧场里,我们得以窥探到那些幕后操盘手,那些观众席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的视角和心声,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那出波澜壮阔的“香港大戏”。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讨的书”。“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香港而言,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是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一段历史。而“名人眼中的香港政局”,则让我联想到了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一次次深沉的思考,以及一份份充满个性的见解。我设想,这本书里汇聚的,不一定是那些站在政治最前线的“大人物”,也可能包括在文化、商业、法律、教育等领域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也许会用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剖析那些宏大的政治议题。比如,一位资深媒体人可能会回忆起当时采访的种种细节,捕捉到不为人知的瞬间;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或许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审视政治动荡对商业环境的影响;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则可能运用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为我们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提出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局内人”的视角,那些身处香港,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各种情绪,经历着社会变迁的人们,他们的声音是如此宝贵。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