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非虚构类大奖
美国人最新中国指南,连欧巴马都要买来看。
作者请读者买台湾版,他申明放弃简体中文版,因为不愿被中国阉割审查。
如果中国是另外一个宇宙,那么它又为何如此?《纽约客》记者笔下的中国,为什么和台湾人所见的中国不一样?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西方各大主流媒体及政治观察家一致赞赏
新浪、搜狐、南都周刊、外滩画报、新周刊、人物周刊……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评论连线採访
亚洲週刊、苹果日报、中国时报、明报、风传媒……港台媒体也讨论欧逸文旋风
1996年,本书作者第一次到北京,这座城市让他大跌眼镜,他看到的中国首都,地理和风貌上更肖似蒙古风吹草原而非霓虹灯闪烁的香港。等他2013年离开中国后,新书《野心时代》则变成美国政治人物和普通人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最新指南。
作者认定,在廿一世纪头几年,中国由两个宇宙组成:既是全球最新超强,也是世上最大的集权国家。「有好些日子,我早上跟新大亨在一起,晚上则与软禁在家的异议人士为伍。你很容易把他们看待成代表新中国、旧中国;泾渭分明的政经领域,只是到最后我归结认为,他们是同体合一的。」
本书叙述两股力量的碰撞:个人的野心志向与集权主义。因为政治及贫穷,四十年前的中国人事实上没有取得财富、真相或信仰的管道,他们没有机会经商;没有力量挑战政治宣传及言论删检;没有法子在共产党外找到道德灵感。但在一个世代内,这三种东西他们都有管道取得,而且要得更多。只是共产党依旧孜孜不倦于控制,他们想规定的东西,不止于谁领导国家,甚至列车服务员微笑时能露几颗牙齿都想管,但这与外界生活的变化已相牴触。「我在中国住愈久,愈感觉到党释放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人类潜能扩张,而且可能孕育出对其存亡最强大的威胁。」
这本书奠基在作者长达八年的访谈,行文则侧重在不同领域打拚的男男女女,他们奋力想从某一领域推开一条路到另外的领域,不仅限于经济,也涉足政治、思想及性灵。这些人很多是你我耳熟能详的中国公众人物,如异议艺术家艾未未、偶像作家兼赛车手韩寒、戴着镣铐跳舞的媒体人胡舒立、逃跑到美国北京大使馆的盲人律师陈光诚、从台湾泅水潜逃中国的林毅夫,还有很多是我们不甚熟悉,但在中国则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如疯狂英语的创办人李阳、中国最大相亲网站的创办人龚海燕、用近乎虔诚的方式复兴爱国主义的「愤青」唐杰、以及网路身份是诗人、真实身份是从农村移居北京的清洁工。欧逸文栩栩如生地描绘这些人,并将他们置放于轰动全球媒体版面的各种公共事件的背景下、放置于中国的政治和历史的逻辑框架中,检视他们何以代表了这个野心时代,及他们赋予给中国的意义。这些人物从表面看几乎并无相似之处,但他们共同呈现出野心勃勃的新中国关键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治独裁的高压无处不在;人们追逐成功,与此同时也备感空虚,转投信仰以寻求宁静;自我意识的觉醒浇灌了个人主义,但也同样滋生割裂感与不安。
唱衰中国和押宝中国,是目前外部世界看待中国的两种主要视角,而作者不会如此简化。他指出,由远处看,大家经常描述中国已经无可逆转地迈向康庄大道,但是在中国内部,人们则更小心谨慎。中国的一切,都是靠铁、泪水及火而取得的,而中国人比谁都更晓得一切无常——诚如费滋杰罗形容:「真实的不真实,宛如一个许诺,即这个世界的基石乃是安置在精灵的翅膀上。」在北京的最后几个月,那种脆弱感更深地缠绕着作者。
中国太复杂多样,一直很难被定义,也永远没有终极答案。如今的中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蠢蠢欲动的情绪,它驱动中国成为最新兴的超级大国,也使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威权政府感到担忧。官方用「中国梦」来回应这种情绪,将其描述为一种复兴强国的慾望;本书作者敏锐精准地捕捉到这种情绪,但他称之为中国的「野心时代」。
如果每个时代都有它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传记,中国的这几十年则是由欧逸文来盖棺定论,冠之以「野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