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永续转型之痛- 正视高耗能与高排碳产业对台湾的挑战/周桂田
一、说好要永续呢
近二十余年来台湾政府虽然随着国际绿色公约要求,逐步调整永续经济与产业政策方针,在现实的产业扩张上却不断发展与规划高耗能与高排碳石化业,并在不同阶段引发重大的社会抗争。而即使面对国际减碳与国内环境运动双重压力,但仍然遏止不住新兴工业化国家经常以扩充能源密集产业、尤其可制成各种民生必需品之石化业为主要快速经济扩张手段。
当我们跨年比较石化业、能源密集产业、工业部门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碳、能源密集度与GDP贡献,可以看到,近十余年来石化业的能源消耗与排碳占全国比例节节升高,并带动全国的增长;然而,其GDP的贡献比例并没有增加,反而一直维持在低的平盘水准。换句话说,其显示十余年来石化业大部份仍然停留在耗能性的低附加价值产品,并未积极转型。对长期能源高度依赖的台湾,其除了为造成国内高耗能、高排碳之系统性成因,其长期以来未变革的结果,也结构性的造成台湾产业转型困境的问题所在。
这些现象显示,台湾政府20年来实际上并未为了因应气候变迁公约要求,积极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朝向较少耗能、较少排碳的高值化方向发展。
二、褐色经济:持续上升的耗能结构
台湾由于缺乏天然资源,近20年来将近98%的能源自国外进口,进口能源依存度相当高。其分别为97.68%(2011)、97.76%(2010)、97.52%(2009)、97.50%(2008)、97.48%(2007),并且随着经济的成长进口能源数节节上升。近几年来实质的进口能源数为135,372千公秉油当量(1000KLOE) (2011),139,704千公秉油当量(1000KLOE) (2010),133,398千公秉油当量(1000KLOE) (2009)。
相应于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在能源消耗结构上,由图一中可以看到,自1990年以来近20年台湾能源消耗数节节上升,而自1995年以来除了运输部门、服务业部门与住宅部门稳定的些微上升之外,主要带动能源消耗大幅成长的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在2,000年超越45%占比、在2,005年接近50%占比、在2,009年占比为52.5%、在2010年占比高达53.61%。这些趋势显示,台湾的能源消耗随者工业部门的成长而大幅增加,而其中耗能的产业又是带动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没有依照前述重要的气候变迁减碳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进行明确的转辙,反而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