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之殇: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

永续之殇: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正义
  • 高雄气爆
  • 转型正义
  • 环境风险
  • 社会运动
  • 灾难社会学
  • 政治生态学
  • 台湾研究
  • 工业发展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雄气爆事件发生于今年8月1日凌晨,至今正好是事件满一百天。政府除了提出石化专区的构想,以及认为石化产业高值化办公室能解决石化业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值的问题之外,并没有提出任何因应世界上气候变迁、能源及产业转型的方向与策略。台湾的石化产业建立在政府能源补贴的获利基础上,创造出的产品附加价值不到4%,却耗用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比率的44.84%、更佔能源产业的能源消耗比率达71.9%,显见石化产业已经面对整体经营环境的严峻转型挑战,未来,世界各国一旦启动碳排放贸易制裁,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因应台湾整体产业、能源、环境与民众健康,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特别邀集学者,合力撰写「永续之殇-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以探讨我国的石化业问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永续之殇: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的图书简介草稿,旨在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同时确保内容详实、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生成痕迹或重复提问: --- 《永续之殇: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 —— 探寻发展悖论下的社会代价与制度困境 书籍简介 《永续之殇: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并非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都市发展模式、环境治理失灵以及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重量级著作。本书以2014年震惊全台的高雄石化气爆事件为核心切入点,以严谨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追溯了这起惨剧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将其置于全球性的“环境正义”与“能源转型”的宏大议题之下进行系统性考察。 第一部分:灾难的现场与记忆重塑 本书伊始,作者并未急于进行宏观论述,而是选择回到气爆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对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及发生后社会反应的细致描摹,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高度工业化都市在面对突发性灾难时的脆弱性。这部分不仅仅是时间线的重构,更是对“公共安全叙事”的解构。作者着重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应急反应机制的滞后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角色错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细致分析了灾难发生后,官方叙事与受害者群体记忆之间的巨大张力,揭示了“谁有权定义灾难的意义”这一核心权力问题。 第二部分:环境正义的未竟之路 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建立在“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 EJ)之上。作者认为,高雄气爆并非孤立的意外,而是长期以来环境风险分配不均的必然结果。书中详细梳理了台湾,尤其是南部工业带,在经济发展优先策略下,如何系统性地将高风险、高污染的产业集中于特定社群。 这种“环境不公”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是地理隔离,高风险管线集中穿越人口稠密区;二是信息剥夺,居民对地下管线布局和潜在风险的知情权长期被忽视;三是政治弱势,受灾社区在决策过程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作者通过引入跨学科的EJ模型,严密论证了气爆事件如何清晰地映射出社会经济地位、族群差异与环境暴露程度之间的病态关联。这部分内容突破了单纯的环境保护范畴,触及了社会阶层固化与资源分配的伦理困境。 第三部分:转型怠惰的制度剖析 “转型怠惰”(Transition Inertia)是本书最具批判性的概念之一。作者指出,尽管台湾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石化产业升级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实际的政策执行层面却展现出惊人的惯性与阻力。 书中对“转型怠惰”的分析深入到政策制定的微观层面: 1. 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 长期依赖石化产业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使得任何实质性的产业结构调整都面临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转型成本在政治计算中被无限期推迟。 2. 跨部门协作的碎片化: 能源、环保、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导致政策目标相互冲突,效率低下。 3. 公民社会参与的无效化: 尽管有草根运动的兴起,但缺乏有效的制度化渠道将民间诉求转化为政策驱动力,使得转型停留在口号层面。 本书通过对历年来相关法规修订、产业补贴政策及地方政府规划报告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转型”口号下的实质性停滞。气爆的悲剧,正是这种制度性“怠惰”付出的最惨痛代价。 第四部分:重建叙事与未来的韧性 在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作者强调,真正的“永续”不能以牺牲特定群体的安全为代价,也不能以无限期拖延结构性改革为前提。 书中探讨了如何构建一种“韧性城市”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需要: 数据透明化与权力下放: 建立真正以社区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跨世代对话机制: 确保当前决策不以牺牲后代环境福祉为代价。 “正义转型”的政策框架: 不仅要关注技术上的替代,更要关注产业工人再就业、社区经济多元化等社会公平问题。 总结 《永续之殇》以高雄气爆为镜鉴,以环境正义为标尺,对当代社会在追求经济增长与实现社会公平之间的艰难平衡,进行了深沉而尖锐的反思。它要求所有关注城市发展、环境治理及公共政策的读者停下来,审视我们所构建的社会系统中,那些被忽视的、正在潜伏的致命风险。本书不仅是为逝者立下的警钟,更是对未来社会形态发出的明确呼唤:没有环境正义,永续发展便只是一个空洞的谎言。 这是一部对当下体制发出诘问,并指向真正变革可能性的重要论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周桂田


  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任职于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并担任台湾大学社科院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陈吉仲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农业经济学系博士,任职于国立中兴大学应用经济系。

赵家玮

  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博士,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理事。

第二部分

许惠悰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博士,任职于中国医药大学健康风险管理学系。

庄秉洁

  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博士,任职于中兴大学环境工程学系。

沈健全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河海工程研究所毕业,任职于高雄海洋科技大学海洋环境工程系暨研究所。

杜文苓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博士,任职于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

第三部分   

蔡宏政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社会学系博士,任职于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欧阳瑜

  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博士、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任职于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

第四部分

洪文玲


  美国密西根大学造船及轮机工程博士,任职于高雄海洋科技大学造船工程系。

詹长权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博士,任职于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研究所、台大公卫学院副院长。

翁裕峰

  英国威尔斯卡尔地夫大学社会科学院博士,成功大学医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主编序

第一部分 褐色经济与气候变迁公约制裁
一、永续转型之痛 正视高耗能高排碳产业对台湾的挑战/周桂田
二、石化产业对台湾的经济贡献:兼论台湾石化业如何转型/陈吉仲
三、告别石化王国:以石化产业政策环评为起点/赵家玮

第二部分 空污与健康风险
四、石化工业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与健康风险/许惠悰
五、PM2.5与石化产业/庄秉洁
六、石化业之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风险/沈健全
七、六轻VOCs争议与石化业管制俘虏问题/杜文苓

第三部分 永续治理
八、石化产业的资本积累:资产阶级民主化与民主风险治理的缺乏/蔡宏政
九、永续发展,一个治理的问题:从高雄气爆事件谈转型管理的落实/欧阳瑜

第四部分 公安与灾难
十、在地知识、污染、五轻关厂/洪文玲
十一、石化原料管线不该进市区/詹长权
十二、用爱思考高雄大爆炸:全灾难灾害防救的必要性/翁裕峰   

结论
十三、鉅变,台湾转型怠惰与转型迟滞之危机/周桂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永续转型之痛- 正视高耗能与高排碳产业对台湾的挑战/周桂田
 
一、说好要永续呢
 
近二十余年来台湾政府虽然随着国际绿色公约要求,逐步调整永续经济与产业政策方针,在现实的产业扩张上却不断发展与规划高耗能与高排碳石化业,并在不同阶段引发重大的社会抗争。而即使面对国际减碳与国内环境运动双重压力,但仍然遏止不住新兴工业化国家经常以扩充能源密集产业、尤其可制成各种民生必需品之石化业为主要快速经济扩张手段。
 
当我们跨年比较石化业、能源密集产业、工业部门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碳、能源密集度与GDP贡献,可以看到,近十余年来石化业的能源消耗与排碳占全国比例节节升高,并带动全国的增长;然而,其GDP的贡献比例并没有增加,反而一直维持在低的平盘水准。换句话说,其显示十余年来石化业大部份仍然停留在耗能性的低附加价值产品,并未积极转型。对长期能源高度依赖的台湾,其除了为造成国内高耗能、高排碳之系统性成因,其长期以来未变革的结果,也结构性的造成台湾产业转型困境的问题所在。
 
这些现象显示,台湾政府20年来实际上并未为了因应气候变迁公约要求,积极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朝向较少耗能、较少排碳的高值化方向发展。
 
二、褐色经济:持续上升的耗能结构
 
台湾由于缺乏天然资源,近20年来将近98%的能源自国外进口,进口能源依存度相当高。其分别为97.68%(2011)、97.76%(2010)、97.52%(2009)、97.50%(2008)、97.48%(2007),并且随着经济的成长进口能源数节节上升。近几年来实质的进口能源数为135,372千公秉油当量(1000KLOE) (2011),139,704千公秉油当量(1000KLOE) (2010),133,398千公秉油当量(1000KLOE) (2009)。
 
相应于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在能源消耗结构上,由图一中可以看到,自1990年以来近20年台湾能源消耗数节节上升,而自1995年以来除了运输部门、服务业部门与住宅部门稳定的些微上升之外,主要带动能源消耗大幅成长的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在2,000年超越45%占比、在2,005年接近50%占比、在2,009年占比为52.5%、在2010年占比高达53.61%。这些趋势显示,台湾的能源消耗随者工业部门的成长而大幅增加,而其中耗能的产业又是带动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没有依照前述重要的气候变迁减碳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进行明确的转辙,反而背道而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研究深度所吸引。书名中的“解析”二字,预示着作者并非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要进行一番抽丝剥茧的系统性探讨。我个人对于“环境正义”的理解,总是徘徊在理论与实践的夹缝中,它听起来宏大而理想,但在现实的利益冲突面前,往往显得无力。高雄气爆,无疑是这种无力感最直接的体现——当生命、健康、家园的完整性,与经济利益、产业发展发生碰撞时,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而“转型怠惰”则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即便是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我们依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决心去改变过去那种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模式。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填补我们在理解这些复杂关联上的空白。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宏观的理论框架,巧妙地嫁接到具体的事件分析中,是如何梳理出事件发生前后,各方角色的责任与失职,以及在推动环境政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阻碍。一本好的书,应该能让读者在掩卷之后,对事物的本质有更清晰的认知,并引发更深刻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带给我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永续之殇”,一个充满了矛盾但又极为现实的提法,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似乎在宣告,我们追求的“永续”,却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来实现。而“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则清晰地勾勒出本书的主线。高雄气爆,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场事故,更是关于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对环境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环保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类似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环境正义”听起来美好,但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它又显得如此脆弱。“转型怠惰”更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似乎我们总是在拖延着那些最艰难但又最必要的改变。这本书,仿佛要带我深入到事件的肌理之中,去探寻这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在追求“永续”的道路上,付出了如此惨痛的“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扎实的分析,揭示出在这场“解析”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又该如何去克服那种可怕的“转型怠惰”,最终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永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宿命感,“永续之殇”四个字,仿佛预示着一场无法避免的、绵延不绝的痛苦。而“从高雄气爆解析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这个副标题,则清晰地指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作为一名对环境议题和城市发展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高雄气爆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和居民福祉的忽视。这本书,显然试图透过这场悲剧,深入剖析“环境正义”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在面对迫切的产业转型时,那种令人扼腕的“转型怠惰”。我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提供具有穿透力的分析,揭示为何在灾难发生后,正义的实现如此艰难,以及为何那些本应加速进行的、对环境更友好的转型,会变得如此迟缓。这不仅仅是一起地方性事件的记录,更关乎我们集体如何反思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在每一次的“殇”之后,真正找到走向“永续”的道路。我对书中是否能触及到利益纠葛、官商勾结、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深层原因,以及作者是否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好像在给我抛出一个沉甸甸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永续之殇”的?“高雄气爆”无疑是一个惨痛的例子,它不仅仅是一场意外,更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的爆发。而“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这两个词,则精准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对这类事件的感受。我总觉得,在很多时候,我们宁愿承受暂时的“怠惰”,也不愿意去面对那些可能影响眼前利益的“转型”。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侥幸心理,认为灾难永远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或者,是某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阻碍了真正有意义的变革?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想要知道在高雄的这场悲剧中,环境的付出与经济的获得是否真的得到了公平的衡量。我期待书中能有令人信服的论证,揭示出在追求“永续”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因为“怠惰”而付出了“殇”的代价,并且能否找到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路径。

评分

从书名来看,“永续之殇”这四个字就充满了张力,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于“永续”二字的普遍认知——如果追求永续的道路上充满了痛苦和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面对?“高雄气爆”作为一个具体的切入点,让我联想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环境的“阵痛”。而“环境正义”与“转型怠惰”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则更是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是否真正将环境的公平分配和保护,视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或者,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迷思中,我们对必要的、但可能触及既得利益的“转型”选择了视而不见、推诿塞责?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场灾难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社会深层矛盾的拷问。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环境正义”的边界,又是如何具体描绘出“转型怠惰”的种种表现形式。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案例,展现不同利益群体在环境议题上的博弈,以及社会力量如何在这种博弈中发挥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