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口饭」到餵养「不归路」,
痴心?还是疯狂?
牵挂与放下、救援与困境,
为什么爱?这么爱?
深夜桥下、堤防、废墟、巷弄……,
爱的修罗场。
「我必须煮更好吃的肉,和笼子里的烤鸭拼,而且一天要多餵几餐,填饱牠们肚子,以免牠们进去笼子被捕。现在只要有空就去看,下班后也要巡一次。常常半夜一、二点,还去看笼子里有没有捕到狗。看到狗在里面,如果旁边没人,就赶快将牠放出来。我曾带铁锯锯掉诱捕笼的门,也曾用强力胶灌笼子的锁孔,让他们打不开。要不是因为笼子很重,都很想把它抬走。」
不知何时,街头巷弄角落出现了「狗妈妈」,她们有的是为发愿的人生意义,有的纯粹误打误撞,投身救援流浪犬,从「给一口饭」开始,到「无法放弃」的不归路,她们的爱,也许源于同情,但日后为因应艰困的外在环境,自身耗尽一切,甚至铤而走险在所不惜,她们的行径已不是「妇人之仁」足以形容,也因为超乎常人想像,曾经让她们无形中背负着许多莫须有的标签,如「疯婆子」,或者直指「不值得」、「不应该」。这种爱,不被尊重,甚至遭遇无形有形的攻击和压迫。
「像我住这种房子,人家会不解这种身份怎会去救狗,像疯婆子。起初他们都反对,后来发现经过我带去结扎,流浪犬慢慢减少,于是都不敢讲话了。我要告诉那些人我做了什么,要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做大笨蛋的事情、不能因为女流之辈,而瞧不起我。我要勇敢,我为何要怕你们,我没做错事,是你们不了解。」
为了流浪的毛小孩、受难中的生命,高架桥下、堤防、深巷、废墟……,总能找到狗妈妈的身影。她们极度低调,餵养、结扎、收容、送养,也许是张罗食物的装备,也许是长夜埋伏的身手,各各练就「绝技」。至于她们的身分,有隶属于团体,也有独来独往的个体户;经济上,也非偏见底下没有生活能力、经济生产力、佔用资源的边缘人,她们多的是一边工作一边救援,或者利用网络寻找财路,但也有可以自掏腰包提供几百万建设和饲料费的有钱人。
「不是我不救,而是没办法了。眼睁睁看牠们病死,好痛苦,哭到不行,情绪的波动好几个星期,心疼到不行。所以朋友每次看到我眼睛红,就会问又是哪一只死了。然后她教我一个方法,以后任何一只流浪犬死掉,就想说牠们一路好走,这样就比较不会像之前哭得要死要活。我只能如此,否则根本餵不下去。」
本书作者因为相同的背景经验,多年来近距离观察、採访狗妈妈,希望借着她们的故事理清社会对她们的各种诠释和想像,不论是过度称颂「爱心妈妈」以推诿责任的误解、「她们自愿自受」的歧视,或者是流浪动物问题制造者的指责,关切她们的社会处境,反省牠们的福利政策……,更由这些心路历程里,看见人与动物的牵绊,学习爱的能力。
本书特色 •狗妈妈的救援直击。
•狗妈妈的心路历程。
•台湾流浪动物现况。
•人与动物的真挚互动
•学习爱的能力
(了解、尊重狗妈妈,流浪动物的处境才会有真正改变的契机。)
名人推荐 朱天心(作家)、朱贤哲(台湾动物平权促进会常务理事、记录片导演)、万育维(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社工纟兼任副教授)、黄宗慧(台大教授、动保运动学者)、李瑾伦 (关心毛小孩的插画家)、林清盛(「阿猫阿狗逛大街」节目主持人)
「照片中的狗狗,一些可能已经被人收养,一些可能已经往生或遭受不幸,别忘记他们,这些照片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沈怡帆(摄影)
两人骑着机车,路灯一支支地过,道路标线始终保持速度性的模煳,唯一陪伴我们的是,嗡嗡引擎声与偶尔断续不清的交谈。
随着前方领头的爱妈,今天深入狗场,明天漫游巷弄街区。她们有些清瘦结实,有些丰满时尚,戴墨镜或者穿短裤,可拍正面或者仅露侧脸,更多时候我分不清楚那些叠字假名指涉的是谁或谁,除了担心失礼与尴尬,只能尽量让焦距清晰,寻找适切的构图,或在浪犬的警戒外,停下脚步蹲身,尽全力伸长镜头,把持主观与客观的界线,克制猎奇的冲动。到底是什么驱动自己按下快门?而反覆按下快门的自己,在浪犬与爱妈眼里又是什么样子?
不安让一个画面从原本的五张连拍来到了十张,要走要留,或紧追或蹲点?近拍还是远景?选择仅在一念之间,结果可能更好或者更坏,所有关于自我的怀疑全都灌注在手中握持的相机里,沉甸甸的,明确而无法忽视的重量。时间持续软化一切,要保持意识清明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可能迷失在亢奋的窥视与追击里而不自知,却误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也许定格的从来都不是爱妈与浪犬,反而清楚地映现了自我于种种不确定性下的心理残迹,姑且也算是一种真实吧,不论照片好坏,如果能在时间里保留任何纯粹的意义,我希望是对这些爱妈的一种支持与肯定。——傅翊豪(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