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

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大新闻E论坛
  • 服贸协议
  • 反黑箱
  • 公民运动
  • 社会运动
  • 台湾政治
  • 新闻纪实
  • 学生运动
  • 公共事务
  • 媒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资源,无支薪,E论坛如何完成二十二天不间断的现场报导?
即使剩下十个人关注,我们都不会放弃报导事实。
  
  「那时我们没有固定的帐篷、桌子和椅子,只见到济南路舞台旁,主办单位原本给媒体设立的帐篷区还有空位,就先行坐下打稿。其余没有椅子和桌子的E论坛记者就绕着帐篷席地而坐,用电脑打稿、4G基地台传稿。E论坛的第一天就是在如此克难的情形下开始的......」
  
  318占领立院行动开始,台大新闻E论坛自发性投入报导,他们原先只是一群单纯记录事件现场的学生,却一跃成为反黑箱服贸运动的重要新闻来源;从仅仅八百多人关注的新闻所粉丝专页,变成十三万人仰赖的独立媒体。

  他们以自己的青春为柴火。二十二天的日升日落,背后是每分每秒的紧绷,与将近九十人的轮番上阵与同心协力,累积成1,234则好新闻。他们来自台大、政大、师大、交大、东华等台湾各大学院校,从蹲坐马路边捧着电脑打稿,到攀爬拒马、彻夜守候,只为了每一个可能的新闻现场。

  这本书记录了他们在反黑箱服贸运动期间,最真实的二十二天。

  在新闻报导背后,他们历经了什么样的挫折、挣扎与冲突?又长出了什么样的新闻使命、热情与信念。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群年轻人在没有资源与支薪的情况下,决定以记者的身分走入现场?又是什么动力,使他们甘愿忍受日晒雨淋,坚守五百多个小时的现场报导?在没有中心领导的扁平组织下,他们如何集体协力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报导?

  这里头有集体的故事,也有个别记者的心声。有人在这场运动启蒙了他们的新闻使命,从中体会到如何运用所学贡献社会。也有人了解到新闻是众志成城的事业,需要团体协力合作。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新世代的新闻魂,也展示了新媒体的可能。

名人推荐
  
  王泰俐(台大新闻所教授)
  王维菁(师大大传所副教授兼所长)
  方念萱(政大新闻系副教授)
  何荣幸(天下杂志总主笔、台大新闻所实务教师)
  吴筱玫(政大新闻系教授)
  李怡志(雅虎台湾媒体发展管理部总编辑)
  李明璁(台大社会系助理教授)
  李惠仁(纪录片导演)
  林乐群(公共电视国际部经理)
  林鸿亦(辅大新闻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林丽云(台大新闻所教授)
  胡绮珍(师大大传所副教授)
  柯裕棻(政大新闻系副教授)
  音地大帝(大肠花论坛主持人、巨兽摇滚音乐祭主办人)
  柳林玮(罗东圣母医院医师)
  洪贞玲(台大新闻所教授)
  苗博雅(废死联盟法务主任)
  范云(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夏珍(风传媒总主笔)
  张锦华(台大新闻所教授、卓越新闻奖基金会董事)
  张铁志(作家、政治与文化评论人)
  许琼文(政大广电系副教授)
  郭力昕(政大广电系副教授)
  陈一姗(天下杂志副总编辑)
  陈炳宏(师大大传所教授)
  陈顺孝(辅大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辅仁大学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冯小非(上下游新闻市集共同创办人)
  冯建三(政大新闻系教授、媒体改造学社理事长)
  黄兆徽(台大新闻所实务教师)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刘力仁(自由时报新北都会组长)
  刘昌德(政大新闻系副教授)
  蔡如音(师大大传所副教授)
  郑一平(壹电视工会理事长)
  郑国威(泛科知识总编辑)
  聂永真(永真急制workshop)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新闻e论坛 (原台大新闻E论坛)


  「三月「反黑箱服贸运动」时,台大新闻所学生自发前往现场採访,随后发展成包括台大、政大、师大、清大、交大、东华等近九十名各校学生和公民的报导团队。当时我们借用作为新闻发布临时平台的粉丝专页「台大新闻E论坛」,在二十二天内,追踪人数从890人快速成长至12万余人。

  报导团队现已正式更名为「新闻e论坛」,并透过群众募资获得初步资金持续制作新闻专题至今,目前仍在研究年底阶段性计划结束后是否继续运作。

  网站:newseforum.com
  脸书专页:www.facebook.com/NewseForum

图书目录

序言 街头的新闻革命
E论坛大事记
台大新闻E 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工作团队名单

第一章   为历史翻页的新闻人
台大新闻E论坛出现之前
我们来採访吧:团队成形
有志一同踏入现场:团队扩大
E论坛记者如何看待自身角色

第二章   即时新闻的考验
323行政院事件编辑台机制演变
那一夜,我在行政院现场──记者採访经验
那一夜,我在行政院现场──编辑台处理经验
那一夜之后──受害者专题

第三章   非典型媒体的萌芽
团体协力写报导,人人都有审稿权
分工的考验:330凯道集结大现场
数人头新闻学
遇到侵权事件该怎么办?
引用照片、标示出处与新闻伦理

第四章   编採冲突:新闻取舍的对话
记者:「那是我拚命换来的新闻!」
编辑:筛选、把关、不在场的艰难
E论坛解放会议
人资小组排班血泪
E论坛编辑原则建议

第五章   新媒体的未来
退场后,放不下的记者魂
分身乏术,进退两难的挣扎
对于转型的想像
小媒体做好新闻

第六章   先做人,再当记者

后记
附录: E 论坛精选新闻
本书制作团队

图书序言

序言

街头的新闻革命


  重要的历史事件,总能为时代带来变革。人们说,反黑箱服贸运动将台湾的新媒体发展往前推进了一步,而台大新闻E论坛(现为新闻e论坛)成为这当中被提及的一个名字。在三月十八号之前,我们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二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我们将会以新闻人的身份,参与一场公民运动;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场「媒体运动」,E论坛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实践理想中的新闻样貌。

  长期以来,由于新闻环境恶化,有志于新闻工作的媒体人,越来越难在体制内实践自己的初衷与理想,只能在收视率跟业配的夹缝中求生存。在这个媒体产业盛况不再的年代,选择念新闻的我们,也总是被「警告」不要轻易踏入这一行。面对圈内人的无奈、圈外人的批评;面对「烂新闻」的超高点击率;面对黯淡无光的职业前景;每个从新闻系所走出来的学生都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新闻?记者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真的能发挥所长吗?

  黎明来临之前,总会经过最深的黑暗。「三十秒事件」成为引发反黑箱服贸运动的导火线,三月十八号当晚,许多人透过网路,全程目睹群众翻进立法院围墙,并佔领议场。这一幕震撼了所有人,也震撼了我们的心。在这本书里,你会看见E论坛的雏形:一群刚好身在事件现场而意外进入现场的学生,在第一时间透过各种方式,将第一手资讯传递出去。身为新闻传播科系的学生,我们跟每一个声援者一样,渴望成为「在场」的那个人;但是我们「在场」的目的,是希望透过自己的眼睛与行动,报导事实,让更多不在场的人也能掌握资讯。这是记者的职业本能——现场之于记者便是生命,而E论坛出现以后的每分每秒,就是实践这个初衷。
 
  在E论坛刚开始运作时,我们并不知道能走到哪里。一群具有传播背景的学生与公民,一致怀抱着对于好新闻的热血,踏出了第一步。但是,现实与困境总是残酷地挡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被挡在行政院记者会不得其门而入,有时甚至无法进入立法院内,只因为我们没有正式记者证,不被认定是正式的「媒体」。但不管是爬拒马或是直接睡在议场内,我们仍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将最正确的资讯,送到读者面前。

  「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学中相当有名的学理,将记者描述为资讯的守门人,负责为读者筛选资讯。我们知道,做为读者信任的「守门人」,这份信赖得之不易。在那段时间里,读者对于新闻的渴望,并且从不吝给予E论坛高度肯定,不仅让我们在混乱的抗争后或疲倦的深夜里,得以坚持下去,也使我们更加相信,新闻工作仍然有它存在的必要。透过一则又一则的新闻,我们实践了做为记者的信念。

  在忙乱的事件现场,我们极少提及与自身相关的事情,总是把最多的篇幅与心力,留给一则又一则的报导。但是在上千则的新闻之外,E论坛也有自己的故事,那些发生在新闻背后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与运动本身无关,但又伴随着运动的发展高低起伏。在台大新闻E论坛选择转型之后,我们想为自己留下纪录。这本《街头守门人》,纪录了E论坛在反黑箱服贸运动期间,最真实的二十二天。所有的情绪、挣扎、矛盾与激励,都成为E论坛记者们最厚实的养份,让我们从中长出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与信念。

  如果你未曾见过E论坛,你可以透过这本书认识我们;如果你是E论坛的读者,请与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旅程。

  让我们继续为你报导。

图书试读

E论坛记者如何看待自身角色
 
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晚间,发生了台湾史上第一次人民占领立法院事件;三名台大新闻所学生,即刻利用身边的手机与电脑报导现场,尔后临时号召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採访团队。当一个准新闻从业者遇到这样的事件时,是如何看待自身角色,并採取行动?又是什么,让一群准新闻从业者,选择「记者」这个身分位置?不是站在后边观看、也不是往前冲,而是试图在冲突之中站稳脚步,平心静气地做一个报导者?
 
在「台大新闻E论坛」成立之初,每个记者加入报导团队的动机各有不同,也许从一开始就抱持着报导者的心情记录;也许是想争取诠释权,发挥影响力而来报导;也许是想拉开距离,从社运者转为报导者;也许是从围观者到报导者,单纯希望透过报导,来影响身边亲友的想法。原因林林总总,但最终,我们基于对新闻价值的肯定而成为同路人。
 
多元注视  拒绝非黑即白
新闻写作,时常落入非黑即白的陷阱,也许是为了使读者容易进入情境,抑或者那是书写者理解与表达的最短途径。就如资深媒体人赛谬尔・弗里德曼(Samuel Freedman)曾说:「把报导个体简化为要么是罪犯,要么是受害者,就好像我们的读者无法分辨灰色调,凡事非黑即白一样。」在我们接受的新闻传播教育里,相关反思论述时有所闻,对我们并不陌生,但实际面对新闻处理的有限篇幅时,必要的断章取义却也让我们明白,拒绝贴标签的写作方式,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
 
「台大新闻E论坛」採访团队的初始动机,就是想要借由採访,呈现在场参与者的想法,拼凑出一个较贴近事实、属于大众对于这场运动的样貌。反黑箱服贸运动的参与者相当异质,我们在现场看见了各式各样的人,有学生、不同职业的上班族、社运人士、退休的阿公阿嬷、外国籍人士……比例高低不一,但绝不是「暴民」一词可以概括的。台大新闻所蒋宜婷说:「当我走在济南路上,目光常常在不同的面孔上逗留,想像他们走出来的挣扎跟艰难,对我而言,社会运动参与者永远不是那么容易被简化成被煽动而毫不思考代价。」

今天走上街头的这些人,一定都舍弃了原先生活中的某些部分。而促使他们如此选择的原因,就是我们最想知道的事情,这就是最初「百人大告白」採访预设的人物特写角度。我们想要在新闻中忠实呈现我们在现场所看见的、所听到的、所感觉到的。我们想做最诚实的一双眼睛,把多采多姿的世界交给阅听人,努力将这些转化成具传播价值的内容,然后把理解和判断的权力留给读者,这是我们尝试努力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亲身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我被那些“街头守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镁光灯下的明星,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出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挺身而出,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将这些人物脸谱化,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困惑以及最终的坚定。台大新闻E论坛的报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从一个更为真实、更为贴近的角度,去理解这场运动的复杂性。我看到了新闻报道的责任,也看到了公民参与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宏大的叙事之下,需要我们去细细挖掘,去用心感受。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勇气、关于责任、关于公民意识觉醒的深刻教材。

评分

读罢《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事实罗列,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段复杂而激荡历史的另一扇门。我曾模糊地记得当年服贸协议引起轩然大波,但具体细节、参与者的心声,却鲜有深入了解。而这本书,通过台大新闻E论坛的视角,将我带入了运动的核心。我看到了那些在立法院外彻夜不眠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对“黑箱操作”的愤怒与质疑,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守护台湾的未来而发出的决心。作者们没有回避这场运动中的争议与分歧,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不同立场的声音,这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它不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评论,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整个社会在那个时刻的复杂情绪和深刻矛盾。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街头守门人”这个概念的诠释,它超越了单纯的抗议者身份,而是赋予了他们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不仅是对一场运动的记录,更是对公民意识觉醒和民主参与过程的一次深刻注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

评分

《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击和震撼。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保持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社会,必须去倾听那些在最前线的声音。《街头守门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反黑箱服贸”这场运动的表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物故事和情感纠葛。那些被称作“街头守门人”的普通人,他们并非职业的抗议者,而是有着各自生活背景和理想追求的公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的无畏。台大新闻E论坛作为报导的平台,其视角和选择,也无疑为这场运动增添了独特的注脚。我仿佛能感受到文字中跳跃的脉搏,那是青春的激情,是理想的火焰,是守护家园的呐喊。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汇聚而成,他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选择,都在书写着时代的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参与”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媒体在记录与传播真实声音方面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光是书名就散发着一种力量感,让我还没翻开就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洪流不应该只由宏大的叙事来书写,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由普通人发出的呐喊,往往才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反映时代的真实脉搏。这本书的标题,“街头守门人”,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仿佛一群坚守着原则、守护着公共利益的人,在最前线发声。而“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立刻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那些关于民主、自由、以及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刻讨论。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温那段充满激情与挣扎的时光,不仅仅是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事件的始末,更想深入探究那些参与其中的个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所扮演的角色。新闻E论坛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它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将这些“街头守门人”的声音传播出去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深信,好的纪实作品,不只是事件的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思考的启迪,我期待这本《街头守门人》能带给我这样的阅读体验。

评分

《街头守门人:台大新闻E论坛反黑箱服贸运动报导纪实》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它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最不平凡的故事。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真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这本书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那些被冠以“街头守门人”之名的个体,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正义和对未来的期盼。台大新闻E论坛的报导,作为这场运动的忠实记录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有力的画面。我透过文字,仿佛能听到那些在街头集结的呼喊,感受到那些在不安中涌动的思潮。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任何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人,他们愿意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些珍贵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对一场特定运动的记述,更是对公民责任感和民主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让我对“参与”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