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蛇之春:学运青年战斗手册

鲁蛇之春:学运青年战斗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运动
  • 青年
  • 政治
  • 行动主义
  • 抗争
  • 公民不服从
  • 社会变革
  • 经验分享
  • 策略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鲁蛇世代的逆袭!
  台湾新世代学运青年投身救国的战斗手册

  社运不是只有上街头!
  在街头示威的激情背后,人们很少看见社运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细水长流的努力。然而,要想投身运动,最重要就是组织起来。没有伙伴,一个人什么也做不到。人民的自我组织,才是抵抗暴政、捍卫民主的唯一方法。【组织篇】从社运组织经营的基本方法谈起,并分享作者累积多年的组织笔记,期待读者走出自己的反抗之道。

  上街不是只有喊口号!
  面对傲慢的有权者,弱势者该如何迎击?唯有行动,才可能带来改变。然而,行动不只是拿着一只大声公走上街头。从规划到执行,涉及当前政治、经济与社会整体情势的评估,具体抗争剧码的选择,政治与法律风险的评估和承担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行动篇】从抗争行动的决断、筹备、执行到善后等四大层面,逐步说明一场抗争行动如何发生。

  网路宣传技巧大公开!
  没有主流媒体或大笔资金就无法影响政治?【网路宣传篇】说明理念富裕、资源困窘的社运组织要如何利用网路,特别是人手一机随时随地滑不停的智慧型手机时代,如何从社群媒体反攻主流,已经成为社运宣传的关键工作。

名人推荐

  ★四方绿林齐推荐,不信公义唤不回
  吴音宁(作家、社运工作者、溪州乡公所主秘)
  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明璁(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李柏璋(「台独机关枪」FB粉丝专页)
  何洁泓(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学生,土地正义联盟执委、捍衞农村青年阵线成员)
  房慧真(作家、记者)
  周佳颖(「台南妹仔教你说台语」FB粉丝专页)
  周澄(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毕业,曾为香港专上学生联会秘书长、阳光时务周刊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
  范云(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洪崇晏(外号八六,社运参与者)
  苗博雅(台湾废除死刑推动联盟法务主任)
  黄郁芬(318运动发言人、「黑色岛国青年阵线」成员)
  张娟芬(作家、社运工作者)
  杨翠(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
  刘华真(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赖品妤(318学运干部、「黑色岛国青年阵线」成员)
  罗毓嘉(诗人)

  ★推荐词

  在社运现场时常看到这些学长学弟出没着。对照自己,为了日常生活逐渐磨耗,原以为不会改变的事情正缓慢地改变着,便庆幸还有些人,提醒我──这世界还有些我们应该做的。历史没有倘若,但是未来有。倘若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未来,就从今天的行动开始。——罗毓嘉(诗人)

  读《鲁蛇之春》,我读到的是意义的追寻。其写作的底蕴,是行动者回应着痛苦对自己的索求,那是内心严厉的叩问:「我做这些,所为何来?」痛苦并不必然会把人打倒,找不到意义的痛苦才会令人失去气魄。《鲁蛇之春》不是选手抵达终点压线的英姿,此其所以自称鲁蛇也;而是在每一个换气的时刻,想办法让下一口气接上来,于是可以再度沈潜,兴风作浪。——张娟芬(作家、社运工作者)

  这一本小书,回返人,回返有体温的人,回返「公民不服从」的核心价值,阅读时,使用时,请别忘记,这是一群运动青年,用他们的青春与身体,以具体的台湾社会为书页,通过实践所写成的。——杨翠(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

  我希望在抗争现场中被迫快速成长、也被迫激进化的年轻人,能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一本手册。当很多「鲁蛇青年」开始阅读与尝试实践这本书的召唤时,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面对未来,即使枪声如雨,我们,还会持续存在。——范云(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鲁蛇」革命家面对逆境的笑容,以及他们那自嘲嘲人、自娱娱人的黑色幽默颠覆了悲剧的意义,使强权显得荒谬,困境开始崩解,命运产生逆转,贱民获得解放。让我们脱帽致敬,抹去忧伤,以微笑迎接「鲁蛇」革命年代的来临。——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本书提供了初步的指南,照亮过去的运动者曾经走过的路,让现在的我们得以不再瞎子摸象般胡乱找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重新逼问自己介入社会的初衷,其实无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一切太晚之前」。——黄郁芬(318运动发言人、「黑色岛国青年阵线」成员)

  从一九九○年中期起算,台湾大约有十年的学运空白,正是因为先前校园内的组织传统没有被完整地流传和承继下来。米兰‧昆德拉曾说,人与权力的斗争,正是记忆与遗忘的战斗。而这本学运手册,是「八○后、九○初」的台湾年轻人,以他们的组织和运动经验,为反抗「丢失与遗忘」而留下的见证。——刘华真(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墨者工作室


  墨者,就是敢于尝试让不可能变得可能的人。我们是一个致力于社会运动的团队。我们记录参与者和组织者的经验与反思,我们分析个别的抗争现场以及整体的运动情势,我们蒐集海内外的重要文献与案例,我们直视行动者内心的相信与怀疑。我们研究并传承社会运动的技艺,因为这是黔首黎民的天然武器。我们相信:博爱、互利、团结、自救,是让不可能变得可能的唯一可能。目前成员包括:张胜涵、黄守达及余崇任。

  部落格:后禽基地darkambush-blog.logdown.com
  e-mail:darkambush2008@gmail.com

张胜涵

  建中红楼诗社、台大浊水溪社出身,台大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生,后禽基地召集人。参与过野草苺、反媒体垄断、318运动。

黄守达

  台大法律学研究所硕士生,后禽基地召集人。曾任台大学生会福利部副部长、台大学生代表大会议长、台大工会秘书长。参与过野草苺、反媒体垄断、318运动。

余崇任

  台大浊水溪社出身,台大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生,后禽基地成员。参与过野草苺、反媒体垄断、318运动。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革命之后,鲁蛇之春/张娟芬
推荐序  枪声如雨,我们还会持续存在/范云
推荐序  拎起彼此,试着继续一起走/黄郁芬
推荐序  为了打光,我们行军/杨翠
推荐序  再见,英雄!/吴叡人
作者序  致伙伴:我们不打算逃走/张胜涵、黄守达、余崇任

组织篇
组织,因为运动需要伙伴
运动中的三种人:参与者、组织者和同情者
组织的基本架构:人和钱
做组织要先明白做人的道理
组织工作
日常经营
动员

行动篇
什么是行动?
行动的决断
诉求与目标
行动3P︰筹备(Prepare)/执行(Practice)/善后(Post-production)
激情过后

网宣篇
社运宣传工作导论
技术:社运网宣传播原理
包装:文宣制作技巧
心法:社运网宣的经验眉角

附录
中央社受理採访通知、採通范例两则
新闻稿、会后新闻稿
法律风险评估表
鲁蛇行动SOP

跋  丢失与遗忘/刘华真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革命之后,鲁蛇之春/张娟芬


  「革命就像小孩一样,一开始,它好小好可爱,后来却长成一个又丑又粗鲁的家伙。」

  三一八占领行动喧腾数月之后渐渐落幕,明浪变成暗潮。这场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鼓舞了许多人,其黑暗的反作用力,也啃咬着许多人。只是鼓舞可以明讲,而啃咬不能。啃咬只能按捺着压抑着,最好忍耐着不要讲出来。因为啃咬会传染,听见的人也会被咬到。

  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只是受力对象不同。安全距离之外的旁观者,感觉到的是光明的作用力,多到满出来,具体体现为送到抗争现场的丰沛物资。他们才是太阳花,一张脸随着光明而转。重度参与者呢,知道太多、经历太多,剧烈情感如丝线缠身;他们同时见证前台的灿烂与后台的混乱,用疲倦的肉身与纠结的情绪,在自己倾斜的小宇宙里抵抗黑暗,然后没事一样地继续创造光明。这种内心斗争,即使干声连连的大肠花也无法尽述。

  于是我就老是想起《最后的邀请》里面这段话。这里讲的当然不是三一八,但是那不重要,因为那是革命的通则。通俗的理解或许是:革命都会变质,会堕落;革命者换了屁股就换了脑袋,掌权后会变成糟糕的人。那是旁观者自外于革命的看法。参与者的体会或许是,「革命」的震盪不会仅止于大宇宙里的权力重组,而会渐次渗透,同志之间的关系会有拉扯,个人也会有内在冲突,自己与自己都处不好,好像连细胞排列的顺序都错了。而那是痛苦的。

  真正的痛苦都是不可逆的,发生了就发生了,没有还原键,无法取消。因此痛苦索求于我们的,并不是恢复到那个不曾受伤的原状,而是要一个意义。毫无意义的受苦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灭顶与生还》里最令我战慄的纳粹集中营一景,是大家围成一个圈圈,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堆土,他们被迫整日工作不得休息,就是用一把铲子,把土剷到右边的人面前。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面前的土堆永远不空,因为当你不断把土剷到右边,左边的人也一直把土剷过来,週而复始。集中营里自有更耗体力的劳动,但是围成一圈剷土是恐怖的精神虐待,因为纳粹就是要你知道,叫你剷土纯粹是要虐待你,没有别的意义。完全没有别的意义。

  毫无意义的受苦令人发疯。但是如果能找到意义,那就是尼采说的那句话:「如果知道为何而战的话,就什么都可以忍受。」

  读《鲁蛇之春》,我读到的是意义的追寻。这本书以教战守策的形式出现,彷彿在召唤新的行动者一起太阳花,但是我相信其写作的底蕴,是行动者回应着痛苦对自己的索求,那是内心严厉的叩问:「我做这些,所为何来?」这一关如果过不去,此后永远会畏惧痛苦,不会再战。害怕失恋的人不会再爱,害怕失望的人会阉割自己怀抱希望的能力:「不要再相信任何的什么了,因为会痛苦。」

  如果你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有所犹豫,《鲁蛇之春》可能就是写给你看的,作者们要和你一起、又各自地重新回忆一下,自己所为何来。因为痛苦并不必然会把人打倒,找不到意义的痛苦才会令人失去气魄。

  作者们说,社会运动就是「比气长」。这个「气」未必是一镜到底的—通常都不是,有的时候会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就像游泳一样,憋气有其极限,游个几百公尺不错了;终究要学会换气,气才会长。社会运动的勇气,是互相激励着,失去了又长出来的东西。《鲁蛇之春》不是选手抵达终点压线的英姿,此其所以自称鲁蛇也;而是在每一个换气的时刻,想办法让下一口气接上来,于是可以再度沈潜,兴风作浪。

作者序

致伙伴:我们不打算逃走/张胜涵


  这本书原本没有打算要出版。写下来只是为了提醒彼此,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别因为慌张而乱了章法。从大学卷入野草莓学运以来,广场的欢腾与失落使我们无法轻易转身离开,往后数年,我们时常在各种运动的不同位置上协同作战,在前线与后勤之间不断流转、设法多做点什么。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往往都是以气愤和懊悔收尾。很难不去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勇敢、温柔、团结和坚强,也许一切会有所不同。

  本书的主标题是「鲁蛇之春」,副标题是「学运青年战斗手册」。鲁蛇是英文loser(失败者)的谐音,这个用词从二○一二年底到二○一三年初的农历年间(恰巧是蛇年),在PTT八卦版盛极一时,由此成为PTT使用者在乡民之外最爱用的自嘲语,比起略显生硬的崩世代,鲁蛇更能直白地说出这个世代的自我认同。除了过劳、低薪、高房价带来的青年贫穷问题之外,鲁蛇对于我们还有另一层意义。参与运动,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无功的努力,想要持续参与,运动者势必得学会面对失败。在无数的败北中,我们变得不那么焦躁不安,我们学会在混乱的现场以自嘲保持平衡感。但是学生时期不能无限地延长,学运总有结束的一天。我们三个都在硕士班的最后阶段,即将要离开台大,失去学生身分与基地的压力迫使我们希望留下一些什么。

  这本书是我们学生时期运动参与的笔记,其中有心得感想、有概念说明,但大多都是操作方法。本书初稿完成于二○一四年三月十六日。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一场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承担的运动。这是「鲁蛇之春」,我们放下了论文和笔记跳进这个春天吹起的时代之风,春天是可能的时节,乍暖还寒忽雨又晴,运动初生,召唤世代的反叛,荣耀和羞辱并存、信念与怀疑共生,这场进步的风暴狠狠地刮削着我们,拷问我们对理念、运动、组织和伙伴的友爱与忠诚。经过这场运动,本书所谈的每个概念、每种作法、甚至每个用词,也许都不得不重新定义,或者至少,我们都有了更切身而深刻的理解,然而,我们暂时还无力处理。因此我们选择保留初稿写就时,那种前三一八的素朴风格。

  本书的章节架构分成三个部分,始于组织、展开行动,最后才是网路宣传。行动才能带来改变的可能,但是行动之所以可能,则必须仰赖组织者在组织中日复一日的努力,至于网路宣传虽然有趣好玩、有时来得迅捷勐烈,但终究是末端。

  此外,对运动稍有认识的读者都会注意到,关于运动伤害和运动伦理,我们谈得很少。因为,我们确实也还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比较好。伦理是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彼此,伤害是因为有爱有期待,有位前辈说过﹁运动伤害只能在运动中治疗﹂,然而,无论要不要继续运动,疗癒的可能或许只能从好好面对彼此和自己开始。

  这几年,特别是三一八以来,我们老去好多,但是国家却因此重新年轻起来。我们的想法和作法都是在实践与阅读中自己摸索出来,不成系统也未经审查,但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与运动中得到验证或否证,继而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最后,我想对彼此说,别着急,我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黄守达

  当初受邀参与这项写作计画,以为只是编个讲义、留个回忆。没有想到,真的来到出版成书的这一天。仔细想想,那个振笔疾书的自己,实在太过草率。

  对我来说,运动与体制是一个互相破坏却也互相补充的过程。为了追求某种理想,于是引发运动,但运动势必挑战既有体制;为了巩固某种秩序,于是产生体制,但体制总是带来新的压迫与规训。新的压迫与规训唿唤更新的理想,新的理想又形成更新的秩序,就这样生生不息。

  开始参与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是在大二。那年,我参加了学生会福利部,投入了野草莓运动,也发起了名为「百大维新」的斗争。

  福利部─不同于福利社─是个争取学生福祉与权利的部门,透过蒐集公共议题、揭露公共资讯、促进公共讨论,我们尝试建构一个校园的公共领域。福利部的经验,让我感到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当愈来愈多人开始关心生活周遭的事务,某种共同体的轮廓也开始浮现,民主似乎不只是浪漫的想像;焦虑的是,关心生活周遭的事务,好累好难好麻烦。

  野草莓,算是我的运动启蒙。从我眼里看来,那是个没有达成任何目标与诉求的运动。守过一次又一次的广场夜晚,我觉得自己在消耗社会对于这场运动本来就不多的期待。离开广场的伙伴们,没有不带着屈辱的。或许,这种启蒙也是好的。那股屈辱,激起了一整个世代的复仇。

  百大维新,是一场夺回台湾大学诠释权的斗争。二○○九年,是台大建校八十周年,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计画也即将告一段落。「八十台大.前进百大」的标语散布全校,那时的我还看不清台湾高等教育产业的困境,只是对这种粗陋的形式主义感到愤怒。百大维新,就是把社会运动的现场搬回校园。透过一连串的集会游行、文化干扰、快闪行动、摆摊活动、研究调查、发表报告,尝试提出学生对于台湾大学的想像,说出学生的爽与不爽。

  我很珍惜这些兴奋、焦虑、屈辱、复仇、愤怒、爽与不爽。

  后来,我就一直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游走,缓慢累积组织、行动、网路宣传的心得。不太喜欢把鲁蛇挂在嘴边,深怕讲久了就不能翻身;但至少在运动这个领域,我个人倒是鲁蛇无误。每次抗争,总是失去的太多,成就的太少。留下些心得,或许就是等待着被超克。

  曾经自问,假如给大二的自己读读这本小书,后来的际遇是否会有所不同?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会用更多的耐心与勇气,去探索不同于这本小书的可能。

  我期待这个可能。

余崇任

  这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一些狗屁倒灶的事。

  同志和非典型家庭想要政府认可自己选择相守终身的人,不可以。

  苑里居民不想要住家旁有支每天嗡嗡嗡的巨无霸风机,不可以。

  关厂工人要拿回自己该有的资遣费和退休金,不可以。

  外籍移工需要更完整的制度保障他们的工作权益,不可以。

  兰屿和达仁居民不想要变成都市和工厂的垃圾桶,不可以。

  刺桐想要回自己部落原来共有的海岸不要给饭店,不可以。

  大埔的张大哥只是想要跟自己的家一起好好活着,不可以。

  维持这个城市表面亮丽的底层工人想要有个地方落脚休息,不可以。

  土地和房子应该要先给人住而非用来玩钱滚钱的游戏,不可以。

  学术助理应该也要有劳工的权利和义务,不可以。

  想要读根据事实撰写的历史,不可以。

  想要读根据事实撰写的报导,不可以。

  想要追究政府过当施暴的责任,不可以。

  想要国民党把党国时期从国库夺走的财产还给全体人民,不可以。

  想要正常的公听会或民主审议程序让大家理性地修正两岸协议内容,不可以。

  不想要为了多赚一点钱而经济依赖一个政治专制国家,进而被它统一,不可以。

  这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我无法假装没有看见,我也无法接受大家真的没有看见,或假装没有看见。

  于是我以社运打杂工和键盘酸民的身分参与这项手册写作计画。写给与我抱有类似心情,想要强迫这个社会在意某些事情的人们。

图书试读

组织笔记十二则

I一定要去现场


有些事情只能在现场感受。抗争行动不是电视节目(虽然很多人都是从电视上才能看到抗争画面),实际上的抗争并不像电视撷取的几秒钟那样刺激有趣不理性。即使是每一个看似不理性的瞬间也都蕴含更深邃的思考。行动促使我们不仅用头脑、更要用身体思考,不仅用理性、更要用情感思考。在喧闹的口号背后考虑的是,缜密的论述如何简洁地传达;肢体冲突带来的压力、伤害与后续的法律责任,考验运动者是否明白自己到底为何而战。

没有到过现场的人可能很难真的体会,到底所谓国家机器的镇压是什么意思?可是当你看到几百个警察列队成排,在警盾与人墙的重重包围下,逐步隔开、驱离你和你的伙伴,在推挤与挣扎之间,你突然觉得这一切其实都没有用。不只是自己这边的行动没有用,警方那边也不知道到底在忙什么,而在警方的重重保护之后,政治人物继续说谎、装死、踢皮球,公务员说依法行政我不能做主,原来所谓除暴安良的人民保姆,到头来保护的是他们,而我们是要被排除的对象。被抓上警备车后,你回想刚刚那些情绪激昂的瞬间却倍感无力,连自己现在要被带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下车之后,你知道自己今天开始就算是一个没用的人,也必须来做点有用的事,你不甘心就只是这样任人摆布。

然而,现场指的不只是抗争现场,而是广泛的议题现场。现场,就是运动发生之处,人们在那里受到不义的侵扰,然后运动发生,开始组织性的对抗。

组织工作的力量来自日复一日的持续投入。以长年投入乐生疗养院保留运动的青年乐生联盟为例。尽管乐生院未必总是主要的抗争现场,抗争现场通常是在不同的政府机关──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台北市捷运局、文化部、卫福部、行政院、行政院长官邸等等,但难道乐青可以因为这样,就只要抗议而不去院区吗?当然不行。乐青的日常组织工作至少包括:每週一次花三小时左右跑遍院区丈量裂缝、每週一次花三小时左右参与乐生保留自救会和院民一起讨论议题现况、每月一次到弯腰农夫市集摆摊、不定期举办院区活动与抗争行动,同时还要因应各式参观需求安排院区导览与议题介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只是听书名,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一直没机会细看。最近终于拿到手了,迫不及待地翻阅。拿到书的时候,它厚实的纸张和简洁的封面设计就给了我一种踏实的感觉,不是那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类型。打开扉页,书的排版很舒服,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留白的设计,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流畅,也给了我一些思考和喘息的空间。

评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充满青春荷尔蒙和热血沸腾的书。虽然我已经过了所谓的“学运”的年纪,但我依旧对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青年故事很感兴趣。“鲁蛇”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往往代表着一种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甚至带着些许失败色彩的群体,而“春天”的意象,又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结合起来,并且以“战斗手册”的形式呈现,这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洞察和力量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青年精神的作品充满兴趣。《鲁蛇之春:学运青年战斗手册》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联想,它似乎触及了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定义“鲁蛇”的,又如何将其与“春天”和“战斗”联系起来。我希望它能够深入剖析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挖掘他们内心的焦虑与渴望,并且提供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视角。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甚至能够引领一代人思考的作品,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能激发我内心某些沉寂力量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鲁蛇之春:学运青年战斗手册》这个名字。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充满韧性和力量的感觉,仿佛是蛰伏许久之后,终于迎来破茧成生的春天。虽然我并非学运中的一员,但“青年”和“战斗”这两个词,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份不甘平凡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一种精神上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即便不是在所谓的“学运”中,也能在生活的战场上,找寻到坚持下去的意义和勇气。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怀疑。因为“鲁蛇”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自嘲和边缘化的意味,而“学运青年”又似乎是某个特定群体才拥有的标签。但我被它“战斗手册”的副标题所吸引,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实操性的指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的建议和方法,帮助那些可能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挣扎的年轻人,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径。它是否能像一本真正的“手册”一样,提供具体的行动纲领,让我拭目以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